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
五台山 五台山,佛教圣地之一,文殊师利菩萨道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三千余平方公里,海拔三千余米,由五座山峰环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顶平坦宽阔,其状如石垒之台,是故,称"五台山"!汉唐以来,五台山设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与中国的多元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此后历朝发展,历代兴建,经过精心装修,鼎盛时期寺院达余座,规模之大,可称"诸宗翘楚,一教首班"!截止公元,五台山上大部分寺院都已合并扩建,现今余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五台山又是国家级重点,世界知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各所寺院经过不断修整更新,愈加显得富丽堂皇,雄伟庄严,尽呈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大家者、世界文化之主要流派"的崇高地位!宗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是著称世界的"文化大户"。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禅寺有: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龙虎寺。 五台五峰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降雪峰,中清凉圣境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降雪峰最高,海拔米,素称"华北屋脊"。《清凉山志》中记:"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凌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护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尽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又因山中盛夏气候凉爽宜人,故别名"清凉山"。 主要寺庙显通寺 显通寺建在台怀镇的灵鹫峰下,是佛教五台山宗历史相当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改称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余间。中轴线上,有文殊殿、大雄殿、无量殿等7座大殿。中轴线后部高处有一座铜殿,面阔三间,高不足五米,小巧精致,铸于明万历年间,殿内有铜铸小佛像万尊,中间台上有大铜佛。门前钟楼上有一口重达万斤的铜钟,敲击时声音可以遍传全山。 塔院寺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以舍 利塔作为主要建筑,舍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国共有珍藏释迦舍利子的铁塔19座,五台山的慈寿塔就藏在大白塔内。此塔居于台怀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 菩萨顶在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传说文殊就住在菩萨顶,所以也叫菩萨顶真容院,又称大文殊寺,它初建于北魏时期,历代重修。明永乐时,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而计到五台山传扬黄教,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的开始。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萨顶,这里就成为黄庙之首。 灵应寺 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灵应寺位于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南,坐落在陡峻的梵仙山顶端灵应寺。梵仙山南侧和东侧,是馋岩石壁,西侧与中台山脉连结,北侧是陡坡,有一小道通向山顶寺庙。《清凉山志》称,昔有五百仙人在此山饵菊成道,并转引诗曰:"山头紫气日长浮,上有仙人汗漫游。饵菊换教风骨异,白云影里去悠悠。"站在台怀腹地南望梵仙山,但见尖尖的山顶伸入云空,尖顶上座落的寺庙建筑在蓝天背衬下显出剪影,真象有几分仙山灵气似的。 殊像寺殊像寺 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元朝时期重建,又毁于火,明代成化年间再建,其中佛龛的背面塑三世像,即药师、释迦、弥陀三佛。三佛居于文殊背面的座上,不合一般寺院惯例,颇为特殊,两侧有五百罗汉。 龙虎寺 龙虎寺在显通寺东,是一座喇嘛庙,唐时初创。明弘治年重修。龙虎寺还有一种奇观,后殿中心有一座活动莲台,是一木制圆形佛坛,坛上周围雕有波涛和十八罗汉渡江,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花瓣,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在佛龛中,莲台设有中轴和轮盘,操纵机关时莲台旋转,莲花一开一合,四方佛时隐时现,这叫做"花开见佛"。 五台山上降雪峰 降雪峰上龙虎寺 龙虎寺内驻文殊 文殊师利妙法王 碧山寺 五台山除五大禅处外,名寺还有金阁寺与碧山寺等。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十方禅寺是可以使各方名僧来作主持的禅院,又叫十方刹。 