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ldquo山海
白癜风的治疗过程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496004.html 巴松措的连理枝 尼洋曲河谷美景是林芝一行的最大看点,沿河谷越行越远,树木越是繁茂,河谷也越来越宽阔。正当你忘记这是行走在雪域高原之上的时候,一个转弯,崎岖的山道又横在眼前,一座颇有气势的门楼,把人引向另一个寻幽的去处——巴松措。 巴松措深藏在深山,山道弯弯,左盘右旋。一条深堑水声隆隆,那便是源于巴松措湖的巴河。巴河两岸,林木依然茂密。沿途的村落,人家,经幡,不变的色调。由于海拔相对较低,自然环境良好,这里人烟密集了许多。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藏人多半是红教信众,巴松措自然便是红教圣湖,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巴河既为深堑,车行在蜿蜒山道之上,自然是时隐时现。青藏高原本是最年轻的陆地,频繁的构造活动,总是在不断地重塑着这里的地貌,由雪山融水汇成溪流,而在构造运动中,山体的崩塌便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高山堰塞湖。这著名的巴松措便是这堰塞湖中的一个。山体的垮塌托起了高高的巴松措,也便将巴河陷入深堑之中了。行进在这样的去处,总会时时出现具有震撼力的风景。特别是由高处往下俯瞰巴河的时候,但见流水一线,隐藏在深堑之下,既壮观,又隐隐地透着神秘。那天晚上,在容中尔甲歌舞厅藏餐,其中便有巴河鱼。巴河,想必也就是这个巴松河吧? 进入巴松措景区,换乘景交进入巴松措,一路上依旧是青葱叠翠。直到一方静静的翡翠出现在眼前,那便是迷人的巴松措了。由湖中倾泻而下的水声,已经隆隆可闻,在一座小山头的掩映下,巴松措时隐时现地犹抱琵琶。行进中,那小山一壁如堵,盘旋的梯道直通山顶,密密匝匝的经幡由山顶披下来,向四周延伸到很远。这小山于是也就成了观景台。一些游人在山顶支起三角架,更多的人则在这里仰观黛色的群峰,俯瞰碧澄的巴松措,似要把这美景永远地珍藏在心中。 绕过小山,便来到巴松措身旁。四面青山环抱着一湖静水,绿染的山体倒映在水中,把绿意铺满整个世界。盛夏时分,树上,路旁,那些怒放的花儿笑迎游人,骄阳当空,远处的雪峰灿然夺目,白云悠悠然地游荡在天幕。在这远离喧嚣的世界,不由得便让心安静下来,安静得十分彻底。那时,朋友抖落仆仆风尘,静坐在巴松措畔,阳光下的湖面泛起细细的粼粼波光,白云掠过天幕,把朦胧的身影投射下来,湖水便在明暗闪烁间变换着颜色。前往湖心岛的寺庙必须舟济,而泛舟于湖上,一棹在湖面划开细细的裂纹,晃动着的波光便有了金色的镶边。俄尔便是金光满湖,直晃得眼前一片灿然,这金边也便缠绕着湖心岛,一圈又一圈,仿佛是那轮回的时光。 如今,一座木质浮桥直通翠色掩映着的湖心岛,一座古寺便深藏在岛上。这座名叫错宗工巴的寺庙,据说建于唐末。古寺建于岛的正中,主殿供奉宁玛派宗师莲花生大士、千手观音菩萨和金童玉女塑像。说到莲花生大士,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他是宁玛派教派的开山祖师。赤松德赞赞普之后,当土蕃王朝内乱频仍的情况下,由松赞干布所推崇的佛教也曾遭遇厄运,灭佛遂成政治纷争的结果,导致生灵涂炭。政治平定之后,莲花生大士由古印度入藏,创立密宗的宁玛教派。由于此前的灭佛之举,导致僧侣锐减,宁玛派的信众多为居士,而在那前弘时期,休养生息是当务之急,红教也便鼓励生育,甚至僧侣也可以结婚生子。宗教总是离不开人性,宁玛派的这一主张得到更多信众的支持,遂成为前弘时期的主要宗教教派。这个错宗工巴寺,当是宁玛派创教之时的圣地之一了,偏处深山而成为圣地,这巴松措也便成为圣湖。寺庙方形的院落正中,高大的经幡一柱擎天,两株凸显男女性别特征的巨木被放置在主殿正门左右,折射出的是宁玛教派亘古的教义。如今,宁玛派又称红教,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 寺庙坐落在岛的正中,古木森然,风景如画。环岛移步,巴松措无限风光。来自远近雪山的融雪,积水成湖,湖水碧绿,全无杂尘。在翠绿植被的掩映下,远处的雪峰直插蓝天,接受着绿色的崇拜,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转而以这样的方式回馈着绿色的呵护。 