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苏东
康路达白殿风软膏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dt/329769.html 中国古代文学家苏东坡,他不仅词写得好惊叹古今,就是怀念已故的僧友小诗,也抒情写出重情重义叹为观止。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北宋.苏东坡《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苏东坡被外放在杭州担任通判的时候,因为公务,路过浙江嘉兴一座禅院。苏东坡与禅院的住持文长老是同乡,而文长老又是学识渊博的高僧,两人结下了友谊。两年后苏东坡再次来到禅院,看望同乡的文长老,此时的文长老已经身患重病,精力和体力大不如第一次相见之时。再过了一年的光阴,诗人去禅院探望文长老,文长老已经故去不幸圆寂。苏东坡悲痛伤感,苏东坡与文长老的同乡之情、文友之交,让他难忘而赋诗抒怀。 怀念僧友“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苏东坡开篇诗句就直抒悲痛的心情,他的悲伤怀念同乡的友人文长老。苏东坡年轻时离开家乡眉山,在外闯荡多年,难得遇见一位同乡之人,又是得道高深的僧友。诗人在第二见到文长老时已有感叹,僧友“初惊鹤瘦不可识”,他吃惊道骨仙风的文长老,他因为病重如憔悴如鹤瘦,让诗人有些“不可识”,但僧友的谈吐尚在。而今日来看同乡的僧友,却是僧友驾鹤西去,而“旋觉云归无处寻”,僧友云归故去让苏东坡感到意外。生老病死是人世间事,只是僧友过早仙逝诗人有遗憾。 三过门间老病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苏东坡先后来过三次来到禅院,“三过门间老病死”,同乡的僧友高从侃侃而谈到生病鹤瘦,最后云归西去,好似弹指一瞬间,令人万分悲痛。尘世上的生、老、病、死四件佛家认知悲苦事,苏东坡在僧友这里遇到有三次,他感概“一弹指顷去来今”,就如弹指一瞬间极短的时光,就有过往、来世、今生的“去来今”。 乡井难忘尚有心“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苏东坡这几年许多诗文友人的去世,让诗人“存亡惯见浑无泪,流尽了伤感的泪。生死无常最是见情意,又是最无情人间事。而同乡僧友的驾鹤西去客死他乡,让苏东坡有了讨故乡的思念,他惆怅写出“乡井难忘尚有心”。树高千丈、根在故乡,思归故乡“尚有心”,却是不能归,诗人悲伤又愁怨。 欲向钱塘访圆泽“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苏东坡人生之路的逆顺豁达心态,一向为人称道,俗不知人是立体的,他的心态也会随事而有改变,同乡僧友已去天上,他无计排遣悲伤写诗述怀。苏轼将文长老比作圆泽,表达了一种缘分未尽的深情。苏东坡借典故有心意,他此时“欲向钱塘访圆泽”,想去学李源应约去杭州钱塘去寻访已经仙去的高僧圆泽。苏东坡浓重笔墨用这样诗句来结尾,他忧伤地这样认为“葛洪川畔待秋深”,东晋有神仙导养之术葛洪,他已经等我等到深秋之时,我将去葛洪待的川边余生与他相伴。 葛洪川畔待秋深注1:相传唐代高僧圆泽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灵魂相见。 注2:葛洪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4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5年入狱的假尼姑坐拥4000万别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