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在开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做过与修行悟道极有关系的梦。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梦本来不值一谈,但大师的梦却与众不同,不单纯是意识的反映,而是渗透著神通妙用及其悟证境界,所以介绍一下大师从开始住五台山龙门到抄写《华严经》这四五年间的三个佳梦,对了解大师在这一阶段的修行悟证境界,是极有好处的。

第一次,大师梦见自己走入金刚窟,看见里边有两扇大石门,上面写着“大般若寺”。一跨进寺门,就好象处在无比广大的虚空一样,殿宇和楼阁的庄严,无法以言语形容。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张大床,清凉国师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师侍立在左方。

大师一见国师,赶紧过去礼拜,然后侍立在右方。这时听到清凉国师开示着切入法界圆融的观境。随著国师的开示,大师的眼前即现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觉身心交泰互入。

国师讲毕后,妙峰大师问:“这是什么境界?”国师笑著说:“无境界的境界。”大师醒来后,自己觉得心境融彻,再也没有挂碍。

第二次,大师梦见自己升向天空,当升到无边无际的高空时,又逐渐飘落下来,只见四周空空洞洞,没有一点东西,大地在天空的下面,圆圆地像一枚镜子那样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镜的晶莹。远远望去,在无穷的天空中,现出了一座广大无比的楼阁,它铺天盖地,雄伟壮观。在楼阁中又现出了世间的人事往来,就连最小的市井鄙恶之事,也都容含在那里。

在楼阁的中央,设一紫金焰色的宝座。大师心里想:“这大概就是金刚宝座了。”大师对这座庄严妙丽、不可思议的楼阁非常欢喜,想走近它,可是转眼又想:“为什么在这清凉的世界中,有这些杂秽的楼阁呢?”这念头只一起,楼阁即刻去远了。大师心中又想:“一切净秽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思惟着心生万法的道理,楼阁又近了。

片刻之间看见金刚座前,侍立着许多身材高大、相貌端严的僧众。这时忽见一位比丘从金刚座后面出来,手捧一卷经书,径直走到大师面前,对大师说:“和尚叫我把这卷经书授予你。”

大师接过一看,全是黄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识。大师将经书收起后,即问那比丘:“那个和尚是谁?”比丘回答说:“是弥勒菩萨。”大师一听非常高兴,立刻跟随比丘到了陛下,瞑目敛念而立。

过了片刻,忽然听到罄的鸣击声,大师睁眼一看,弥勒菩萨已经登座。大师即在菩萨前恭敬地瞻仰顶礼,只见菩萨的面容,晃耀着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间上再也没有比菩萨更壮丽的了!

大师顶礼后心想:“今天菩萨特为我升座说法,那我就是当机者了。”于是大师长跪合掌,拿出经卷翻开。这时弥勘菩萨开示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大师听到这里,身心忽然顿空,只觉得声音从空中历历传来。

大师一觉醒后,菩萨开示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从此“识”与“智”的差别完全了然清楚了。并知梦中所至之处,那是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

第三次,大师梦见一僧人来报告说:“文殊菩萨在北台顶设置浴室,请你去洗澡。”大师跟著他到了北台顶,走进一座广大清净的殿堂,里面飘散著异香。

这里的侍者都是梵僧,他们带领大师到了浴池。当大师准备解衣入浴时,见一位女人已在池中洗澡,心里忽然一阵厌恶,不想再入池了。

这时池中人见大师厌恶而不入池,故意露出身体,大师这才知道原来是男的。大师随即入池与他共浴。

那池中人用手戽水洗大师,水从头上淋下,一直灌入五脏,好像在洗肉桶一样。五脏一一都洗遍了,仅存的一身皮,如琉璃笼一样,洞然透明。

过了一会儿,池中人叫喝茶,有一梵僧手擎半边像剖开的西瓜一样的髑髅,大师仔细一看,见里面全是人的脑髓,还淋漓著血液呢。

大师对这髑髅很觉厌恶,而这位梵僧却用手指剜了一块脑髓问大师:“这是不净的吗?”随即送入口中吃了。这样一边吃一边剜,吃得津津有味。脑髓吃光后,只剩下些血水在里边。这时池中人说:“可以让他喝了。”

