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和尚塔

现存最大的和尚墓塔群

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西北约半公里的少室山麓,从北魏以后,便成为埋葬少林寺历代住持僧和有地位的和尚的墓地-大约在一万四千平方米范围内,建立了二百二十多座墓塔,人们称之为少林寺塔林,简称塔林。

在塔林中,每座塔上几乎都有塔铭,有简有详;也雕刻佛像,有拙有精。塔的造型多样,有的四方形,有的六角形;有的柱振,有的锥体;有的为直线形,有的为拋物线形;有的像花瓶,有的像喇叭;有的用独石雕刻,有的用砖石层叠。迸入塔林,所见形态奇妍,种类繁多,是一处研究和欣赏宗教雕刻艺术的难得的墓塔群。

在塔林中,现在保存下来的塔,最早是唐贞元七年(公元年),最晚是清嘉庆八年(公元年)建造的。

少林寺所以成为名扬中外的古刹,不仅因为这是一所最早建起的禅宗寺院(所以也称少林禅寺),而且也以少林武术著称,这派武术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少林寺内,过去曾有过一些武)艺高强的武僧,并且得到政府表彰。在塔林中,就有两块关于征战有功和尚的塔铭。一块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年)三月建立的“敕赐少林禅寺都提举怔战有功顺公万庵和尚塔铭”,另一块是明天启五年(公元年)四月建立的“敕赐祖庭大少林禅寺恩祖征战有功大才便公本大和尚塔铭”,还有两块是关于担任武术教师的塔铭。一块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二月建立的“敕赐祖庭大少林禅寺庄严圆寂亲教师就公天竺和尚之塔”,另一块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年)三月建立的“敕赐少林禅寺授教师武公本乐和尚享寿四十一之塔”。这是由官府授给“教师”的头衔,很可能是替明代政府训练官兵,成缋卓著才刻塔铭的。

据说,塔林中现存的墓塔,只抵原来的三分之二,其余的三分之一,历年来,由于山洪暴发,多被山水冲毁了。

仙岩寺的祖师塔

释迦牟尼佛舍利塔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

设计丨虹光法师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天坛式砖塔。

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建,为天下苍生祈福。祈年殿三层代表天地人合一,舍利塔三层代表佛法僧三宝一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天坛式砖塔。

整个塔身以“内拱结构”支撑,塔型三层,八圈八面,可以五百年不坏。内供奉佛陀舍利。年二月十九慧光塔七层塔内重新供奉观音等佛像并开光,同时恭请缅甸高僧及台湾法师护送舍利。

《佛说造塔功德经》云:“随所在方未有塔处,能於其中建立之者,其状高妙,出过三界,乃至小如庵罗果,所有表刹上至梵天;乃至小犹如针等,所有轮盖覆彼大千;乃至小犹如枣叶,於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终之後,生於梵世。於彼寿尽,生五净居,与彼诸天等无有异。善男子!如我所说如是之事,是彼塔量功德之因缘。汝诸天等应当修学。”

《未曾有经》中云:“佛般入涅盘后,有人以芥子大舍利,起如枣大之塔,所感之福,比有人以天下一切园林池木、金银宝珠、尽天下所有物品布施十方所得福力大千百万倍。”

释迦牟尼佛在《入涅盘经》说:“若有人造像塔如拇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净土,如来对于造塔功德,而说偈曰: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造佛塔。”释迦牟尼佛礼拜过去诸佛舍利宝塔说偈曰:“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释迦牟尼佛持香花供养迦叶佛塔而说偈曰:“百千车真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香华供养塔。”

设计丨虹光法师

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的菩提迦耶(Bodhaya),距印度东部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公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据传,佛祖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年,其母摩耶夫人在蓝毗尼生下他7天后就离开人世。悉达多自幼就在父亲净饭王呵护下成长,丝毫不知人间疾苦。

 后来,悉达多与表妹成亲,并有一子。29岁时,悉达多在一次出游时目睹了世间的生老病死,因而引发出家修行的念头。

一天夜晚,悉达多抛弃了王子的宝座,离家出走,开始云游四方,追求人生真谛。后来,悉达多云游到菩提迦耶附近,先在森林里苦修6年。

 即便他已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攀树枝上岸,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粥之后,便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

他就这样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悟得了正道,成为佛祖释迦牟尼。

龙树菩萨空性塔

那兰陀寺

封面图片:龙树菩萨空性塔

位于温州瓯海圣寿禅寺(仙岩寺)

启建时间年

碑文云斋何元龙书“龙树菩萨空性塔”