小岛名叫扎西,传说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巴松措这方高山堰塞湖深达数十米,大自然造化了这座美丽的小岛,也自然要赋予它美丽的传说。如此纯净的湖水,如此静美的小岛,我宁愿它是浮在这里的,毫无尘杂地浮在美丽的湖水之上,轻盈,圣洁。这个小岛面积虽小却也充满着迷幻色彩,特别是殿后左侧,两株松树与桃树,居然纠结在一起形成浑然天成的连理枝。松与桃,种属殊异竟然结成连理,实在令人称奇。既成连理,又在这红教的圣地圣湖,连理枝的寓意便更加神奇。来此转经的信众,无不顶礼膜拜,心存敬畏。 在天比翼,在地连理,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男女情爱的真诚向往,大自然的启迪总是择机适时。有多少人从这连理枝下走过,回望的时候,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无论是心有所属或是空灵明净,在此连理枝下都不能无动于衷。如今,我也从此走过,心里的祈祷早已远播万里之遥。 年的守望不过是一瞬,这寺庙,这连理枝,分明已经守望了1年。 走近羊卓雍 由拉萨去日喀则,沿着拉萨河谷向雅鲁藏布江走去。河川谷地,青稞正在生长,人烟辐辏之处,随处可见村落,经幡,玛尼堆。近的是拉萨河,人烟尽处便是冷峻的山。拉萨附近的山体少有植被,大抵是因为山体皆是一色的石头,少有泥土覆盖。迷醉在河川景色之中,不经意便进入雅鲁藏布河谷。 去林芝一途,见识了拉萨河谷以及尼洋曲河谷的美,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美丽景色一样是定格在蓝天白云之下,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尼洋曲显然有机会接受更多来自印度洋的季风,空气湿润,森林茂密。这雅鲁藏布江河谷因为缺少了季风的滋润,从而也就缺失了森林景观。少了森林的光顾,视野更为开阔。丰茂的水草,栖息的水鸟,大面积的河滩,自然还有随处可见的牦牛,在阳光底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 在这世界屋脊之上行走,山与川总是结伴而行。山有山的气势,水有水的妩媚,正因为如此,藏人的心底里总是有着太多的神山圣水。如果说这仅仅是信仰所致,毋宁说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自古以来,自然天道观在不同的民族身上都有很深的烙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取予有度,不可贪婪,否则便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当人们忘记这一切,肆无忌惮地进行过度索取的时候,所引发的那些灾难,难道不是最好的警示?对大自然保持着原始的敬畏,逐水草而居,草地哺育了牛羊,牛羊支撑起了藏民的生存,保护这里的山川秀色,也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基础。简单的生活形态,却蕴藏了深刻的生存哲理。 芜然一色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同样是来自雪山的滋养,离开河谷渐行渐远,盘山道路也把海拔一寸寸提升。当树木被留在河谷地带,草皮向雪线的方向顽强地延伸之际,嶙峋的山便扑面而来,到了这样的高度,稀疏的苔原也渐渐消失,只有黝黑的山石裸露在地表。远远近近的雪峰若隐若现地出现在雾中,终年积雪的冈巴拉山口也便出现在眼前。 冈巴拉山是一个天然的观景台,行到最高处停下车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秀美景色便出现在眼前。此时早有一些来自欧洲的游人在此驻足,短衣短裤的他们,在这硬生生的高原劲风里,好像并无惧色。也许,雅鲁藏布河谷的美景,早已陶醉了所有的行人,相比于脚下的风景,罡风,冷峻的石头都不在话下,只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玛尼堆,经幡,在风口招摇,与脚下的雅鲁藏布河谷构成动静相生的画面。 沿着冈巴拉山脊,不远处便是另一处观景台——羊卓雍措观景台。