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据《开元释教录》所列,《观经》有二种译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昙摩密多译(已佚)。因此,《观经》流传至今只有刘宋畺良耶舍所译的版本,不存在会集和版本争论。

依畺良耶舍所译的版本,经末佛说“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畺良耶舍取名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显示本经的主题是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因无量寿佛是极乐国土的创始人,标出了无量寿佛就连带有极乐国土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古往今来很多高僧大德为《观经》做了注疏,本书参考的文献如下:

《观无量寿经义疏》,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简称《净影疏》;《观无量寿经义疏》,隋沙门吉藏撰,简称《嘉祥疏》;《观无量寿经疏》,隋天台智者大师撰,简称《天台疏》;《观无量寿经疏》,唐沙门善导集记,简称《四帖疏》;《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隋智者说,宋知礼述,简称《妙宗钞》;《观无量寿经义疏》,宋西湖灵芝崇福寺沙门元照撰,简称《灵芝疏》;《观无量寿经直指疏》清浙水慈云寺沙门灌顶续法述,简称《直指疏》;《观无量寿佛经约论》,清彭际清述,简称《约论》;《观经疏钞演义》,民国四明观宗寺沙门谛闲演义,简称《演义》;《观无量寿经笺注》,民国无锡丁福保笺注,简称《笺注》;《观无量寿经释论》,民国吕碧城造,简称《释论》。

写作中,校阅了黄智海居士的白话解释,发现错误甚多。黄智海先生是民国时居士,他用白话解释了很多佛经,其中《阿弥陀经白话解释》还由印光法师作序和鉴定。然而,这个由尘空法师鉴定的《观经白话解释》却是错误甚多,实在遗憾。凡是他的重大错误,我在本专栏中都做了说明。

解题: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智者大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云:“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人法、法譬、人譬),或具(人法譬具足)。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

智者大师说“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能说的人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

依慧远大师疏,此经为人法立题,其《观无量寿经义疏》曰:“今此经者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其法名。”

根据经末之文,佛为此经取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简称为“观无量寿佛经”。因无量寿佛是极乐国土的创始人,标出了无量寿佛就连带有极乐国土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佛”字前面诸经亦已解释,慧远大师说:“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称之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言觉他者别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名之为佛。”

慧远的意思是,佛字有三个意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即自己已经觉悟,使佛与凡夫区别开来。觉他,即让他人觉悟,使佛与声闻、缘觉二乘区别开来,因二乘只求自觉,不求觉他。佛所修功德无量无边,行满果圆,故名觉行穷满,又叫觉行圆满,使佛与一切大菩萨区别开来。大菩萨除非是法身大士,古佛再来,如观音菩萨,否则都不能说觉行圆满。

“佛说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是佛所说之法。慧远曰:“下次举其所说之法,口音陈唱目之为说,系念思察说以为观,无量寿者是所观佛。”

“观”字意义丰富,不是用眼去观察,而是用心去观照。我在《心经心得》解释“观自在菩萨”时做了详细的解释,详见引论。

“无量寿佛”前面诸经亦已解释,为此经所观之佛。

《慧远疏》云:“观佛有二,一真身观,二应身观。”

此经是真身观,还是应身观呢?依《慧远疏》,此经所观之佛为应身观。《慧远疏》云:“应身寿命有长有短,今此所论是应非真。故彼《观音授记经》云无量寿佛命虽长久亦有终尽,故知是应。此佛应寿长久无边,非余凡夫二乘能测故曰无量。命限称寿。”

慧远的意思是,一切佛的应身寿命有长有短,如释迦牟尼佛只有八十岁。无量寿佛虽然寿命长远到我们凡夫无法想象,但还是有极限的,所以说无量寿佛还是应身。

虽然是应身,但亦可通真身。我们凡夫之心杂念纷飞,若能定住于佛的应身,则可显露佛的真身。

《慧远疏》云:“问曰,此经非直观佛,亦观刹土、观音、势至、九品生等,何故偏名观无量寿?观佛为主故偏举之,又复诸事不可具名且举观佛。”

有人问,此经并非只观无量寿佛,也观佛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九品往生等,为什么单名观无量寿佛呢?

慧远回答,以观佛为主,标题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把最主要的提炼出来。

“经”字是佛所说法的统称,前面诸经未作解释,此处补充。

经,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三藏即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前面二藏为佛所说,论藏是佛弟子解读佛所说而写的论著。

译者:宋西域三藏法师疆良耶舍译

据《大正藏》,此经为“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

“宋”,指历史上的刘宋。在历史上有两个宋,属于两姓皇帝,一个刘姓,一个赵姓,此经属于刘宋时代翻译的,所以有的版本写“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

刘宋的创立者叫刘裕(6~),他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建立者。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在位年,名宋武帝。他在晋朝末后,中国大乱的时候,占住了一个地方,自己做了皇帝,没有统一全中国,所以只能够称国,不能够称朝代。

赵宋的创立者为赵匡胤(~),中国宋代开国皇帝,名宋太祖。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他结束了唐安史之乱以来持续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时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宋朝。宋朝年在开封建都,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年前的宋代为北宋,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西域”,指印度以及中国西方诸国,其意为西方的地域。因为印度在中国的西边,所以印度也称做西域。唐朝玄奘写了《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在十六年间,游历印度、西域等一百十余国与传闻中二十八国之见闻录。

此外,西域亦指中国西汉以后,对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地区的总称。

“三藏法师”,称呼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三藏即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疆良耶舍”(8~),译作时称,乃刘宋时代之译经家。西域人,即印度人。博通阿毗昙(论藏)、律部,尤精禅观。刘宋文帝元嘉元年()赴建业,居于钟山之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所至弘道说法,禅徒群聚。后还江陵,未久即入寂,享年六十。《梁高僧传》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释氏六帖》卷九有记载。

引论

“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