重要地位五台山在隋唐时已经名声远播,宋代以后,日本、印尼、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都有往来。从五台山源远流长的兴始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它不仅生动翔实地记录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更新发展过程,同时还展现着佛教文化的光明与进步。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千百年来吸引着十方世界与中国各地的佛教僧侣、教尼、信众、居士以及教外的友好、亲朋、佳宾、贵客等去往五台山游览、参拜、学习。但是,去往五台山路途遥远,交通需要多些时日方可到达,因此每年去往五台山游览、参拜、学习者有缘得见足可观数。 此处因应印光法师之原句赋诗一首: 文殊菩萨德宏量, 久成智种妙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 故辅释迦振佛纲。 为诸圣师体莫测, 做大贤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映碧水, 万川一月影咸彰。 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浙江舟山群岛,观音菩萨道场,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2.5平方公里。 名称来源普陀山的名称,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海天景色海天景色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处茅篷,僧尼达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风景名胜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0多平方梵音洞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滩。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树木。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尚有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覆数亩。还有一株"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母本,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普陀山留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 自然风光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峨眉山自然风光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嵋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种"。在景区烦人开发中.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嵋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慨。 峨眉金顶金顶为峨眉山游程的最高峰其海拔为米顶上是个小平原,原有铜殿一座,在太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故而得名金顶。登上金顶,人们顿觉万象排空,气势磅礴,惊叹天地之奇妙。极目四望,成都平原尽收眼底,千山万岭,起伏如浪,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大雪山、瓦屋山、贡嗄山历历在目。万佛顶建有铜殿一座,殿侧睹光台可观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神灯。每当清晨,自金顶下望,只见云雾似海,时如波涛翻滚,时又风平浪静,真是变幻无穷,奇妙无比。在没有月光的晴天夜晚,有时还出现荧荧火光,一明一暗,大小不一,这就是峨眉奇观神灯。而最为神奇的是"佛光",每当风静日朗,下午二三点钟以后,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有时会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自己的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影随人移,互不相失。无论多少人,人们所见也终是自己的身影。 佛教文化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峨眉山寺庙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截止年,全山共有僧尼约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 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普贤骑象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这些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丰富资源甲天下的峨嵋山,终年常绿,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国"之美称。