来往的行车,无论是否观光,一律要在这儿停驻片刻。走下车来,冈巴拉0多米的高度还是让人有些飘飘然。简陋的观景台已经停驻了大大小小的车,观景台下是蜿蜒的公路,羊卓雍展开了如新月一般的湖面,悠然地飘荡在浓雾之中。一只黑色的獒犬,脖子上带着红色的项圈,在主人的驱策下不断地接近游人,那冷峻的神情让人心里发怵。好在这是一只驯化了的獒犬,在主人的鞭笞之下,似乎早已收敛了野性,游人怀着惴惴不安的神情去抚摸它的脖子,然后便大着胆子与它合影了。对着雾中的羊卓雍,也把这表情迷茫的藏獒一并收入镜头,遗憾地离开冈巴拉。显然,迷人的圣湖羊卓雍,真的像一个羞答答的神女一样,仅仅撩起神秘的面纱,让人保持着无限的想象。 接近羊卓雍,膜拜这个雪域女神。由冈巴拉盘旋而下,随着海拔的降低,那一片炫目的水面越来越清晰,水畔,金黄色的油菜花与青青草色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绚丽的画图;毛牛,游弋在这幅彩色的画图之上,点缀而成随机的图案,它们为羊卓雍,这位雪域女神披上了彩色的衣裳。浓雾渐渐散去,幽幽的水面或浅碧,或深碧,一律平静得少有波纹。云,飘在天幕,也飘在水底;俄尔一座雪峰扑来,碧水便更加莹然,灿然。那起起伏伏迤逦而至的山的亲近,碧色也便延伸到天外。一路伴着碧水,伴着悠悠画图,心情也被洗涤得干干净净。 由冈巴拉山盘旋而下的公路,一直是傍着圣湖而行,蜿蜒的公路也就成了圣湖的飘带,随着飘带的延伸,圣湖也时时变幻着色调,把一个个剪影留在心中。驻足之处是开阔的岸畔,美丽的羊卓雍尽显妩媚。此时,一座座微型的玛尼堆,静静地矗立在湖畔。从湖面吹来的风,带着大自然的气息,心情柔柔地铺开来,随即也把这大自然的味道包得紧紧的,耳边传来的是轻柔的声音。曾经,在这里停留,跋涉中的脚印不论深浅,在心里都难以忘却。跋涉是因为信仰,也为缘。坐在湖畔,那些静静的云停在天幕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仙鹤凌空缓缓地向圣城飞去;山的影子,在水里;金黄色的油菜花,在水里;白云,也在水里。我的心也静静地泊在水里…… 雾已经散去了,一湖静水如此深碧。坐在湖岸,对着湖面出神,心,悠悠荡荡,盘旋在雪域圣湖的蓝天白云之间。白云底下,皑皑的雪峰不断地成长,又不断地消融,滋润着脚下的土地,滋养着丰茂的草甸,哺育着肥美的牛羊。然后,化为涓涓流水汇入羊卓雍,汇成高原巨浸,汇成雪域圣湖。夏日,满眼翠色;秋日,灿然一片;冬日,茫茫雪原,不变的还是这静静的圣湖。跋涉的脚步,翻越每一座山口,淌过每一条河流,踏过每一块石头,匍匐在青青草地,亲吻着每一寸土地。我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从轮回的灵光中走来,由朦胧而清晰。暖流从心头涌起,清泪无声融进亘古的雪,化成涓滴汇入圣湖。 圣湖羊卓雍,走近你,是因为跋涉中的相遇,是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底。 年楚河谷的绿意 年楚河,由喜马拉雅北麓流向雅鲁藏布江,进入江孜以后,便收敛了狂放,而是静流平缓,滋润出一派锦绣河谷。由江孜经白朗到日喀则,浓浓的绿意把人带入另一番体验之中。若非赭色的远山,若非那一处处方方正正的藏式民居,以及随处可见的经幡,玛尼堆,还有那高悬的风马,那沿途的麦田,碧油油的菜畦,田塍,水渠,树木环绕的人家,几乎就是身在初夏江淮的感觉了。 走出江孜古城不远,便进入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之中了。这样的景色着实令人心旷神怡。不到此处,完全不知道位居世界屋脊的雪域并非荒芜,才知道可可西里与羌塘草原并非雪域高原性格的全部。环境总是最能造就人的生存本领,在这麦穗沉甸甸的江孜,在这年楚河谷,人烟稠密,村落处处。同样是藏式的房子,在这儿一律是掩映在绿色之中,而劳作的人们身在绿黄相间的田畴,一定也为这丰收景象所陶醉。驻足之处,一个藏族老人坐在田垅之上小憩,身旁是一些类似江淮间牛耳草的植物,上前问询,却受困于言语不通。比划之间,他看出我赞美的是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的笑纹完全绽开了,眼底满是真诚。那牛耳草一般的植物究竟是什么,到底没有问出个所以。但是从这位慈祥老人纯朴的笑容里,则可以读出善良与平静。 年楚河谷,本是雪域粮仓了吧!雪域高原总是壮美与妩媚相继。