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陆开武,资深媒体人、出版人、阅读推广人。曾任新疆经济报社新闻中心主任、总编助理,都市消费晨报总编辑;现为新疆书香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朱雀华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全民阅读推广。

创作有历史人物丛书《遥望西域》,《神奇的可可托海》文旅丛书、大型广播剧《向总书记报告》主编。在他看来,读书就是事业,他愿为此专注一生。

玄奘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中国,《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唐僧带着一个猴子、一只猪、一个和尚和一匹马到西天取经,被世界各国读者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魔幻小说,唐僧被塑造为一个迂腐、懦弱、无主见的形象。大家都知道,这是文学创作,每个形象都各具性格、栩栩如生。

唐僧的形象就来源于玄奘,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佛学家、翻译家,一个意志坚韧的旅行家,一个沟通东西文明的文化使者。

一千多年来,玄奘的故事和精神备受后世敬仰。在四川乐山大佛门口,有一幅苏东坡写的对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八个字气势磅礴,包含了对玄奘在内的历代高僧的敬意。

鲁迅先生有一段话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边写到的“舍身求法的人”,指的就是玄奘。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写过一篇文章《忘记玄奘是可耻的》,里边这样写道:玄奘不但是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经发起过“重走玄奘之路”的活动,多次来新疆考察,还在塔什库尔干明铁盖达坂,瓦罕走廊入口处立下一块“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的石碑,纪念这位伟大的高僧。冯其庸总结了“玄奘精神”: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怕吃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精神。

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来陕视察在大慈恩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玄奘法师不光是佛教领袖,更是世界文化名人,玄奘法师给世界历史文化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高度概括了玄奘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时,习近平主席在大雁塔下对他说:“去年你专程陪同我访问你的家乡古吉拉特邦,介绍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古吉拉特邦研习佛经的情况。玄奘法师回国后,就在这座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大慈恩寺是中印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

可以看出来,玄奘已经不仅仅是一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他已经穿越一千多年的时光,成为后世敬仰的文明传播者,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学界,或是庙堂,他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继续传扬下去,可以说,玄奘已经成为不朽的象征。

那么,除了以上对玄奘的评介,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如何,为什么要去取经,留下了哪些著作,我给大家做些简要的介绍。

公元六百年,隋朝创建二十年,玄奘出生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陈家村,距离洛阳不远。玄奘原名陈祎,据其个人传记《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做过北魏的太守,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尽管只是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去世,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父亲去世之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图

来源于网络)

当玄奘出家成为一名僧人的时候,佛教自东汉白马驮经传入中国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寺院林立,僧侣如云,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由于良好的家学根底,仅仅五六年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见解独到。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痴迷于佛法的玄奘选择了南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在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矛盾,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玄奘说了这样一句话:“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萌生了去印度求取真经的念头。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年幼的时候,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叫波颇的印度和尚。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听了波颇的介绍,玄奘决定前往印度。

玄奘于是给唐朝政府打了一份报告,要求去印度,现在的话说就是办理护照和签证。但是,唐政府没有答应。这是为什么?

当时,北方草原民族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占据蒙古高原一带,西突厥占据西域和中亚一带,都很强悍。东突厥经常南下抢劫,曾经兵临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憋着一股气,积蓄国力准备收拾东突厥。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贞观三年,公元年秋天,机会终于降临,长安出现饥荒,官方允许百姓外出。对于玄奘,这是离开长安最好的时机。于是,二十八岁的玄奘跟着外出逃荒的百姓,偷偷离开了长安,从此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探险历程。也就是说,玄奘是以偷渡者的身份踏上西行之路的。

玄奘的取经历程

了解玄奘,有两本最重要的书。一本叫《大唐三藏法师传》,又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所著,是一本关于玄奘的传记;另一本就是《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他的弟子辩机记录,是一本关于玄奘西行历程的记录,可以简单理解为游记,但这本书非常重要,共有12卷,记述了玄奘十九年西行取经的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的一百三十多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图

来源于网络)

