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初祖法顺五教止观,法界缘起
王家怀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50605/j9vjm0b.html 华严宗奉《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其宗派理论也主要是在诠释《华严经》的基础上形成,以经命宗,称为“华严宗”。 华严类经典始译于东汉,支娄加谶所译的《佛说兜沙经》是第一部华严类汉译典籍,其后续出新译者历代不断。从东晋开始,佛教界对华严类经典逐渐展开多途创用的过程,僧众分别依据华严单行本或集成本来考校经典、树立信仰、确定修行内容和探索义理。从北周末年至唐初,也就是在被后代奉为华严初祖的法顺的活动时期,南北各地的华严诸派代表人物云集长安,各种思潮相互交流、相互冲撞、相互促动,在终南山下至相寺形成了全国华严学的中心,华严宗的理论最终在这里诞生。 在法顺时代,构成至相寺僧众主体或与至相寺来往甚密的华严学僧已经有数派。其一,出自普圆系的普安,是由苦行头陀派向义学派靠拢的一支。其二,出自地论义学派的三支:有昙衍系的灵辨,师承灵幹;有昙遵系的智正,师承昙迁;有道凭系的渊,师承灵裕。其三,长安义学名僧慧藏,研究《华严》,圆寂后葬至相寺。其四,法顺系,是由游荡神异禅僧派向义学派转化的一支。至相寺僧众并非只研究《华严》,而是以华严为主。修行方式、理论见解不同的华严诸派会聚至相寺,使它成为全国华严学的中心,成为创宗建派的基地,也成为弘教传法的据点。 在诸派融合过程中,各派僧众表现出向义学名僧靠拢、以义理研究为主的倾向。华严诸派的融合过程,也就是义学成为华严学主导潮流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法顺兼具神异禅僧和义学法师的双重品格,正是这种融合过程的集中体现。 一、法顺生平与著作关于法顺的生平事迹,道宣的《续高僧传》、杜殷的《杜顺和尚行记》、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述。道宣生活的年代略迟于法顺,法藏是法顺的再传弟子,以他们的记载为据,可以了解法顺行事和学说的基本情况。唐中期以后,法顺被奉为华严宗初祖,晚出史书增加了不少内容,许多所谓的事迹并不可信。 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本传,法顺(—)俗姓杜,世称杜顺,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人,18岁出家,师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僧珍俗姓魏,是一位“志存俭约,野居成性”的游僧。他重视禅定修习,有神异事迹,从而首先在民间引起“四远响从”,由此又知名于隋代朝廷,“隋高重之,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法顺的品格颇类其师,也是一位居无定所的游荡僧人。他常游化于庆州(今甘肃庆阳)、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一生的活动范围不大,大约以今天陕西关中一带为中心。法顺所教化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农民。他曾在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从举办法会的规模来看,法顺与地方豪富也保持着联系。 法顺传教弘法于民间,首先是以神异引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4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