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写在前面的话二〇一九年秋新疆行之后,我们相约第二年继续出游,一些同学、朋友也纷纷表达了参与的意愿。怎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为了防疫的需要,我们以减少外出的方式为战疫尽力。二〇二〇年夏秋季节疫情缓解之际,人们有出去走走的动议,而且部分游友付诸了行动,但出于安全考虑,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坚守。去年冬季,受境外输入影响,个别地区疫情有所反弹。经过努力,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当今年2月23日全国疫情中风险地区清零后,受疫情影响而蛰伏了一年多的人们,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燥动,谋划着出去走走,看看大好河山,放松放松心情。于是,在热心人士的操办下,我们24人报名青年旅行社,独立组团,于三月十日至十七日,农历辛丑仲春时节,进行了江赣皖浙四省连线8日游。

旅游团全体成员留影于黄山(背景是天都峰)   摄影:应赟

八天的行程紧张有序,优选的景点豁人耳目。此行使人眼界大开,收获满满,回味无穷。为了让游友们加深记忆,故将本次出游所拍的景点照片和从网上摘选的相关资料,用记流水账的方式,整理编纂成美篇图文,供游友阅读与收藏,以便游友们摆脱“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照,人问起来什么都不知道”的尴尬。同时,也将这次出游经历分享给朋友们。年3月10日,由同学、朋友、亲友及家属组成的旅游团一行24人,分别从集宁、丰镇、呼和浩特出发,会聚于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于当晚6点乘坐湖南航空公司A号航班飞离呼和浩特,开始了“辛丑仲春下江南”江赣皖浙四省连线8日游。飞机滑入跑道,准备起飞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当地导游和旅游巴士接我们到南京上坊新城宾馆入住。第二天一早,一行人乘车离开南京,于中午到达九华山。九华山所在地——九华镇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西南的九华镇,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区域总面积约平方公里。该山险雄奇秀齐备,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美称。唐代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子山,作诗赞美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因而将九子山改名九华山。九华山风景区入口九华山风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山峰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年在全国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评审会上,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了评审,正式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年4月17日,九华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批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历史上,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观。有山峰99座,其中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有30余座。整个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石构成,盆地峡谷众多,地质环境优越,不仅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而且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素以名峰、奇松、日出、云海、佛光、雾凇等闻名遐迩。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因此成为了人们户外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九华圣境本次旅游行程安排的只是游览九华山脚下的大愿文化园,不上九华山。游友们觉得好不容易千里迢迢到了九华山,只是远远地望望而不上山,未免大煞风景。于是魏宙峰、高权峰二位“峰”同学,代表大伙儿向导游表达了上九华山“峰”的强烈意愿。导游应赟(yūn)先生把我们的要求报告了旅游公司,并表示愿意无偿为我们提供九华山导游服务。经应赟先生玉成,旅游公司同意增加行程,我们一行中的21人实现了上九华山的愿望。应赟先生的举动感动了众人,因此,在随后几天的购物点参观及导游自己推销地方特色小食品时,游友们以让销售人员大感意外的购物数量和人人解囊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投桃报李。九华山旅游有两条线可选,一条是观景,另一条是礼佛。旅行公司给我们增加的行程是“平安祈福之旅”。景区旅游公交车经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送我们到迎仙桥站。冒着蒙蒙细雨,我们步入山门,来到九华街。这里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附近,举步就是寺院,抬首就是殿宇,有“莲花佛国”之称。前往九华街途中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今仍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不少地名也都与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早在晋代(公元年),九华山就有了寺庙建筑。开始是道观,到唐代开元年间,金地藏开辟九华佛教道场,广修佛寺。后经宋、元、明、清历代的修建,九华山寺庙的数量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余座。现存寺院50余座,佛菩萨塑像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化城寺、肉身宝殿、祗园寺、百岁宫等。化城寺化城寺,又名地藏寺,面积平方米,是全国重点寺院。化城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化城峰,即今之九华街,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的“总丛林”。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故名化城寺。化城寺及寺前的偃月池化城寺前是一个面积约平方米的圆形石板广场,阶下有一面积约平方米的千年古池——偃月池,又名月牙池,取其形如新月之意,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环池有石砌栏杆,池水澄澈如镜,天光云影,苍山古刹,尽入其中。月牙池以北,寺前阶下并峙石狮一对,高大古朴,传说为唐宋时代遗物,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原貌巳无法辨析。从石狮旁上十五级台阶至瑶台,再上三级即到大门廓下。廓内卷檐下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顶梁为石柱,刻有楹联明白晓畅,点出化城寺作为九华山总丛林、开山祖寺的意蕴。进山门以上,化城寺依山势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化城寺大殿内的佛像初建于公元年的原化城寺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十六世纪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十九世纪重建。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随地势逐次升高,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庄严有序。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卷,十分珍贵。化城寺内大殿化城寺大雄宝殿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历史文物馆,许多大型佛事活动多在化城寺广场举办。古刹风采尽在化城。大山门——旃檀林九华街中心、化城寺西南,是九华山的大山门——旃(zhān)檀林。旃檀林,又称旃檀禅林,全国重点寺院,位于九华街西南,背倚“琵琶形”山丘,面朝化城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初建时,僧人伐寺后琵琶形山丘上古树,见其木质坚硬,纹络纤细,酷具异香,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山丘与佛经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相似,因以名寺为“旃檀林”。清康熙年间,旃檀林为化城寺72寮房之一。道光时寺尚存,咸丰年间兵毁。光绪十二年(公元年)定禅和尚募化重建。民国初年住持福星扩修,继任住持镇安扩建殿宇。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从年起,住持慧深为弘法殚精竭虑,尤感旃檀林过于破旧,难以为继,遂发心规划募建大雄、大悲、大愿3座宝殿,移建旃檀林老殿。在政府的关怀下以及海内外高僧大德、各方施主大力支持下,首先于年在旃檀林老大殿旧址东南侧建成大悲宝殿;年在旧址西南侧建成大愿宝殿;之后,又在大悲、大愿两殿中间开建大雄宝殿(现称“华严宝殿”)。年老大殿按原貌移建于大愿宝殿西南侧芙蓉峰麓。大悲宝殿大悲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翘角,琉璃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5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内供四面千手观音菩萨樟木雕像,高9.19米(莲座、莲台3米,菩萨像6.19米)。东西两旁供陀罗尼八十四像,后方供三十二应身、禅宗6位祖师像。大愿宝殿