梵僧即把髑髅递给大师,大师喝了一口,味道真像甘露一样,喝下的血水从通身的毛孔里一一横流出来。

血水喝完后,梵僧过来给大师擦背,并在大师背上大拍一掌,大师立即醒了过来,这时通身汗流如水,五脏洞然,没有隔阂。

自从做了这梦以后,身心受用较以前又有提高,感到特别轻安自在。

(选自宋智明编述的《憨山大师的一生》)

梦中的金刚窟和大般若寺都是五台山真有的。金刚窟最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成了佛教界享誉中外的著名灵迹,有大量的相关宗教传说。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以山区气侯多寒,凉爽无夏,又称清凉山。

顺着从五台山台怀镇沿东台路旁的小道至五郎庙继续前行约一百米的祖师塔旁有一个金刚窟,是佛与佛子的密坛。

迦叶佛时,罗萨王将金银写成的三藏显密经续以自己身上的宝贝装饰后伏藏于此。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在此虹化。

唐高宗永淳二年(年),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密法传入五台山时,受文殊菩萨接引,隐入金刚窟再没出来。

唐德宗大历二年(年)夏,无著禅师到五台山朝礼,传播牛头禅,住在华严寺,在藏经楼前跏趺而坐,禅定三日。某日后夜,见白光自东北方向来,照在无著禅师头顶,很长时间才消失。

无著顿时觉得身心清凉,得大法喜。凌晨时分按着白光照来的方向,朝东北行去。

到了楼观谷口(今碧山寺西门),心想这是圣境,拜了几百拜,趺坐小睡休息。忽然听到喝牛的声音,看见一位老人,戴着破旧的头巾,穿着苎麻衣服,牵牛路过他的面前。

无著禅师拜老人并问道:“老丈从哪里来?”老人回答说:“山里讨粮食去了。”无著又问:“老丈家住哪里?”老人又答:“就在这山谷里面。”

老人问道:“你要去哪里?”无著回答说:“想去金刚窟,却找不到门路。”老人邀请无著道:“那先到我们家喝杯茶稍微歇息歇息吧。”

无著跟着老人朝北走了五十步左右,到了门口。老人口里喊道:“均提!”有一童子应声开门把牛牵过去,老人请无著进去。庭院平正,净琉璃色。屋室卧具,都是世上没有的。

落坐后,老人问无著道:“你从哪里来?”无著回答说:“南方。”老人问:“带了好念珠吗?”无著答:“只有比较粗的念珠。”

老人说:“请拿给岀来看看。”无著将念珠递给老人,老人却说:“把你自家的拿来。”无著说:“这就是我的念珠。”

老人诘问道:“若是你自家的,怎么从南方来啊?”这时,童子端两个玻璃盏,盛满酥蜜,一杯给无著,一杯给老人。

老人举盏问无著说:“南方有这个么?”无著回答:“无。”老人问道:“无这个,拿什么吃茶?”无著不知如何作答。

老人又问:“南方的佛法,是怎么主持的?”无著答道:“末法时代的比丘,很少有尊奉戒律的。”老人又问:“常住多少人?”无著答:“有三百的,也有五百的”。

无著问老人道:“这里佛法,怎么主持?”老人说:“这里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无著又问老人:“常住多少?”老人回答:“前三三与后三三。”无著默然不解。

老人又问:“你平常修行如何用功?”无著答:“般若熏心,但不得其要领。”

老人说:“不得就是要领”。又问无著:“你当初出家,为求得什么?”无著答:“欲期证得佛果。”

老人说:“初心即得。”又问无著:“你多少年纪?”无著答:“三十一岁。”

老人说:“你三十八,福一定到来。今天在这里慢慢走走看看,不要把脚弄伤了。我困了,要睡觉,你请回吧。”

无著央求道:“天色将晚,请您留我一宿可以吗?”老人拒绝说:“你有个伴,这是执着,所以不能住。”无著说:“我没有伴,也没有贪恋执着啊。”老人说:“你既无贪恋,何必要求住这里呢?既有贪恋期求,难道不是伴吗?”

