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弥陀佛化身之永明延寿大师故事
阿弥陀佛曾多次示现,有记载、公认为是弥陀化身的,有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等,后人更以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作为阿弥陀佛的生日。 东林大佛永明延寿大师(公元~年),唐代末年临安府余杭(今浙江省杭县,本是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人,唐末五代十国时僧人,俗姓王,字冲玄,号抱一子。大师曾辑录《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唯心诀》等著述,影响极为深远。为净土宗六祖,亦为法眼宗三祖。 永明延寿大师画像那个时代,正是唐朝衰亡、宋朝兴起的大动荡时代,诸侯角逐,战乱纷争,民不聊生。当他还是幼儿时,有次父母争吵,竟不顾危险,从高榻坠地,跪而哭泣,父母感动,从此和睦相处,不再争吵。 大师自幼习儒,天资过人,佛缘深厚。七、八岁的时候,六十天就能背诵整部《法华经》。十六岁,大师写《齐天赋》献策于吴越王钱穆,济世之才震惊朝野。二十岁,大师深感乱世混战,百姓不安,萌生出家修行的念头,但遭父母反对。从此,大师严以律己,茹素诵经,一日只食一餐,为百姓祈福。 平日里,大师每每看到集市上待宰的鱼虾飞禽,常用薪俸放生。薪俸用尽,典当家产,也要买而放生。 二十八岁,是大师人生的重要转折,官至华亭镇将,掌管军需库银。一次,因购买放生鱼虾数量巨大,大师挪用公款,事情暴露,被判死刑。当时的吴越王,赏识大师的才华与人品,便对监斩官说:“他若赴刑惧怕,杀!反之,赦免。”大师临刑法场,镇定自若。监斩官问他是否后悔,大师坦然:“用我一条生命换回千万条生命,值!”。大师因此获特赦。 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获释后,遂了平日的心愿,出家为僧。白天辛苦劳作,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裹腹。大师修行非常用功,有一次,习修禅定连续数月,出定后,发现鸟儿在自己的衣角筑了一只巢,可见其禅定功夫了得。 一次,永明延寿大师在用功时,无意听到薪柴落地“啪”的一声,顿时豁然开悟,他写道:“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大意是说:掉落的不是薪柴呀,时空中所有东西,都不是你所认为的真实存在。山河大地一切东西,其实都是心的投影,能做到明心见性,不为外界所惑,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法相啊! 大师悟道的诗句,深得高僧德韶禅师的认可与印证。从此,永明延寿大师接受了老师的传法,被推崇为禅宗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 那个时代,佛教日益兴盛,分宗立派的门户之见也日趋严重,各派之间互相抵触,各执一说。永明延寿大师为此深感忧虑。他认为,宗派间的相互争执,不利于佛法的弘扬。 手持莲华一天深夜,大师在佛堂念经,突然发现普贤菩萨手上的莲花竟在自己的手中。大师寻思,净土宗又名莲宗,手持莲花,难道是佛对自己有所暗示? 于是,大师决定用抓阄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他写了二个纸团:一个是一心禅观,另一个是万善庄严净土。然后虔诚祈祷,结果七次抓到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 从此,大师决心兼修净土,他为自己定下了日行一百零八善的修行功课,除此,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跟随大师念佛的人,每天多达数以百计,念佛声响彻天际。诵经三载,大师竟梦见慈悲的观音菩萨将净瓶甘露灌于口中。从此,大师得观音辩才,研究佛学,讲经说法,思维更敏捷,理论更精进。 大师将自己的修行体验和佛学研究融会贯通,整理写成六十多部经典佛学著作,特别是百多卷的《宗镜录》,大师广搜博览,以理服人,调和当时各宗派间的分歧,将纷繁的佛教宗派理论融合为一,汇归净土。 永明延寿大师全集他的著作,被雍正皇帝批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被国学大师南怀瑾称为“真正的佛学概论”。其中的《四料简》,最为著名: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大致的意思是: 若修禅又修净土,明心见性如虎添角,现世是智慧大师,来世是佛陀转世。 若向善修净土,个个带业见佛祖,西方极乐闻佛法,不愁迟早不开悟。 若修禅不修净土,十有八九会走岔路,没有佛陀加持保护,善恶随业,难出六道轮回路。 若不修禅也不修净土,贪图欲望必入凶途,恶业随身地狱受苦,菩萨慈悲也难相助。 永明延寿大师像永明延寿大师作为乱世之高僧,不仅平息了佛教宗派之争,还为江浙一带的百姓,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国土之争呢! 当时,已统一北方的赵匡胤雄才大略,兵压南方,战争一触即发。大师作为当时吴越国的尊师,曾在临终前劝导钱王:“纳土归宋,舍别归总。”