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创始人:法藏法师祖庭:陕西西安华严寺代表人物:龙树(印度),杜顺(南北朝)智俨(隋)法藏(唐)宗密(唐)净源(明)马鸣菩萨(印)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教义: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其理论有四法届、六相、十玄门等。传承: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大师→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宗密大师......总结:学疏才浅总结不出什么来。不要只认为烧香、拜佛、放生、念经、枯坐是佛教,佛教其实是通达宇宙真理,了知世间万物因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华严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实际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因奉《华严经》而得名。因为法藏有“贤首大师”之称,华严宗又被称为“贤首宗”。又因本宗以“法界缘起”为核心理论,亦称“法界宗”。产生及代表人物:《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华严经》于东晋时初传中土,由东晋佛驮跋陀罗(-)首次翻译成中文。《华严经》译成中文之后,对《华严经》的研究也陆续开始。为佛驮跋陀罗翻译《华严经》担任笔受的法业法师所著《华严旨归》(两卷),是最早的《华严经》研究著作。南北朝时代,南北学者的有关研究转而兴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华严专家。隋代地论师净影寺慧远作《华严疏》七卷。当时在长安南郊终南山至相寺聚居了对《华严》有研究的佛教学者数十人,华严宗的先躯杜顺、智正、智俨等,都长期活动在这里,使该地区成为华严宗的发祥地。此派公认的传承是“华严五祖”说,依次是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被奉为华严二祖的智俨(—),早年从杜顺出家,入至相寺,先后跟从多位中外僧人学习。他的著述约二十余部,主要通过系统诠释60卷《华严经》而立新说,大体完成了华严宗学说的整体框架。实现了从华严经学说到华严宗学说的过渡。真正使华严宗成为教义完备、信徒众多的一大佛教宗派的重要人物是法藏。法藏(—)早年曾随智俨学习,并且数度参加译场。他讲经次数很多,或奉朝廷之命“承旨”而讲,或应僧俗求学需要而讲,或应地方官吏之请而讲,听众经常达到千人,促进了华严学在朝野的流布。法藏先后得到武则天、中宗、睿宗的直接支持。他的著述百余卷,现存与华严有关的15部。他在智俨学说的基础上,对华严宗教理进行了系统组织,构成了华严宗系统的教观学说,在义理、观行等各方面都作了独特的发挥,为华严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祖庭:西安华严寺、陕西户县草堂寺均为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建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年)。位于西安长安县,因年久失修。其大部分建筑物均已毁坏,仅存唐塔二座,即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和四祖清凉国师塔。户县草堂寺位于户县东南20公里的圭峰山下,原为后秦姚兴逍遥园的一部分。相传鸠摩罗什曾在此译经,是我国首创的译经的国立译场,鸠摩罗什圆寂后就埋在寺内,华严宗五祖宗密也曾在此住过。草堂寺原有建筑早已无存,现有殿宇均为近代所建。草堂寺还是三论宗的祖庭。理论特点:法界观。华严宗的核心理论是“法界”,这是法藏及其华严宗佛教思想的独特义理。是对世界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对万事万物之间本来关系的说明。华严宗认为,“法”指的是诸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就是有欲望有作为处于动态的事物,无为法指的是处于静态的、清净的、没有欲望、污染的事物;“界”指的是分界、界限。华严宗认为,世间有四种法界,简称四法界。四法界是: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1)事法界:事,万事万物。指我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这个现象世界,包罗万象,变化无常。(2)理法界: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指要凭借佛的智慧才能关照到的实相世界,即本质世界,清净无染,圆满不动。(3)理事无碍法界:无碍即互不妨碍,互相融通。即强调现象与本质圆融不二,前面分开讲事法界和理法界只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区别,而不是说二者可以截然分开,实际上二者是融通无碍的。(4)事事无碍法界:世界上各种现象和事物虽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理的显现,所以事与事也是无碍,这叫事事无碍。即进一步强调现象界内部现象与现象之间也是圆融的,因为现象之间的区别只是表象不同,从本质来看都是一样的。华严宗要求人们对这四法界有个正确的认识,形成一种正确的观点。事,这是普通人都可以认识的。理,则要求有一定智慧才可以认识蓟。认识理事无碍,则需要更高的智慧。认识到事事无碍使具有了最高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也就能达到解脱。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讲“四法界”的目的是想向人们说明: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本来并不实在,它们只不过是佛智慧的表现或作用,它们同时产生,圆满无缺,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等同、相互融摄、没有滞碍的和谐统一之中。既然如此,也就不必执着。而且,一切现象和事物都相涉相入,并无原则差别,因此也就不必去计较贫穷或富贵。由理解四法界进而采取对一切都抱超脱态度,也就达到最高境界。华严宗的法界观,实际就描述了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所应该具有的和谐、圆融关系,也就是一种理想的世界秩序,同时也是解脱的境界。华严宗的发展:华严宗和其他佛教宗派一样受到会昌法难(-)的沉重打击,后经过彻微、海印、法灯数传,一直到宋初才得以复兴。元代时有五台山枯国寺文才(真觉国师),研习华严之学,著有《慧灯集》等。其弟子有五台山普宁寺了性和玉山普安寺宝严等。明代时亦有人研习传承华严学说。李贽撰有《华严合论简要》四卷,方泽撰有《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清代,杨文会将在海内外搜集到的华严著述辑录为《华严著述辑要》及《贤首法集》行世。还有创办华严大学的月霞,也是清末弘传华严教义的著名人士。华严宗主要寺院:陕西长安少陵塬华严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至相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清凉寺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华严寺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塔院寺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显通寺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圭心寺日本奈良县东大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