由于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土壤结构,为各类生物物种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绝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方圆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长着高等植物多种,有人说峨嵋山植物种类的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在峨嵋山生长的植物中,有被称之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椤,有著名的峨嵋冷杉、桢楠、洪椿;有品种繁多的兰花、杜鹃花等,还有许多名贵的药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这些植物为峨嵋山披上秀色,还给各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天然的乐园。峨嵋山有2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珍稀的大熊猫、黑鹳、小熊猫、短尾猴、白鹇鸡、枯叶蝶、弹琴蛙、环毛大蚯蚓等。特别是见人不惊,与人同乐的峨嵋山猴群,已成为峨嵋山中独具一格的"活景观"而闻名中外。 地质丰富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嵋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嵋山。峨嵋山的地层从前寒武纪以来,除缺失中、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的大量的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资料,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的研究,中、下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峨嵋山玄武岩对大陆裂谷作用,上地幔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础。峨嵋山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距池州市青阳县20公里、距长江南岸贵池区约60公里,方圆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4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朝拜圣地九华山相传为地藏王菩萨(或称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 九华山 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唐代大诗人李白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削其旧号,易九子山为九华山。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朝鲜半岛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壮美水景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闪现于绿树丛中。龙溪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跳玉,极为壮观。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处乱弹。舒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 山峰山洞九华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4米),其次为七贤峰(米)、天台峰(米〕。海拔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 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肛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 又有幽深岩洞,堆云洞、地藏洞相传金地藏最初来九华时曾禅居洞内。还有老虎洞、狮子洞、华严洞、长生洞、飞龙洞、道僧洞等,均为古代僧人居室,清静雅致,极利禅修。 九华十景九华山山水风景最著者,旧志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鸡足山 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 简介 鸡足山 鸡足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主要景点,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 鸡足山雄峙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总面积公顷,主峰海拔米,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全山有奇山40,险峰13,岩壁34,幽洞45,溪泉余;有高等植物80多科余种;有莽莽原始森林、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数十种。古人用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来概括鸡足山的自然美景。 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守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以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唐代的明智、护月,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彻庸、释禅、担当、大错、中峰,清末民初的虚云等都是声闻九州的大德高僧。