《大唐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这两本书互为补充。《大唐西域记》从高昌以后讲起,而《大唐三藏法师传》详细记录了玄奘离开长安到高昌的经历,黄晓明演的《大唐玄奘》主要讲的就是这段历程,这部传记对这段交通上的困难和西陲边防镇戍情况有详细记述,对研究“丝绸之路”很有帮助。同时从中可了解唐初的宗教政策和京城的佛教活动。比如记录了贞观二十二年“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每寺允许增度五人,“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之类。关于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及西明寺的营建,此书也提供了详实可信的史料。

1、偷渡者的西行旅程

唐贞观三年(公元年)秋,玄奘离开唐都长安,随西行商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游历程。他向西经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等地,出玉门关,穿过渺无人烟的沙漠,再经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吐鲁番)、屈支(今库车),越过凌山(今穆索尔岭),过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到达当时属于西突厥的素(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又由此过赭时(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今阿姆河上游、铁门要塞,经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和迦毕试(今阿富汗喀布尔),翻越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进入那揭罗喝国(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北部)和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最后进入天竺(今印度)境内。

(图

来源于网络)

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古代,这是一条无法想像的旅程。

玄奘在印度留学15年,一边学习佛学一边周游印度各地。贞观十七年(公元年)回国,经巴基斯坦、阿富汗、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谷地,沿丝绸之路南道的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到达瓜州(今敦煌),由此沿河西走廊回到首都长安。

玄奘一路上穿过了许多惊险之地,遇到很多特殊地理环境,在《大唐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述。

如他记述出玉门关后,自己单身一人进入沙漠(今罗布泊东沙漠区),一路上沙海茫茫,渺无人烟,绝少水草。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暗无天日,时而寂静无声,烈日当空,炎热炙肤。加上光线折射,海市现象忽隐忽现,变幻莫测。夜晚则寒气袭人,路旁尸骨发出幽幽蓝光,一派骇人胆魄的景象。他说当时“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途中他又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一连五天四夜,无滴水沾喉,口干舌焦,以致昏倒在沙漠中。直到夜晚,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才使他苏醒过来。他咬紧牙关继续西行,终于发现了一池淡水,才免于一死。饮水后,稍作休息,他又艰难地在沙漠中穿行,以前人的尸骨为标志,摸索前进。几天之后,才走出沙漠到达伊吾城(今新疆哈密)。在翻越天山冰峰时,所经过的凌山山峰高耸,冰雪漫地,寒风彻骨,他只能“悬釜而饮,席冰而寝”,忍饥挨饿地越过天山。而他后来翻越的大雪山(兴都库什山)比凌山更险恶。他说那一段路程“满山冰雪,千年不化,凝云飞雪,曾不暂霁。”“积雪满谷,蹊路难涉。”而且,“群盗横行”,“途路艰危,倍于凌碛之地”。

尽管路途艰险,玄奘终于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决心与毅力,完成了历史上这一罕有的长途旅行。

(图

来源于网络)

早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开始为丝路申遗进行国际考察,经过各国学者多年研究,针对丝绸之路提出了“廊道”概念,建议两条条件成熟的廊道作为首批申遗项目:一条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国廊道;另一条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跨国廊道。最终联合申遗成功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联合申遗廊道与玄奘西行去时走的路线基本吻合。

2、行者玄奘的地理大发现

玄奘及其《大唐西域记》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就在于他记述了对印度等地的地理新认识,比前人的认识都要深入、详确,是当时人们地理视野扩展的一个新标志。

如对印度的地理认识,在唐以前的有关史书都有不少提及,法显的《佛国记》有相当的记述,但由于了解范围及篇幅所限,对印度各地的地理认识记述得都比较粗浅。到唐玄奘时,由于他在印度居留10多年,又遍游各地。所以,他的认识比过去大有进步。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不仅分章记述各国(地区)的地理、人文情况,而且列专卷集中论述印度半岛上整个印度的疆域、文字、岁时、赋税、物产、地理大势等情况,甚至对当时印度人对外部世界地理的观念都有记述。如卷二在叙述印度半岛的地理大势时说:

五印度(当时印度分五部分)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分区,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泻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部土地硗确。