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孕育出了一条汤汤大水——雅鲁藏布江。这年楚河便是雅鲁藏布江的一分子。这条绿色的河川流经江孜、白朗,便滋润了两山之间的河谷平原。早在松赞干布之前,苏毗部落便在这里生息繁衍,农耕文化的传统起源很早,肥美的河谷也把富庶与殷实留在了这里。人类历史总是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农耕文明总是躲不过游牧文明的侵扰。囊日松赞,松赞干布的父亲,靠着自己的铁骑征服了苏毗,这里的粮秣也便为全藏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农耕文明的恒久性植根于泥土,也便具有了恒久的生命力,征服者的征服,得到的是被扩大了的统治权力,而农耕文明却丝毫也没有懈怠。年楚河年复一年地流经这里,河谷里长满了小麦和青稞,沉甸甸的麦穗无声地诠释着它的重要地位。松赞干布之后的年楚河谷,成为西藏的粮仓,农耕文明的传统深深地烙印在这里,游牧文明最终不得不从属于农耕文明的厚重,而这农耕文明所造就的一切,历经千年愈益清晰。 富庶的江孜自然有着相对发达的经济,江孜古城又地处交通要冲,连接着前后藏的枢纽,垂涎它的侵略者自然觊觎已久。英国人派出重兵,企图一举占领这片富饶的土地,从而控制整个西藏。农耕文明浸淫既久的江孜人,面对侵略者的大举入侵,并没有献城求降,而是拿起刀矛奋勇抗争。宗山古城便见证了悲壮的一幕,也把这个民族的血性彰显无遗。面对这片绿意婆娑的年楚河谷,心里也便生出更多的敬意。 年楚河谷,浓浓的绿意如此令人陶醉,还因为出人意表。从拉萨去日喀则,翻山越岭之时,苍茫的大地原色一直令人肃然,优雅的羊卓雍把苍茫的大自然装点得诗情画意,令人心灵震撼的同时,那份大美让人流连忘返。而卡诺拉冰川令人兴奋之余,重新回到大自然的苍茫之中,到此只有敬畏!朋友多次从这里经过,早已熟悉了这里的一弯一坡,每次经过这里都会在心底对大自然的神力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仰视那亿万斯年形成的卡诺拉冰川,心中幻起的是灵慧的佛光。每每谈及,心底总会涌起无限的激情与向往。绕行在苍茫的山脊之上,满拉水库因为海拔高峻也一样地苍茫,翻过斯米拉山口以后,豁然开朗的年楚河谷,实在令人心生慨然:大自然的力量如此神奇,这一片绿意如诗的谷地,在来不及回神之际,已经横陈在眼前,而且是越走绿意越浓! 年楚河的绿意也把雪域高原丰富的意象涂抹得更为炫目。原来,雪域高原除了有林芝这样的森林氧吧,有尼洋曲的妩媚,还有年楚河谷这样的秀色。沉甸甸的麦穗,翠生生的菜蔬,油亮亮的水渠,绿茵茵的田野,方方正正的房子,炊烟升腾的人家,锦绣河川的意象如此浓郁。在这里,帐篷已经没了踪影,牦牛收敛了野性成为役牛,农户墙上贴着的牛粪饼就是证明。 多少次经过这里,友人眼里的年楚河谷远不止这些。秋时的一片金黄,冬日的白雪皑皑,初夏时的一派灿黄,更把诗的意象充分地展开了。大美如斯,心情总是平平展展。那时节,随着上师跋涉在布施的途中,丰收的时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路上,听上师说法布道,替人禳灾,祈福,心净如水,了无杂尘。富庶的年楚河谷总是令心情怡然。信息飞来,指认着曾经走访过的人家,那些田埂以及不知名的寺庙,依稀还保留着曾经踏过的足印。 年楚河谷的绿意如此深浓,真是因为莲花生大士的甘露宝瓶吗?那乃钦康桑雪峰真的便是莲花生大士寄放甘露宝瓶的所在吗?一个信仰无处不在的民族,对此总是深信不疑。我宁愿那是真的。 是的,那是真的。来自大自然的恩赐。 雪域古城日喀则 日喀则,一个遥远却又很近的地方。说它遥远,是因为它远在后藏,路途遥遥,想要接近它真的很不容易。说它很近,却是因为心中的距离。很早很早就知道这座高原古城,作为仅次于首府拉萨的重要城市,又是班禅大师驻锡地所在的地方,凡是进藏的人,无不充满向望。因此,在心里它总是很近很近。 年楚河穿行在平缓的山谷平原上,到达日喀则,便汇入滚滚雅鲁藏布江。到达日喀则已是傍晚时分,拜谒扎什伦布寺之后,天空飘起微雨。因为微雨的光顾,纯净的空气略略带上潮湿的味道。与所有的城市一样,繁华的珠峰路,酒店、商场琳琅满目,歌厅也很显目,现代都市的味道写在了雪域古城。急于为手机充值,刚一住定,便急匆匆地走到大街上。 雨脚更密了一些,酒店附近是一条经过整修的小河,街道上最显目的则是高原柳了。在这平坦的河谷平原上,一路上看到不少这样的柳,不意市区也种植了高原柳,郁郁青青,让人心情顿然轻松。