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福州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王鲁湘

年生于湖南,年3月入湘潭大学中文系,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主修美学。曾任教湘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可染画院理事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评论员、主持人。

画到自然第几重

文/王鲁湘

“自然的双重性”是个好题目。何谓“自然”?中西圣哲各有解读。外在于人之感知对象的物理存在是为自然,这大概是西文Natuar的意思,日本学者从中文里找到“自然”二字予以对译。实则“自然”一词古人罕构,盖其义乃自其然而然,是自我肯定之义,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我们说这个人的举止很自然,是说他自我肯定到无意识状态,不期然而然。魏晋名士追求这种生命情调。现在“自然”这个词形而下了,与“社会”相对,指非人所造或先于人所造之世界,其实不存在。这个世界已经深刻的人化了。可能这就是“自然的二重性”。当艺术家面对自然时,面对的就是这个二重性的自然,本来的自然,或自然的本来面目,已经看不见了。何况艺术家的观看本身,又何止一重而已!黄宾虹说: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盖画有内美。何谓内美?人所赋予之格式塔知觉范式也,人操翰濡墨造出之痕迹也。这些内美,是自然吗?如果定义自然乃是自然而然,自是而是,自由而由,那内美就是自然。是第几重,说不清了。正因为说不清,才有很多的可能性,造化是一重自然,师造化也是一重自然,师师造化呢?明人叶水心说:“其始为造,其卒为化。”那么,是造为自然呢?还是化为自然?还是由造到化的一个循环为一自然?几千亿劫多少回自然?平行世界多少个自然?

