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欣赏那些不朽名篇的同时,也会跃跃欲试,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让人称赞的诗歌。其实只要积极尝试,就能获得一种创作的乐趣,无须太在意别人的褒贬。朱元璋年轻时做过和尚,后来做了明朝开国皇帝,打油诗写得颇在行,不愧为打油皇帝。他不须别人代笔,自已就能随口吟咏,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敢于挑战,愿意尝试。下面分享朱元璋的两首诗,信手拈来,却尽显宽广情怀。无题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明太祖朱元璋自小父母双亡,加上当时社会非常动荡,他不仅无处安身,而且衣食堪忧。因此他17岁便入皇觉寺当了和尚,佛名朱元龙。年轻时的朱元璋聪明伶俐,寺里的昙云长老平日里最是疼爱他,这自然就遭到了其他僧人的嫉恨,只是因为他们敬畏长老,却只是敢怒不敢言。终于有一天长老不幸圆寂,众僧将山门关上,不让朱入内睡觉,他只好背靠山门仰天叹息。夜里寒气袭人,银河耿耿、玉露清清,他久久不能入睡,感慨之余,便口占一绝,吟罢不觉朦胧睡去,没想到这首诗却流传久远。这首诗虽然非常夸张,但形象之伟、气度之大,仿佛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在吟啸。诗人以巨人喻大志,映出其胸怀博大、志气高远。而反观那些嫌弃他的和尚,只为一己之私而勾心斗角,就显得包容太小,更是眼光太浅。即使是在当今社会,若只顾小我、不顾大众,目光如豆,纵有成就,也是极其有限!而古代的圣贤之所以伟大,不仅志向远大,而且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更以天下为己任,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洪武十四年辛酉岁恰逢鸡年,大年初一,明太祖就来到翰林院文华堂,不仅亲切地慰问了那些学士们,还和他们一起饮酒庆贺。席间太祖提出以“金鸡报晓”为题,大家各自作诗一首。一个老学士满面笑容地对洪武皇帝说,“万岁爷满腹才学,朝堂上没有一个人及得上您,还是请您先赋诗一首。”朱元璋虽然知道他在拍马屁,但还是微笑着放下酒杯,略加思索,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众人看到前两句时都很惊诧,虽然脸不露色,可心中都在暗自好笑,这也是诗么?朱元璋也注意到大家的表情,却不动声色地把毛笔蘸满浓墨,又续了后面的两句。翰林学士们看后,无不交口赞誉,个个拊掌叫绝。这首诗的前两句纯用俚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公鸡啼叫的姿态,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没一点诗味,但后两句则完全出乎意料,如奇峰突起,更显气象非凡,点明了全诗题意。金鸡报晓、玉宇光华,作者采用了逆挽之法,前两句俚俗平庸,是为了反衬后两句。而后面则生发开来,有力的补救了前两句,两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意境。纵览朱元璋的这两首打油诗,通俗易懂,却令人耳目一新。第一首诗中,作者想象丰富,将天地作为罗帐和地毡,读者面前立刻展现出一位耸立其间的英雄。而一句“恐踏山河社稷穿”,更是气势非凡,极具一种旷世英豪的胸襟。第二首诗妙在先抑后扬,作者以俚语开篇,却用“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结尾,显得气势磅礴,令人赞不绝口。朱元璋自小孤贫,却胸怀大志,长期的军旅生涯既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也让他见多识广、底蕴丰厚,再加上他虚心学习,才有如此令人惊艳的诗作!您觉得这两首打油诗如何,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