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圣玄

农历二月初五是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今年是玄奘法师圆寂一千三百五十六年,玄奘法师是两千年中国佛教史独立峰峦的人物,是中国译经史的巅峰代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以下整理了一些玄奘大师那些高山仰止的生命瞬间,与大家分享。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当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一个人走进了长八百余里的莫贺延碛,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没有水草,除了身旁的马与地上的影子,在没有能作伴的了,在茫茫沙漠中,玄奘大师遇到了诸多鬼魅,奇状异类,绕人前后,他便一心念观自在菩萨的名号与《般若心经》。

玄奘大师找不到沙漠中的野马泉,甚至失手打翻了水袋,所有的行资顿时丧失。他想先回去玉门关,走了十几里,却对自己说:“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我原本发愿,如果不到天竺,终不向东一步,怎可就这样回去呢?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于是调转马头,一边念观自在菩萨的名号,一边朝着西北方的沙漠深处前进,五天四夜不曾喝到一滴水,口腹干焦,头晕目眩,早就突破了身体的极限。

他躺在沙漠中,默默念诵观自在菩萨的名号,对菩萨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玄奘此行,不是为了求财富利益,也对名誉毫无希求,只为无上正法而来!惟愿菩萨慈悲,怜悯众生,救脱苦难。)

到了第五天的夜半,忽然凉风吹来,冷快无比,如同在寒水之中沐浴,于是他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可是睡梦之中,玄奘大师梦到一位手执戟麾的天神对他严厉地说:“何不强行,而更卧也!”(你为何还在睡觉,怎么不打起精神赶路)

就这样,他带着“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朝着印度而去。

孙悟空的原型

其实自从玄奘大师踏上取经之路开始,生死的考验就实施伴随着他。早在瓜州,玄奘大师遇到过一位胡人石槃陀,他欢喜地请大师为其授五戒,并许诺送大师过玉门关外的烽火台。大师甚为感激,便携他西去,

遥见玉门关只有十里了,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石槃陀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好不容易在傍晚时过河,便停憩于河边,二人就地而眠。

大概是因为大师违抗王命而出关,石槃陀害怕连累自己,便生起了歹心,石槃陀拔刀而起,慢慢逼近玄奘大师。这个时候,玄奘大师之时缓缓坐起来诵经,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石槃陀见了,忽然就生起了忏悔心,退去睡下,第二天便离开了。

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涂而止

玄奘大师在八百里莫贺延碛经历了“几将殒绝”的沙漠孤旅,高昌国王的专使恳切地延请大师前往高昌国应供,盛情难却,玄奘大师也得以暂时的休养。正于此时,高昌国王、长老都劝请法师驻锡高昌,教化此方的民众。

然玄奘大师西去之意坚决,欲就此辞别,他坚定地说:“王之厚意岂贫道寡德所当,但此行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法义未周经教少阙,怀疑蕴惑启访莫从,以是毕命西方请未闻之旨,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独洒于迦维,决择微言庶得尽沾于东国。波仑问道之志,善财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涂而止。愿王收意勿以泛养为怀。”(我的道德微浅,国王盛情厚谊,愧不敢当。但此行并非为求名闻利养而来,乃是悲叹我国法义不周,经教不全,疑问争论甚多,难以抉择,才不惜身命,前往西方,以学习未闻之大义。我志在学习正理,让大乘方等之甘露从佛陀的故乡迦维,润泽东土。如萨陀波仑菩萨为法常啼之志向、善财童子百城烟水参访之决心,只可日日坚强,岂可中途而止。还请大王收回成命。)

几番挽救不住,高昌王威胁说,要么留在高昌,要么遣送法师归国。

玄奘大师不为所动:“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说到此处,不禁呜咽,誓绝食以明志,感化高昌王。高昌国王自信可以打动玄奘大师,每日恭敬地捧着玉盘供养美食,可是他发现法师意志坚定,三日不饮不食,气息渐弱,心中深感惭愧,当即跪下,对法师诚恳地说:“任师西行,乞垂早食。”

法师担心他只是假意如此,若自己决心不坚,他不放行,自己的一生就耗费在高昌了。

玄奘大师要高昌王起誓为证,国王说:“若要起誓,我们就到佛堂,更结因缘。”便延请大师到佛前,请与之结为兄弟,并承诺将护持大师西行求法。

生死巨变须弥不动

玄奘大师到达了印度,和八十余人一起乘船,顺着着名的殑伽河,行至一片无忧树林之时,十余个贼人突然逆流而上,劫持了他们的船只,搜求珍宝。

他们见到了法师仪容伟丽,竟激动地说:“我们祭祀天神的时间都快要过去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祭品人选,眼前的这个沙门形貌淑美,杀了他用来献祭岂不是大吉之事!”

