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目山寺,藏于深山,典籍记载,建于唐代,号称“滇国第一禅寺”,南诏大理国皇家禅林,有佛门圣物舍利子和西南第一塔林。我云南生活多年,闻所未闻,问起滇中亲朋,居然无人知晓,所以并不是我孤陋寡闻。立刻筹划,闪电成行。

自驾沿昆明到大理滇西高速,经南涧到祥云。周围群峰叠翠,连绵百里,山间平原,平坦开阔,良田阡陌,流水人家。临近水目山大门,遥望楼阁殿宇掩映于茂密山林之中。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20余公里,海拔米,比昆明高多米,是4A级景区。沿山路曲折蜿蜒向上,丛林茂密,杂花点缀,灌木丰盛,山风吹拂,气爽神清。车辆行人稀少,极为安静。

水目山寺历代声名远播。明崇祯年间,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造访水目山寺。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暮过观音阁,观《渊公碑》,乃大理天开十六年(公元年)楚州赵佑撰者”。他还写道:“旧寺有井,有大香樟,有木犬,有风井,有塔”。水目山寺是徐霞客入云南西部第一个安歇的古刹,小住二日,想必也是极为喜爱此地。

普济禅师是禅宗六祖慧能再传弟子,师从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游历中华十余年,弘扬禅法,深受南诏国主崇敬。国主愿赐地建寺,禅师持地图答曰:“镜州之南,此山峰前列万峰,后靠玉枕,状如莲花千叶。且距王室先祖葬地及王室家属住宅不远,可选此地”。国主随即封此地为“水目山”,此后香火日盛。

从“水目胜境”牌坊,遥睹远山,巍然弥勒跏趺,近瞰四野,宛如宝叶千莲。左有云邑象山雄峙,右有天华山护卫,远对万峰,近有三塔,后靠玉枕,前接苍翠,江山如画。

水目山寺成为南诏大理国皇家寺院。大理国第十一代王段思廉曾在水目山修行。大理国相国,文?太后的父亲高寿昌,出家水目山,号净妙禅师。高寿昌权倾朝野,称为“高国主”。因梦中带兵镇压永昌,腾越民众起义,杀人无数,自己也战死沙场。困于“如何免得生死?”,到水目山问道玄凝禅师。师答:“把将生死来,公拟议者,以扇打桌一下”。他万思不得其解,从宋庭索得《大藏经》认真研读,不问世事,免权让位,在水目寺削发为僧,成为水目山二祖。国王出家,成为得道高僧,信众如云,竞相朝礼,水目山成为大理国首屈一指佛教圣地。

水目山自唐以来,历代修建,鼎盛时期,依山建有八寺九庵,其中八寺为地藏,金龙,大觉,宝华,普贤,塔盘,常住,倒影等。三塔鼎立,转阁回廊,雕栏画栋,参差错落,既有中原传统,又有民族特色。佛教造像,千姿百态,并有铜铸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金身像。僧众达三千余人。可谓“千衲远围,从者如云”。至明清两朝,继有高僧智源,惠庵,惠泽,彻庸,无住,非相,知空,容光,普间,熊高,继续重修,增建楼阁,复修三塔,佛法远播滇西重山峻岭之外。

但水目山寺和中华大地所有文化瑰宝同样命运,在历代动乱,战争,灾难中累遭劫难,现仅保留宝华寺,普贤寺,水目寺三座寺院,当地俗称上庵,中庵,和下庵。文革时,上中两庵被毁,下庵犹存。文革之后,下庵(水目寺)至87年重修。上庵(宝华寺)复建规模最大,罗汉堂年开光,玉佛殿年重建完成。中庵(普贤寺)由民间捐资92年重建。水目山年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水目山似乎可重拾旧日容光。但是历经劫波,僧人四散,经卷流失,现寺中未见僧人驻锡,仅为旅游景点尔。“滇中第一禅寺”逐渐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令人唏嘘长叹。

密檐方形实心砖塔,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公元-年),为纪念普济庆光禅师和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禅师而建。塔共15级,通高18.17米。塔第一层台基高,毛石垒砌,第二层双重莲花须弥座。塔身第一级较高,东西方封闭式塔门,以上逐级递减,叠涩式塔檐,各级每面有小龛。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铜质葫芦型顶。

在塔的基座上,分别排列48个柱石,四周檐柱20个,内侧筋柱20个,塔身四周各有角柱2个,寺中有塔。明洪武和弘治期间两次重修,明万历年间重建时,在塔周建八角型殿宇,塔尖从殿顶伸出,塔寺合一。形成"寺抱塔"奇观。民国后期寺毁塔存。此建筑形制,云南绝无仅有。

记得曾去大理感通寺,即为赏其美景,也为品尝寺中四百树龄的感通名茶,得知原方丈即声贯云滇的担当和尚,他的灵塔在感通寺后,我去作了拜谒。担当大师诗书画三绝,俗名唐泰,生于明末,昆明晋宁人,落第贡生,文采风流,书画师从董其昌,皈依曹洞宗湛然圆澄大师,也是徐霞客好友。因参加反清复明起义失败,避难水目山寺,无住大师收留并为其剃度,赐法名普荷。