鸡足山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无穷的文化内涵,明神宗颁藏经到山,赐紫衣圆顶;光绪、慈禧敕封“护国祝圣禅寺”,赐銮驾、紫衣、玉印等珍贵文物;吴道子的《瘦马》;李霞的《十八罗汉过江图》;徐霞客的《鸡足山志》;屈尔泰的《墨龙》;徐悲鸿的《鸡·竹·山》、《奔马》;杨升庵、李元阳、李贽、董其昌、孙中山、梁启超、袁嘉谷、赵藩、赵朴初等留下的大量诗文画卷,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鸡足山素以雄、险、奇、秀、幽着称,以“天开佛国”、“灵山佛都”闻名,徐霞客盛赞“奇观尽收今古胜”,“实首海内矣!”,徐悲鸿赋诗“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气候 宾川鸡足山 鸡足山属季风高原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明显的特点。干季(11月至4月),气候特征为水气小,湿度小、云天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昼夜低,日温差差大,气候干暧。湿季(5月至10月),气候特征为水气充沛,降雨量多,多云光照较短,昼夜温差不大,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有时受北方寒潮侵袭,天气骤然转冷出现降雪,别有景色。 鸡足山垂直高差较大,具有立体气候特点。以沙址河为起点至金顶寺,可分为三个垂直气候带:(一)干热河谷气候带(海拔米—米),属南亚热带气候;(二)温暖湿润山地气候带(海拔米—米),四季如春,干温季分明,年平均气温C,属中亚热带和来热带气候;(三)温凉潮湿的亚高山气候带(海拔米—米),全年无夏,冬季寒冷,终年云雾缭绕,潮湿。 植被 大理鸡足山鸡足山的气候特征,为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因素。自然植被的完整、丰富的土壤,造就了植物共繁共荣的景观。据初步统计,高等植物80多科,余种,特有种和药用植物余种。低等植物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类有冷菌、香菌、木耳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又为众多的禽兽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据调查,禽兽种类达数百种。由于是佛教圣地,宗教色彩浓烈,加之保护管理较好,使山中保留着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森林,虽历经破坏,至今仍莽莽苍苍、郁郁葱葱、浓荫深处,不见天日,覆盖率达85%。鸡足山像一座绿色的岛屿,丰茂的植被增添了它无限的自然美景。 山中植被呈垂直分布,海拔米—2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以生态特殊的扭曲云南松为主,形成鸡足山八景之一的“万壑松涛”,山风起处,翻腾怒吼。海拔2米以上为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有栲、栎、楠、楸、杨等一类。大多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翠盖如云,雄浑苍劲。海海拔2米以上为亚热带丘陵、山地竹林,多在寺院周围,是着名特产“香笋竹”产区。海拔米以上为元江栲林,是滇中高原的特有植被类型,也是山中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部分。花子街还有小片原始森林,最大树龄达年,平均树龄在年以上。再上为亚热带、亚高山带常绿阔叶林苍山冷杉,徐霞客称为“平顶松”“弹子松”。海拔米的金顶寺,山以矮高山栎灌丛为主,有红棕杜鹃、露珠杜鹃、山桂花等,春风送暖,杜鹃花开,为鸡足山一景,人称“杜鹃长廊”。 祝圣寺鸡足山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鸡足山东侧半山腰的钵盂山,原名叫迎祥寺,寺的前身为钵盂庵。明朝嘉靖年间废庵建成迎祥寺。明末崇祯十一年底至十二年的正月(公元年12月底至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云游鸡足山后,在《徐霞客游记》的有关鸡足山部分中,只简单地点到迎祥寺。可见在明代时,迎祥寺在鸡足山众多寺庙中的地位还远未体现出来。迎祥寺到清朝光绪年间时,已破败不堪,到宣统六年(公元年)后才得以重修,并改名为祝圣寺。 说到祝圣寺,就不能不提到虚云和尚。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年(公元年),虚云先后应昆明筇竹寺和大理崇圣寺的邀请,到两所寺院讲经传戒。结束后,便在当时云南提督李福兴的帮助和宾川知县的具体办理下,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佛教圣地鸡足山,并住进了早已无人居住的迎祥寺。为了重修寺庙,虚云开始接待在四方朝山者的同时还亲自外出募化。光绪三十二年(年),虚云赴京请领清宫内务府所刊的藏经《龙藏》,不久得到光绪皇帝的恩准,除钦赐《龙藏》外,还御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等,同时对迎祥寺加赠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封赐主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之号,希望虚云回山传戒,护国护民。光绪三十三年(年),虚云领《龙藏》回云南途中,考虑到重建寺庙需要巨款,便绕道而至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一路讲经说法,一路募化功德。在泰国讲经募化时,虚云跌坐入定一坐就是九日,轰动曼谷,上至王公大臣贵族,下至普通市民,都来礼拜和捐款赠物。