大愿宝殿内供奉的四面金身地藏铜像

大愿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8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内供四面金身的地藏铜像,9.9米高。四维供尊地藏菩萨金身铜坐像,高1.4米。华严宝殿(大雄宝殿)华严宝殿内供奉的华严三圣铜像华严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脊高30米、长44米、宽32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上面积平方米,地下室面积平方米)。殿内供华严三圣铜像,高14.8米(底座1.8米)。佛像背壁是巨幅海岛群雕。殿内两旁供十八罗汉塑像,高9米。殿外两尊体量庞大的汉白玉大象、大殿门廊的盘龙石柱、栏杆及台阶上的石刻都非常精湛,形象生动,令人称奇。华严宝殿外的汉白玉大象大殿门廊的盘龙石柱大殿台阶栏杆上的石刻大殿台阶上的石刻大愿、大悲、华严(大雄)三大宝殿建筑格调独特,肃穆庄严,雄伟壮观,石刻装饰精湛,虽然是近代新建,但古朴美观,古意浓浓。明净真身禅寺位于神光岭西山丘上,三开间平房,专供明净肉身。明净和尚,俗名徐方柱,年生,安徽郎溪人。受祖辈信佛影响,从小不茹荤腥。他自悟禅道,长期坚持修行,年到九华山,在天台寺出家,后入住旃檀林。年农历8月初十在旃檀林安然示寂,弟子遵其生前保留真身的嘱咐,将其坐缸存放。年农历8月13日开缸,视其颜面如生,身体完好无损,全身肌肤皆有弹性,于是在其坐缸处建庙供奉。(说明:因故未拍照片,只作文字记载)小资料:肉身菩萨凡九华山的和尚圆寂,都要将遗体保存一段时期(最短的七天,最长的三年),看能否成为真身。其装殓方式也很特别:和尚圆寂后,将其遗体擦洗干净,盘成跏趺(jiāfū)式装殓于特制的陶缸中,在遗体的周围塞满木炭,直至颈项,头脑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盖涂以黄泥密封,置阴凉通风处存放。密封的陶缸隔绝空气,木炭吸取遗体内的水份使之脱水干瘪。一旦遗体腐烂散发异味,就将陶缸底部的发火孔掏开,引燃木炭火化。坐缸只是形成真身的外部条件,其内因取决于他们生前的修行道涵。长年食素不沾荤腥,注重修炼持久坐禅,必然气脉贯通,筋骨干连,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来临,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进,使腹肠空空,体内脂肪和水分极少,这为死后坐缸蜕变为肉身奠定了基础。但即便如此,能成为不腐之身的也是寥寥可数。只有极少的僧尼一直保存着肉身,这样在3年后开缸,若肉身已风干未腐烂,即为真身。形成肉身后,首先是妆漆,3年后再妆上金粉,这样就基本上可以把尸体与外界隔离开,就是“肉身菩萨”了。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它清净、庄严、神圣。其肉身菩萨的不断出现,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自从唐代开元年间,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以来,在这一百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其中“文革”中焚毁5尊,现能看到的还有8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九华山的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从而形成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九华街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全年降水日期.7天,全年降水量约毫米,山上森林覆盖率75%,大气质量优良。这样的自然环境,当然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但却不是防腐防霉的好所在。居民家里的衣物,尽管不停地翻晒,但仍有霉变,墙边的木柱和放在地上的木桌经常发霉,甚至长出了木蘑菇。宾馆的客房,尽管晴天采光、雨天通风,但其崭新的墙壁不出两年就生出霉点、斑块。但存放肉身菩萨的坐缸,却置于室外任风吹雨打,坐缸内的肉身菩萨经三年而不腐,令人费解。贴金供养后,其身体一直暴露在空气中,却也完好无损。更令人称奇的是,百岁宫明代无暇肉身菩萨,在“文革”中被埋入地窖十余年,身上的贴金已剥落,但身体却完好无损。这尊肉身,从其圆寂算起,至今近年了。这些事实,实在是不可思议!祗园禅寺祗园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全国重点寺院,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岩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禅林。祗园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年),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国八年,重新翻修,后来一再扩建,规模宏丽,为九华丛林之冠。祗园寺是九华山寺庙中唯一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全寺分山门(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轴线和中、后殿轴线成45°交角,是罕见的不对称平面布局。