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经典五灯会元六祖慧能篇白话全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332.html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六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篓,师樵采以给。 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 六祖慧能大鉴禅,东方第六佛祖慧能大师,俗姓卢,祖上是范阳人。父亲叫行瑫,唐武德年间做了南海新州郡的属官,于是就占了新州户籍.慧能三岁死了父亲,母亲守节没改嫁。慧能长大了,家里十分贫穷,他就打柴维持家用.一天,他把柴背到市上,听见一个外地人在读《金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有所感悟,就问那人:“这是什么法呀?从谁那儿得到的?”外地人说:“这叫《金刚经,从黄梅县弘忍大师那儿得到的.”祖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祖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宝坊。 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祖遂请益。远曰:“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祖辞去,直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二年也。 慧能赶紧告诉他的母亲,他有了为法求师的念头.他径直赶到韶州,遇到志行高洁的士人刘志略,同他交上了朋友.有个尼姑叫无尽藏,是志略的姑姑,经常诵读《涅槃经》.慧能听了不多久,就为她解说经义.无尽藏就拿着书向他问字。慧能说:“字是不识,意义可以问。”无尽藏说:“字都不识,怎么能懂得意义?”慧能说:“诸佛的妙理,与文字无关."这位尼姑大为惊异,对乡里父老说:“慧能是个有道的人,请把他供养起来.”于是居民们争相来拜见他.附近有一座宝林古寺,人们常聚集在那里议事,让慧能住了进去.四方民众云集此地,不久这里就成了宝坊。一天,慧能忽然自语道:“我要求的是大法,怎么能半路停脚?”第二天他又走了,在乐昌县西山石屋子见到智远禅师.慧能向他请教.智远说:“我看你神姿挺拔,气概豪爽,只怕不是常人。听说西域菩提达磨把心印传给了黄梅的弘忍禅师,你应该到那里去,让他验断.”慧能告别而去,径直走到黄梅县的东山.这时是唐高宗咸亨二年.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槃经。祖寓止廊庑间,暮夜,风扬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明日,邀祖入室,徵风幡之义。祖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祖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授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乃指座下卢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岁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祖具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愿此居,欲归旧隐。”即印宗与缁白千余人,送祖归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法轮,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后返曹溪,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 弘忍大师一见到慧能,心里就看中了他。后来传给他袈裟和法眼,叫他隐居在怀集和四会两地之间.到仪凤元年——丙子年正月十八日,慧能祖师到达南海,正值印宗法师在法性寺讲《涅槃经》:他晚上住在廊屋里,夜风掀起了寺里的旗幡.慧能听见两个僧人在争论,一个说是旗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往返问答,都没有契合佛理.慧能问道:“可以允许俗辈参与高论吗?我认为旗幡和风都没有动,动是从心里发出的”印宗私下听到这话,吃惊之余觉得非同寻常.第二天,他把慧能邀请到自己房里,向他征询风幡一事的义理.慧能便把道理都讲给他听。印宗不觉站起来说:“行者必定不是常人.大师是谁?”慧能没有再隐瞒,直截了当地把得到心印的经过和盘托出.于是印宗奉持弟子的礼节,请祖师讲授要法。他对僧众们说:“印宗我不过一介凡夫而巳,今天碰见了肉身菩萨。”他指指座下的卢居士,“就是这一位.”又请他取出所传的信衣,叫大家瞻仰礼拜。正月十五日,印宗招请各位名上高僧来会,为慧能剃发。二月八日,就在法性寺,智光律师为他授满分戒。其戒坛就是宋朝的求那跋陀三藏建造的。三藏曾预言:“以后将有一个肉身菩萨在这坛上受戒。”又,梁代末年真谛三藏在坛边种了两棵菩提树,对众人说:“一百二十年以后,有一位开悟大士在这树下演讲无上佛法,度无数人出家”慧能祖师受具足戒以后,在树下开设东山法门讲坛,好像宿世就有默契一样。第二年二月八日,慧能祖师忽然对大家说:“我不愿住在这里,想回到得法以前住过的寺庙。”于是印宗等一千多僧人把他送回了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他到大梵寺讲如来妙法,并受无相心地戒。弟子们把他的讲话记录下来,编成《坛经》,盛行于后来,慧能返回曹溪,广宣佛法,来学法的不下千人. 中宗神龙元年降韶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曰: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辞疾,愿终林麓。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邪?”