龙树菩萨传

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在乳餔之中。闻诸梵志诵四围陀典各四万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讽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名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综。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与议曰。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复欲何以自娱。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隐身之术斯乐可办。四人相视莫逆于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术师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术故屈辱就我。此诸梵志才明绝世。所不知者唯此贱法。我若授之。得必弃我不可复屈。且与其药使用。而不知药尽必来永当师我。各与青药一丸告之曰。汝在静处以水磨之。用涂眼睑汝形当隐。无人见者。龙树磨此药时闻其气即皆识之。分数多少锱铢无失。还告药师向所得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皆如其方。药师问曰汝何由知之。答曰。药自有气何以不知。师即叹伏。若斯人者闻之犹难。而况相遇。我之贱术何足惜耶。即具授之。四人得术纵意自在。常入王宫。宫中美人皆被侵凌。百余日后宫中人有怀妊者。懅以白王庶免罪咎。王大不悦。此何不祥为怪乃尔。召诸智臣以谋此事。有旧老者言。凡如此事应有二种。或是鬼魅或是方术。可以细土置诸门中。令有司守之断诸行者。若是术人其迹自现。可以兵除。若是鬼魅入而无迹。可以术灭。即敕门者备法试之。见四人迹骤以闻王。王将力士数百人入宫。悉闭诸门。令诸力士挥刀空斩三人即死。唯有龙树敛身屏气依王头侧。王头侧七尺刀所不至。是时始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即自誓曰。我若得脱当诣沙门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更求异经都无得处。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典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师为一切智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道咨承不足将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辞穷情屈即起邪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有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后学于理不违。于事无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日选时当与。谓弟子受新戒著新衣。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宝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经遍未。答言。汝诸函中经多无量不可尽也。我可读者已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处此比复不可数。龙树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龙还送出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时有婆罗门。善知咒术欲以所能与龙树诤胜。告天竺国王。我能伏此比丘。王当验之。王言。汝大愚痴。此菩萨者。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汝何不逊敢不宗敬。婆罗门言。王为智人何不以理验之。而见抑挫。王见其言至为请龙树。清旦共坐政听殿上。婆罗门后至。便于殿前咒作大池广长清净。中有千叶莲华。自坐其上而夸龙树。汝在地坐与畜生无异。而欲与我清净华上大德智人抗言论议。尔时龙树亦用咒术化作六牙白象。行池水上趣其华座。以鼻绞拔高举掷地。婆罗门伤腰。委顿归命龙树。我不自量毁辱大师。愿哀受我启其愚蒙。又南天竺王总御诸国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国人远近皆化其道。龙树念曰。树不伐本则条不倾。人主不化则道不行。其国政法王家出钱雇人宿卫。龙树乃应募为其将。荷戟前驱整行伍勒部曲威不严而令行。法不彰而物随。王甚嘉之。问是何人。侍者答言。此人应募既不食廪又不取钱。而在事恭谨闲习如此。不知其意何求何欲。王召问之。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一切智人。王大惊愕而问言。一切智人旷代一有。汝自言是何以验之。答言。欲知智在说王当见问。王即自念。我为智主大论议师问之能屈。犹不是名一旦不如此非小事。若其不问便是一屈。迟疑良久不得已而问之。天今何为耶。龙树言。天今与阿修罗战。王闻此言。譬如人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欲非其言复无以证之。欲是其事无事可明。未言之间。龙树复言。此非虚论求胜之谈。王小待之。须臾有验言讫。空中便有干戈兵器相系而落。王言。干戈矛戟虽是战器。汝何必知是天与阿修罗战。龙树言。构之虚言不如校以实事。言已阿修罗手足指。及其耳鼻从空而下。又令王及臣民婆罗门众见空中清除两阵相对。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殿上有万婆罗门。皆弃束发受成就戒。是时有一小乘法师。常怀忿疾。龙树将去此世。而问之曰。汝乐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实所不愿也。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破户看之。遂蝉蜕而去。去此世已来至今。始过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依付法藏传。即第十三祖师也。假饵仙药现住长寿二百余年。住持佛法。其所度人不可称数。如法藏说)

马鸣菩萨塔

那兰陀寺

马鸣菩萨塔

位于温州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于年

这座塔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马鸣菩萨塔

马鸣菩萨传

公元一至二世纪,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师,人们尊称他为“马鸣菩萨”,他对大乘佛学起了开端的作用。他本学婆罗门教,擅长音乐及诗歌,声誉很高。后皈依佛法,拜胁长老为师。

胁长老是北印度的高僧,他深虑当时沙门中缺乏杰出人才,佛法渐见式微,没有人能负起弘扬佛法、开导众生的责任。他听说中印度有位出家外道,才识过人,能言善辩;这位外道年轻好胜,自恃才高,要与沙门中学子辩论。他扬言说:“如果沙门中没有人敢站出与他辩论,那就说明服输了,从此就不准公鸣犍椎(犍椎是古印度召集僧众的一种木制法器),进行僧伽活动,也不得受人供养。”

