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pf.39.net/bdfyy/zjdy/181224/6739268.html

各位朋友:大家好!前面就要到达龙泉寺了,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当年是为守护杨老令公的灵塔而修建的杨家家庙。

在龙泉寺西面的山坡上,至今矗立着六角三层的杨继业灵骨塔,因为杨继业去世后被追封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因而俗称令公塔。

话说金沙滩大战后,杨老令公受困两狼山,撞死李陵碑,老令公的尸骨被辽国高高悬吊在幽州的昊天塔上。

后来,杨六郎带领孟良二进幽州,将令公的遗骨盗回五台山,并在九龙岗建塔安葬。

据说,六郎怕辽国派兵挖走令公的灵骨,便在五台山境内修建了座一模一样的令公塔,俗称疑冢塔,不过,千年的风雨使其它座假塔早已灰飞烟灭,而只有九龙岗上这座真塔依旧笑傲苍穹,向我们诉说着老令公的铮铮傲骨,明代的镇澄法师有诗赞道:

山色苍苍锁暮烟,令公遗塔白云边。将军忠义乾坤并,千古清标尚凛然。

明朝时,龙泉寺转变职能,由家庙变成了一座佛寺。

民国年间,普济禅师的弟子在这里为师傅修建墓地,并对寺院进行了历时14年的大规模扩建,使龙泉寺成为了一座占地平方米,殿堂僧舍间的大型寺院。

按照超过年才算古建筑的标准,龙泉寺甚至连古建筑都算不上,但是它却以巧夺天工的石雕建筑艺术倾倒了八方游人。

龙泉寺的石雕建筑规模壮丽、类型繁多、工艺超群,有专家誉为“华北石雕第一寺”。

大家好!龙泉寺到了,下车时请您带好盛水的容器,龙泉寺因寺院东面的山谷中有一眼清凉甘甜的龙泉圣水而得名,参观完寺院后我可以带大家去品尝品尝。

(大照壁上的五台山寺庙写意图)

进入龙泉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面大照壁。

照壁高7米,厚1.2米,长23米,和尊胜寺的连五影壁同为五台山最长的照壁。

照壁面宽三间呈八字型,整体为水磨青砖仿木结构,质朴大方、清秀素雅,是五台山最具艺术感染力的照壁之一。

照壁的正面镶嵌着一块“三星高照”汉白玉石雕,背面就是闻名遐尔的“龙泉寺石雕三宝”之一的“五台山寺庙写意图”。

我们看:整幅浮雕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林泉掩映、洞石幽奇、殿阁散布、祥云缭绕,各种人物鸟兽或行于山中,或卧于松下,或坐于石上,或跪于佛前,这是理想中的仙境与现实中的人间的高超结合,是五台佛国的真实写照。

浮雕的核心是一座镂空雕花的寺院,山门上高悬“演教寺”三字牌匾,说明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是文殊菩萨给一万菩萨演教说法的地方;

演教寺的正下方有一个石窟,窟中卧着一头驯服的狮子,这是狮子窝,是文殊菩萨的座骑——绿毛狮子的老窝,古人曾见到过成千上万只小狮子在这里嬉戏玩耍;

狮子窝的左面有一座镂空雕刻的楼阁,暗指我们现在参观的龙泉寺;

龙泉寺的左上方是一座日本式的四层砖木塔,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竹林寺,中国净土宗的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在这里创立过唐代全国三大戒坛之一的白玉坛,日本著名高僧——被称为“入唐八家”之一的圆仁慈觉大师曾在这里受戒学习

竹林寺的正上方是一座关口,这是五台山“四关”中位于河北省阜平县的龙泉关,当年徐霞客游五台,乾隆、康熙朝五台,毛主席、周总理下五台都是走的这道关口。

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一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构图。

我们看:一位农夫正在牵着一头毛驴上山出关,可是,毛驴突然间满脸恐惧、停蹄不前,而农夫则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满脸恼怒和不解,死命地拽住缰绳往前拉。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农夫身后草丛中居然潜伏着一只斑斓猛虎,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眼前这一顿美餐。

