打卡拉萨

刘忠娥

疫情期间,进拉萨的防疫检查程序有些繁杂,先扫红码,截屏后扫白码,再截屏才能获得一张放行证,所以我们忙活了半个小时才进城。

藏族妇女

虔诚的信徒磕着长头朝圣

布达拉宫

仰视布宫

白宫

“祖国万岁”与西藏解放纪念碑交相辉映

布宫围墙上的佛像都有人敬拜

转经筒

在多数人心目中,布达拉宫几乎代表了拉萨。所以,虽然晚上下起了雨,我们仍然坚持去看布宫。不巧的是,天不仅下雨,而且打雷。或许为了安全起见,布达拉宫没有开灯,整个广场显得暗淡阴沉。所以我们只得先回酒店。

第二天中午吃过午饭,我们就到布达拉宫山脚去排队了。预约的参观时间是下午2点。此时阳光灿烂,紫外线特别强。前往布宫的路上人来人往,多数是藏民。他们手上或晃着转经筒,或数着佛珠。女性无论上身穿什么,下身必着一条厚裙,裙外再围一块横纹布,典型的藏族打扮。不时可见磕长头的信徒。他们双手合十触额、触口、触胸,是心领神会了佛的旨意吗?然后两手直伸、五体投地,不在乎旁边的行人,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朝着寺院的方向三步一磕,其专注与虔诚令人叹服。

排队登布达拉宫的基本上都是游客,当地藏民是去转山的。布达拉宫就严严实实地长在红山上,自身长成了一座山,长成了一朵莲。两翼的白宫(包括札厦)是它圣洁的“花瓣”,中间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是它鲜艳的“花蕊”。这座占地40万平方米的“莲山”,高高矗立,自带神圣光环,令人景仰膜拜。我不禁想起柬埔寨那些高高在上的佛寺与皇宫,那些直达空中的陡峭阶梯就象征着天梯。或许信徒们相信,虔诚地登攀,总能抵达心中的圣地。

我们沿着外墙之字形的圆满汇集道曲折上行,直至白宫东大门跟前。这时忽见一只橙色的猫咪正躺在墙脚酣然大睡,其安适之态与毛色引起不少游客的注意。我正疑惑间,旁边一人指着地上的大片红色流痕说:“瞧,这就是猫变成红色的原因。”一看,流痕来自墙粉,是雨水冲刷的结果。不知道这红粉外墙的建筑材料是不是染了色的白玛草。雨水冲刷千百年,它依然保持着厚重的赭红色,却又一直难免被雨水带走一部分,就像时光的足迹。

有着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可想当年松赞干布是多么重视这次与唐朝的联姻。因此,布宫在建筑上也鲜明地打上了这种联姻的烙印。它分部合筑、层层套接、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屋顶飞檐翘角、铜瓦鎏金,是汉民族的建筑特色;巨大的宝瓶、宝幢和红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色鲜明对比,这又深具藏传佛教的浓厚色彩。宫殿的柱身和粱枋上彩画鲜艳、雕饰华美,廊道交错、殿宇恢宏。整个建筑集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办公所、僧官学校、僧舍、庭院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宫內珍藏着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坛城、多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尊塑像和万幅唐卡,还有无数珍贵的经文典籍及金银珠宝。在这世界屋脊之上,它就是一座珍贵的民族宗教博物馆,是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白宫东大门的门墙上有各路高大的佛教护法威严地守护着整座宫殿。穿过走廊,就进入达赖喇嘛用以观戏或举行户外活动的宽大广场,叫德阳夏,不知当年松赞干布的跑马场是否就是这里。广场的南北两侧筑有僧房,其后是僧官学校,想必众多的大德高僧都出自于此。

白宫的松格廊道雕梁画栋、壁画满墙,其中有最著名的《文成公主入藏图》,真实地描绘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盛大场面。古代和亲虽是一种军事上的妥协,但对民族交流融合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后我们来到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这里是后世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政治和宗教活动的地方,面积达平方米,矗立着44根大柱子,梁柱、斗拱上的雕刻图案极其精美。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挂清朝同治皇帝所赐的“振锡绥疆”金字匾文,寄托着清帝对达赖喇嘛持锡杖抚边疆的期望。达赖喇嘛会见贵宾的永固福德宫也在此。东日光殿与西日光殿相连,一个是达赖喇嘛习经文及日常起居的地方,另一个是其上朝会见大臣的地方,布置极其奢华:廊道交错、壁画铺墙、金光闪闪。两个殿堂之间有宽大的平台,是白宫的顶部,于此可俯瞰全城。眼前群山连绵,山脚屋舍鳞次。对面山坡上“祖国万岁”几个红色大字与布宫广场上的西藏解放纪念碑交相辉映,蕴含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脉相连。