简曰:“弟子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 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唐中宗神龙元年下诏:“朕请安、秀两位禅师来宫中供养,日理万机之余,朕也研究一乘。两位禅师都推让说:南方有慧能禅师,秘密接受了弘忍大师传下的法眼袈裟,可以去问他。’现在派内侍薛简奉诏前来迎请,希望禅师慈心顾念,迅速赴京”慧能禅师上奏章辞谢,推说有病,愿意终老山林。薛简说:“京城里的和尚都说,要懂佛道,必须坐禅修习心定,不因为禅定而得到解脱的人是没有的。不清楚大师怎么看?”慧能说:“道是由心悟岀的,哪里在于坐呢?佛经说:’如果见到如来或者坐着,或者卧着,是行邪道’为什么?如来无所来,也无所去无生无灭,就是如来的清净禅。诸法空寂,就是如来的清净坐。终极之理原本无证,何况坐呢?”薛简又说:“弟子回去,皇上一定会问:和尚慈悲,指示了什么心要。”慧能说:“道没有明暗,明暗是更替变化的意思。明暗是无穷的,又是有穷的,相对待而言。所以佛经里说:法没有什么可以同它比,因为没有相对待的东西。’”薛简问:“明比喻智慧,暗比喻烦恼,修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照破烦恼,知道生死并无开始,凭什么超脱生死呢?”慧能说:“烦恼也就是觉悟、智慧,没有两样,若是用智慧去照烦恼,这是二乘的小见,牛羊等的机缘。有大智慧、有锐敏根性的人,都不是这样.”薛简问:“大乘的见解是怎样的?”慧能说:“明和无明,性无二致。无二的性就是实性。所谓实性,就是处于平凡之中而不减少,在于圣贤之中而不增加,居于烦恼而不纷乱,进入禅定而不寂静。不中断也不持恒,不来不去,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就叫做道。”薛简说:“大师所说的不生不灭,和外道有什么不同?”慧能说:“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用灭来制止生,用生来显示灭.灭如同不灭,生说无生.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是本来就没有生,也就没有灭。所以不同于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祖语。有诏谢师,并赐磨衲袈裟、绢五百匹、宝钵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你如果想知道心要,一切善恶都不要思量,自然能进入清净心体,安然常寂,妙用说不尽。”薛简受到指教,豁然大悟,礼拜了慧能祖师,告辞回到京城长安,把慧能的解析写到奏章里,上奏皇帝。中宗下诏书感谢慧能大师,又赐给他磨衲袈裟、五百匹绢和一口宝钵.十二月十九日,下令把宝林古寺改名为中兴寺.神龙三年一月十八日,又命令韶州刺史重新修饰庙宇,赐匾额为法泉寺.慧能在新州的旧居修建成国恩寺。 一日,祖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 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一天,慧能祖师对大家说:“各位高人,清净你们的内心,听我说法.你们每个人,自心就是佛,要永信不疑。外面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存在,都是本心生万种法的缘故.佛经上说:’心生,种种现象即生:心灭,种种现象即灭.’要想成就了悟一切的种智,必须达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在一切根与境相涉入之处,不见住相,在相中不生爱憎情感,也无所取舍,不顾念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静,空虚和融淡泊,这就叫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根与境相涉人之处,坐卧行止,心直纯一,道场不移,真成净土,这就叫一行三昧.人如果具有这两种三昧,就像土地下了种,能孕育生长,结出果实。一相一行,也是这样.我今天在这里说法,犹如一场及时雨普降大地.你们自身的佛性,譬如种子,得到雨露的滋润,都会发芽生长。接受我思想的人,必定会获得觉智,照我说的去做,必定会证得妙果。”先天元年告诸四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唐玄宗先天元年,慧能祖师对僧众说:“我惭愧地承接了忍大师的佛法袈裟,现在为你们说法,不再传付衣裳.因为你们的信根已经牢固,坚定不移,能担当大事.听我的偈言: 心地含诸种,降雨苗皆生。顿悟花事毕,智慧果自成’”说完偈又道:“法本无二,心亦无二。其道清净,亦无诸相。你们切莫执意地去观察清净和空寂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尝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卧轮非名即住处也。﹞ 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偈语说:“卧轮有妙方,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听了说:“这个偈语尚未明白心地,要是依照它去做,就是作茧自缚.”他于是也给大家说一偈:“慧能没妙方,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卧轮不是人名,是地名。)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忠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曰:“善捏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速理舟楫。”时大众哀慕,乞师且住。祖曰:“诸佛出现,犹示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祖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祖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 头上养亲,口里须,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跏趺而化,异香袭人,白虹属地。 慧能祖师说法滋润众生,历时四十年。