此时,柳条随风在细雨中起舞,建筑物也因为柳的存在而不再单调。雪域古城的市井便以这样的方式,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了。凭直觉判断,这条小河就是汇入年楚河,进入雅鲁藏布江的了。于是迈开脚步朝流水的方向走去。走过一个街区,因为雨越下越起劲儿,到底没敢贸然继续前行,只好原路返回。一路走着,心里则不住地思量,江河交汇的地方总是有着特殊的灵气,远山苍苍,近水无波,那来自乃钦康桑雪峰,莲花生大士的甘露宝瓶,硬是把飞珠溅玉的一川秀水从源头洒下,庄严的扎什伦布寺背山面水,护佑着这里的一切生灵,古城也因此有了活的灵魂。 这么想着,心里便唱响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歌: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 那里有条美丽的河。 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 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 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 美丽河水泛清波。 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 留下那段动人的歌。 这首歌的传唱,无疑拉近了日喀则在心中的距离。日喀则的由来,扎什伦布寺的建立,在那六字真言的娓娓祈祷声中,都从历史的云烟里渐渐浮起,浮起在心里,铺满整个思绪。 任何的人类文明,总是与水结缘。这片美丽的沃土,孕育了西藏的农耕文明,文明的烙印很早便成为它的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雪域民族的先人,一样是循着渔猎耕作的轨迹在此生息繁衍。历史的传承,王朝的兴替,取得这片土地,便意味着获得了丰饶的粮秣。在这里建立庄园,便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囊日松赞的扩张,松赞干布的一统,没有改变这里悠然的农耕文明的进程。萨迦王朝统治时期,这里人烟更为稠密,菩萨所佑护着的地方,自然是生机盎然。14世纪中叶,萨迦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不存,绛曲坚赞建立帕竹王朝,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的地方,遂有了最初的庄园。 “溪卡桑珠孜”,如愿以偿的庄园,这个吉祥美好的名字,从帕竹噶举王朝开始写进史册,这便是日喀则。随着宗政府的建立,日喀则便有了城市的雏形。从此,人烟辐凑,商贾渐集,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诗意的年楚河畔,从历史的烟云中走过,见证了王朝的兴替,却美丽依旧。 诗意的年楚河,汇入浩浩汤汤的雅鲁藏布江;牛羊满山坡,享用着大自然所赋予取之不竭的盛宴;生命的交响曲,在菩萨的保佑下舒展着动人的旋律,蓝天上的朵朵白云,清波荡漾的河水,这便是日喀则这座雪域古城带给我们的印象了吧。 友人曾经长住日喀则,情牵神圣的扎什伦布寺,每每听上师讲经弘法,在庄严的强巴佛殿虔诚地添着酥油,心中默诵着那些不朽的经卷;在精美的唐卡中细读历史故事,在每一笔每一划中寻找参悟的玄机。自然,对这座雪域古城也有着自己的深刻印象。每每说来,心里总是充满向往,日喀则的历史也是如数家珍。 事实上,自从一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扎什伦布寺以后,日喀则的地位更趋巩固。当帕竹噶举王朝最终为噶玛噶举王朝所取代,日喀则得到了更大规模的扩展,作为后藏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不仅在世俗世界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班禅喇嘛的驻锡,这里便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城。 微雨中的日喀则带来了明快的好心情。没有走到河畔,却见到了河谷的一派绿色。