《山水卧游-7》41x36cm纸本水墨?陈向迅《坐观云涛》×97cm纸本水墨?程大利

“自然的双重性:山水精神之沿革重构”研讨会发言

文/王鲁湘

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先生王鲁湘:阿克曼提出这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实阿克曼先生想的问题,在中国学术界不是没有人思考过,也不是没有人讨论过,可能是阿克曼先生没有看过这样的文献,或者这样的文献没有引起有关阅读的重视。《寒江独钓》38.5×cm纸本设色?成军我尽可能简短地顺着阿克曼先生的思路,和他讨论一下。其实“自然”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间检索,是没有这么一个名词的。我们只能检索到“道法自然”,但是这里的“自然”它不是一个名词,前面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这个“法”是一个动词,后面这个“道法自然”的法不是动词,是名词,这个法就是道本身即法,道不用去法什么,道自自然然就是法,自己承认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这个叫“自然”,没有比它更高的存在来规定它应该怎么样。所以,自然和自由、自在、自已一样,是一个表示自主性的哲学概念。道的自主性很重要,因为在中国的精神史中,从周开始上帝的概念没有了,上帝在中国文化中从周以后就退位了,出现了什么概念呢?出现了一个叫天的概念。《山外山之六》×cm纸本焦墨设色?崔振宽那么,从天这个非人格的概念发展到道家,就是用道的概念代替了上帝的概念,代替了宗教神的概念。虽然这个神格的上帝退位至今年了,但并不是说中国文化里面就没有神性,或者说中国人就不需要神性了,人总是需要信仰的,但是只是信仰对象非人格化了,结果就变成了我们对头上三尺这个无处不在的天的一种敬畏。再往后,随着中国人的精神史的发展愈趋理性,道的概念出现,在周易中循环往复的天道,比那个有道德感的天更抽象、更哲学。所以,原始道家就抽绎出了“道”这个客观本体。而儒家从人的道德自主性立场出发,发展出了主体性极強的“心性”本体论,后来又得到禅宗“明心见性”“心外无物”的极端唯心论的支持,在宋明时期,三教合一为理学。在理学家眼中,理即自然,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都是自然,理学先生顺时应节通天达地无所不适,“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怡然自得自乐,过着纵浪大化与道沉浮的生活。这样的生命情调,就叫“自然”。所以“自然”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要回溯到周代。到了周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现象,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呢?就是出现了一些高等级贵族,特别是王室成员厌恶权利、厌恶社会这个罗网结构,而逃离到大自然山水中去的一个文化趋势。最早的一个人叫王子乔,我们王姓的来源与此公有关,因为有这么一个王子本来要接位做天子的,但他非常讨厌权利结构中的生态,他坚决不做这个人王。所以,就逃避到山林里面去,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隐士。对于当时的贵族来说,人的一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入世的选择,一种是遁世的选择,在遁世和入世之间,道家庄子发明了另外一种处世哲学,就是游世,我在入世和遁世之间游走,游戏,这就是游世。这个慢慢就形成了中国的君子、贵族,尤其是那些失败的贵族、失意贵族的一种生活观或者价值观,慢慢这些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言词,把它变成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有相对自主性和自由度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对立于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生活行为和态度。很显然,这种遁世或游世的生活形态取得了对入世生活形态的道德制高点,这种道德制高点是一种如此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显然会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雨后》.5×cm纸本水墨?杜小同所以,我们几乎就看不到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也好、哲学也好,包括美术也好,有公然的把追求富贵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来颂扬的作品,就没有。但是确实有很多人一辈子就汲汲于功名富贵,特别是底层寒士出身的人。所以,就在士人群体中出现了双重人格的现象。隋唐科举取士,贵族阶级没有了,社会管理者变成了士大夫。可以说,中国所有的士大夫是清一色的双重人格,他们时刻准备在入世和遁世之间摆渡。只不过中间一部分失意的人,被逼只能选择一种生活形态的时候就遁世了。遁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行为而且升华为精神品质极高的生命情调,这个士人君子的自觉性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的。《观潮》×cm纸本设色?方向为什么有山水画?有山水画很晚,但是有山水诗却很早,最早涉及山水的诗叫游仙诗,汉代就有了,写得非常夸张、浪漫,餐霞饮露,侣麇友鹿,忘机鸥鹭,把寻找仙人置于野旷无尘的锦山锈水之间,唤醒了文人对山水之美的向往与审美意识。产生了两个神山系统,一个是西方的昆仑系,一个是东方的蓬莱系。宣扬远离但不彻底脱离人世的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从而达到与道沉浮长生不老的生命状态。但是这种生活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抛弃你在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在大自然中得到永生,这个永生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游仙诗描绘了很多山林气象,这个就变成了文人描写山水的开端。但是慢慢地士大夫都知道了,战汉以来神仙方士的传说可能是虚幻的、假的、骗人的,怎么办?那就把游仙诗里面追求永生的内容抛弃掉,保留下来其中的山林气象,这就成了纯粹的山水诗。《染红妆》xcm纸本水墨?林淼刚开始的山水画跟这个游仙诗是一样的,一开始是不纯粹的。顾恺之的山水画现在看不见了,但是文字留下来了,《画云台山记》是他一幅山水画的文字构思,你一看就知道无非是描写了这么一座山,有各种各样的仙人,还有各种珍禽瑞兽,仙雾缭绕,五色缤纷。如果这张画保留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可能还是汉代的漆画和帛画的样子。我们最早的山水画是出现在汉代的漆画、帛画之上,尤其是汉代盛行的香炉—-博山炉的炉盖,聚集了游仙诗的全部要素,是造型艺术中山水画的滥觞。《天下大穰系列之一》.8x.7cm纸本水墨?卢禹舜再往后走,因为儒家实践理性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潮在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越来越理性,怪力乱神的东西就被抛弃掉了,然后我们的审美目光就愈趋现实,看到的自然就是山、水、林、泉,就是这些东西了,自然的神性不再表现为仙性,而是如理学家所言,是一种神圣的自然秩序—-道或理或气,为人类社会提供形而上的宇宙法则的支持。这就是五代北宋全景山水画骤然兴起并成熟的哲学思想背景。但是出现一个最大的技术问题:全景山水画的透视。为什么我们真正的山水画出现的这么晚呢?就是解决透视问题需要许多代画家的经验积累。画山水不像画人、画鸟一样,延绵不绝的山,河流,山中间还有树木、房屋、道路,这种宏大尺寸的透视关系不要说当时的东方人解决不了,西方人也解决不了。西方人的大尺度山水透视观到文艺复兴的时候都没有成熟,还是通过阿拉伯世界将东方绘画的大尺度透视方法引入,并赋予山水一种宗教神学的光辉,而同时期的中国元明山水画早已世俗化了。我们解决大尺寸山水透视是在宋代,包括郭熙、沈括、苏轼等人都在探讨,什么“以大观小”,什么“高远、深远、平远”,什么“移步换景”,什么“四面峻厚”,不一而足,说明大家都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