宣统六年(年),虚云用三百匹马日夜兼程地把藏经和从东南亚募化的财物驮运回鸡足山。从此,虚云募化修建的“护国祝圣禅寺”成为鸡足山佛教十方丛林的大刹。 祝圣寺于年和年曾两次得到政府的拨款修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年政府又拨款重新修复,面积达平方米。年4月,国务院确定祝圣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为佛教开放活动场所。年11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顶寺 鸡足山金顶寺 金顶寺位于天柱峰顶,东距祝圣寺5.5公里。原有金殿(铜佛殿)一座,文革中被毁。现存山门、三光殿、大殿、楞严塔,后又修复两厢以供食宿。楞严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高40米,共13级,第二级四周装有铁栏杆,可供人们攀登眺望。 天柱峰因高峻挺拔,状如擎天巨柱而得名,在金顶寺有时还可以见到珍奇的迦叶鸟。现在的金顶寺,由睹光台、大门、弥勒殿、楞严塔、大雄宝殿等组成,是游览鸡足山必去的重要景点。金顶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着名的赏景地:东观日出、西观苍洱、南观祥云林海、北观玉龙雪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登临鸡足山顶,对这“四观”赞赏备至。 原有金殿(铜佛殿)一座,文革中被毁。现存山门、三光殿、大殿、楞严塔,后又修复两厢以供食宿。楞严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高40米,共13级,第二级四周装有铁栏杆,可供人们攀登眺望。金顶寺在天柱山四观峰极顶,海拔米。明弘治年间,有僧人在此建庵。嘉靖年间(至年),大理李元阳创建普光殿。 崇祯丁丑(年),直指使张凤翮建善雨亭,并在寺周围用砖砌罗城,城高八尺,周围一百余丈,四方各设门楼,可东观日出,南观祥云,西观苍洱,北观玉龙。接着又废普光殿,把昆明东郊鹦鹉山太和宫铜铸金殿迁置峰顶的普光殿原址,命名为金顶寺。 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在拆除的光明塔原址建楞严塔。塔高40米,方形密檐式,内7级,外13级,石础砖身。皑皑高标、直摩苍穹。 华首门 鸡足山华首门,不但因为独特的奇、险而闻名国内外,还因为相传它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守衣入定(即打坐参禅未死)的地方,所以它在整个鸡足山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佛教徒称为“中华第一门”。 华首门是鸡足山顶峰天柱峰西南的天然绝壁,笔直如刀削,下临万丈深渊,宛若崖壁上镶嵌着的一道大石门。华首门高40米,宽20米,上部圆形石崖突出近3米,中间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把石壁分为两扇,“门”的中缝悬挂着距离大致相等的石,这就是“石锁”,檐口、门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紧紧关闭的石门。游人至此,仰观峭壁危崖直摩苍穹,猿猱难攀,摇摇欲坠;俯瞰幽谷深涧,云雾缥缈,深不见底,若置九霄。徐霞客、杨升庵、李元阳、大错和尚、虚云和尚等见多识广的一代名士来到这里,无不叹为观止,留下了关于华首门的不少佳句,徐霞客赞这里“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仰之弥高,望之不尽”。 迦叶殿 迦叶殿 迦叶殿也叫袈裟殿,位于鸡足山天柱峰半山腰的东面,传说鸡足山的开山祖师饮光佛迦叶尊者在殿内的大盘石上守衣入定年而得名。也就是这样的原因,迦叶殿在鸡足山众多的庙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山中第一寺”和“山中诸寺之祖庭”。 据史料记载,迦叶殿所在位置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年~年)或成化年间(年~年)时为道人修建茅庵。嘉靖年间庵废后僧人圆庆募化建寺,然后又重修和增修多次,到万历壬子(公元年)时,迦叶殿已有相当的规模,到清朝顺治年间时,有了山中第一寺的气势。殿内的藏经楼收藏有丰富的经书,殿前有高达8.6米的外饰金泊铜质万佛塔。康熙三十年(公元年)时,一场大火灾,塔与楼全部被烧毁,第二年僧人慧文重建,可规模大不如前。解放后,人民政府分别在年和年拨款对迦叶殿进行修理,到“文化大革命”时又被人为毁坏。现在游客看到的迦叶殿是年至年在原址上新建的,由四川成都市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发起,他的大弟子宏道法师主持重建任务。 公元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云游鸡足山众多庙宇之后,在《滇游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迦叶殿和迦叶寺。从徐霞客的日记中我们知道,当时迦叶殿曾被迁移到天柱峰顶,那时山顶还没有金顶寺,只有一个被废弃的土主庙。迦叶殿迁建到山顶后,原来的遗址上建了一个迦叶寺。至于迦叶殿曾经搬迁至山顶的原因在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所知道的是后来迦叶殿又迁回到了原来的遗址上。年重建的迦叶殿为三重殿(寺僧说四重,实为三重)。进了书有“福在云山”的大门即为一重殿,也就是天王殿。殿内中塑弥勒佛,左右两侧塑四大天王。天王殿之后为二重殿,也就是观音殿。殿内塑有千手观音(真铜),两侧的壁画为千手观音的32种化身。观音殿之后为第三重殿,也就是大雄宝殿。殿内中塑鸡足山开山祖师迦叶尊者像(香樟木雕,重达3吨多),殿内的壁画为“灵山会”场面,也就是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讲经道场的情景。紧靠大雄宝殿南侧为祖师殿(寺僧称四重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王子像,殿内壁画为释迦牟尼和随身弟子十八罗汉。