正确指出了印度半岛的北宽南窄的疆土形状,以及半岛上的气候特征和南、北、东、西的自然景观特点。

再如关于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县)的记述,也是古代最详细的文字记录之一:

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众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蒲(葡)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真。……服饰毡毼,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佛寺)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逾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支国。

这里他仅用多字,就清楚的介绍了阿耆尼国的面积、都城、地形、水利、物产、气候、服饰、货币、政治、宗教以及交通位置。这比过去的资料要翔实得多。

再比如屈支国,也就是今天的库车。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屈支种也。智谋寡昧迫于强臣。其俗生子以木押头。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龟兹人以扁平为美,“龟兹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小孩出生之后用木板夹裹脑袋,皇室也不例外”,史料也证实,从国王到普通人,龟兹人头部多呈扁平的形状。

玄奘还记载了一座光彩夺目的大型寺院,它就是今天的苏巴什古城。新疆最大的佛寺遗址。“在一个荒废的城池北边,隔着一条河,有两座寺院,这个寺院的佛像装饰非常精美,巧夺天工。”

  (图

来源于网络)

再如关于伊塞克湖,自张骞通西域后,在过去的文献中已多次提到它。但最早详细介绍还是《大唐西域记》:

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正是因为《大唐西域记》一书的详实记录,中国人才有了关于中亚、印度各地丰富多采的地理、人文新知识,所以,它不仅是唐代的一部著名地理著作,也是今天从事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典籍。因而,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不仅在中国地理学史上,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3、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

公元年的秋天,在经过整整四年的跋涉之后,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

那烂陀位于印度北方的比哈尔邦境内,距离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不到一百公里,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

根据传说,公元前6世纪,佛祖曾经在这里的芒果园说法,是古印度名副其实的学术中心。那烂陀的意思是不知疲倦的施舍,由于历代君王慷慨的捐助,经过数百年的修建,这所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华美壮丽。

“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宝阁重重,僧院林立,虯栋虹梁,绿栏朱柱。”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最美丽的语言描绘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学府,与一般的佛教寺院不同,那烂陀不仅是古印度,或许是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在佛教历史上,像那烂陀这样高僧云集的寺院,似乎没有第2个,这些昔日的佛堂,曾经弥漫着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

“那烂陀每日开设一百多个讲坛,所有的学生兢兢业业,不敢浪费一寸光阴,也不敢违反戒律;僧徒几千人,都才能出众,学问渊博,明传外国者,就达几百人。”

规模如此庞大的寺院,各种消费名目繁杂,数额惊人。公元7世纪,那烂陀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哪儿呢?谁支撑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中心呢?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国王非常器重那烂陀,用一百多个城镇的税收来供养寺院,除此之外,专门有二百户人家,供应粳米和酥乳,每天数百石,学生们因此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于研习佛法”

这个国王就是戒日王,印度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国王。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戒日王的声望可以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媲美。《大唐西域记》记载:他17岁就登上了王位,在六年的时间里,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人不解甲,象不卸鞍,东征西讨。公元年,戒日王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加冕为皇帝。

戒日王统治的核心在恒河中游一带,他的都城就建在印度中部的卡瑙季。他对待宗教非常宽容,在戒日王的支持下,日渐没落的佛教,迎来了最后的生机。那烂陀这个一万多人的佛教大学,正是因为他的施舍而衣食无忧。

在那烂陀,学问高于一切,初来乍到的玄奘受到了极其崇高的待遇。《三藏法师传》记载:“每天有一百二十枚瞻步罗果,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月给油三斗,酥乳随要随取。”

不仅如此,玄奘还有两个仆人伺候日常起居,旅行也可以乘坐大象。在古代印度,乘坐大象是最尊贵的出行方式。在一万多人的那烂陀,只有十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

玄奘迅速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是他西行印度最重要的事情。两百年以来,那烂陀一直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它拥有的藏书量在整个佛教界首屈一指。

