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诞辰一起学习祖师留下的最重要四
达摩祖师诞辰 年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五,达摩祖师诞辰! 二千五百年前,灵山一会,大梵天王供养释迦牟尼佛一朵金色钵罗花,佛陀拈花,意态安详,却一言不发。众人皆不明所以,唯独摩诃迦叶微微一笑。 释迦牟尼佛当即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就是这“拈花一笑”,从西到东,演化出了一个在如今的末法时代生命力盎然的佛学宗派——禅宗。 达摩东渡 达摩初到中华大地时,对当时的汉地佛教并没有立即引起巨大影响,然而就像播下一颗种子那样,一天天茁壮繁衍起来,这才有了后世的中国禅宗。 在关于达摩祖师的早期记录中,《续高僧传》、《五灯会元》等典籍中记载,达摩原为南天竺人香至王第三子,得到般若多罗禅师传授禅法,为其取名菩提达摩,并指明“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震旦,即是当时的中华大地。 或许是沿着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达摩祖师在当时的“南越”(现今海南岛对岸区域)登陆,或许就是如今的广东境内。 历经一千五百年,多少楼台烟雨中。许多记载已经湮灭,达摩的事迹在人们心中逐渐演化成了传奇经历。 这些传奇经历有会见梁武帝、一苇过江、慧可断臂求法、面壁九年、只履西归等。 相传,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一.初见梁武: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修建了很多寺院,布施供养僧众。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不能参悟其中玄机。 二.一苇渡江:相传达摩渡长江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双脚踏在芦苇之上,飘飘然到了对岸。现在少林寺仍然存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三.面壁九年:在嵩山五乳峰中峰上部,离峰顶不远处有一天然石洞。相传达摩在此五心朝天,参禅入定九年。离开时,石头上竟然留下了他面壁的形象。 四.断臂立雪:禅宗二祖神光当年为求达摩传法,在大雪中合十以待,之后用戒刀自断左臂以表诚意,并围绕达摩面壁的山洞转了一圈。达摩传衣钵、法器,赐名“慧可”。 五.只履西归:达摩圆寂,出使西域的使臣宋云一无所知。达摩圆寂两年之后,宋云从西域返回途径葱岭,看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提着一只鞋子,从东往西而来。 宋云询问,大师说往西天去,并叮嘱他,“回京之后,不要说见过我,否则将有灾祸。”宋云回京向皇帝复命提到了这件事,东魏孝静帝以欺君之罪把宋云下狱。后来开棺验证,果然只有一只鞋。宋云得以昭雪。 四句偈 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达摩大师将上述及佛法所说整个修证过程与结果,归纳性地总结在下面四句偈: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是指宇宙、天地客观一切人事物的存在都予以超越。 “内心无喘”就是在气住脉停、脉停气住中导致的轻安,内触妙乐、常光现前,这是大菩萨和佛的境界。人的本身本来就有这种境界,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证道后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大般若经中诸佛菩萨见面时都问对方“气息调和否?”,问的也就是:你内心无喘吗? “心如墙壁”为形容语句。 一切的存在,在无尽的点中;由无尽的点连成无尽的线;因有无尽的线合成无尽的面;再由无尽的面构成无尽的圆;又由无尽的圆化作无尽的立体。 由是重重无尽,复蕴成为”一”。所以就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因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由是小中有大、大中有小。此乃达摩大师所说的“心如墙壁”,亦即华严宗的:重重无尽境界也。 成就了上面所说的,就叫做“可以入道”。 入道即相应着道。 道究竟是什么? 老子和维摩诘都说:“道,不可说、不可说也。” 在不可说中,千万莫被自己的意识、语言所骗,千万莫做些与了生死不相干的表面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2061.html
- 上一篇文章: 泰国高僧介绍泰国近代制作鲁士圣名师之一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