白宫顶层有通道通向红宫。红宫主要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在西藏,只有达赖喇嘛与活佛才有资格享受塔葬。每一座灵塔都耗金无数,塔身上镶满了金银珠宝。其中最大的殿堂是五世达赖的灵塔殿——寂圆满大殿,有6米多高。整个殿堂金碧辉煌,用了两黄金和万两白银,多达颗的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珍宝镶满灵塔,极尽奢华,被誉为“世界第一饰”,彰显着达赖喇嘛五世的历史功绩与他治下的富足。

除灵塔外,红宫里还建有许多经堂和佛殿。坛城殿就是著名的殿堂之一,一座座坛城金光闪耀、层层堆砌、繁复而精致,令人目眩神迷,这里是密宗佛神聚集作法的道场。七世达赖喇嘛所建的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许多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乾隆皇帝的画像和皇帝万岁牌位亦供奉于此,表达达赖喇嘛对浩荡皇恩的感激之情。殿内那尊银质千手千眼观音像有11面只手,耗银万余两。

那位写了很多细腻柔美诗歌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宝座在长寿乐集殿。他的人生却是个悲剧: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却陷入拉藏汗和桑结嘉措的冲突中,最终被废,圆寂时只有23岁。我第一次读到他的诗时惊异于他的浪漫不羁:活佛也可以开放到谈情说爱吗?而且,他竟敢用如此公开的方式表达真实的人性,让23岁的生命闪烁于历史的星河之中。

最后落成的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所用黄金达公斤,珠玉宝石遍缀塔身,是8座灵塔中价值最高的。

圣观音殿和其下面的法王洞位于布达拉宫的心脏部位,是松赞干布所建的布达拉宫唯一留存下来的两个殿堂。圣观音殿的门上方悬挂着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福田妙果”匾额,里面供奉的檀香木质自在观音像是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传说这尊雕像是天然形成、自行从印度来到拉萨的,在漫长的时光中,无论怎样的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也无论被谁带出过拉萨,观音像最终都会神奇地回到布达拉宫。法王洞则是松赞干布的修行室。松赞干布英俊潇洒、留着细长的八字胡,头上黄头巾里永远裹着一尊无量光佛像。他13岁就即位,才干超群,平贵族叛乱、并各大部落、完成统一大业、发展吐蕃经济,并先后与尼泊尔和唐朝联姻以和睦周边关系。不能不说,其胆识与才干出类拔萃。殿内还供奉着尺尊公主、文成公主、怀抱王子的藏族妃子蒙萨赤嘉及其他要员的塑像。

虽然布达拉宫内有重重叠叠个房间,却无论房间怎样地大小不一,怎样地纵横交错,都气流通畅,毫无憋闷之感,这是因为布宫在设计和建筑上充分考虑了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特点,在墙基下面开挖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则用柱、斗拱、雀替、梁等组成撑架,使气流畅通。

在大昭寺外等候的长队

厚重的大门

大昭寺内的小广场

长明的酥油灯

到了拉萨,就不能不去看大昭寺。有游记说,大昭寺早晨7点开门,到那里可以看到很多朝圣的人。于是第二天我们6点半就出了门。到达大昭寺时才发现,开门时间是8点半。的确有很多当地人已经到达,他们多半都提着暖水瓶。瓶里装的不是水,而是酥油,是给长明灯添油用的。有些人在卖酥油,有些人则卖哈达和零钱(零钱用以捐香火钱)。进寺要排队,队伍已经排得老长老长。此时,天又下雨了,而且越下越大,天气也随之变得冷起来。似乎上天要考验人们的虔诚度。

