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鉴赏拙政园拙者为政之园
偶寄闲情 拙者为政 之哲 家匠 园林艺术可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到明清时期,更是代表了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情趣。 其中,拙政园更为园林艺术的佼佼者,今天让我们回溯历史,一探明代文人志趣里的园林古建筑。 拙政园的始建者 王献臣 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东北街,始建于明中叶。为王献臣官场失意卸任还乡后所建。其自比西晋文人潘岳,取《闲居赋》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一意境乃为其园命名。 一堂、一楼、六亭、二轩 相传,明代画家、文学家文徵明与王献臣共同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建造工作,后撰《王氏拙政园记》一文,另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传世。当时建筑密度非常稀疏不似今日,仅“堂一,楼一,为亭六”,另有二轩而已。三十一景图中,三分之二为植物景观,这与当时士大夫托物寄志的崇雅意识分不开。 图:拙政园早期平面布局 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共同畅游这一堂、一楼、六亭、二轩。 一堂若墅堂 此堂虽名为堂,却更似一凤凰亭。三座小屋相连,一屋居中,两侧两屋为翼,三者结合有如凤凰展翅。 此建筑北面池水,周围有树木相掩映,仿若置身旷野之中。对此,营造者追求了一种“深”、“寂”和“旷”的效果,正如《拙政园诗·若墅堂》中所写:“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不出城郭,旷若郊野。”表现了园主人的一种归隐后回归自然的思想,“大隐隐于市”,虽仍身处城市中,心却向往深山老林的旷远。 一楼梦隐楼 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原先苏州城内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其楼隐约于林木遮蔽之下,但仍可看出是数个歇山顶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体。 如果说若墅堂只是隐喻园主人不再出仕的归隐思想,梦隐楼更是从命名上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隐”的志向。登临此楼可以得远景,得胜景。登高远眺可以使心神宁静,心境开阔,何乐而不为? 六亭嘉实亭、小沧浪、深静亭、待霜亭、得真亭、槐雨亭 纵观数亭,有攒尖顶亦有歇山顶,或位于开阔之地,或隐于树木竹林之中,或临水而建。但它们都有同一特点:都采用了茅草作为屋顶材料,好似用木柱简单的支起了一个草帽,伫立在那里,十分粗犷,与今日覆瓦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早期拙政园建筑中,亭所占比例最大,散置于园内各处,其中有当时造园以风景树木为主体的原因。因为亭在作为景场所的同时,也成为了景点的标志。《拙政园诗》中可见,对建筑的吟咏,内容其实更侧重周围可得之景。 同时代文学家蔡羽在其《石湖草堂记》一文中同样表达了这一意向,其白话大意为:要让游客领会景观所在、疲倦了可以停留,而如果没有建筑,纵然有湖山美景,也无法为人们获得。 二轩尔耳轩、倚玉轩 尔耳轩为攒尖顶建筑,而倚玉轩是两个硬山建筑的组合,同样的,二者皆采用了茅草作为屋顶材料。 二者周围景致一朗一疏,尔耳轩左置叠石、右植菖蒲,倚玉轩傍美竹,面向昆山石,由此见,二者同样作为观景点和休息的场所。在园中行走累了,半倚小轩欣赏绿植山水之美,岂不惬意? 早期拙政园的风格总结 综上所述,园内建筑主要为单独设置,其对空间的划分、引导作用不大,对于“亭”、“轩”、“楼”这样座位观景场所建筑的强调,可以看出造园者对静观园林景致的重视。 早期拙政园的布局以水为主,建设时,利用洼地积水,浚治成池,环以林木,造成一个以水为主的风景园,充满了浓郁的天然野趣。《拙政园记》中“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可见修建建筑的原则即为烘托水之势,且不为园之主体。此稀疏的建筑密度,若与今日之拙政园比较,则别有一派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格调。 参考文献: 李允鉌.华夏意匠 王其钧.古建筑日读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 正文图片: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9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为梦参长老圆寂一周年纪念日缅怀梦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