祗园寺山门呈八字形,顶为三层重檐宝塔式建筑,半檐悬山顶,黄绿色琉璃筒瓦。入口为一拱门,门上有“祗园禅寺”匾额。前殿有哼哈二将及一尊手执长鞭的三眼灵官护法神,两旁书“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对联。中殿为重檐歇山顶,黄墙拱门,供奉四大金刚塑像。后殿即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红墙,覆以金黄琉璃瓦,高大宏伟。殿中三座莲花座上,端坐三尊喷金大佛,均约高7米,为九华寺庙佛像之冠;两旁还有十八罗汉像,表情不同,神态各异,气氛庄严肃穆。佛像后面有海岛绘彩壁雕,以佛教故事为题材,造型生动,艺术感染力强。这些陈设与巨大的香炉、烛台等佛具配合,使整座大殿更显庄严肃穆。从大殿对面的回廊前行,有法堂、斋堂、方丈寮、衣钵寮、大寮、小寮。斋堂内存7口铜质大锅,最大的一口直径厘米,高56厘米,人称“千僧灶”,一次可煮米公斤。楼下有禅堂、新戒堂等许多殿堂,回旋曲折,宛如迷宫。殿后为僧人起居的各种家房和附属建筑。九华山佛教协会就设在这里。祗园寺东侧是藏经楼、上客堂。藏经楼内珍藏稀珍经书。其中《龙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又名《清藏》,完成于清高宗乾隆三年(公元8年),是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全藏共收经部,卷。祗园禅寺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寺无院,回环曲折,结构精妙;佛殿寮房,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高台殿阁的赤黄墙壁上,大大的禅字甚为醒目。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优美环境,引人入胜,是寺庙建筑中的精品,具有建筑学研究价值。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从九华山下来后,我们游览了位于九华山山脚下的大愿文化园。大愿文化园位于九华山风景区北麓的柯村,景区由99米地藏菩萨圣像及配套景点和服务设施组成,占地0余亩,是集自然山水与佛教文化于一身,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礼佛朝拜、养生禅修、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境,国家4A级景区。大愿文化园中的建筑主要包括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等。为充分彰显佛教特点和地域特色,设计者在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汉唐建筑的雄浑风格巧妙地融入其中,表现出唐风徽韵的独特神韵,有着强烈的艺术个性特点和实用的游赏功能。高99米的地藏王菩萨露天铜像是景区的地标,铜像的巧妙之处在于其选取的角度,铜像背东面西,为比丘立相,右手执锡杖,左手托摩尼宝珠,以狮子峰为背景,每当太阳升起时,从正面看霞光万道,而且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还会形成独特的“佛光”现象。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景之一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景之一高99米的地藏王菩萨露天铜像

菩萨铜像莲花座旁行走的游客(可作为参照想像铜像的高度)

小资料: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全称“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十轮经》载:“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地藏。传说释迦在忉(dāo)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时,曾嘱咐地藏长住人间,并执掌幽冥世界(即阴府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之苦。于是地藏就担当了释迦灭度之后、弥勒出世之前,在无佛世界教化众生、拯救众苦的大任。他发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所以他代表了“大愿”。据《宋高僧传》载,地藏托胎为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少年出家,唐玄宗时(公元年)来到中国,于九华山结庐苦行修炼。后他在当地广收信徒,募化建寺,使九华山佛寺和僧尼日益增多。99岁时,自坐缸中圆寂。3年后开缸,肉身不坏,面色如生,骨节能动,佛界称之为菩萨转世。到了明代,金乔觉地藏开始被作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来祭祀。从此,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地藏菩萨的塑像,大多着僧装、披袈裟、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持九锡宝杖。他的坐骑名“谛听”。

摄影:郭世华,网名:甭孬歪,一名祖籍山西忻州的普通丰镇人。

丰镇同乡会

我们都是丰镇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