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上争议最大的公案之一南泉斩猫
马祖道一门下弟子众多,可是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和南泉普愿禅师,却是众多弟子中最优秀的三个。 普愿禅师不仅佛学深厚,而且禅法高深而犀利,在江湖中行走几乎所向披靡,致使很多江湖中人在他那儿屡屡受挫,很难入得了普愿禅师的法眼。不过,越是这样,一天到晚前来找他切磋交流之人就越多。任何时候,谁不想去找同行中最厉害的高手相互切磋呢?这就跟下棋一样,谁会一天到晚去缠着一个臭手下棋呢。 正因为找普愿禅师切磋交流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在各个禅宗典籍中,记载下来的相关机缘语录也是非常的多。而这,恰好给后来的那些江湖中人,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养料。 南泉普愿禅师,公元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市新郑市,俗家姓王,所以他开山授徒后,常常自称王老师。 普愿禅师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非常讨厌荤腥之物,看到血之类的,更是觉得非常难受。自然,对于这些东西,普愿的母亲那是绝对远离之的。也许,普愿禅师在娘胎中,就注定是个要吃素的人了吧。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年,九岁的普愿禅师竟然想着要彻底脱离世俗的羁绊,于是跪在父母的面前,请求出家为僧。普愿的爸爸妈妈看他态度坚决,也就同意了普愿的请求。 这样,九岁的普愿禅师就来到了和家乡接壤的新密市大隗山,在大慧禅师那里落发为僧,并且跟随其学习禅法。 普愿禅师出家后,不仅刻苦学习佛法,在寺院里更是辛勤劳作,什么活都在抢着干,致使他的手脚满是老茧冻疮和裂口,可是普愿禅师从不叫苦叫累,因为他从不以自己的身体为身体。 大慧禅师看在眼里,对普愿禅师不由得常常另眼相看。 就这样,普愿禅师在大慧禅师这里待了二十一年。然后,三十岁的普愿禅师才来到河南嵩山会善寺,在皓律师那里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普愿禅师在出家的二十余年间,不论是禅学还是佛学,都是非常刻苦的钻研的,尤其是对于法相宗各经典、《四分律疏》、《华严经》、《楞伽经》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中观法门,更是深入堂奥。所以当时凡是和普愿禅师辩论佛法者,没有不在普愿禅师深厚的佛学下望风披靡的。 不过,此时禅宗江湖那是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的天下,那些参禅悟道之士,凡是没有到希迁和马祖那儿去递过帖子拜过码头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禅客。 所以,普愿禅师立即一路跋涉,来到了江西洪州开元寺,参拜马祖道一。 对于普愿这种佛学根基深厚的学生上门求学,马祖那是非常高兴的。自然,马祖就把普愿留在了身边悉心指导。 普愿禅师来到洪州开元寺的时候,开元寺早已是全国禅学的中心了。所以除掉那些行走江湖之人外,开元寺的正式僧众就超过了八百人,而且这里面还包括百丈怀海这种马祖门下的优秀学生。 但是,在马祖道一的精心培养下,本就有深厚佛学功底的普愿禅师,很快就在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马祖门下众多学生中最优秀的三人之一。 古代的禅师们也好,同床的师兄弟也好,大家在一起,没有不互相交流勘辨的。所以,开元寺里面那么多的同学住在一起,每天下课后,大家自然是议论纷纷乃至于争论不休的。不过,很多人都是自认为自己理解的教学内容才是正确的,从而谁也不服谁。 每当有师兄弟们在那里争论不休的时候,普愿禅师偶尔听见了,他就常常在一旁似乎在自言自语的说着什么。可是那些同学们一听,都觉得普愿禅师说得比他们更有道理,于是一个个也就不在那儿争论了。 不过,更多的时候,普愿禅师在开元寺里面,都是韬光养晦沉默寡言的,常常给人一副不会言说的感觉。 这天吃早饭的时候,普愿禅师提着粥桶正在给每个僧人的钵里舀粥的时候,马祖在一旁问道:“桶里是什么?” 桶里是粥,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问题啊,可是马祖为什么偏偏要明知故问呢?而且马祖的机锋,历来是高深莫测的,弟子们常常感到难以应对。 谁知普愿禅师一听,马上大声呵斥道:“你这个老汉把嘴巴给我闭上,竟然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话语来。”你不知道粥桶里只有粥吗?你还在这里明知故问故作高深干嘛?你这不是故意在打胡乱说扰乱别人的思想吗? 马祖作为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别人就是想应对一下他的机锋都很困难,更别说反过来被人呵斥了。 可是,普愿禅师一喝之后,马祖看到普愿见地已经根深蒂固,也就满意的闭上嘴巴走到一边去了。 连师父来勘辨都要被呵斥,自然从此以后,开元寺里就再也没有那个师兄弟敢来勘辨普愿禅师的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的禅师们,那完全可以说是“为法忘躯”的啊。