出祖师殿再往南,即是传说迦叶尊者曾入定年的大盘石,也称盘陀石,上可坐数十人。大盘石旁是新建的“露天禅室”,有莲花座30个,是入门弟子的受戒之所。迦叶殿内还有方丈室、藏经室、诵经室、客房、斋房等配套房屋,与迦叶殿的主体建筑和谐为一个整体,内部也大胆采用了现代装璜材料进行装修。 慧灯庵 鸡足山慧灯庵 慧灯庵在天柱峰东山(或插屏峰)脚,背靠迦叶殿,面前是上天柱峰的游路。据史料记载,公元年(明万历乙巳),僧人洪平在此结茅庵居住,到公元年(崇祯甲戌),洪平的徒弟普现募化扩建慧灯庵。公元年(清康熙壬申),僧人宗海再募化重修。 慧灯庵自古就是上天柱峰的正道所必经的寺庵。公元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云游鸡足山后,曾在《滇游日记》中提到“会灯寺”和“会灯大道”,并把上天柱峰顶的会灯大道,称之为“正道”。当时慧灯寺是朝山者上金顶前焚香小憩品茶之地。据说,历史上慧灯庵的素餐很有些名气。 解放后,人民政府分别在年和年两次拨款对慧灯庵进行修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人为毁坏。现在的慧灯庵是年政府拨款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新建有大雄宝殿、方丈室和厢房,面积共平方米。大殿采用钢筋水泥结构,为五间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内中塑释迦牟尼,右为迦叶,左阿难,再左右的佛龛中,左塑达摩祖师,右塑护法伽蓝神关帝(即关羽)。据佛教传说,三国时蜀将关云长死后曾在玉泉山显圣,并受戒于天台智者和尚,问禅于神秀法师,后来佛教奉祀为护法伽蓝神。 慧灯庵四周被古木茂林所合围,一年四季每天早晚都有林鸟的鸣唱,正应一句古诗所云“鸟鸣山更幽”。慧灯庵后有一棵被称为“九心十八瓣”的古茶花,树龄已有多年。所开的花为十瓣,外观像狮子头,花期为每年春节前后。 在慧灯庵前,还可仰望到屹立于天柱峰顶直插云霄的金顶寺楞严塔雄姿。 牟尼庵 牟尼庵位于祝圣寺以西半里处的小山脊上,南临玉龙瀑布,西临一条山涧。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牟尼庵自古就是去玉龙瀑布和上山朝拜的必经之地,因此在有关鸡足山的许多古代游记中都可以见到“茶房”或“牟尼庵”这样的字眼。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公元年~年),有一位僧人看见许多上山朝拜或是前来观瀑者,都走得口干舌燥,便在玉龙瀑布的小山脊上修建茅庵,向人施舍茶水,因此也就有了“茶房”的名声。后来茶房遭遇火灾,有个叫杨周的人改建为牟尼庵,并请来一个叫智空的僧人做住持,于是又有了“牟尼庵”的名声。杨升庵、李元阳等云南古代知名学者曾在牟尼庵客居过。 据民间传说,牟尼庵所在之地原来象一个圆印,是释迦牟尼分身在此打坐所留遗址,是释迦牟尼曾经念佛修行的净地,因此在此修建的庵理所当然叫牟尼庵。佛塔寺 鸡足山佛塔寺 佛塔寺,原名尊胜塔院,坐落于文笔山左支尽头处的塔院山中。《康熙鸡足山志》载,尊胜塔建于公元年(明崇祯戊寅年间),为丽江知府木靖与悉檀寺僧人道源、道真所建。从年到年的年间,该寺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佛塔寺,是台湾道兴法师捐资多万元于年在废墟上重新修复的。 寺内原有一塔,是喇嘛教寺塔,高22米。现恢复修建的白塔,为印度宝瓶式佛塔,高22米,塔身圆形,外饰石灰。塔底的东南西北分别立有四大天王的彩绘石雕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鸡足山八景之一的“塔院秋月”就在寺里观赏。诗人卢桂生有《塔院秋月》诗“晴空万里碧于水,遥望岭头白云生。塔影孤悬深夜静,冰壶濯魂恍难名”,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秋月当空、月光如水时,尊胜塔院的良宵美景。 塔院四周昔日有禅房40间,为僧人参禅的地方。院中还有余斤重的铜铸大钟一口,为公元年(清顺治丙申)丽江木氏捐资冶铸。晨夕钟声,震动一山。可惜此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白塔以西新建的大雄宝殿,轩昂大方,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是朝山者进香的地方。 五华庵 沿着宾川县城通往鸡足山祝圣寺的旅游公路,过鸡足山“灵山一会”大门,眼前山青谷翠,风光奇美,车过佛塔寺(又名尊胜塔院)、静闻精舍,山色更幽,泉声更静,不远处道路右侧,耸然而立一座小庵,这就是近年来修复的五华庵。 五华庵在鸡足山小龙潭上、龙泉庵左,为明嘉靖年间(公元年~年),僧人如月募化修建。清康熙三十年(公元年),僧德寿重修。五华庵四周苍松翠柏掩映,庭院虽然不大,但环境十分幽静。原佛殿仅供缅甸制作的汉白玉佛一尊,是释迦牟尼卧像,长1米余,置玻璃框内,姿态优美、神态安祥,雕刻精致,玉质洁白晶莹,油润光滑,是山中珍贵的玉佛像。年、年,人民政府曾先后两次拨款对五华庵进行修建,但“文化大革命”时这座小庵也被毁。 静禅古树 大理鸡足山佛塔 空心树,又名静禅古树,在原悉檀寺旁,距祝圣寺约米。空心树为高山栲——栎树,树高50米,外直径约3.5米,是元代遗留下的古木,树龄约多年。此树最奇之处,在于树干中空成穴,中空内径2.7米、洞高3.5米,可容20人立足、8人盘膝而坐。从祝圣寺沿山路盘桓而下,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在这里平添一景,实在是妙不可言。此树闻名遐迩,除了树干中空成穴、树型奇特外,还与一位得道高僧有关。据鸡足山志书所载,明万历年间,广西高僧如正来鸡足山,曾在树洞中静修四十年,为羲印、担当等高僧所推崇。他在树洞中支一床、供一佛龛,置一土灶,练禅打坐,还供游人在此小憩。树洞佛龛供奉有阿弥陀佛像,又称“无量寿福”、“接引佛”,能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传说,空心树上曾有一条巨蟒,得道成精,时常变化成美艳丰姿的妇女迷惑过往客人,特别是进香的男客,以吸食男子的气血滋补身体。