(图

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的春天,玄奘离开长安14年,西行求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他渴望立即返回大唐。然而,玄奘的归国计划搁浅了,那烂陀主持戒贤法师希望玄奘在开设讲坛,与一个攻击瑜伽派的高僧辩论。古印度的辩经非常激烈,失败者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改换门庭。不少失败者甚至割掉自己的舌头,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辩经不是学术讨论,它是两个高手之间的生死决斗。

玄奘开始设立讲坛,为那烂陀的荣誉而战,随着辩论的深入,两个讲坛的学术最后都归集到玄奘门下,对手逃跑了,瑜伽学派的神圣地位得以重新确立,玄奘名声大振。

《三藏法师传》记载,迫不及待的戒日王连夜与玄奘相见,成千上万的火炬照亮了恒河,恒河如同白昼,数百面铜鼓在恒河边敲响,鼓声震彻天宇,这是戒日王特有的仪仗队,象征着他在印度至高无上的权威。

与玄奘见面之后,戒日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召开一个全印度的宗教学术辩论会,会场设在戒日王的都城曲女城,今天恒河中游的卡瑙季。辩论会的论主就是玄奘,而戒日王本人则担任辩论大会的主持。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必须参加,观看中国僧人讲经,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在印度历史上,这或许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讲经辩论会。

“除了戒日王和东印度国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者三千余人,印度教以及其它教派的大德两千余人;那烂陀也派来了一千多僧人。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们或博学多识,或口才出众,行进的车辆,飘扬的经幡,都城方圆几十里,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经过各种繁琐而庄严的仪式之后,玄奘登上宝座,开始阐述自己的论点。根据印度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作为论主的玄奘主动提出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一定斩首相谢。没有人想到,中国僧人不给自己保留任何退路。戒日王派人将玄奘的论点抄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等待有识之士批判。

在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对手不仅有小乘的高僧,还有印度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大学者,在讲坛上侃侃而谈的玄奘在耐心等待对手发难。然而,整整一天时间过去,竟没有一个人报名挑战,

辩论大会持续了18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人挑战。《三藏法师传》记载,大会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赢得胜利的玄奘获得了两个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他被大乘和小乘共同推举为大师。

这场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辩论大会将玄奘的留学生涯推向了顶峰.十四年的时间,玄奘从一个留学生成为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而且受到了一个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以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公元年的春末夏初,玄奘离开印度,踏上了归国之路,与当年离开长安时孤身一人不同,玄奘与一只规模不小的队伍,带回大量的经书和佛像。玄奘离开之后仅仅6年,戒日王死去,国家陷入动荡之中,佛教也开始迅速地衰退。

玄奘依然选择了陆路。17年前他和高昌国王有一个不见不散的约定。公元年,孤身一人的玄奘穿越大唐的边境,来到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与玄奘结为兄弟,并以举国之力支持玄奘西行,两人约定,玄奘从印度归来,首先在高昌讲经三年,在回到大唐之前,玄奘必须到高昌履行自己的诺言。

玄奘终于走出了帕米尔高原。在今天的新疆喀什一带,一个意外的消息震惊了玄奘,并且彻底改变了他的行程,一个高昌商人告诉玄奘,高昌王麴文泰早已去世,高昌国如今是大唐的西州,玄奘非常悲痛。国王离世,兄弟之约已成往事,决定从丝绸之路南线直接返回大唐。

(图

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玄奘终于回到了都城长安。由于行程大大提前,大唐的官员并不知情,然而玄奘归国的消息早已传遍了长安城,闻讯而来的百姓阻塞了道路。十九年前,年轻的玄奘孤身一人离开了萧瑟的长安城。十九年后,长安已日臻繁华,而玄奘,也已届中年。第二天,大唐宰相亲自主持,长安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留学印度期间,玄奘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和佛教圣物,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一百五十粒佛舍利,七尊珍贵的佛像,十九年的时间,五万里行程,一百一十个国家,玄奘带给大唐的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在中国佛教史上,这是举足轻重的一天。

唐太宗在洛阳见到东归的玄奘后形容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归俗,“共谋朝政”,也婉谢。

周国平先生评论说:

玄奘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十七年,译经十九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坚辞。

4、翻译家玄奘

自从汉帝国消亡多年以来,统一的大唐又一次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