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虚云和尚自述:八十年的错误用功,却在这一刻让我彻底明白了

我叫虚云,今年九十六岁。

八十年前,我开始修行。人们都说我修为高深,但谁又知道,我这一生都在走弯路。

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明白过来。

想当年在鸡足山时,老师捧着一杯茶看着我说:"徒儿,你这样用功,不知要到猴年马月。"可我不信,一心只想求速成。

这是我人生最大的错误。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还记得自己十六岁那年离家的场景。母亲含着眼泪为我收拾行囊,父亲站在门口,一言不发。我带着求道的热切,踏上了通往鸡足山的路。

在山门前,我遇见了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僧。他问我:"小施主为何而来?"我回答说要求佛法,要明心见性。老僧笑了笑:"你可知道明心见性是什么?"我摇摇头。他说:"既然不知,何必急着求?"

可那时的我哪里听得进去。我在山上遇到了我的师父——悟铭老和尚。他是位得道高僧,深受大家敬重。我拜在他门下后,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坐、诵经、礼佛,比其他师兄都要勤奋。

师父看我这样,常常摇头。有一次,他问我:"你这样拼命用功,可知道为何而用功?"我说:"为了开悟成佛啊。"师父叹了口气:"用功不在苦,在明白。"

那时的我完全不懂这句话的含义。我只觉得师父是在考验我,更加卖力地修行。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喝点水,困了就掐自己的大腿。

就这样过了三年,我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经常头晕目眩,夜里睡不着觉。师父让我休息,我偏不听。直到有一天在禅堂里晕倒,这才被师兄们送回方丈室休养。

师父端着参汤来看我,说:"你这样急功近利,不是在修行,是在折磨自己。佛法如大海,你却想用茶匙去量。"我躺在床上,第一次对自己的修行方式产生了怀疑。

养好身体后,我开始游方。走过了很多地方,见过了很多高僧大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有的持咒,有的念佛,有的参禅。我都试过,但始终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在峨眉山遇到一位老者。他不是出家人,却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种了一片梅林,每天就是修剪、浇水、除草。我问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他笑着说:"花开花落自有时。"

我在他那里住了半年,每天跟着他一起照料梅树。慢慢地,我开始体会到一些不同的感受。可惜当时还是不够透彻,后来又踏上了寻师访道的路。

五十岁那年,我回到了鸡足山。师父已经圆寂多年,我住进了他生前的禅房。房间还是老样子,连墙上的字都没有变。那是师父写的"万法归一"四个字。

这些年来,我走遍天下名山,拜访过无数高僧。有人说我修为高深,有人说我悟性极佳。可我心里清楚,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修行。我还是像年轻时一样,在追逐着什么,却总是抓不住。

七十岁以后,我开始收徒弟。看着年轻人犯和我当年一样的错误,我就想起师父的话。可我该怎么教导他们呢?我自己还没有真正明白。

八十多岁时,我去了五台山闭关。在那里,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一生的修行。

在五台山的时候,我遇到一件奇特的事。有一天凌晨,我正在打坐,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钟声。那声音很特别,不像寺院的晨钟,反而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空灵而缥缈。

我循着钟声走出禅房,看见一位老僧人站在院子里。月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清瘦。他回过头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大师,可是被钟声惊动了?"

我说是啊,不知是哪座寺院的钟声这样特别。老僧笑而不答,转身走向月光深处。我想追上去问个明白,可刚迈开步子,就听见身后有人喊:"虚云老和尚,天这么冷,您怎么在院子里站着?"

回头一看,是个小沙弥,再往老僧离开的方向看去,院子里空空如也,只有几片落叶在月光下打着旋。小沙弥说,最近几天没有寺院撞钟,我这才意识到,或许冥冥之中有什么指引。

这件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之路。那钟声像是一记当头棒喝,让我明白自己还是在追逐形迹,被表象所惑。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感悟,像是一团乱麻,理不清,解不开。

九十岁那年,我决定回到鸡足山。山还是那座山,人事已经全非。我住进了当年的禅房,每天看着墙上师父的字发呆。

夜已深,我独自坐在禅堂里。窗外的雨声渐大,屋内的灯火忽明忽暗。我凝视着墙上八十年前老师留下的那幅字,突然全身一震——原来这幅字里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将彻底改变我对修行的认知。

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十六岁初到鸡足山的时候。灯火摇曳中,师父的话在耳边响起:"用功不在苦,在明白。"

"我明白,八十年的错误用功,这一刻让我彻底明白了......“突然间,我浑身颤抖,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剩余45%未读最低1.09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4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