玄奘大师从容地回答他们:“玄奘秽陋之身,用以来充当祭品,实在不敢吝惜不舍,只是我远来圣地,是为了瞻礼佛陀成道的菩提树、说法的灵鹫山等圣地,并学习求取佛经正法,此心未遂,诸位施主就将我杀害,恐怕并非吉事。”

当时许多人被奘师的诚意所感,甚至提出愿以身相代,可是众贼相中了玄奘大师,并不想将就,在花林中设下祭坛,派了两人手持大刀押着法师走上祭坛。

玄奘大师没有一丝惧怕,从容地对大众说:“还愿诸位宽限片刻,不要如此急切相逼,让我安心欢喜取灭。”玄奘大师就专心忆念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发愿往生于此,恭敬供养弥勒菩萨等诸圣众,并学习受持《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智慧成就,将来还会下生到这世间教化这些人,让他们能够学修胜行,舍离恶业,广宣诸法,饶益一切众生,终得安乐。

便于此时,玄奘大师礼十方佛,心系正念,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祭坛的中央,更不知有众贼围绕。

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幕发生了:霎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众贼大为惊骇,众贼争相恐后地忏悔谢罪,向玄奘大师顶礼并发愿皈依,而玄奘大师正于禅定之中,对此并不知晓,直到一位贼人用手去推了他一下,他才缓缓睁开眼睛,说:“时辰到了吗?”

贼人说:“不敢伤害大师,恳请大师接受我们的忏悔!”

玄奘大师见到他们及时忏悔,心中甚慰,为他们劝诫他们怎么就为了这电光朝露一般无常的身躯,就做这种无量劫受苦的恶业呢!

贼人相互规劝,将种种兵器投入恒河之中,将收罗的宝物归还给大众,并于玄奘大师座下受持五戒,此时恒河的风波也归于平静。

会通佛法开释时疑

中观与唯识是印度佛教的两大车轨,这两大学派的理论同出于般若,逐渐发展出了自己体系。玄奘大师对这两大学派的思想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与心得,见师子光法师等印度论师对两宗的评价有所偏颇,几番前去与之讨论法义,指出其言论的错漏,师子光法师却未能自圆其说,于是那烂陀寺的宗徒都渐渐归于玄奘大师的讲席之下。

玄奘大师知道这是许多人的疑惑,就特意写下了长达三千颂的《会宗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会通中观与唯识二宗,明示大众佛陀的圣教没有违背之处,此论完就之后,玄奘大师呈与戒贤和尚与大众,开释了时人的疑惑,大家无不称善,乐为流布。

师子光法师羞愧难当,却无法辩驳,遂前往大菩提寺求助于自己的同学旃陀罗僧诃来与玄奘大师辩论,可是他自知难以取胜,又为奘师的威仪所震慑,几番见面都没有能开口。

到了此时,玄奘大师声名更盛,只可惜大师的宏论未能译为汉语流传后世,今人无缘得见。

从奴学法备得其旨

一位外道婆罗门前来那烂陀寺挑战,写下四十条论点,可是被玄奘大师驳斥得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地到了寺里,做玄奘大师的仆从,侍奉他的起居。

但玄奘大师在披读时人所写的著作时,对其中有不明白的地方,便虚心地请教这位仆从,仆从告诉他,自己曾听人讲述这部论著,达五遍之多。

玄奘大师大喜,请他为自己讲授。

可这位仆从因为自己曾论败,更顾及自己仆从的身份,一再推辞。

可玄奘大师还是虚心地请教他:“这部论著并非出自我所学的宗派,有不明白的很正常,您不必挂虑。”

这位仆从被玄奘大师对求知热情所感动,答应为他解惑,却因为担心“向仆从学法,恐怕玷污了大师的令名”,坚持要在夜晚再与玄奘大师教授论义。

由此可见,一千四百多年前,学风严谨的“综合性学府”里,一代人对真理的追求热忱。

玄奘大师感激这位婆罗门之德,告诉他说:“仁者论屈为奴,于耻已足,今放仁者去,随意所之。”

婆罗门恢复了自由之身,辞别了大师,四处盛赞大师的智慧与盛德。

无遮大会德昭五印

戒日王写信给那烂陀寺戒贤和尚,请他派遣大德,与小乘论师辩论,玄奘大师十分自信,寻得针对论敌的七百颂《破大乘论》仔细批阅,并找出其中的错谬,以大乘之义逐一击破,写下了一千六百颂《制恶见论》,上呈戒贤和尚,那烂陀寺的僧众看了以后,无不欢喜赞叹。

戒日王发布了通告,邀请五印度的僧俗与王公大臣前往曲女城聆听玄奘大师的宏论。就这样,五印度有十八国的国王到此,精通大小乘的僧人三千余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千余僧至此,听闻玄奘大师解说大乘,

玄奘大师作为论主,坐在狮子座上,他开宗明义阐扬大乘宗旨,不仅由那烂陀寺的高僧明贤法师为大众宣读了大师论旨,还将它抄写一遍,悬挂在会场之外,告诉大众,如果有人能够指出其中有一个字不对,可以破斥的,玄奘当斩首以谢!

就这样过去了十八天,没有一个人能够发言反驳玄奘大师。就这样,戒日王手捧玄奘大师的袈裟,兴奋地向群贤宣告:“玄奘大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大众也都心悦诚服,盛赞其功德,大乘学者赞其为摩诃耶那提婆,即是“大乘天”,小乘学者赞其为木叉提婆,即是“解脱天”!

