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是指高德修行的僧人,他们在佛法教理及品行修为上都有着很高的境界。他们通晓佛理,世事洞明,出尘脱俗。所书也大多是题偈、佛号、禅诗一类,更追求书意禅境。“虚空静寂”自然是他们禅境表现的一种。在字体结构和章法布白上都讲究虚空,线质纯净,给人以茫茫雪原不着一丝尘土的纯净美。

在高僧书法中,有的作品意境之简远、浑化之荒寒是普通书家所不具备的。当然,高僧书法也并非一味简净,禅宗打破常规、呵佛骂祖,追求率真天然,回归纯净本性。在不少高僧墨迹中,不拘一格、荒率天真的风格也是一大亮点。

艺术与宗教如此贴近:信仰、坚持、清修、践行。抚书见性,高僧墨迹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禅机呢?正如一山一宁圆寂之偈语:“横行一世,佛祖钦气,箭既离弦,虚空落地”。高僧已离去,而于虚空中无限久远……

高僧书法并非个个高妙,但从中挑选出精彩之作可见,其作并不能按技法层面去评判,更多的是通过毛笔自身的行走和触及去完成书写,与追求生命本相是一致的。

近些年高僧作品市场拍卖行情看涨,收藏高僧作品作为投资符合当前市场。高僧作品相较于一般作品,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理念传承较深,作画时心境大多平和。适合当前生活节奏过快的都市人群以及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群。

接下来我们来细细品味本场秋拍整洁到的气息醇厚而又活泼生动的高僧作品吧!

山水画

作者:苏曼殊

尺寸:*38

材质:纸本

装裱:立轴

款识:一穗灯光照夜阑,蠹书数卷掩还看。悲秋云老感何限,对月孤吟心自欢。陆氏泉声旧茶鼎,陶家花影古铜盘。丹青併得剑琴趣,遮莫哀迟鬓寒。听松山房写奉伊藤先生粲正,丙辰夏至,曼殊居士时客东瀛。

钦印:曼殊居士(白)、元瑛(朱)、人生此外何求(白)

鉴藏印:印生屋堂珍藏书画之记(朱)

赏析:

苏曼殊(—),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的绘画其实是其孤寂的诗歌、小说的一种延伸,是其生命意志的再现。这与大多数专业画家刻意注重画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有本质区别的。此画没有在绘画的语言如布局、皴法、用墨、赋色等诸方面刻意求工,而是将心中的郁闷、冷寂通过简淡的笔墨无限地张扬出来,让人们在这种不求工而自工的萧然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共鸣。这是阅读苏曼殊画作所得到的最直接的审美体验。

行书:佛

作者:圆霖法师(-.)

规格:*67

材质:纸本

装裱:立轴

款识:

1、佛历二五四九年秋,于狮子岭九十山僧。

2、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

钤印:圆霖(白)、平安(朱)、佛形印

赏析:

圆霖(.9.17—.5.6):俗姓杜,名振山。号大雄山人、山僧。安徽淮北濉溪县人。少时早慧,亲近佛门,尤喜书画,名动乡里。20岁时师从民间画师刘启唐,22岁结交皖北名宿梅雪峰,并参加宿县书画社,曾作《慧可断臂图》,初显慧根。后独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皖豫川鄂,又在洛阳师从李荔贤、刘桂林,绘事日精。

后至沪上大南门灵山寺听诵莲花经,受了愿法师启迪,顿悟尘缘,萌岀家之念。32岁至南京江浦县老山西华峰狮子岭兜率寺,拜体义法师为师,剃度为僧,法名圆霖。至年时年67岁任主持。山居期间,圆霖潜心佛学及书画,游五台清凉曾作《五台山全景图》现藏太原博物馆。五十年代始与林散之结为莫逆,引为知己,至七十年代曾为林作《散之夫子造像》,经林散之、赵朴初后跋,现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圆霖善画佛教人物,早年工笔一丝不苟;晚岁写意,简约恣意,惟见墨线勾勒,赭色淡然,素雅平澹中益增佛界之庄严。圆霖又喜作山水花草,所绘峨嵋九华五台普陀佛教名山,无不意趣高古,虚静空灵,勾染皴擦深得新安画派之神髓。

此书已脱胎于弘体,用笔方圆兼备,左盘右旋,字形参差呼应,不囿成法。宛若蛰虫蛟龙,执拗遒劲,纵横开张而又不乏天真之气,禅意盎然。

庄严佛法

作者:道生法师(-)

规格:*45

质地:纸本

释文:庄严佛法。

款识:普陀山道生年九五。

钤印:道生(朱)、佛形印

赏析:

