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碎片读后感
打开《文明的碎片》这本书,在目录的右下角写着购于年8月11日,自己有个习惯,买一本书,都要写上日期。一转眼,已过了26年的人生岁月。从青年到中年,感觉在恍惚中从昨天到了今天,只有纸上这清晰的字迹说明已过了26年。人常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弹指一挥间,一切都过去了。 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书是从一本《文化苦旅》开始。记得那时刚参加工作,偶尔读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作者把历史的沉重与厚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溶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继而又读了他著的《文明的碎片》《行者无疆》等几本书。再次读起《文明的碎片》这本书,感觉还是同二十多年前一样激动感慨。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开始,就有感觉,这将会是一趟长途跋涉,是目光和灵魂在书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视野的一次开拓,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带给人厚重感,带给人思考的空间。 《道士塔》“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较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真不知道一个堂堂的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着他的宅院,他对洞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上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了。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成了一片净白……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面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这个洞穴建立。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产,朝敦煌赶来。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道士要的只是笔轻松的小买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我们无法越过那个黑暗屈辱的年代,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样“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身影,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本来随处可见。不同的是,偏偏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历史的车辙就这样脱轨了。你还希望怎样呢?将洞窟刷白,将“婀娜的体态”换成“天师和灵官”,对于一个道士来说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风雨天一阁》“不知怎么回事,天一阁对于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阻隔,照理,我是读书人,它是藏书楼,我是宁波人,它在宁波城,早该频频往访的了,然而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这个人终于有了,他便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清代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在身后。因此范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意志力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不妨说,天一阁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开始于范钦死后。我不知道保住这座楼的使命对于范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苦役。活到八十高龄的范钦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把大儿子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给后代出了一个难题,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给自已出的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他这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开始了。” 创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阁”,是因为“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古代的藏书楼最大隐患或者说藏书楼最大危险就是火灾。范钦,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将我们迷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在历史中他能轻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轻,在别人迷恋仕途时,而他却在那个年龄将搜罗藏书融进了生命,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书中的《阳关雪》《西湖梦》《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等都可以让我们读到历史的沉重与厚度。作者把这种文化感受呈现出来,来探求人类的蒙昧、野蛮、文明。优美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曲,于浓于淡于雅,清新隽丽,飘逸洒脱,浓烈激情,顾历史而深沉,展现实而激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6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血压病冠心病如何便捷复诊嘉二心血管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