老人又问:“你持三衣吗?”无著答道:“受具足戒以来,常持衣钵。”老人说:“作沙门没有什么难,不能舍衣,你好走吧。”

无著拜辞道:“我心头有疑惑,敢请问大德,浊世众生,善根浅薄,如何修行才能解脱?”老人即说偈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说完偈,令童子送无著出门。

无著问童子道:“刚才您家主人说‘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数啊?”童子答道:“金刚背后的。”

无著茫然无措,就作揖辞别,又问童子“金刚窟在哪里?”童子回手一指,说:“这个是般若寺”。

无著回头,童子跟方才的房屋都不见了,只见山色苍苍,长林郁郁。无著感到悲怆恋慕,久久彷徨不能自解。

忽然间,无著看到祥云四布,上有圆光,如同高悬的宝镜,诸多菩萨的身影,隐约映射在圆光中,还有藻瓶、锡杖、莲花、狮子等形状,顿时明白刚才见到的老人是文殊菩萨,感到悲喜齐集,约一个时辰后,空中的境象才渐渐消失。

无著异常感慨,遂说一偈:“廓周沙界圣伽蓝,满目文殊接对谈。言下不知开何印,回头只见旧山峦。”说完偈,寻路回到华严寺,叙述这一经历。无著禅师后来站着在金刚窟前圆寂。

憨山大师对文殊菩萨在金刚窟对无著禅师显圣一事非常向往,在他的文殊菩萨赞中有一首偈语就是说这件事的:“金色界里月,五台山上雪。云端狮子儿,空中霹雳舌。谁识饮牛翁,原是甘露灭。宴坐金刚窟,似踞猛虎穴。玻璃一盏茶,聊清烦恼热。借问窟中多少人,前后三三非浪说。”

正是出于对文殊菩萨膜拜的膜拜,明神宗万历三年(年)正月,三十岁的憨山大师出发去五台山修行,和他同去的还有他视为亦师亦友的妙峰大师,直到年底十二月十五日才登上五台山。第二年三月,二人在北台龙门的几间茅屋里住了下来,不久妙峰大师去了夜台,憨山大师留下继续修行。其后两三年里,憨山大师逐渐开悟。

妙峰大师比憨山大师年长,憨山大师在自传中称他为“妙师”,把他当师傅看的,和妙峰大师感情很深,所以虽然妙峰大师离开了,憨山大师仍然在梦中见到了他。

憨山大师和妙峰大师的相识和交往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无极大师在天界寺主讲《法华经》时,憨山大师担任副讲,相当于“助教”,是个很出风头的职事。可是,憨山偏偏不满足于讲经说法,私下里常常留心寻访高人,想“参究向上一着”。

他每天早晨上厕所时,发现天界寺的这个厕所干净得很,却从来不见有人打扫,心里奇怪,琢磨着必有高人。所以,他特意侦察了好几天,发现打扫厕所的“净头”是个黄肿病行者,每天半夜里点灯干活,凌晨时分众僧起来登厕时,他的活已经干完了。

于是,憨山认定这位黄肿病行者是个高人,决心和他结交。过了几天,厕所忽然不干净了。憨山一打听,原来“净头”病倒了,便去看望,由此和妙峰大师结识了。

两人见面后的对话也挺有意思,妙峰说:“身上的病倒还可以忍受,只是馋病难治。”憨山问他为什么,妙峰说:“看见别人吃馒头,心里头放不下。”