寺庙里的僧人来和巨蟒搏斗,先后败在巨蟒手里,一时间谁也奈何不得这条巨蟒。广西和尚如正来朝鸡足山,住悉檀寺,听寺中老僧讲起这事,决心收伏巨蟒,于是来到空心树下休息等候。巨蟒变成美女在洞内烧水,如正舀了瓢凉水喝下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巨蟒口里喊着“亲哥哥”,张口喷出毒气熏如正,如正运了禅功护住周身,心内默诵降魔咒语。当巨蟒扑到身上时,如正伸手抓住巨蟒脖子,喝声“现形”,巨蟒立即打了个滚,现出蟒身来。如正道:“钵内法象大,能收天与地,世间害人虫,不悔当得去”。巨蟒向如正点了三下头,表示愿意皈依。如正取了净水,喷了一口给巨蟒,除去巨蟒恶性。巨蟒从此做了如正徒弟,每到夜晚都来听经学法,后随师一起同得正果。清代着名文人赵藩为悉檀寺写的一副楹联,其下联“神龙夜半来归钵”,指的就是这个传说。空心树被一些香客视为“神树”,据传其树皮可治病。过去朝山的藏族信徒常取此树的树皮带回,以作药用。这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附会之说,不足为信,从保护珍稀古木的角度,也是不可取的。空心树北侧,有建于悉檀寺旧址的鸡足山宾馆,可供旅游团队食宿。宾馆旁有一水潭,古称黑龙潭,原名软石香芹溪,松柏峻岭倒映水中,落霞清风怡人身心。在此还可观赏到楞严塔倒影,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风景绝佳的所在。 观音阁 鸡足山佛塔 出宾川县城西南行二十公里到观音箐,即可见到其南面一座笔直陡峭的石崖绝壁上,挂着把像锁一样结构小巧的庙宇,那就是观音阁。 据资料记载;观音阁相传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间,李中溪捐款重修。清康熙、道光年间又三次重修。60年代其佛像被毁,年修复。到观音阁的山路崎岖难越,途中有巨石称为“压怪神石”。高数丈的神石,四周陡峭不可登,仅石内有空,成天然螺旋夹道。沿道攀越,真是石形怪异,夹道狭隘。如果驻足且看且思,简直静得出奇。爬到石顶,耳边就有潺潺水声传来,眼前呈现出清丽的天然山水画卷。 神石的东侧,有一形如月牙的玉龙桥,桥身精巧结实,小桥下的潺潺流水,像玉龙摆尾,有人称为甘露水。听着桥下润人肺腑的溪水声,不禁心清如洗,仿佛感受了传说中观音菩萨甘露水的净化。 稍往东行,即到依岩而建的文殊禅院,院内佛殿、经楼、禅房翘角交错,古色古香。两幢诵经亭阁建于朴头石顶端,仿佛两掌托灯,耸立于禅院两侧。来到观音岩顶端,观音阁就在眼前。入阁必须沿靠壁而凿的小道数脚步似的攀行才能到达阁内。原来这观音阁确实是用铁链悬吊于岩石之上,游人走在上面,古阁微颤,使人不禁腿怯心虚。俯视下方,那悬高万丈之险常令人闭眼回头。阁内的石壁上塑有观音的三尊佛像,从旁边插满香火和被香火熏得黑黝黝的石壁可见此阁香火之旺盛。 观音阁盛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时,游人可达万余。 玉龙瀑布 玉龙瀑布 玉龙瀑布是鸡足山的一大自然景观,名列鸡足山八景之一。它位于祝圣寺以西半里之遥的峡谷中,北临牟尼庵。游客过溪穿林抵达玉龙瀑布时,总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在与玉龙瀑布遥遥相对的山脊上,自古就建有观瀑亭。现在游客所见的观瀑亭是年重新修建的。在观瀑亭中,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玉龙瀑布的全貌。 玉龙瀑布是一个断崖瀑布,落差有60余米,从鸡足山天柱峰下密林中汇聚而来的溪水,在断崖上猛然跌落,形成了“白练永悬”的美景,同时在谷底发出水石相击的回响。游人置身此景之中,不能不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动容。有兴致的游客还可以从观瀑亭沿石级下到谷底,在四散的水珠和弥漫的水雾中,由下仰看玉龙瀑布,就可以欣赏到“银河天落”的另一种佳景。 常言道,人间美景少不了传说故事来增色。玉龙瀑布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故事说的是鸡足山的饮光佛迦叶尊者邀请丽江的玉龙雪山王来共习佛法。玉龙雪山王愉快接受邀请后便带上他的小龙女一起来到了鸡足山。不想小龙女到鸡足山后,就很快被山中的绝妙风景迷住了,以致于不想随父回玉龙雪山。玉龙雪山王只好将女儿托付给迦叶尊者照看。从此,不归家的小龙女在鸡足山中潜心修行,天长日久后,真身修成了罗汉果位,龙身则幻化成一个大瀑布挂在她喜欢的悬崖上,用龙体调节着四季水流,护佑着山下的百姓,使他们世世代代安居乐业。于是,感动至极的迦叶尊者就取了一个“玉龙瀑布”的名字。 传说归传说,但深藏在青山绿水中的玉龙瀑布的确让每一位远近而来的游人备受清凉,除却一身疲惫,放下一身俗事,在明山秀水中感受天地之大美和生命之大美。公元年正月,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云游鸡足山的大小寺庵以及自然风光时,曾两次观赏玉龙瀑布,并把所见所闻所想都记录在他的《滇游日记》中。第一次观赏瀑布时,他作了三百余字的详细记录,从中我们知道在明代时,玉龙瀑布的悬口处还建有一个跨水的玉龙阁。徐霞客还登上玉龙阁游览。仅六天后他又再次观赏玉龙瀑布,并写道:“庵后即观瀑亭,回瞰瀑布,真有观不足之意。”记录文字虽寥寥数语,但已抒尽心中情意。徐霞客还以《瀑布腾空》为题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生动的佳句:“珠玑错落九天影,冰雪翻成双壁喧。我欲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如今,游客虽然无法见到峰巅群鹤,但置身观瀑亭,在不绝于耳的水落声中,时而平视对崖悬挂的玉龙瀑布,时而西望天柱峰顶直插云霄的楞严塔丰姿,就不难感受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竟能达到如此的完美与和谐。自然的造化加上先人的智慧,使我们今天能尽情陶醉于玉龙瀑布前。 鸡足秀竹 到鸡山的旅游者,如果只领略了那闻名遐迩的“四观八景”而忽略了对鸡山香水竹的观赏,将是莫大的憾事。可不是么?