胁长老暗想此人定非等闲之辈,很想去会会他,倘有可能,就想度他皈依沙门,他不顾年迈体衰,跋山涉水地往中印度去。路上经过一个宝刹,有一群小沙弥见他年老慈祥,就围着他打趣说笑。胁长老毫不在意,对这些天真的小沙弥面露笑容,听之任之。其中有些年龄略大的,看出长老不是平凡之人,就提出各种问题来向他请教。胁长老总是有问必答,没有一点被难住。沙弥们至此十分钦佩,顿生恭敬之心。第二天长老辞别南下,沙弥们依依不舍,送了他不少路程。

长老到了中印度,故意在被外道占据的那个最大的寺院住下。他问比丘们:“你们做功课时为什么不依法公鸣犍椎呢?”一比丘说:“长老有所不知,我们这儿来了一个傲慢无理的外道,他声称:‘你们现在沙门中没有学子,都是一些平庸之人,而且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们不服,我们可以比试比试,根据各自的学说,来进行辩论。有本事的,请站出来吧!’谁知我们有好几位法师,都不是他的对手。从此他就不许我们公鸣犍椎,还占据了我们寺院。我们住持怕惹是非,就委屈地依从他了。”胁长老听了,安慰道:“你们不要气馁,先去禀明方丈,大胆地鸣犍椎吧,有我来对付好了。”比丘们本来心里有气,今见长老出言不凡,知他必是高僧,一定具有辩才,就请住持与长老相见,并大胆地打起犍椎来。

那外道在里面听见,气势汹汹地问道:“我不准你们打犍椎,今天为什么又打起来?”比丘们说:“这不干我等事,北方来了一位长老,是他打。”外道说:“此人好大胆,我倒要会会此人。”外道见了胁长老,是一个清癯的老叟,就责问道:“你这远来的老和尚,大约不知道这儿的规矩吧!”长老笑道:“怎么不知道?不知就不打犍椎了。”外道说:“如此说来,难道你也想跟我辩论吗?”长老说:“你要辩论也可,这有何难。我们佛门宽大为怀,素来化不犯道,你们外道太放肆了,竟敢限制沙门活动。我们佛学博大精深,如大海可容百川,今天让你知道一下深广也好。”外道说:“不要夸口了,我倒要看看你的本事。这样吧,我们就订在第七日,让我邀请国王、大臣、沙门、外道、婆罗门诸大法师,都来参加,看看我们谁胜谁负。”

至第七日,道场上钟鼓齐鸣,冠盖云集,与会者都来了。胁长老先到,从容地升上高座,仪态自若,微带笑容。那外道后到,态度傲慢,见长老先到,只得于另一旁坐下。他抬头看看长老,见他和颜悦色,情志安逸,端坐庄严,不由得微微暗惊,这老和尚道风不凡,在这样的大场面处之泰然,可能很有学问,今天得要稍加谨慎。

外道定一定神,傲气又上来了,开言道:“今天我们两家辩论,非比平常,得先立个契约,你看可好?”长老说:“悉听尊意,请你说吧。”外道说:“如果谁输了,就割去谁的舌头好吗?”长老说:“割掉舌头有何用处,我们辩的是学术见解,不是一般人打赌,我看谁输了,就自甘称作弟子,怎么样?”外道说:“也好,只要你不怕惭愧,当众拜我,那么谁先提问?”长老说:“我年纪老,从远方来,又先在此升座,理应我先提问。”外道说:“好,那就请吧。”

长老说:“要使天下太平,人民丰衣足食,举国欢庆,国王欢喜,当用何法?”那外道没有学过治国之道,一时竟答不上来。长老说:“我们佛教有世法和出世法。这是世法,要使国泰民安,就要从国王做起,爱臣民,轻徭役,薄赋税,多作利国利民之事,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始能太平。这是很普通的道理,难道也答不上来吗?”外道面红耳赤,与会者笑声四起。长老又提了一些世法与出世法,有不少玄理外道连听都没有听到过,答得支支吾吾,都没有答好。

轮到外道提问的时候,他想用婆罗门的学说来难住长老,那知长老原先也是婆罗门种,对所有经典无不精通,凡有所问,长老都对答如流,令人信服。这下顿时挫了外道的锐气,在大庭广众前,外道只得服输,自称弟子,听从长老为他剃除头发,受沙弥戒。

那外道回到内室,低头闷坐,悒郁不乐。自思:我才识远震数国,从无敌手,今天怎么输于一个老和尚了?今后还有什么面目做人?长老明白他的心意,走到他身边,和善地说:“我们佛法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是我见太深了,处处以我为中心,以致一叶障目,使你不能高瞻远瞩。你试想,释迦佛作王太子时,也是信奉外道,他想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走出宫廷,苦修六年,使他感到外道学说不能解决他心中的许多疑问,于是独自到菩提树下,又修行了一年,终于在一个晚上的定中,突然见明星而开悟,彻证了无上甚深真谛。从此,他传道四十九年,收了许许多多外道成为弟子。你说,佛学能比外道不高明吗?”接着,长老又给外道显示神通,并说,神通不是出家人追求的目的,比丘应以精研正法为要。经一番苦口婆心的解说,至此,那外道方知长老是位得道高僧,心悦诚服,甘拜为师。胁长老说:“你呀,天资聪慧,夙根又厚,只是错入了外道,使明珠沾上了尘土。从今后应该皈依正法,精勤学佛,方能使你真正地进入觉道。”