憨山知道妙峰这是饿坏了,一个外来的病僧,在寺里不受重视,饿了也没人管,他便找了一些糕点送给妙峰,妙峰吃得很快活,两人由此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妙峰大师听过憨山大师讲经,很钦佩他的学问。憨山则很佩服妙峰的修持,“予即相期结伴同游”,表示想跟着妙峰一起云游参访。但妙峰病好后,觉得自己大事未了,害怕憨山牵累他,就悄悄地溜走了。

妙峰回到蒲州,拜见了山阴王,讲述了云游参访的经历,并介绍了憨山的才华和为人。随后,他躲到中条山深处,“诛茅结庐以居,辟谷饮水三年”,勇猛精进,刻苦修行,一连三年,头发胡子都没剪过一次,以《宗镜录》印心,深入唯心之旨,成了一名宗教圆通的杰出禅师。

山阴王也越来越信仰佛教,盖了一座庙,把妙峰大师从深山里请出来当住持,并委托他到北京跑一次,印一部《大藏经》回来。妙峰来不及剃除须发,搭了进京官员的便车,就赶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第二次遇见了憨山,见面仍然富于戏剧性。

憨山此时为了重修报恩寺,在北京寻找机会,并不是很得意。妙峰来见时,谎报自己是位盐客,对面相视,须发散乱,双目炯炯,问憨山:“还认得我吗?”

憨山盯着看了半天,最后还是从那双亮眼睛认出是原来天界寺的黄肿病行者,如今黄肿已消,却增了许多须发,与以前大不相同,果然像个盐客。妙峰感慨地说:“我改头换面了啊!”憨山笑道:“本来面目还在。”

第二天再聚,连床夜话,亲如兄弟。憨山再次表示想跟着妙峰修行,妙峰谦虚地说:“我愿意给你前驱打狗。”

憨山的朋友左司马汪伯玉也非常看重妙峰,嘱咐憨山要把妙峰作为良友,一起住山修行,并出资助行。

憨山本来是个天赋高,心气傲的人,有点犹豫,不愿意跟着别人的脚跟转,汪伯玉再三劝诫督促,告知憨山要拓广胸怀方可成就大业。

憨山欣然从命,放下自己,终于在妙峰起程之后追了过去,来到蒲州,一起修学四个多月。

万历三年(年)正月,妙峰大师同憨山大师赴五台山,路过妙峰的家乡临汾,憨山帮助妙峰安葬了双亲,两人于二月十五日抵达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其卜居于北台南麓之龙门。

此处裂石如崩,涛声若雷。北有藏云谷,下有留云石。云出为雨,云入为霁,风景十分优美。三月三日,大方主人又为二师于雪堆中扒出茅屋数椽,名之日“妙德庵”。从此,二位大师在此不是诵经习禅,吟诗论道,便是参观寺庙,瞻礼灵迹,观赏五台风光。

五台山早在唐代时就成了中国佛教的首府。所以,天下学佛道者多至五台山取经求法。妙峰和憨山在五台山隐居修行几年之后,两人都有了不少进步。妙峰比憨山修行早,经验多,在修行过程中,经常给憨山加以指点印证。

万历六年(年)四月,憨山为了报答双亲养育之恩,决定刺血书写《华严经》一部。妙峰也积极响应,发愿刺舌血书写《华严经》一部。

二人后来还合作了为明神宗皇帝举行祈祷子嗣的大会。二人保持了终身的友谊。

梦中讲法的清凉国师是唐代高僧澄观大师,也是憨山大师崇仰的人。憨山大师吸取了他的佛学精华。

清凉国师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浙江绍兴人,俗姓夏侯,名澄观,字大休,号清凉国师、华严菩萨、华严疏主,是华严宗第四祖。