当你登上天柱峰金顶寺回头一看,那山坡上、庙宇旁的一片片、一蓬篷翠绿的竹子融进了深绿的林海中,掩映着那些古雅的寺庙,构成了一幅巨大的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令人心醉…· 鸡山秀竹出名已久。我国大画家徐悲鸿曾到鸡山,为当地画下一幅《鸡、竹、山》的名画,其中就有栩栩如生的秀美的鸡山香水竹。 在跋涉鸡山的途中,路过每一座寺庙,都会看见茂密修长的香水竹,在轻风中摆动着少女般的婀娜纤腰,仿佛翩翩起舞,欢迎远道而来的旅客呢! 当你走进竹林或路过竹林,顿时会闻到一股特有的清新的竹香味儿。要是你摄一张手抚那绿中带黄的竹竿的照片,或者摘一片竹叶含在口中,吹一曲山歌小调什么的,那将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要是你爬山累了,就地坐下小憩,躺在松软的落叶上,仰视那一方青青的竹叶编织成的蓝天,饱吸一口清新、潮润的空气,你必定感到整个身心已经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要是你有幸遇上了蒙蒙细雨,展现在你眼前的竹林,弥漫着白色的淡淡的烟雾,宛如一块素雅的轻纱罩住了竹林,缥缈的景色会使你疑心进入了仙境神界。待到云开日出,雾慢慢飘往高山远空,这时青亮亮的竹叶尖上,吊着的一颗颗水珠,绿莹莹的,似滴不滴。偶尔一颗水珠重重地滴到你的脸颊上或脖子里,随着那一股透凉感觉的流动,你全身仿佛就沉进了竹海里。 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青青绿绿的秀竹又别具一种意境。当月亮从大山背后徐徐升起,一缕缕如银似水的月光洒进了竹林。随着月亮的升高,地上的竹影渐渐缩小,而那柔和的月光却早被秀竹染绿了。微风拂来,竹林“沙沙”低吟,伴和着寺庙里悠扬的钟声。构成一支妙不可言的月下竹林小夜曲……秀竹青青,给鸡山带来了勃勃生机,给旅游者以美的享受。 民俗文化 朝山节 朝山节是鸡足山传统节日。据《徐霞客游记》载:“街子者,惟腊底集山中,为朝山之节。”朝山节俗称香会,逢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为民间自发民俗活动。节日期间,海内外游客、信徒似潮水涌入鸡足山。尽情游山玩水、敬香拜佛、供献菩萨。滇西乃至东南亚朝山信徒数以万计。此外,还有各种商贸活动、民间民俗游艺活动(如耍龙、舞狮子、唱花灯等),节日盛况空前。 白族火把节 灵山脚下,生活着以白族为主的人群,他们世代守护着这座人人向往的灵山,也守护着本民族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而一些盛大的节日则把该项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热情似火的火把节把很久以前一段悲壮的历史与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再次搬上了生活的舞台。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山下的各个白族村寨,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平日总是在红土地里忙碌的人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那象征这一年收成的大火把上面,似乎那田地中的的生命已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于是,早饭过后,家里的大人小孩都放下其他事情,为过节而做准备。大人们准备好柴火,集中在村中心扎大火把,新婚家庭每家抱个大公鸡来犒劳这些劳苦功高的人们,而小孩们则准备自己的小火把和松香面,计划着怎样搞好晚上的活动。 ????????????????????????????????????? 索南德以汤皆瑟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 托内逆比劄南潘协迭摧伏一切过患敌 ?????????????????????????????????????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以生老病死犹波涛 ????????????????????????????????????? 斯比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 蔣巴巴悟既達欽巴蕩文殊師利勇猛智 ???????????????????????????????? 袞杜桑波迭揚迭欣迭普賢慧行亦復然 ????????????????????????????????????? 迭達袞既借素達洛契我今回向諸善根 ???????????????????????????????? 給哇德達湯皆惹杜沃隨彼一切常修學 ??????????????????????????????????????? 杜孫謝畢嘉哇湯皆既三世諸佛所稱歎 ????????????????????????????????? 沃哇剛拉秋杜盎巴迪如是最勝諸大願 ?????????????????????????????????? 達格給威雜哇德袞江我今回向諸善根 ????????????????????????????????????? 桑波覺契惹杜沃哇既為得普賢殊勝行 ???????????????????????????????????犹如滴水入大海,?????????????????????????????大海未干彼不尽,?????????????????????????????????????如是回向菩提善,???????????????????????????????未获佛果彼不尽! ?????????? ???????????? ?????????????????????????????????? ???????????? ???????????????????????????????????????????????? ????????????????????? ??????????????????????? 利他圆满洲流浪僧向秋贡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普陀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