那外道彻底醒悟,从此虔心地聆听师父为他讲经说法,认真修学,数年后获得了很大成就。再数年,胁长老回北方去了,这位比丘仍长住中印度。此时他已博览所有佛学经论,才识盖世,且虚怀若谷,与多年前换了一个人了,沙门与外道都敬服,连国王对他也极尊重。

不久,北印度的小月氏国王起兵来伐中印度,将王城团团围住,只是未动刀兵,中印度国王派使者去询问:“你们长时间地将我王城围困,使我人民遭难,你们为的是什么呢?”小月氏国王说:“我要你送我三亿金,我即可退兵。”中印度国王说:“我倾国相赠,也收集不到三亿金。”小月氏国王说:“你有稀世的两大国宝,足可抵二亿金,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印度国王说:“我哪有这样贵重的国宝!”小月氏国王说:“你藏有释迦佛留下的佛钵,还有一位具有辩才的比丘,你把这两样宝贝赠于我,就足抵二亿金,我可以满足了。”中印度国王说:“这两样确是我的国宝,但是我不能赠于你。”

比丘得知此事,就去劝说国王:“陛下,你就满足他的要求吧,一则可以退兵,生灵免遭涂炭;二则他单要佛钵与我,说明他心中十分敬重佛法,陛下把我留在国内,只佛化一国,若把我送到他国,我就可以到别国去弘扬佛法,让天下都受到佛化的利益。陛下是皈依佛法的,愿国王三思。”国王平时对这位比丘甚是尊敬,听了他的开导,经过反复思忖,终于同意了。小月氏国王马上退兵,迎着佛钵和比丘回国去了。快到京城,举国臣民焚香恭迎。数日后,有些大臣议论道:“国王啊,佛钵确是稀世之宝,而比丘国内有的是。能抵得上一亿金吗?”国王说:“你们只知眼前利益,这位比丘名扬四海,佛学高深,精于说法,而且又是胁长老在世时的弟子,我迎他到本国来弘传佛法,于国于民,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一个月后,国王打算请比丘说法。他寻思,人们说畜生也有灵性,也能受到感化,我何不借此机会试试。他就挑选了七匹好马,让他们饿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国内所有沙门、外道,都来听法,同时又命令把饿马系在道场的柱子上,在说法的时候,不断添加拌有香料的肥草,看看饿马是吃草料,还是听法。比丘登坛讲法。他讲的是《佛遗教经》,讲时语词恳切,深入浅出,感人肺腑。场上肃静,连那些饿马似也听得出神,尽管饲以草料,它们都不思进食,竖耳谛听。比丘讲经毕,只闻那七匹饿马一声长鸣,都潸然泪下。国王见此情景,深为感动!由于饿马能解佛经的缘故,因此就称这位比丘为马鸣菩萨。

以后,马鸣菩萨得到国王的同意,又到别国去弘法,晚年他专门从事著作,著有《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佛所行赞》、《大庄严经论》、《十不善业道经》等,一直流传迄今。

目键连尊者舍利塔

那兰陀寺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

设计丨虹光法师

宋龙辉敬书“目健连尊者舍利塔”

目犍连神通第一:因中发愿求神通

目犍連為什麼會有神通?關於這點,是他過去生中有著一段微妙的因緣。   目犍連過去生中本是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漁夫,常在海邊捕捉魚蝦出賣,以這樣的方法來求財生活,日復一日,終於天良發現,覺得這種求財的方法是大苦業。他覺得一個人今生應作來生的功德,由於這一念向善之心,他就決意改業為生。沒有多久,他見到城中有一位辟支佛,每次走在街上,那進止安然的行為,威儀庠序的風度,他見到以後,很是恭敬。因此就把這位辟支佛請到家中供養膳餚。可是這位辟支佛雖然外現威儀,遺憾的是不善於說法。唯有用神通化世,不用其他的法門。食後就躍身升入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後,上下自如。他一見,生大歡喜,發願來生,要求得神通。   有志者事竟成,目犍連尊者就因為這樣的因緣,今生能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譽為神通第一!