清凉国师身高九尺四寸,垂臂过膝,四十颗牙,眼睛青光射人,晚上能见一切事物,看书则能一目十行,每日能背万言,过目不忘。

11岁披剃出家,14岁开始讲《般若经》,20岁受具足戒,通达相部律、南山律,及诸经论,学贯三藏。还精通禅宗,得到当时禅宗大德的印可,不仅通学内典,在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升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无不通晓。

清凉国师一生经历了唐代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等九个朝代。“清凉国师”是贞元十三年(年)唐德宗授予的称号。

这第一个梦憨山大师梦见清凉国师开示法境圆融的观境,这“法界圆融”就是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华严宗主张“法界缘起”,认为法界乃一大缘起,宇宙万法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亦称为“无尽缘起”,与小乘教主张的“业感缘起”、大乘始教主张的“阿赖耶缘起”、大乘终教主张的“真如缘起”不同。

华严宗提倡法界三观或四重法界观,作为证入法界的观法。法界三观的第三观“周遍含容观”,也就是四重法界观的最后一重事事无碍法界观。这一观法的对象,即现象界的一切存在,是一一都互相周遍地含容着,彼此都互不妨碍各自的存在,这是四法界的归依,也是观法修持的最高目标。

第二个梦的解析

梦中的“金刚座”指佛祖悟道成正等觉时的座位,在中印度摩羯陀国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因为它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坏,所以称为金刚座。

“清凉”在佛教中指一切热恼消除、一切苦乐寂灭的境界。还有一个名词“清凉地”来比喻涅槃的境界,因为涅槃的境界没有热恼。

般若,意译为智慧,即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慧。

“净”即清净、清白净洁;“秽”即不净、污秽不净。诸法有清净与污秽之别,但是就大乘佛教思想的极致而言,一切诸法没有有固定不变的实性,在净中没有净的实性,在秽中没有秽的实性,两者都属因缘性,为空性平等,都归入圆满的佛法真如,所以称为“不二”。

因为心生万法,所以憨山大师梦中一想到有杂秽,作为清凉世界的楼阁就远去,其实“净秽不二”。

梦中憨山大师到了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是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的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的净土;弥勒现在也就是补处菩萨,在兜率内院宣讲佛法,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满四千岁,就下生到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

梦中弥勒菩萨的开示大致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凡夫依八识,染着五欲;佛依四智,住清净法中。众生依识而住,随境贪染,流转生死,是染污法;佛转八识成四智,清净法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故“无诸佛”。

“八识”指佛教唯识将一心分成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四智”指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憨山大师思想含摄诸宗派的思想,深受“转识成智”的影响,而唯识佛学被认为是弥勒菩萨传授的,所以大师梦见了弥勒开示。

第三个梦的解析

梦中文殊菩萨请憨山大师洗浴,由此大师明白了净秽随心迁的佛法之义。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代表聪明智慧,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

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

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

憨山大师深受清凉国师华严宗思想的影响,崇仰文殊菩萨,所以梦见文殊菩萨请他洗浴,而得佛法大义。

梦中的“髑髅”也是有深刻含义的,禅宗有“穿过髑髅”和“髑髅里眼睛”的说法。

“穿过髑髅”指断灭一切情识所达到的境地,出现在《从容录》第二十四则:雪窦亦云:“如今藏在乳峰前,来者一一看方便。”师高声喝云:“看脚下!”万松道:“雪窦贪观脚下,不知穿过髑髅。”

“髑髅里眼睛”又作“棺木里瞠眼”。“髑髅”原指死人之头骨,在禅宗比喻人已断除情识分别,获得解脱。

“髑髅里眼睛”就是比喻由死中得活的意思,大致说究极之道并不能由分别之“识”所能了解知道,若心识灭尽,即有大活处,这就是“髑髅无识”的境界。出自《碧岩录》第二则: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严云:“髑髅里眼睛。”

由此三个梦可以看出憨山大师融会各个宗派,圆融无碍,无我执法执,净秽不二,禅教一致的佛学思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