毛驴发现了这一险情,胆破心惊、急欲逃走,却被主人死死拉住,干着急没有办法。

而农夫却背对着老虎,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险境,对毛驴的反抗和提醒非但置若罔闻,反而恼羞成怒,一人一畜就这样在关前展开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幅简单的构图中,“驴、人、虎”三者之间蕴含着简单而深刻的佛教哲理,驴好比我们与身俱来的善根和智慧,我们运用智慧积累善根,就可以脱离烦恼,到达幸福而永恒的彼岸;

农夫则好比我们贪婪的欲望,追名逐利、不肯回头,一步步走向烦恼和苦难的深渊,草丛中那头猛虎正是代表着这种苦难。

如此简单的构图,却浅显明白地阐述了深奥的佛学哲理,怎能不叫我们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雕刻艺术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我们再来看:龙泉关的右上方有一个偏袒着右肩的喇嘛正在三步一叩头,沿着陡峻的台阶朝拜前面的洞窟,这是五台山著名的佛教胜迹佛母洞了,据说钻一回佛母洞就可以洗尽今生前世的一切罪孽,重新转世投胎,所以蒙藏佛教徒争相朝拜;

佛母洞右下方,演教寺的上方有一座喇嘛塔,这是五台山的标志——台怀镇的大白塔;

大白塔上面的六角亭是西台望月亭;演教寺右边有一座窑洞式楼阁,阁内端坐着大肚弥勒佛,这是文革时被毁的栖贤寺,现在建成了栖贤阁宾馆;

栖贤阁右下方的小亭子则是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也可以看到“皎月澄池”的明月池。

怎么样,的确算得上是稀世珍宝吧!不过比起其它两宝来,它还只能算是大餐之前的一碟小菜,好戏才刚刚开始呢!

(台阶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这是龙泉寺的台阶。

五台山有五处著名的台阶,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登菩萨顶台阶可以消烦恼;

登南山寺台阶可以入洞天;登金阁寺级大悲路可以免苦难;登凤林寺的阶可以积功德,那么登临龙泉寺的级台阶有什么说法呢?

请大家往这里看(第二级台阶两边的栏杆上),这是一副镏金对联:

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现;有天良,无天良,临阶可知。

意思是劝戒人们要象孔夫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逃不出佛祖法眼的。

佛教的理想是实现一个“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大同世界,只要我们心存善念,“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登龙泉寺的级台阶是可以辨善恶的。

好!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诚心正意、洗心革面,口诵阿弥陀佛,登临这级台阶。

(饮誉天下的汉白玉牌楼)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这就是“龙泉寺石雕建筑三宝”之首,饮誉海内外的“华北第一雕”——龙泉寺汉白玉牌楼,是龙泉寺当之无愧的镇寺之宝,是连北京故宫的勾栏丹陛都难以比拟的佳作,是连江南名园的精雕细作都为之减色的神品,它和身后的一对精美狮子、一对五节蟠龙幡杆和一座小巧秀丽的金水桥共同组成了五台山最大、最精的汉白玉石雕群。

这座牌楼完工于民国19年(年),由定襄县宏道镇贾庄村年轻工匠胡明珠设计绘图,杨永生等多名工匠用了6年时间,共耗费块银元精雕而成。

有四大特点值得称道:一、仿木构造;二、镂雕精绝;三、九九龙门;四、三教融合。

先说第一点“仿木构造”。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楼庆西教授说:

龙泉寺牌楼是中国石雕仿木最为彻底的一座建筑。

牌楼的造型是三门四柱三楼头,中楼高大,两侧的耳楼稍低。

先看楼头的部分:歇山楼顶、脊瓦吻兽、椽飞斗拱、垂花牌匾都是精雕细刻的仿木结构。

再看楼身主体:四根方柱插入方墩,每根方柱又各有前后两根圆柱斜撑,也都采用了木结构建筑的形式。

综观整座牌楼,即体现了木结构建筑的轻灵自然,又不失石质建筑本身的刚健稳固,可谓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第二点是“镂雕精绝”。