意思是说,宋的统一是天下大势所趋,君王你要舍得放弃国土,顺应天意呀! 对一国之君来说,放弃国土是一件多么痛苦的选择,但大师的建议最终被吴越王采纳。由此,祖国和平统一,百姓免遭灾难。 宋建隆元年(公元年),大师受吴越忠懿王邀请,复兴杭州灵隐寺,次年迁住永明寺,接化徒众。 灵隐寺大师日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其中重要的有:受持神咒(大悲咒、尊胜陀罗尼咒)、念佛、礼佛、忏悔、诵经(《法华经》、《般若心经》、《华严净行品》)、坐禅、说法。每日虔礼十方十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每夜施食于旷野鬼神等。 大师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峰行道念佛,随从常数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时闻螺贝天乐的音声。 佛事忠懿王敬重其德,闻此大为感动,叹言:“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为大师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赐号智觉禅师。 大师晚年,有次,吴越王钱俶过生日,想举办一个凡是僧人都能赴宴的“千僧斋”来祈福。宴会上,吴越王请德高望重的永明延寿大师坐尊贵的首席,大师谦让不肯坐。 就在这时,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见有个空位大家都不肯坐,他老人家就老实不客气坐了上去。吴越王虽然心里有些不高兴,但也不好说什么。 散席后,吴越王问大师:“我今天供斋,可有圣人应斋啊?”一般认为,若有圣人来,君王的福报就很大。 永明延寿大师说:“有啊!”君王高兴地问“谁呀?”“坐首席的长耳和尚就是定光古佛呀!” 吴越王一听,那可了不得,赶紧派人去追。追者一路打听,好不容易追上了,赶紧下马顶礼膜拜,请圣僧回宫接受君王的礼待。谁知大耳和尚说了一句:“弥陀饶舌!”意思是阿弥陀佛多嘴!说完就隐入山中不见了。 阿弥陀佛像追赶的人惊讶不已,赶紧回来报告:“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 吴越王一想,对呀!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而永明延寿不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吗?吴越王好高兴啊!赶紧沐浴更衣,要拜见永明延寿大师。 宋太祖开宝八年(西元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师焚香告别大众,然后趺坐而往生,时年七十二岁。 吴越王刚走到寺院大门口,远远听到寺院内响起庄严的钟声,君王的心不由往下一沉。只见一个小和尚跌跌撞撞跑进来,跪在吴越王跟前痛哭:“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 太平兴国元年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真宗下诏敕赐祖师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 寿宁禅院碑宋崇宁五年,徽宗下诏追谥祖师为“宗照禅师”。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大师圆寂后,有个僧人从临安来到大师的灵塔前恭敬绕塔,人家问他为什么缘故?他说:“我曾大病一场来到阴间,见阎王殿的左边供着一幅僧人像,阎王精勤恭敬地礼拜,因此询问阎王所拜的是什么人?回答说是杭州的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已经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了。阎王尊重他的德行,因此礼拜恭敬他。今天我是特意来绕塔礼拜啊!”(乐邦文类万善同归集) 图片仅供参考永明大师的事迹,在宝静法师(宝静法师是谛闲法师的法子,谛闲法师的继承人,也是很有成就的一位法师。)当年讲《弥陀经要解》的讲义《弥陀经要解亲闻记》里面这段公案他记载得很清楚。 元代僧人优昙普度撰《莲宗宝鉴》赞叹永明禅师:“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法华一部,佛事百八。 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 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赴市心乐颜不变,蒙赦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法华一部佛十万。若非大权示世间,法幢谁能如是建。 ——选自印光大师《莲宗十二祖赞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4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佛教涅槃之后,他们去了哪里问过蓝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