道生法师(年-年2月2日),俗姓裘,名干和,出生于浙江舟山,曾任普陀山佛协咨议委员会主席、普陀山全山首座,普济禅寺方丈。

年2月2日,道生法师在普陀山普济禅寺圆寂,享年96岁。

所作书法宛若静水深流,清秀俊逸,淡雅朴实,笔画之间流露出一位得道高僧内心的宁静与慈悲。观其书法,顿觉豁然开朗,流淌在纸间的空明与素净,予人通达,笔酣墨畅,弥漫着古韵禅风。

此字,恰如其人,清秀俊逸具道风仙骨;恰如其道,自在无碍如云中白鹤;恰如其品,淡雅朴实似古井无波;恰如其德,正清和雅乃人中麟凤,形体笔画之间流露着高尚的人格与宁静的心境。

南无妙法莲华经

作者:妙善法师(-)

规格:*30

质地:纸本

装裱:立轴

释文:南无妙法莲华经。

款识:妙善敬题。

钤印:释妙善印(白)

赏析:

妙善法师妙善法师(-),江苏如皋郭家园人,年在丹阳地藏寺礼寂宽法师出家为僧,后在普陀山傅经护法五十多年。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全山住持。他生平"教宗天台,行兼禅净",学识渊博,戒行高洁,堪称一代宗师。于年2月26日14时38分在普陀山圆寂,享年92岁。

此书笔圆意融、虚空静寂中隐隐透着清脱疏远之意,似在不经意间娓娓道着禅理,似断还连,倔强而不生硬,字内空间疏朗空灵,笔墨随意枯湿,不循常规。

万万岁

作者:道元仁明(明)

规格:32*65

质地:纸本

装裱:镜片

释文:万万岁

款识:黄檗山主道元书。

钤印:黄檗山主(白)、道元(朱)、临济正宗(白)

赏析:

黄檗道元(~),名仁明,号谦堂。京都宫津人。曾往来于中国与印度瞻仰佛迹。后入鹿岛普明寺、滋贺正明寺、朝鲜觉心寺。战后入住黄檗山塔头万松院,昭和31年(年)继任万福寺第五十二代住持。

万福寺初名般若堂,明崇祯十年()住持隐元禅师曾重建,规模宏大,超出前代。年前夕烧毁,现仅存法堂、塔各一座。明末清初曾是名噪东南沿海的名刹。清顺治十一年()隐元应日本长崎的崇福、兴福诸寺住持的邀请,带领三十名弟子束装东渡,传播佛教文化,七年后在日本京都东郊仿福清的万福寺结构建一大寺,亦名“黄蘖山万福寺”,以不忘本源,此寺因此成为日本佛教黄蘖宗的发源地。隐元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重大贡献,为日本佛教界所推崇,万福寺也因此闻名于海内外。

能忍自安

作者:茗山法师(-)

规格:35*72

释文:能忍自安。

款识:一九九八年冬,茗山。

钤印:茗山(白)、种善因得善果(白)、佛形印

赏析:

茗山法师(-),江苏省盐城县西乡人氏(今属江苏建湖)人;自幼随母信佛,19岁在家乡位于收成庄的罗汉院剃度出家,20岁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考入佛学院第一届肄业;抗战期间,茗山在湖南南岳、衡阳等地,办理佛教会会务,创办佛学讲习所,及出任过衡阳、来阳、宁乡一带的寺院的住持;抗战胜利后返回定慧寺任监院兼佛学院教务主任;年出席中国佛教会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

建国后,相继担任定慧寺、栖霞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茗山佛学造诣高深,精诗文、擅书法,著有《茗山文集》行世;此外尚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弥勒上生经讲义》等流通;年6月1日圆寂。

此书取众家之长,融佛门之妙,让佛言偈语与传统书艺成为一体,最终自成一家。笔力遒劲,饱含深情,清新俊逸,独具一格。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印光法师(-)

规格:*24

质地:纸本

装裱:立轴

释文:南无阿弥陀佛

款识:印光合什。

钤印:常惭愧僧(朱)

赏析:

印光法师(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民国四大高僧之一(虚云,太虚,印光,弘一)。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路井镇赤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此书遒劲,气息生动,禅意深厚,温和圆润,冲淡纯净,沉厚古朴,寥寥几根线,淡淡几点墨,顿生“郊寒岛瘦”之意。

所以,艺术、宗教、科学都是不断去往揭示生命本相的道路。生命本相很宏大,我们只能通过不同方式去尽量接近,而只有体悟深刻的人才能不断走近。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宇宙,在浩淼宇宙间,独立存在而相互作用。

关于征集

本场拍卖征集时间:年7月17日-年8月27日(常年征集书画、古董珍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