这个时节,绿色与黄色总是河谷平原的主色调,这样的色调,也一样是从乃钦康桑流淌下来的。当它汇入雅鲁藏布江之后,这样的色调也就流淌得更远,染得雪域一派锦绣。 回到酒店,头发已经湿漉漉,心里却感到无比兴奋。据说,这圣城的雨也是甘霖,得到它的洗礼,会带来佛祖的庇佑。一路行来,在林芝,那空气可以攥出水来的地方,曾感受过高原的细雨,很柔,很轻。圣城的雨,显然更为热情,更为奔放,在佛祖保佑的地方,张开嘴巴深深地呼吸,便把这甘霖深入五脏六腑,身与心俱得洗礼。 信息再次从遥远的京城飞来,有问候,有祝福,更有深深的眷念,还有一颗随同远行朝圣的心。这个时候,最想做的便是前去扎什伦布寺,绕着佛塔,一同转经,把心灵贴近佛祖,把思绪放飞,转山转水,在高远辽阔的雪域,寻找共同的灵魂的归依。 次日清晨,风停了,雨住了,街道上,看到了晨跑者的身影。 扎什伦布寺 前往日喀则,目的地就是扎什伦布。扎什伦布寺,班禅大师的驻锡地,每每念及,总是有着谜一般的色彩,在心中所占据的分量自不待言。想象中,赭色的山体与蓝天白云之间,雄峙着的是庄严巍然的圣殿。空气中,飘荡的是酥油的清香;诵经的祈祷声,与高原的风一样绵远;磕长头的信众,不舍昼夜;转经的人,摩肩接踵。毕竟,这是藏传佛教六大圣寺之一,又是后藏地区最为驰名的圣寺呵。 驻足于寺前广场,搜寻着想象中的一切。是的,扎什伦布寺,就是这样地似曾相识,与潜意识中所存在的印象完全吻合。此时,心里不禁更为肃然!环顾四周,藏式的建筑,很随意地布局,庄严中透出平和的意象,心中的肃然很快又化为亲切。 随意而不刻意,自然,轻松。这不也正合了佛理应有的境界?随着蜂拥的人流,沿着一条不甚规整的巷道,往寺的深处走去。两侧,各式的僧舍,佛教文化的每一个足迹,都清晰地展露在这里。无论是否明了,这一切都印证了这是一座恢弘的寺庙。巷道的一侧,一株虬劲的树,有如伞盖一般,分外惹眼。它的一侧便是并列的几座白塔。这样的塔,总是与寺庙相伴共生的,想必是早年的高僧活佛在此打坐休息。寒来暑往,纷至沓来的信众,已经成为眼前的风景。相伴白塔,信仰无声,信众来此转经,不为功利,只为心中的安宁。塔的一侧,便是一溜经筒,在时光的轮转中,一代代信众的手指与之亲密接触,经筒已经锃亮如鉴。每转一轮,那不变的六字真言便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诵。 转完经筒,绕过白塔,重又来到这株刻写着世事沧桑的老树下,这就是灯芯树吧!岁月的年轮分明地刻写在它的枝干上,想必它与这座寺庙一样古老,佛殿上,浸泡在酥油中的光明使者,想必就是它的奉献了吧!友人曾经长住寺内,傍晚时分,转经之余,是否驻足它的浓荫之下,与之作穿越时空的对话?想到这里,不由得轻轻地抚摸着它虬曲的干,心里默想的是,万事万物皆有灵性,这就是不刻意的佛缘吧! 灵塔殿,在信众的心里具有至高无尚的尊崇地位。十世班禅是名满天下的活佛,在西藏的各大寺庙里都备受崇祀,这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大活佛了。至今还记得他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时洪亮的声音,他的笑总是充满慈爱。这位有着传奇人生的大活佛,超卓的智慧和崇高的威望,在汉藏民族心目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一位大活佛,毕其一生弘法普度。常人看来,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谜,信仰的坚定和胸襟的博大,是佛的智慧的化身。作为一名父亲,他的慈爱也一样令人动容。仁吉旺姆公主回忆说:“爸爸把我当成了他的至爱珍宝。如果他在家里开会,要求绝对的安静,没有任何一个人敢随意走动,唯有我可以跑出跑进,一会儿跳到他的大腿上,一会儿搂着他的脖子腻着他,爸爸从来没有说过我半句,甚至连不高兴的眼色都没有。” 年1月,班禅大师前往扎什伦布寺,主持扎什南捷开光典礼仪式。在这里,班禅大师长时间地为信徒摸顶,祈福,完成了他最后的普度心愿。坐床于斯,圆寂于斯,惊天动地却又悄无声息!仁吉旺姆公主回忆道:“临走那天,天空布满乌云,弥漫着不祥的气息。当我和妈妈把爸爸送到机场时,爸爸显出从未有过的恋恋不舍,一次又一次让工作人员把我叫进机舱内,一遍遍叮咛我:‘要听妈妈的话,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还要帮助贫穷的藏民们。’