这年七月六日,他命令弟子们到新州国恩寺去建造报恩塔,叫加倍赶工。又有一个蜀地的僧人,叫方辩,来拜见慧能,说:“我擅长捏泥做雕塑”慧能正色地说:“试捏给我看看”方辩没有会意,就塑岀一座慧能的真实雕像,高约七尺,曲尽其妙。意能观看之后说:“你熟知塑性,不熟知佛性.”就给了他一些衣物作报酬,方辩礼拜道谢后走了.先天二年七月一日,慧能对弟子们说:“我要回新州了,你们快准备船具.”一时众人悲伤留恋,求他再住一些时候.慧能说:“诸佛出现在世界上,尚且都归于涅槃.有来必有去,理所当然。我这付形骸,必然也会得其所的僧众说:“大师这次去了,早晚会回来的。”慧能说: “叶落归根,回来时已经不张口了”人们问:“大师的法眼,谁来承传?”慧能说:“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以后会有灾难吗?”慧能说:“我灭后五六年,会有一个人来取我的头,听我的记:’上头养父母,下头要糊口.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说:“我去世七十年以后,有两个菩萨从东方来,一个是在家修行的,一个出家修行的.两人同时进行教化,建立了我们这一宗派。他们修造许多寺庙,弘扬佛法.”交代完之后,慧能祖师去到新州国恩寺,沐浴端坐圆寂了.他的遗体异香袭人,天上现一道白虹直贯到地上。 即其年八月三日也。时韶新两郡,各修灵塔,道俗莫决所之。两郡刺史,共焚香祝曰:“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寿七十六。时韶州刺史韦据撰碑,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塔中有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缉木绵华心织成。后人以碧绢为里。﹞中宗赐磨衲宝钵,以辩塑真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 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僧众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月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鞠问。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 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祖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 “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欲求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嘉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尔后,甚有名贤赞述,檀施珍异,文繁不录。﹞ 这时是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当时,韶州和新州两郡各修造了一座灵塔,僧人民众都弄不清楚大师肉身藏在哪座塔里.两郡的刺史都烧起香来祝道:“香烟飘到哪里,大师就归向哪里。”香炉里烟雾腾涌,烟雾一直延伸到曹溪,大师遗体十一月十三日入塔.享年七十六岁. 当时的韶州剌史韦据撰写了墓碑碑文。弟子们想到师父有取头的预言,于是先就用铁皮和漆布裹护了遗体颈部.塔中还藏有达磨祖师传下来的信衣(这种信衣由西域屈眴布做成.该布是木棉花心织的。后人用淡蓝色的绢做了衣服的里层).唐中宗赐的磨衲、宝钵,还有方辩塑的大师仿真像等,宝塔管理人用来作了神位.开元十年——壬戌年八月三日,半夜时分,塔中忽然传出好像拉铁索的声音,僧众惊起,发现一个孝子从塔里跑出来.很快他们检查出遗体颈部有伤痕,把这起盗窃事件报告了州县长官.县令杨侃和刺史柳无忝收到状子,急忙派人抓捕.五月,在石角村抓到了盗贼,押送韶州府审讯。盗贼供道:自己叫张净满,汝州梁县人。在洪州开元寺得了新罗(按,在今朝鲜)僧人金大悲二十千钱,叫他盗取六祖大师的头颅,好带回东方供养?柳剌史听了这个情况,就没有给他上刑,亲自来到曹溪,问慧能的高足弟子令韬: “怎么处置?”令韬说:“如果以国法论处,理当诛杀;但从佛教角度看,慈悲为怀,冤亲平等;何况对方也是想要供养,此罪可以宽恕。”柳刺史赞叹道:“方知佛门广大。”于是就赦免了张净满(此后还有许多名流贤士的称扬,珍奇宝物的布施,话多不叙) 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刺史杨瑊曰:“朕梦感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遣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皇朝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祖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损。 寻有制兴修,功未竟,会太宗皇帝即位,留心禅宗,颇增壮丽焉。 上元元年,唐肃宗派遣使臣到塔里,恭请大师的传法袈裟和宝钵,带回宫中供养.至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五月五日,唐代宗梦见六祖大师来取衣钵.七日,代宗命令刺史杨成:“朕梦感禅师请求把传法袈裟送回曹溪。现在我派镇国大将军刘崇景头顶袈裟送去,朕视之为国宝。你可以在曹溪本寺如法安置。特别叫那些亲耳聆听过六祖法教的弟子严加守护,避免失盗.”后来有人偷盗,都在不远处被抓获了,这样有四次。唐宪宗谥祖师为大鉴禅师,塔叫元和灵照塔.。皇朝(按,指宋朝)开宝初年,国家军队平息了南海刘氏之乱.可是其残部继续作梗,六祖的塔庙被毁,成为一堆灰烬.慧能真身受到护塔僧的竭力保护,丝毫无损.不久宋太祖下令葺修,工程未完。逢太宗皇帝即位,热心禅宗,将塔庙修得更加壮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2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申江诗潮第453期苏开元古寺名刹十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