对镂空雕法登峰造极的运用是这座牌楼最大的艺术亮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木雕中都属于高难度技巧的镂空雕法,竟然可以在坚硬的顽石上运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地。

尤其是中门拱券的“二龙戏珠”和中门两个方墩上的45个石狮子,前者纤巧繁复、玲珑剔透;

后者神态生动、活灵活现,堪称双绝。

先来看“二龙戏珠”,纤巧细腻多达七八个层次,两条神龙穿云破雾、呼之欲出,假如被叶公看到,怕又会认为是真龙下凡而吓得屁滚尿流了。

再来看这些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石狮子:

有的三腿并举舞弄绣球,有的仰面朝天舔吃爪子,还有的亲昵的爬在母狮子背上,好一幅子孙欢聚、喜气盈门的合欢图。

牌楼的第三个特点是“九九龙门”。

大家能猜得出这座牌楼上一共雕了多少条龙吗?……告诉大家:整整九九八十一条。

龙泉寺所处的九龙岗,因传说文殊菩萨在这里降服了九条恶龙而得名,所以工匠把作为寺院标志的牌楼雕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龙门。

我们看:整座牌楼从上到下通体是龙,脊兽是飞龙,拱券是云龙,横袱是团龙,斜柱是盘龙,方墩上是龙纹,柱头上是龙首,牌匾是龙匾,柱子是龙柱,也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连为这座龙门题写匾额的五台县长严廷扬竟然也是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人。

第四个特点是“三教融合”。

这是南山派寺院共同的特点。

我们看:属于佛家内容的是牌楼正面“佛光普照”、“共登彼岸”、“会赴龙华”三块牌匾;

属于道家理念的是牌楼背面“妙通玄机”、“同入玄门”等三块匾

而儒家的氛围则是由两侧耳门拱券和横袱上的笔、砚、书籍,纸、扇、拂尘等图案营造出来的。

古人说:“莲花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佛、道、儒三教就象莲的花、藕、叶一样,看似形色各异,实则筋脉相同,

佛祖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其本意都是劝导人心,以求社会安定、天下大同,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相同的。

(从殿院到祖堂院)

龙泉寺的布局打破了传统官式建筑一条中轴线的呆板布局,由东至西尊卑有序横列着三条轴线、三串院落。

东面的殿院最大,是宗教法事活动中心,中轴线上纵列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三进殿宇;

中院祖师院由山门、献亭、普济宝塔和祖师堂组成;

西院文殊院最小,只有山门和文殊殿两座殿宇。

下面我们依次参观。

这是天王殿,龙泉寺的天王殿和南山寺一样,是“六大天王”的布局。

过了天王殿便进入了殿院,我们的对面是观音殿,从观音殿后的台阶上去是本寺位置最高的建筑大雄宝殿。

殿院虽然是本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院落,却不是寺院的主体和我们参观的重点,请大家往左走,我们一起到祖堂院去参观本寺的核心建筑,“龙泉寺石雕三宝”之一的普济宝塔。

(献亭前的石龟)

这里是祖堂院,前面这座大殿原来是专门祭拜和供养普济宝塔的献亭,如今改成了地藏殿,殿内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他的两大弟子闵公和道明。

(有游客问:这些乌龟是不是都“罢工”了?)

说句公道话,给龙泉寺近三十只乌龟扣上“罢工”的帽子实在是个大大的冤假错案,因为龙泉寺重建于民国初年,还没有完工就赶上了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些本来已经准备肩负重任的石龟,就这样在失业待岗的尴尬境地中虚度了六十多年的光阴。

(普济宝塔的三大建筑特色)

这就是清末民初五台山著名高僧普济禅师的舍利塔。

塔院四周殿堂精巧、回廊围绕,以金、红两色为主要色调的画栋雕梁使整座院落充满了吉祥喜庆的气氛,也使院落中央的汉白玉宝塔更加素雅圣洁,宛如破水而出的白玉莲花,又好像一柄撑开的雕花玉伞,是中国古塔建筑中的孤品、绝品。

普济禅师在他37年的佛教生涯中,修建了大小数十座寺院,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佛教建筑家。