据资料,大昭寺最初叫“惹萨”。“惹”在藏语中指“山羊”,“萨”是“土”的意思。传说松赞干布为了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将戒指抛入湖中选址。戒指落处光芒四射,光网中浮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定址于此。随后,一支由千只山羊组成的队伍便浩浩荡荡投入了驮土填湖建寺的工程。“惹萨”之名就是为了纪念山羊驮土的功绩,后来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字,并慢慢衍化为“拉萨”。大昭寺弥勒佛殿左下角就有一尊小石山羊雕像,据说是文成公主感念山羊之功而令人雕刻的。

大昭寺位于八廓街内,融汇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斗拱、重檐歇山顶是汉族样式,碉楼则为藏式风格。西藏各个教派都尊其为神圣寺院。五世达赖喇嘛确立政教合一后,西藏的地方政府机构便设于该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也在此举行。记得年11月29日,我全程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就是在大昭寺里举行的。

大昭寺内有近千米长的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有一间接一间的小佛堂,密密挤挤。每个小佛堂里都供奉着一座或几座佛像,令人目不睱接。与布达拉宫不同的是,参观布达拉宫的多是外地游客,而大昭寺里络绎不绝的主要是藏民,因为在藏民心中,大昭寺才是他们的精神圣殿。虔诚的信徒们会从迢远的家乡三步一磕地拜到大昭寺来,历尽千辛万苦,即使倒毙于途中,他们的同伴也会在他们死后敲下其牙齿,带到大昭寺,塞进殿里的一根根牙柱里,帮助其完成朝圣的心愿。宗教信徒们的虔诚总是令人震撼,他们可以为信仰而舍弃一切,甚至生命。

我们跟着人流按照顺时针方向进入一间间小佛堂。第一间小殿里供奉的是格鲁派创立者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在其列。南侧第一间小殿供奉着药师佛像,旁边小殿里则是噶举派(白教)创始人米拉日巴塑像。我曾在甘南合作市那座雄伟的米拉日巴九层佛阁里了解过他的事迹。接着有观世音殿(该殿右侧供奉着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塑像)、无量光佛像等。二三楼之间有护佑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班丹拉姆护法神殿。三楼本有一扇大门出平台观金顶,但我们去的时候,门上了锁,出不去。叫来工作人员,说他也没有钥匙,于是未能看到金顶。

整个佛殿里闪亮的烛光中飘荡着浓郁的酥油香味。那些或大或小的佛像即使在暗光中也能看出其精美绝伦。在摩肩接踵中,其实很容易分清是游客还是信徒。游客们一般都走马观花,而信徒们几乎膜拜每一座佛像。小佛堂中间都点着酥油灯。带了酥油暖瓶的藏民们在参拜佛像后都会给灯添油。

参观完后,走出“觉康”佛殿,便见眼前数百盏酥油灯在微风中摇曳。那是信仰的油灯。它们日夜燃烧、经年长明,于曦微中照亮信徒们的内心与前路。

八廓街

藏餐

华灯下的布达拉宫

我们当晚住在八廓街的八宝宾馆。宾馆回字形的小楼全是藏式装饰,而且都是手工绘制,小巧而精美。见我们报怨天气,女老板说,很快就会停雨的,她在拉萨10年了,从没见过整日下雨。果然,中午就雨过天晴,阳光热辣。我们想尝尝藏餐,女老板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了八廓街里的安多诺增藏餐馆。从八廓街前往餐馆才发现,这条街风情绰约,色彩明丽,民族特点十分显著。许多游客都特意租了藏服在这里打卡拍照。

餐馆在一条小巷内,里面还算宽敞,早坐了不少人。我们点了酥油茶、青稞酒、一些羊排、一个酸奶青稞糌粑和一个牦牛盖饼。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藏餐,我们都很不适应这种口味,除了羊排外,其他几种食物都没怎么吃。隔壁那桌更甚,两个人点了不少,但几乎没吃。看来,大家到藏餐馆也只是打打卡而已。

吃完藏餐,我们再次步行去看布达拉宫夜景。一出门,天又开始下雨。似乎拉萨每天晚上都在下雨。雨下得很大,但布宫却亮了灯。灯光将这座建筑照得十分美丽,还有倒影,让人很容易产生玄幻的感觉。古佛青灯、法螺阵阵,在回望中,历史已转瞬穿越了千年。

、5、19

▼作者简介:

刘忠娥,湖南郴州人,现居广东省河源市。当过教师,做过记者和编辑。爱文字,爱旅行,爱所有的真、善、美。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

vip.sin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