神通第一

目犍连、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传说目犍连在过去世中,是一个以捕鱼谋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佛走在街上,威仪具足,举止安祥。生恭敬心,请到家中供养膳肴。饭后辟支佛跃身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上下自如。他心生欢喜,发愿来生,求得神通,因此今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舍利弗监督祇园精舍工程时,外道首领劳度差要求比赛神通,舍利弗显过十八变神通,赢得最后的胜利,给舍卫城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被推为大智慧大神通的尊者。还有一次佛陀于十五日在阿耨达池边为比丘说戒,座中少了舍利弗,叫目犍连到舍卫国把舍利弗请来。目犍连现神足通,以为一定比舍利弗先到。当他到达时,看到舍利弗结跏趺坐,坐在佛的身旁。问佛:我从祇园精舍回此,明明走在舍利弗的前面,怎么他会先我到此,难道我失去神足通了吗?佛说:目犍连你有大神通,现在可以在大众中显现神通,启发初学的信心。目犍连即一足踏著地球,另一足踏上梵天,使大地震动,受到大众的赞叹。

对四饿鬼说因缘

一天夜里目犍连静坐在恒河岸边,看到许多饿鬼前来取水解除饥渴,众鬼向他请问罪业因缘。第一个饿鬼问道:我现为饿鬼,常患饥渴,看到恒河水味清凉,但取食时,水又沸热,饮上一口,五脏六腑顿时焦烂。不知造何恶业,受此苦报?目犍连答说:你前世以看相算命为职业,随心毁誉别人,言多欺骗,故受此报。第二个鬼问道:我的身体常被一些凶猛的大狗啖食,肉吃尽时,风吹又生,不知为何受此苦报?目犍连答说:因你前世屠杀鸡鸭猪羊,祭神拜天,受此恶报。第三个鬼问道:我腹大如瓮,咽喉和四肢,细如针尖,见到饮食,不能得进,不知何缘,受此苦报?目犍连答说:你前世为官作宰,自恃豪强,欺压他人,残酷剥削民脂民膏,占为己有,故受此报。第四个鬼问道:我头大如斗,全身长满口舌,时时从舌中流血如注,命如游丝,不知因何受此恶报?目犍连答说:你前世喜欢说人长短,挑拨是非,恶口伤人,故受此报。

目犍连救母

目犍连在定中见到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尖那样细小,皮骨连结在一起。即以钵盛饭菜以饷老母,饭到母亲手中,立即化为炭火,目犍连见状,万分悲痛。即以此情禀告佛陀,祈求开导救母的办法,佛陀说:你母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愚弄众生,故受此报。此之重罪,非一人力量所能拯救,唯有仗十方僧众的力量,才能使你母脱离饿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众自恣日,设百味珍肴、鲜果于盆中,供养僧众,你母即可超度。目犍连听后,依教奉行,此后七月十五成盂兰盆节。盂兰,汉译为倒悬,形容饿鬼之苦,如人倒悬。唯有以盆盛食品斋僧,才能解除倒悬之苦。

为法献身

目犍连一生不知疲倦地宏扬佛法,降伏外道,遭到外道的嫉妒,一次他经过伊私阇梨山下,被裸形外道看到,就从山上推下乱石,目犍连活活地被打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目犍连被害的消息,传到阿阇世王耳中,震怒非常,数千名裸形外道被坑杀。比丘们纷纷请问佛陀,目犍连神通第一,他为什么不用神通与外道对抗?他为什么不躲避外道的暗算?佛回答他们说:神通敌不过业力,肉体是无常的,业报是要了结的。他于过去生中,捕鱼为业,不知有多少生命丧生在他的手中。对觉悟者来说,死是生的结果,无所畏惧,目犍连为法献身,虽死犹生。因为他以短暂的色身,换来无限的真理,称得起是将自己的生命献给真理的伟大人物。

阿难尊者舍利塔

那兰陀寺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

设计丨虹光法师

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女性出家应归功于阿难尊者

受人尊敬的阿难尊者,王舍城人氏,为刹帝利种姓,为斛饭王的王太子,跟佛陀是堂兄弟,古籍中说他“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他出生在佛陀成道的夜晚,因号阿难,译文庆喜,得生佛世,当然值得庆喜的。阿难出家以后,跟随佛陀游行印度传教。凡是佛陀说法的时候,他就暗暗记下佛陀的言教,经常在讲经法会上总结和传达佛陀的经文奥义。佛陀圆寂后,迦叶尊者主持佛教三藏(经、律、论三藏)结集,他被推选为经藏结集的主持人,和王百阿罗汉收集整理佛陀的教法,世人公认他为多闻第一。

