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愿盛唐会稽山龙华寺西安朝圣之旅
??寻愿盛 唐 会稽山龙华寺西安朝圣之旅 卍 十三朝古都—西安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有着多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和年多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多年的历史。西安现有佛寺百余所,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西安佛教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的佛教都有重大影响,许多国家的僧人和佛教徒经常来西安的佛教寺院朝拜和交流。古今高僧大德都在西安留有足迹。 会稽山龙华寺一行30人朝圣古都——西安,于年11月17日出发,22日圆满本次行程,为期六天的朝圣之旅,瞻礼了佛指舍利、朝拜各大祖庭、了解古都的文化、体会古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卍鸠摩罗什寺 西安户县鸠摩罗什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刹,是后秦时的逍遥园译经场。清康熙《户县志》、《户县文物志》分别记载,鸠摩罗什寺创建于“弘始三年前”和“姚秦之前”。 朝圣团在鸠摩罗什寺诵读心经 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 草堂寺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的祖庭,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 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 绕塔——鸠摩罗什舍利塔 舌不燋烂鸠摩罗什法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之明证! 古观音禅寺 西安终南山古观音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年),距今约有年历史,为终南山千年古刹之一。 大银杏树 大银杏树观音禅寺寺内有一棵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的银杏树。据传,这棵银杏树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已被国家列为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净业寺 净业寺,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律宗”祖庭,为樊川八大寺之一。《长安古刹提要》载:“律宗之净业寺,犹相宗之慈恩寺也。因道宣住终南山,又称为南山宗,今寺为各丛林之冠。” 净业寺建于隋朝,唐初为高僧道宣的弘法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祖庭。律宗后由道宣再传弟子鉴真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后世研习律经,都以道宣的解释和规定为依据,至今中国出家的僧徒仍大多以道宣的学说为自己持戒的楷模。 净业寺是国务院确定的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外峰顶上有道宣律师舍利塔巍然屹立,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宣律师大师一生精持戒律,依佛制筑戒坛为人授戒,撰述疏钞解释戒律,大演毗尼,后世尊为中国的律宗初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居终南山,故世称“南山律祖”,而中国的律宗也被称为“南山律宗”。他以《四分律》为基础,参考其他各部律典,综合各家之所长,会通大乘和小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相继阐扬他的遗教弘化最盛,朝野崇奉,南山一宗风行更广。至今中国出家僧徒,还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学为行持的楷模。 香积寺 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唐高宗永隆二年(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香积寺殿宇庄严整齐、环境优雅、规模广大,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诗予以赞扬:“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善导大师善导大师(西元—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净土宗实际创始人。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为此净土法门速超生死。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 善导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法门寺 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约有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佛指骨舍利年,法门寺从倾倒的佛塔底下,发现塔基地宫,并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这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个发现的灵骨微黄,质地似骨以外,其余三枚质地均为白玉,也就是仿佛祖真身灵骨而造的"隐骨"。赵朴初认定为"影骨":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影骨也被视为圣骨,供养规格与佛的真身舍利相同,"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真身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 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 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 玄奘法师玄奘(年~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1],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粒、佛像7尊、经论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3]。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卧龙寺 卧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於汉灵帝时(-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懿宗咸通年间(年)和僖宗乾符年间(年),先后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年)更寺名为“卧龙寺”。 吴道子吴道子(约公元~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永隆元年),卒于公元(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是隋唐皇家寺院,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隋唐帝都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位于长安城东靖善坊内(今西安市小寨兴善寺西街)。《长安志》卷七载:“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年),原名“遵善寺”,距今已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 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大兴善寺译经弘法。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驻锡本寺,翻译经典,设坛传密,再经一行、惠果传承弘扬,形成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宝库――唐密,后来又经空海、最澄等传之日本、韩国,再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流布广泛,影响久远,大兴善寺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佛教唐密祖庭。 唐密密教始祖为法身佛大日如来,又作毗卢遮那佛。纯正密教正式传入中国开始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位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弘扬密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三大士”,中间经一行和惠果等的发扬,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集于一身,是为“两部一具”,形成唐密。 华严寺 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据《长安志》所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年—年),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这里既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又是文人墨客驻足蛰隐之处,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咏诵。唐代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 华严宗华严宗思想渊源于古印度佛陀时代,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华严经》中。华严宗在唐初正式创宗立派,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盛唐时广为传播、倍受推崇,华严五祖中的四位师祖都受到皇家的敕封,被尊为“国师”。 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依据《华严经》开创华严宗,大张华严教纲。据《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记载,他以精湛的医术免费为民治病,主讲《华严经》,受到唐太宗礼遇,尊为“帝心尊者”。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是中国佛教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的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迄今已历余年。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大雁塔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年),玄奘法师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 西安魅力 本次朝圣不仅去了各大寺院,同时也领略是西安的历史文化,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乾陵、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诸多地方,西安——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 本次朝圣,不仅是信仰的朝圣,也是文化与传承的朝圣。是每个朝拜者的重要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中的朝拜者,用着自己的方式,去体会不一样的感受,众生皆平等,只是有人更虔诚。 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 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栋梁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 下一篇文章: 最长寿的高僧宝掌和尚活了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