明末清初,多有文人士子出家,如八大山人,或许这是他们人生道路无可奈何的最合理选择,称为逃禅。因官方通缉,无住大师推荐普荷去鸡足山修行。可如今水目山寺再难得追寻大师足迹,仅有相关诗一首纪念:

山似莲开不染尘,一灯祖意万年新。借风投足飕飕冷,以水传心滴滴真。

过去四元无别路,未来之外属何人。劝僧莫学金钩系,切恐头颅误此身。

无住大师是水目山寺第六祖,他“博通群书,犹善老庄“,作有《达摩论》,主张凡人皆有佛性,通身是佛,遍界是佛。只要”缄口于是非之场,融信与色空至境“,即可达无量佛界。

顺治十八年,明朝叛将吴三桂率军西进缅甸,追击明朝末代永历皇帝。途经云南,听说水目山寺乃滇西第一禅寺,粮食定然丰足。两次上山,意欲向无住大师借粮。无住大师认为吴是卖主求荣,大逆不道卖国贼。冒杀身之险,全寺动手,藏粮于深山,从容应对,使得吴无功而返,成为一段佳话。也曾传说,明末落难皇帝永历帝被无住大师藏于水目山北岗塔林地宫中,躲过追捕。

水目山寺传说甚多,下录几则以悦读者。普济禅师到宝华山开山建寺。但山上缺水。大理国王赐锡杖一根,普济禅师持杖翻山越岭,终得清泉,名为“锡杖泉”。寺中弟子绘画记录这个故事。

建寺初期,为防木料被偷,普济禅师用千年古树雕一木犬,守场吓贼。大师虔诚拜祭,感动玉帝,二郎神遣哮天犬下界帮忙。从此,“犹灾吠之,犹贼逐之”。

传说普济大师“有神异日从洞中往来”。四祖阿标头陀也可从风洞往来购物,一二百里,顷刻便回。

距离“风洞”不远,有一“枯井”。传说普济大师初建寺院时,因木料从山下运输极为困难,此井可将所需木料一根根从井底按需送出,呼之则出,挥之则止。

普贤寺又名中庵。由明代高僧大济了益禅师建于明嘉靖28年。原寺占地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前楼,禅室等。文革期间被毁,年重建。

过普贤寺,一路向上,石阶山路,并不费力。遇佛心树,据说每逢戒期,树会放出万道金光,僧人定期祭拜。

宝华寺复建计划宏大,此时尚未完全建好,殿前道路仍满布尘土,四周荒草凄凄,甚为冷寂。

半山有一空阔地面,附近村民和信众大概常常聚于此处,举办游园会或庙会。可见《徐霞客游记》中所说"大香樟",又称鸳鸯树。

宝华寺旁一高台,一棵云南山茶王树亭亭玉立,职业伸展,此为普济大师所栽,树龄已有多年。花名”狮子头“,又叫九蕊十八瓣”,录入云南“古树名木名录”。担当大师为此花作诗:

冷艳争春喜灿然,山茶庵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宝华寺向右不远,是新建五祖道场,有水目山寺最有影响的五位高僧舍利塔(从左到右):容光禅师,彻庸禅师,无住禅师,非相禅师,知空禅师。后人对五位祖师极为敬仰,称为:“一塔一宗师”。

已近午时,暖阳高照,山风吹拂,四周静穆。我默然立于大师舍利塔前。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生老病死,荣辱穷达,得失毁誉,是非恩怨,爱恨情仇,不过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莫不是大师们冥冥之中的点化?

清代兵部尚书,云贵总督林则徐朝山拜佛,请师问卜。路过纯瑛禅院,问瑛,”滇有名山,多出法王,近年以来,何者清高达道”?纯瑛禅师告:“有水目大师,如意诸法,通达妙门”。“罗军门”和“伊中堂”等高官显贵请师说法,皆不赴会。反问使者,“会法耶?会僧耶?会法无法可说,会僧定僧不动,依然未赴。“师岩居穴处,冰消瓦解,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见此行业,清高达道”。林公叹曰:“智者难逢,某现宰官身,错过西来意”。虽然找不到仙师问卜,得此话也无悔了。

时置水目山寺为容光祖师立碑,请林题写碑额。林游览名山大川无数,却很少留下笔墨。自然没有答应。但被央求不过,提出方丈须回答他一个问题,如果满意,他可以破例题写。

林问道:“何为禅?”,方丈微作停顿,答道:"白鹭立雪,庸者见鹭,智者见雪,禪者见白"。林公说:妙!禅的本质就是我心即佛,佛即我心。只要自我解脱,就能顿悟。欣然写下:“真如沙门之碑”的碑额,并盖上自己印章”少穆则徐“。此碑现在保存尚好,甚为珍贵,仍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年)乙酉仲冬立。碑中详细记述容光禅师出家和修行经历,成为万民敬仰,远近闻名的高僧,云南首屈一指。