迦叶尊者入灭后,阿难尊者成为世界佛教的领袖,在印度各国巡回传教。阿难尊者将入寂时,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与北岸的毗舍离国两相对峙,刀兵相向。阿难尊者就给他们的国王阿阇世王和毗舍离王托梦,预示将般涅槃。二国王都想得到阿难的舍利供养,同时赶到恒河边,见阿难于河中上空跏趺而坐,并对二国王开示道:“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涅槃当我静,而无诸有故。”时有雪山王百仙人应空而来,礼尊者足,皈依佛教,剃度出家,并说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偈颂毕,尊者分身作四份入寂,其中一份与毗舍离王,一份与阿阇世王,让他们各自起塔供奉。二国王心怀惭愧,各自退兵。评语:阿难尊者的一生,精彩之处甚多。一是摩登伽女之难:一次在路边向旃陀罗女钵吉帝乞水,由于阿难相貌庄严,致使此女对他一见钟情,遂施咒术令阿难迷失本性,俾遂其愿。终因佛力加持,阿难始得以脱身,最后钵吉帝女为佛所教化,出家得阿罗汉果。钵吉帝在印度属于不可触者,是最低下的种姓,便因阿难的原故,佛教没有放弃这些受尽歧视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享受到了真正的平等与自由。二是女性出家因缘:今天的女性得以出家,应归功于阿难尊者,因为他请求佛陀准许收容出家女弟子。三是佛经结集:由于阿难尊者记忆力非凡,佛陀的言教在他的努力结集整理才得以面世。四是入寂这一次,分身涅槃,止息战争,被传为千古佳话。

罗睺罗尊者舍利塔

那兰陀寺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

设计丨虹光法师

佛陀的儿子—密行无碍第一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答:“这是洗足盆。”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说:“对。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佛陀说:“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后来佛陀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

永嘉大师证道塔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

设计丨虹光法师

仙岩陈胜武敬书“永嘉大师证道塔”

缘起

一、生平 永嘉大师,永嘉人,姓戴氏。出家遍探三藏。精通天台之止观。后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翌日下山,回温江。学者辐辏。号为“真觉大师”。唐睿宗先天元年入寂,赐谥“无相大师”。着“证道歌”一首。又有《永嘉集》盛行于世。

二、大师在禅学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如著作《证道歌》对所有爱好禅学者树立正知见修行悟道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著作《永嘉大师证道歌》。

四、影响

永嘉大师可谓是温州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人了。他的禅法在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后,仍被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广泛推崇和学习。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温州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就是永嘉大师!

楞严遇安禅师悟道塔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3月

设计丨虹光法师

九狮怀抱一龙湫,万古荡荡不断流。

分派千川无觅处,一逢旱魃解民愁。

这首“北宋-楞严遇安禅师偈”也描绘了仙岩九狮一象、“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的特殊风水地貌……

知见立知,破句悟真;

伏虎化仙,千秋美谈;

生死自在,何其潇洒。

北宋高僧楞严遇安禅师

楞严遇安禅师,闽之福州人,得法于天台,又常阅首楞严了义。一日,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见无见,斯即涅槃。”师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有省。有旁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吾悟处,毕生不易。”时谓之安楞严。

遂往天台,礼国韶师。韶问:“闻公,常课首楞严经,是否?”师曰:“道是假名,佛也妄立;十二部教亦是接物利生。一切是妄,何以为真?”韶曰:“惟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有,故知妄真总是虚名,二字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师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韶云:“若言何物,亦是虚妄;无相亦无,语言道断。”师于言下大悟,乃呈偈曰:“推真真无物,穷妄妄无形,返观真与妄,真妄亦虚名。”师获印可。

后住锡仙岩,卓庵于大罗之垠坈,即今之白云菴。当是,开法本山,每骑虎出入,常至溪,嘱虎云:“汝且隐伏,以俟我归。”或饫之以肉,跨而登山。

仙岩积翠峰中有洞,名曰伏虎洞。楞严遇安禅师居此修行。每逢朔望盘坐寺外讲经传法。听者虔诚,信徒余众。是日,秋夜月朗风清。清众信徒听经正入神时,蓦然山间月下窜来一虎,吊睛斑额。吓得听经者四散逃奔。而遇安禅师面不改色,手捻佛珠,直指虎曰:“孽畜,休得妄动。”虎应声伏地而跪。禅师睹状,又曰:“孽畜,听经乎?伤人乎?若听经者,尾三摇,俯首席地而坐。”虎尾三匝,蹲坐于地,如听经状。听经者亦复聚集续听禅师讲经。奇哉!探虎之行踪,实久栖山间之深穴洞,于寺遥远相对。钟声梵声回荡空际可闻。此虎时而远伏洞口听禅师讲经已久,潜移默化,野性蠲除,故有此为。嗣后传经此虎必到。禅师每外出化斋,手捧铜钵,骑坐虎背。虎颈悬一乾坤袋。沿路百姓焚香迎送,纷纷将缘银入袋。虎也频频点头以示谢意。然虎性恶亦能从善。世人恶者,何不广积善力德乎。为记此虎,故今有伏虎洞、伏虎寺、虎溪、虎桥、系虎石等古迹。

由是,风闻四方,从者如云。忽有仙姑者,三礼师。师云:“汝从何来?”姑曰:“早是闵来,闻师宣扬正法眼藏,度脱迷流,特来参请。”师云:“有道不离寸步便到家乡,早已涉程途了也。”姑于此领悟,欣然礼谢,退下岩边,牵臂至潭隐去。