民国元年(年)六月,普济禅师圆寂。

民国九年至十三年,他的弟子在龙泉寺为师傅修造了这座精彩绝伦的石雕宝塔,为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宗教建筑家营造了一个适得其所的归宿。

需要说明的是,这座塔也是石雕大师胡明珠的杰作。

本来活儿是由河北曲阳县的工匠承揽的,但是河北匠人半途而废、无功而返,要不是胡明珠大师出马摆平,这工程就怕没人能收得了场了。

呵呵!真是应了那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就不要这揽瓷器活。

胡大师这件石雕杰作大体突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从整体看,它体现了藏汉融合的风格;

二是从等级看:它运用了塔式建筑的最高级别;

三是从细部看:它采取了细丽繁复的雕刻工艺。

塔分五个部分,最下面是开凿于岩石中的地宫。普济和尚圆寂于民国元年(年),民国九年地宫凿好后,弟子们将存放在南山寺光中天楼的遗体转移到龙泉寺入葬,塔的地面部分同年开工建造,一直到民国十三年才全部落成。

塔的地面部分由台基、塔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体现了鲜明的汉藏融合风格。

大家看:

台基和塔座采用须弥座形式,栏杆和塔檐也是典型的汉式结构,而覆钵式塔身以及由十三层相轮组成的塔尖则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点。

五台山是国内唯一汉藏两派佛教共存共荣的名山,两大教派从思想到建筑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普济宝塔便是这种交流与融合的直接产物。

普济宝塔的神奇还在于它将中国古建筑几种最高级别的构造全部揉合到了自己的身上。

这座塔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最高葬丧级别——金顶玉葬,塔顶的镏金铜宝瓶、汉白玉的塔身、带有玉石勾栏的须弥座台基、双层八角须弥塔座、台基上的“四大天王托宝塔”、塔座上的“八大金刚托宝塔”以及塔尖的十三层相轮都运用了中国建筑的最高级别。

普济宝塔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整体构造和局部雕饰的繁复华丽。

首先,整座宝塔无石不刻、无处不雕,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大型雕刻艺术品。

其次,塔身局部的雕刻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塔座第二层须弥座束腰部分那八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金刚力士,赤身裸体、虎背熊腰,肌腱暴凸、形体英武,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展示着自己的健美身姿,象不象一次古代的健美大赛?

还有,塔基束腰雕饰了尊佛像;

塔身四周用工整秀美的楷体雕刻了一部字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家再看这些栏杆,每根望柱的花瓶上都刻着一个“东”字,谁知道这些“东”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

……告诉大家,当年,龙泉寺基本是由东北善人捐资建造的,这些“东”字当然是为了纪念东北人的功德了。

不过,整座宝塔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塔身中央四个火焰型佛龛中四位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

据说,塔主普济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普济和尚俗名李德胜,是河北宁晋县人,曾在清政府当过六品蓝翎守备,光绪元年()来五台山南山寺出家,道行深不可测,据说可以空腹修行很长时间。

慈禧太后在北京听说后不大相信,派人将他请到紫禁城关入冷宫七七四十九天,结果四十九天后打开冷宫却看到粒米未食、滴水未进的普济依然面色红润、高诵佛号,慈禧大惊,以为活佛转世,当即拜他为国师并提笔御书“真如自在”四个大字。

普济圆寂后,弟子们认为师傅是弥勒佛转世,便在墓塔四周仿照弥勒佛的形象雕刻了普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时代的造像。

有兴趣的话,大家不妨绕塔一圈仔细看看四位弥勒佛哪个是老的、哪个是年轻的。

塔后的祖师殿中有慈禧太后命人给普济和尚拍摄的照片,您可以对比一下,照片上的普济是不是和塔上的弥勒佛特别相像?

(顺时针绕塔后到文殊院)

(文殊院)

这是龙泉寺三列院落中最小的一个,院中宝塔是普济和尚的徒弟岫净文公大和尚的舍利塔,塔后是文殊殿。

好!龙泉寺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山时不要忘了随我到寺院东面的龙泉喝几口清澈甘甜、除灾祛病的龙泉圣水,还要带一桶回家和亲人们共同分享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