早慧的我一字一句记在心里,却不知这是和爸爸的最后一次对话,从此再也见不到疼我爱我的爸爸了。” 这样的生活细节总是让人动容,同样也让班禅大师拉近了与常人的距离。带着对大师的崇敬,久久地静立在释颂南捷,酥油灯无声,金碧辉煌化作无边的空灵,凌空的曼陀罗意象无尽,心里感受着的是无言的温暖。 扎什伦布也是一座活着的寺。当宗喀巴大师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兴建扎什伦布寺的时候,就注定了扎什伦布在世事轮回中的地位。大经堂里,班禅大活佛的法座前酥油灯常明,静穆的氛围中似闻大师诵经弘法之声。在这里,仿佛什么也看不到的,唯有肃然而立,欣然而听,用心去感受弥散于空气中的浓厚经卷气息。 经学院里,那些年少的小喇嘛,习修之余,也会在庭院中嬉闹。褚红色的外衣,褚红色的帽子,还有略呈褚红的肤色。他们的帽子,多次在电视画面中见过的那种羽冠,像极壮硕的鸡冠花穗,在嬉闹中满院翻飞,让这肃然的宫殿瞬时轻松了不少。在一个扎仓前,见到这样的一个少年喇嘛,迤逦而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怡然而乐,愉快的心情,播散得很远很远。 扎什伦布,背景一样是赭色的山。若是晴天朗日,一定是白云游弋,天幕净蓝。此时,天空有些阴沉,眼前山与寺,红与白,少了些明与暗的对比,也把高原灼热的紫外线挡去不少。一个下午的时光,便在这里悠然度过,每一次驻足,都可以从容地感悟,对着酥油灯静静的光,静静地出神;对着精美的唐卡,细细地品味;对着锃亮的青石台阶,清空所有的杂念。突然想到朋友多次提到的一个词:发呆。发呆,多么形象的一幅画面。坐在白墙根下,眼前是屋檐,窗帘,红墙,金瓦,周围很安静,安静得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抛开俗世的一切,静静地发呆,难道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俗世远了,佛祖近了。佛,原来就在自己的心中。 来到强巴大佛殿的时候,游客几乎散尽。少了游人的喧嚣,巨型的佛,在静穆的宫殿内,既慈且威的气氛,令人肃然。一路行来,见惯了礼佛的信众,见惯了无处不在的佛像,在信仰面前,人总是很渺小。笃信轮回的信众,面对未来佛,今生今世如何度过的话题,在心中叩响,声若洪钟。一个在信仰面前渺小的人,未必不可以成就大业,而妄自尊大的结果,一定会处处碰壁。面对大佛,心下释然,前生今世,果报因缘。因为渺小,所以随缘。 永恒的守望 一座神奇的雪峰,峭拔的身影矗立云端;一片神奇的大水,降落在雪山的怀抱。山与水相依相伴,走过亘古的时光,见证着世事沧桑,这便是神山圣湖:念青唐古拉和纳木错。 前往纳木错的行程,美妙的体验。沿拉萨河谷一路前行,向着羌塘草原进发,再一次领略青藏线的壮美景色。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逆向前行,迎着火车进入拉萨的方向前行,高原的丽日下,羌塘草原一派生机。汽车沿着拉萨河北上,美丽的河曲,悬索桥,藏式民居,在阳光下变换着明暗色调,一幅幅流动的风景画。车,在一处河曲的转弯处停了下来,身旁是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是悠然的牛羊。悬索桥下,激越的河水溅起的浪花,形成一个个梯次,就像飞瀑平展展地铺在河面。藏家的经幡由悬索桥的高架顶端悬披而下,迎风起舞,猎猎作响,似在吟诵着不变的六字真言。远处,已是念青唐古拉的皑皑白雪,迎着雪峰所在的方向,一路前行,一路歌声,一路诗心。在念青唐古拉宽广的怀抱,郁然草色由山脚直铺河谷,成群的牦牛悠游于天地之间,几处帐篷,几处炊烟。心,悠然如牦牛,在那郁郁草色之间跃动。 念青唐古拉,缥缈的云,是那圣洁的哈达,在你伟岸的身躯飘来荡去。是你祈福一方,化育了这些郁郁青青的高原草甸,润泽无数生灵。缥缈的云,是天赐的长巾,为你擦去额上的汗水。是你护佑着这片圣洁的土地,让群山逶迤起舞,让圣湖脉脉含情,让大地色彩缤纷,让长河奔涌,让生命蓬勃。冷峻的外表,难掩火的激情,在这亿万斯年的亘古积雪覆盖下,是奔腾的岩浆,托起伟岸的身躯。激情,火一般的激情才是你与众不同之处,才是神山固有的品质。 遥望雪峰,熠熠生辉,灿然一色。由山脊而下,芜然的草色也被勾勒出一圈灿然的光晕。一处处玛尼堆,一处处经幡,旷寂的原野,人与大自然共处共生,对大自然的亲近也更为真切。