至道元年季春,将示寂。法嗣蕴仁者,侍立次坐。师说偈示之曰:“不是嶺头攜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咐嘱已,以香水沐身,更衣安坐,令舁棺至室。良久,自入棺。经三日,门人启棺睹师,右脇吉祥而卧,四众哀恸。师乃再起,上堂说法及诃责垂诫曰:“梦幻俱空,空何所有,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弟子。”言讫,复入棺长往。师生于后唐庄宗甲申八月十三未时,示寂于至道元年乙未三月三日,世寿七十有二。

弘一法师纪念塔

那兰陀寺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9月

设计丨虹光法师

虹光法师:弘一塔提倡戒律精神,遇安塔永嘉塔提倡祖师禅,如来弟子塔提倡如来根本禅,本意为戒定慧熏修,三学增上,解脱生死烦恼。

·恭请中国佛教协会时任会长一诚大和尚敬题“纪念弘一法师纪念塔”

·温州东方道德学会戈悟觉大德居士敬题“纪念弘一法师纪念塔”

·该塔仿印度鹿野宛石塔,寓意秉承佛陀的教言,为令正法久住,以戒为师。

·纪念弘一法师在温州弘法十二年,住仙岩闭关,著《四分比丘尼见相表记》等佛教文献。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

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弘一律师所书方丈

圣寿禅寺方丈楼

道法法师肉身舍利塔

那兰陀寺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

设计丨虹光法师

潘知山敬书“道法法师肉身舍利塔”

虹光法师:弘一塔提倡戒律精神,遇安塔永嘉塔提倡祖师禅,如来弟子塔提倡如来根本禅,本意为戒定慧熏修,三学增上,解脱生死烦恼。

上道下法和尚肉身舍利塔碑记

(信执弟子霸州曹长河谨撰)

道法法师,瑞安后里李氏第三子。俗名再法,十四岁皈依佛门,披剃于大罗山灵隐寺,从宗性上人学。廿岁赴五台山,先后从能海、昭通和尚修显密各宗,索隐发微悟得,与义融会贯通,辩才无碍。

师三十五岁返里省亲,而劫火骤起,五台寺散僧遣乃往苍南瑞岩寺就微妙和尚。然未久,劫波亦至,师复返里,日耕夜修。

年,应弟子请,驻锡伏虎寺,而重修庙宇,后又建和平寺于岩下,其间,群盲施暴,而师力阻信士冤冤相报,并弘扬净土要义,随机施教。佛法因之沾溉一方。

年,师51岁时,住持浙南古刹圣寿禅寺法席,持戒宽人严己,以身垂范。供奉净财,尽以弘法、教僧、修寺,古刹表里为之一新,香火大盛。

师之一生,勤学严谨,重法轻身,慈悲广被,巨细不辞。复以社会兼职过多,而于二零零一年,发起重修仙岩慧光塔,后积劳成疾,圆寂于农历十一月初九日。七日后,肉身入塔。师生于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得年七十。于佛家未为长寿,而其功德定长存大罗山麓、飞云江之滨。

塔方形两层砖砌亭阁式,高8米,第二层正面嵌塔名碑一方,塔内奉道法大和尚肉身舍利,塔后有弟子长河撰、潘知山书、圣寿禅寺住持能显大和尚立的《道法和尚肉身舍利塔碑记》。

道法大和尚十周年纪念序言

恩师之一生,历经坎坷。

十年文革,恩师回乡务农,仍不忘为莘莘佛子讲解佛法。每当务农闲暇,总为周边的兄弟子侄辈,及农民论说佛教故事。恩师一边插秧,一边讲说佛陀典故,兴致勃勃。

晚上则是围灯相聚,其乐融融,这是从瑞安各地各村来的佛子们最高兴的时间,因为可以听到真正的佛法和训导。

那时间的我,正躺在他们的怀里睡觉。这些往事,都是听父辈们描述的。

我一到四岁的时候,师父和我们大家族生活在一个生产队,队长是我爸爸,师父是爸爸的堂兄。

记得小时候,爸爸每天要念完经才睡觉,我也跟着念着入睡。

爸爸非常非常地崇拜师父,田里的重活尽量少安排给他。师父有时间就摸我的头玩,念经给我听。现在想起师父和爸爸就非常激动。他们是同一年过世的。同年过世的,还有我的外婆。

爸爸常说师父的一掌经算得非常准。师父算他只有四十九岁的命,后来能活到五十八岁都是师父教导下修来的。我以前是不信的,那一年我从佛学院养正院毕业回家看望父亲很激愤末法的现态、说现在没有正法时,爸爸说了一句:“你心里有正法,末法就是正法。”当时我汗都吓出来了,全身毛骨悚然,完全没有想到我爸爸有这个境界,登时肃然起敬。依这句话的功德,是生天的福,是一代祖师的言语啊。他可能来自于师父的教导。这时我对师父生起极大信心。

