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祖的来历,关于如来佛祖的传说故事
想必每一位了解或是不了解佛教的朋友,都听说过“如来佛祖”的名号,大家也许知道这是对释迦牟尼佛的称谓,但你知道“如来”的意思吗? 在佛教经典《金刚经》中有一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来,便是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所以被称作如来。那么按如此理解,如来即无来处也无去处,便是没有了。难道如来代表的是虚无吗? 而在《金刚经》另一段经文中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凡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相,都是虚幻的,这里包括所有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还有脑海里幻化的相。如果将这一切虚幻假象都看通透,那么便能见到如来。这便是佛家所说的无相。 所以如来便无相,什么是无相呢?无相便是无分别心的境界,分别心是指我们主观意识上产生的论断,比如高矮胖瘦,长短多少,好坏美丑,还有天地山河等等我们所认知的一切。这些都是通过人的主观思维去定义的。 我们拿天与地来打个比方,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也许我们会这样回答,抬头望到的是天,脚下踩着的是地。但通过现代科学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越来越多,如果站在宇宙的角度再来看天地的问题还能这样定义吗?所以说这只是我们人类主观上的定义,这便是分别心。 既然如此,宇宙的概念也是我们的主观定义,它是否也是虚妄的呢?如果站在主观角度来讲,宇宙便是真实存在。而现在客观角度来讲,宇宙也不过是一个定义而已。如果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整体,那么万事万物都将包含其中,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那么便没有个体的意义存在。那么主观上的“我”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这个所谓的“我”便融入到了整体当中,既然是一个整体便没有了个体的分别心,所以便进入了“无我无相”的境界,即无我相也无众生相的概念,这便是如来的意义。 理解了以上这些,那么“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便很好理解了。所以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的意思便是能够通透这一切的智慧,无形无相,无处不在又无所得见。而如来佛祖,便是对达到这种智慧的释迦牟尼的尊称。 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佛教的开创者,西游记中的现在佛。本身是佛教开启者。原称“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涅磐。如来佛祖从出生到成佛至涅磐的经历:梦象受孕:三千年前,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各很富裕的国家名叫迦毗罗卫国。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王后名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白象而受孕。七步莲花: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太子悉达多。经典记载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太子下地能走,行走七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命名大典:佛陀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非常的疼爱自己的儿子。佛陀被命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仙人占相:佛陀的父亲请来了著名的大仙人来为佛陀占相,仙人看后告诉净饭王:您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觉者!可惜我老了,无法听闻他的妙法了。得入四禅:太子见老鹰捕食蛇,心生悲悯,观察到众生的苦恼,而入禅定,得入四禅。文武过人: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太子16岁,精通所有学问与武功,可谓文武双全。太子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成亲娶妻:父王见太子终日闷闷不乐,便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于是太子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等)。太子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级。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深受爱戴:太子与妻子深受百姓的爱戴。见丑生厌:太子夜见宫女们的睡觉时的丑态,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恶。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见生老病死之苦,于众生生大悲悯,于轮回更生厌离。夜别妻儿: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间,离开了妻子儿子。太子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繁荣,而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削发更衣:悉达多太子却在19岁时出家修行。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而产生修道之念。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悉达多削去了如烦恼一样的发丝,换上了梵天送来的衣服,开始修行。难忍苦行:悉达多向所有世间的“成就者”们求学,尝试了世间所有的修行方式,达到了世间能达到的所有顶端境界,但他发现并没有达到他出家的目的,于是放弃了苦行。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解脱。太子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听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牧女献供:一位牧女向悉达多供养了奶粥,悉达多因此得以恢复体力而重新开始修行。发愿成佛:佛陀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曰:如若能成佛,则希望碗碟逆流而上。树下参悟:见天神于空中弹琴,了悟了中道。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当雨水下落天气寒冷时,龙王现身为佛陀遮风挡雨。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魔女献媚:佛陀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水淹魔军:魔王见佛陀不为魔女所动,大为恼怒,派遣魔军前来妄图杀害佛陀。此时坚牢地神现身护持佛陀,水淹魔军。魔军败退:魔王波旬的种种手段都没能得逞,终于败退。成等正觉:他在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佛陀终于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谛,叹曰: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从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慈悲与智慧。梵天献花: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成就如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质。佛陀慈悲应允。佛陀于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开始了教化众生的事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9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周末鉴赏拙政园拙者为政之园
- 下一篇文章: 寂静园花儿到这里就静了最雅茶空间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