一处人烟渐集的地方,矗立着一座青藏公路纪念碑,在蓝天、白云、雪峰、碧草的映衬下,强劲有力的一双巨手托起了人们的希冀,天堑变为通途的如今,不能忘怀当年的筑路大军奉献出的无悔青春和一腔热血。念青唐古拉有灵,那猎猎作响的经幡日夜祈祷,为了这些善良的灵魂。 在这灿然流光牵引下,汽车开始艰难地攀升,朝着念青唐古拉的方向,朝着那木措的方向,迎着愈益罡劲的山风,险峻冷兀的山石,向海拔米的那根拉山口进发。 寸草不生的那根拉山口,有如一道天堑石门。站在标注海拔高度的巨石旁,俯视来时的路,大地苍茫,绿色的羌塘隐然于苍茫的背后。而前方,赏心悦目的绿直达天边,天际是一片宁静的大海——圣湖纳木错已在视野极处,催人奋发。天堑石门,神山的守望者,朝觐圣湖的雄关,驻足之处,脚底已然升腾起万般祥云,心中流注的热血早已温暖全身。 朝着圣湖的方向,嗅着圣湖的气息,扑进一派绿色的原野,扑进一片神奇的水域。道路一线,如同穿行于天际,草色幽幽,湖水净蓝,纯净透明的空气,在阳光的蒸腾下氤氲如许,恍若仙境。不知怎地,此时竟有近乡情怯一般的感受,向往着走近圣湖,却又有些怯怯的,在心里把这走近她的时光悄悄地拉长,拉长……直到踏上圣湖的地面,方才回过神来。 这是一处伸入圣湖的半岛,盛夏时节,游人如织。高原紫外线在牦牛主人的脸上,雕刻着,熏染着,烙印着最接近土地的颜色,只有白色的牦牛依然故我,在赭红色为主调的世界里显得格外醒目。而这一切,在一湖湛蓝的世界里,变得微不足道了。走近湖岸,掬一把冰凉的湖水洒在脸上,身上,真切地感受着对圣湖的亲近。心,变得空灵;思绪,再一次被延展,拉长。千年之前,我是一粒细小的尘埃,菩提树下,见证了莲花盛开。跋涉千年,从未离开圣湖的怀抱;风霜雨露,盛开的莲花从不凋谢。 湖水清冽,雪峰在前。环顾四周,起伏的山峦拱卫着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青青草色簇拥着波光粼粼的纳木错。这是一片可以荡涤心灵的净水,亿万斯年,念青唐古拉傲然挺立,消融自己伟岸的身躯,化作的涓涓细流,滋养化育这片土地。纳木错默默无声,以她博大的胸襟,汇成天地间浩淼的大湖,承载起万物生灵的希冀。从此,花开花谢,演绎着大自然的轮回;牛羊去来,演绎着生命的乐章;白云悠然,霜露相生,时而冰雪覆盖,时而草色青青。行人或虔诚膜拜,或艰苦跋涉,或悠游于天地,或神游于万仞。唯有神山圣湖灵犀相通,相望相守,不离不弃。 友人曾多次来过这里,虔诚地造访巨崖下的寺庙。这是纳木错伸入湖中的一个半岛,湖水水位高的时候,危崖临水,十分险峻。相传,当年莲花生大士曾在此修行,留下过修行的洞窟和神圣的足迹。后世僧侣不畏艰困,在这里张起风马,依窟建寺,继承着莲花生大士的信仰,让酥油灯长明。友人前来礼佛时,这里基本保存着原始面貌,一座寺庙,一个洞窟,一位喇嘛,还有他的一条狗。喇嘛是一位慈祥的老者,热情地接待了来访的友人,其为信仰而坚守的心志令人景仰。如今,这里已是游人众多,寺庙已经扩建,规模可观。驻足流连之际,洞窟依稀,不见了那位年长的啦嘛,也难觅那条与老僧相伴的灵犬,心下颇为怅然。如今,这伸入纳木错的巨石危崖已成半岛,湖水正在悄悄退却,令人担忧。愿那位栖居洞窟的长者扎西德勒,愿当代游人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不要惊扰圣湖的静谧,愿洁净的圣湖美丽依然,长享安宁。 再一次驻足凝望,天幕下,那片湛蓝色的大水依偎着赭色的群山,雪峰连接着白云,白云行走在湖面,心情十分平展,旷达,高远,辽阔,宁静。在神山圣湖面前,能做到心与大自然相随,灵魂也便洁净起来。守望中的神山圣湖,内心跃动着的是火一般的热情,守望中化作不变的热忱,成就了恒久的缘。 恒久的守望,不变的信仰。神山圣湖的守望是无声的语言:把灵魂托付于信仰,便获得心灵的宁静;心怀坚定的信仰,便拥有勇气与力量;生息于自然,回归于自然,便成就了奉献的彻底,于是便拥有了真正的快乐。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众多生灵的一员,信仰是一面镜子,在信仰面前,人们才不会迷失自己。 办刊理念:高品位大格局上档次推原创出精品 投稿邮箱:xbswxkycb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0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晚课第1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