感恩我的师父!感恩我的父亲!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来自于他们的训导。父亲临终前我为他剃度出家。我为师父和父亲都建了一座塔供奉。

一天,我看师父舍利塔前好像少了点什么,就栽了二棵桂花树,师父生前最爱桂花树了。晚上,我就梦见师父来看我,对我笑了笑。师父平时很少跟我说话,只是深深看着我。

对于恩师的感恩无以言状。总想为师父留下点东西,可以教导大家,所以倡言大家把有关师父的教导言词、功德业绩,用我们的笔记录下来,可以给后人一个交代,给仙岩寺留一份纪念——一份祖师的纪念。

那兰陀能显年6月13日

戒师父妙湛院长舍利塔

那兰陀寺

位于丨温州瓯海仙岩圣寿禅寺

启建丨年

设计丨虹光法师

仙岩陈胜武敬题“戒师父妙湛院长舍利塔”

恭请南普陀大德法师来瞻仰及开光庆典

虹光法师:弘一塔提倡戒律精神,遇安塔永嘉塔提倡祖师禅,如来弟子塔提倡如来根本禅,本意为戒定慧熏修,三学增上,解脱生死烦恼。感念戒师的恩德及培育僧才之德。继承大德戒师的悲智,创办那兰陀学院中心培育僧才。

妙湛法师,法名续林,俗姓褚,名永康。辽宁省东港市(原东沟县)人。出生于公元一九一零年十二月十三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一九三三年结业于安康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教员、教长。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被日本侵略者认为有反满抗曰的嫌疑而逮捕。出狱后看破红尘,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和[五戒]。一九三九年,到辽宁省凤城县通远堡双泉寺,依进修剃度后,旋赴北京拈花寺,在全朗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即往青岛湛山寺佛教学校,依淡虚学习天台教观。一九四二年春,往江苏扬州高旻寺,在禅门宗匠来果座下参参禅多年,其教宗天台、行在禅宗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一九五七年,到厦门南普陀寺。因其深谙佛理、戒行庄严,翌年便受僧众推为监院。在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普陀寺一度停止宗教活动,妙湛被安排为小卖部主任。直至一九七九年,才恢复监院职务。

法师一生爱国爱教,致力于佛教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弘扬佛教文化、兴办佛教教育、培养爱国爱教僧才,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和对外友好交往做了大量的工作。生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厦门市佛教协会会长,闽南佛学院和福建佛学院院长,南普陀寺、鼓山涌泉寺、武夷山永乐禅寺方丈,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誉。

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全国各大名山古刹逐步得到重建和开放,南普陀寺亦不例外。从年开始,妙湛法师积极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维修寺院。在厦门市政府和市宗教事务局的关心支持下,厦门的佛教寺院逐步得到恢复和重建。如普光寺、鸿山寺、虎溪岩寺、万石莲寺、天界寺等道场,特别是南普陀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南普陀寺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道场,东边是一个五金电器厂,西边是一所演武小学和一片瓜田。可是在妙老的主持下,一天一天地发展起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五金厂变成了普照楼,演武小学变成了闽南佛学院教学楼和太虚大师图书馆,瓜地变成了慈善楼,般若池变成了全国著名的禅堂……。经过15年的辛苦创业,南普陀寺面貌一新,雄伟壮观,远远超过从前的规模,为厦门特区建设和佛教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妙湛法师不仅致力于修复厦门的佛教寺院,而且还为鼓山涌泉寺、武夷山永乐禅寺、宁德支提寺、西安净业寺等修复重建都作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年为支提寺集资3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支提山公路,全长6公里,使闽东人民盼望已久的夙愿得以实现,为天冠菩萨的道场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妙湛法师在爱国爱教、管理寺院的同时,还做好海内外联谊工作。他曾经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弘法,如年去美国加州参加万佛城的水陆盛会,年去新加坡参加宏船老法师的追悼法会,年参加中国佛协访问团护送佛牙舍利到泰国巡礼等等,并先后接待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斯拉夫、希腊和英、美、日、德、意等国家的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在出访和接待的同时,协助政府宣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绍祖国改革开放后佛教发展情况。妙老平常待人热忱,和蔼慈祥,无论何方客人,都是一视同仁。历年来,在妙老的道德感化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等地的高僧大德和护法居士,纷纷慷慨解囊,为厦门的佛教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妙湛法师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为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有如弥勒菩萨的肚量、普贤菩萨的愿力、观音菩萨的慈悲,以“任劳任怨、委曲求全”八个字作为座右铭。虽然法师圆寂已有5年的时间,但他的道德修养、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慈悲精神都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我们应该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荷担如来家业,为二十一世纪的佛教事业,为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而努力。

(整理及时雨陈茜若)

温州圣寿禅寺丨历史·简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