水目山塔林,建于宋,元,明,清各代。据不完全统计,安葬于水目山塔林的僧人达三万多位,可称为世界之最。北岗塔林占地很大,依山而建。有僧塔71座。整个水目山僧塔过百,是国内唯一的子孙式佛塔群。每塔均有地宫,地宫内,祖师和徒子徒孙的舍利罐由上至下安放在地宫的石架龛内,多则数百个,少则几十个,如MT29号塔存放多达22个骨灰罐。与少林寺的一僧一塔式墓塔有根本区别。故有“北观少林寺,南看水目山”之说。

普济庆光禅师,净妙禅师,和皎渊禅师作为水目山寺第一,二,三代祖师,均葬于北岗塔林。皎渊禅师寿塔高大,雄浑,塔刹有三重相轮和日月宝顶

皎渊禅师大有皇家背景,即是宰相之子,有是国王外甥,如何青春年少出家为僧呢?故事凄美动人。大理国国王段智兴由宰相高量成和高量明两兄弟辅政。宰相高量成去世后,段欲传相位给他儿子高成宗。高成宗人才难得,英俊聪慧,有勇有谋,风华正茂,也是段国王妹妹的儿子。但是叔叔高量明也欲得相位,相位之争致政局不稳。大理国此时内忧外患,金兵入侵南宋,如南宋亡国,大理国也将不存。高量成一则为国家安危,二则自小视功名为粪土,决定不与叔父争位,离开朝廷到水目山出家,号皎渊禪师,后因修行得道,成为水目山寺"第三代祖师"。

北岗塔林唯一庭阁式红色方形砖塔,存放大理国三公主段婷婷舍利。段婷婷与高成宗青梅竹马,相恋至深,已有婚约。高成宗为避免宫廷内斗,毅然出家,朝野震动。三公主和高成宗母亲悲痛欲绝,母亲问:“君皈依佛门,三公主将如何?”高成宗答:“三公主是吾至爱,然吾以国家之安最为重矣”。高成宗出家后,段婷婷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也皈依佛门。其父段兴智在大理国皇家寺院崇圣寺南面现弘圣寺为她建刹筑塔,但段婷婷悲伤过度,不到一年便圆寂了。段兴智按她遗愿,保存其舍利,请国画大师张胜温为其设计了庭阁式墓塔,将模型藏于弘胜寺塔宝顶。在多年后皎渊禅师圆寂,将段婷婷舍利与此庭阁塔建于皎渊禅师寿塔之南,生死相守。张胜温将此塔画入著名画卷《梵像卷》,我也在此书中看到此塔。史中记载段国王曾命撰写《渊公碑》,但实物早已不存,现留有清代金石学家留下的拓片,证实云南历史上的重要碑刻。《徐霞客游记》记载徐霞客游览水目山时看过此碑。佛塔开放地宫供人参观。墓门位于塔基侧面,大理石双开门。地宫走道联接三座佛塔,以方便参观。走道建有"千佛壁"和地藏菩萨造像。佛塔竖井型墓室,走道壁面高处开有方形小窗,可见40号佛塔狭小地宫侧壁有石架,由上至下安放安放多个舍利罐。

第42号佛塔地宫,地面放置一黑色大陶罐,是国家一级文物,据考证,其中安放大理国第十一代国王段思廉的舍利。地宫中挖掘到一青花舍利罐,断代为明代。罐内有水银浸泡肉色舍利多颗。讲解员称,经研究为佛陀舍利,极为珍贵。但并无文献可考,探究其来源。

北岗佛塔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基本造型遵循塔基,基座,覆钵式塔身,塔刹,相轮结构。塔体一般为水滴样,上大下小,基座束腰四边或六边形,可一层或数层。基座六面刻有龙,麒麟,马,鹿等瑞兽和花纹。塔刹有数个相轮,上放置日月宝顶,或直接放置日月宝顶于塔身顶端。并有砖塔,石塔之别。但是佛塔的题记无法辨认。

水目山寺,藏于深山,远离中原,自唐,宋,元,明,清,历时千余年,延续禅宗法脉,彩云之南,开创一片净土,高僧辈出,名震云滇。著名诗僧担当在此受戒,大旅行家徐霞客来此云游,清廷宰辅林则徐来此叩仰问卜。万千弟子,四方聚集,静坐山林,青灯古寺,生生灭灭,前赴后继,如何心无所住?是因佛舍利同在,佛法指引?还是历代祖师以心印心?万一肉身寂灭,未出轮回,茫茫法界,何处寻觅?驾车驶离水目山,回首塔林,突然明白,即便粉身碎骨,仍有祖师持灯前行和众师兄相拥同在,不离不弃,终会穿过迷雾,到达彼岸。

蝉友圈佛旅网

禅游天下知了人生

蝉友圈国际旅行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