大名鼎鼎的师父可以满意于弟子的呵斥,学生可以据理呵斥师父,禅宗正是有这种不惧权威,特立独行的精神,才能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有一次,普愿禅师和同学归宗智常以及麻谷宝彻三人相约,一起到京城去参拜南阳慧忠国师。 不过,南阳慧忠那可是他们的师爷辈人物,而且其禅法同样登峰造极,就连师父马祖道一对他也是称赞有加的呢。所以到他那儿去,没有点功夫在身,到时还不丢人现眼啊。 所以普愿禅师先在地上画了一个圆相,然后对归宗智常和麻谷宝彻两人道:“道得即去。” 看到师兄勘辨自己来了,归宗智常马上就走到圆相里面去跏趺而坐。麻谷宝彻却在一旁作女人拜。 普愿禅师一看之下,不由得摇头道:“你们这样的话,就不用去了。” 归宗智常问道:“是什么心行?” 普愿禅师马上把归宗智常喊起来道:“回去吧,我们都不用去参礼慧忠国师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大愚守芝禅师评唱道:“当时若见,每人与一棒,且图天下太平。”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我当时若见,便与抹却圆相,不唯打破南泉窠臼,亦乃教归宗无著身处。麻谷呈伎俩不得,南泉道恁么则不去也,果然果然。” 明朝笑岩德宝禅师评唱道:“三人未发足前鼻孔已在忠国师手里,直造中途,果见弄粥饭气。” 马祖圆寂后,普愿禅师便开始了自己行走江湖的生活。经过数年的游方后,普愿禅师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年),来到了池州南泉山(今安徽铜陵市铜山镇境内)定居。 普愿禅师来到这里后,决定在这里创建禅院传播洪州宗禅法。于是他和许多信众一起干活,平整地基,开凿岩石,砍伐木材,构建庙宇。 在大家的帮助下,普愿禅师终于在南泉山建造起了一座“南泉寺”来作为自己弘法的根据地。 不但如此,为了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普愿禅师带领大家开荒种地,耕田牧牛,劈柴担水,大力推行农禅制度。 普愿禅师自从进入南泉山弘法后,每天不是悉心指导学生,就是和大家在干各种农活,竟然连续三十二年都没有离开过南泉山。 普愿禅师这种自力更生,清闲自守,安于寂寞,一心弘法的精神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受到了所有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好评,再加上普愿禅师本身就是个佛理深厚禅法高明的高手,所以全国各地前来南泉山学习交流的人就一天天的多了起来。 到后来,南泉寺常住僧众多达数百人,再加上众多江湖人士和各界信众来来往往的,南泉山一天到晚那是热闹非凡啊。 有一天,一个专门讲述经论的法师来拜访普愿禅师。 既然你是专门讲经说法的,那我就问问经文中的相关话题呗。于是普愿禅师问道:“教中以何为体?” 这个话简单啊,因为书本上就有标准答案的呢。所以法师马上就回答道:“以如如为体。” 普愿禅师接着问道:“以何为极则?” 这个还是简单呢,所以法师也马上回答道:“以法身为极则。” 普愿禅师又问道:“确实如此吗?” 法师道:“确实如此。” 普愿禅师终于露出禅家本色出来道:“换作如如,早是变也,作么生是体?” 这个法师一听,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出话来回答。看来,他对于佛法真意,还是没能融会贯通啊。 看到这个法师只是个依经解义之徒,普愿禅师马上就召集学生们上课,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道:“今时学士类尚辩不得,岂辩得类中异?类中异尚辩不得,作么生辩得异中异?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直须向异类中行。” 如如者,诸法平等不二之法性理体也。不过,普愿禅师却深刻的指出,这个平等不二之体,当你用如如来称呼他的时候,就已经不是那个体了,因为那个体,实在是无法言说,无法用某个概念去固定的。所以,对于真正的禅客来讲,实在需要向异类中行,才能有个转身之处啊。 不过,当有江湖人士去问普愿禅师的师弟归宗智常:“如何是向异类中行”。 归宗智常道:“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普愿禅师听闻归宗智常的回答后,马上道:“孟八郎又恁么去也。”你这个家伙又跑到那些实在的语路上去了,看来没有领会我的言外之意啊。 对于这个公案中禅师们的话语,北宋的琅玡慧觉禅师却不以为然,他评论道:“山僧不然,遇水吃水,遇草吃草,焉知畜生行。”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涅槃寂灭本无名,唤作如如早变生。 若问经中何极则,石人夜听木鸡鸣。 明末清初的慧云行盛禅师评唱道:“南泉既行荒草,归宗又入深村,不知今时师僧如何进退。设有恁么去,也是瞎驴趁大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4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舍利印祖讲故事古菩萨高僧篇
- 下一篇文章: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的温暖舒放的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