余福转续非所知也

玄奘大师前往印度学习佛法,苦读十几载,遇到了一位叫作伐阇罗的尼干子外道,在交谈之时讲述了自己的心事:“玄奘是东土大唐而来的僧人,来此学习时日已久,现在想着回到故国,不知能否顺利回国?”

尼干子便为他占卜,告诉他结果:“您留在印度的话,全印度的僧俗都会对您敬重有加!当然,如果回国也很好,但终究不如留在印度!要说您的寿命,应该还有十年,但是如果您坚持修福,余福转续,寿命还会增长,那就不是我所能知的了!”

祖国等候他的,是当年偷渡出关的通缉令和诡谲多变的大唐政局,但那里也有渴望佛法甘霖的众生。

玄奘大师面临去路的选择,在印度成为尊崇备至的大师,还是再度历经艰险回到祖国?玄奘大师一刻也没有犹豫,向尼干子袒露了自己的心愿,他心心念念想着的,就是回到故国,不以一己的得失荣辱为虑,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同胞紧密相连,为佛法的住世与众生的福祉作为人生的抉择!

吾心望尔尔亦如是

唐代玄奘大师前往印度求法,在那烂陀寺,依止百余岁的“正法藏”戒贤和尚学《瑜伽师地论》,决诸疑网,礼见圣迹,并于曲女城大会上宣讲大乘妙旨,无人能破。他却想要回到祖国,大家不舍同门之谊,纷纷挽留,他的师父戒贤和尚问他内心的想法,玄奘大师告诉他,“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自到已来,蒙师为说《瑜伽师地论》,决诸疑网,礼见圣迹,及闻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庆诚不虚行。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愿停住!”(此处是佛陀的故乡,我何尝不爱乐圣地,但玄奘来印度之初心,是为求大法而广利群生。幸而有师父您讲授《瑜伽师地论》,许多疑惑有圆满地抉择,还朝礼了诸多圣迹,学习各部派微妙的义理,此行不虚,心中倍感欣慰!只愿能够回到故国,翻译所见闻的诸多经典,使得大唐有缘的众生都能同沾法益,以此来报师长之恩,所以不愿留在这里!)

戒贤和尚听罢,大为赞叹:“此菩萨意也!吾心望尔,尔亦如是。任为装束,诸人不须苦留。”(你这是菩萨之发心啊!其实这就是我对你的期许,你没有辜负我的厚望。去收拾行装吧,大家不要苦留了。)

师徒相契如斯,实乃千古佳话,十余年后印度来信,正法藏圆寂,玄奘大师悲恸不已,想起此事,“辞还本邑,嘱累尤深,殷勤之言,今犹在耳”。当年的师徒授受、言传身教……在玄奘大师往后的生涯中,想必常常回忆起,他不辞佝劳传译、弘扬,将师父的智慧传承永续,当年师父就这么说,“吾心望尔,尔亦如是!”

独守馆宇坐镇清闲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十九载,于曲女城大会上遍破诸方,德昭五印,并带回经卷六百五十七部、如来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珍贵佛像众多,荣归大唐。

唐太宗为了迎接他,派遣宰相房玄龄以隆重的礼节将他迎至长安,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长安的民众“自然奔凑,观礼盈衢,更相登践,欲进不得”,争相一睹这位传奇僧人的风采,乃至是天边的五色祥云团团如盖,追赶着朱雀大街上的队伍,宛转于经像之上,这是多么光彩夺目的一刻,“倾仰之高,终古罕类”。

可是此时的玄奘大师却没有出现在进城的仪仗队伍里,而是静静地在弘福寺中,“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淡然地读书禅坐。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在玄奘大师回国以后,在有限的生命里,将毕生心血都花在了译经的事业上,思路清晰地为中国人构建了一条完整佛法之路——以唯识学为主干,以阿毗达摩为基础,最后汇通于般若学。

他回国以后,最后在玉华宫翻译《大般若经》时,很多人梦到无量僧人手执花盖、上妙珍宝、诸妙香花、百味饮食、衣服、音乐、随意所生五尘妙境来供养《大般若经》。梦醒以后看到译经场门口的苹果树在寒冷季节突然开花,而且都是花开六瓣,大家都说,这是《般若》再阐的征兆,花开六瓣就是指六波罗蜜。

就其德昭印度、译经中土的努力与贡献而言,玄奘大师在印度与中国佛教史上的光辉可谓名符其实的“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斯言不行我知之矣

玄奘大师在长安等地翻译讲授经典之时,为了对《大毗婆沙论》的“非想见惑”的问题解释得更清楚,他便自行加上了十六个字,可是弟子法宝法师问他:“这句话,在梵文原本里有吗?”

玄奘大师坦诚地告诉他:“是我依据论文的意思,自己酌情添加进去的。”

法宝法师却毫不客气地对师父说:“您怎么能将自己的见解,随意增添进圣者的言教之中呢?”

玄奘大师听了,立即改正了自己的译文,并谦逊地说:“斯言不行,我知之矣。”

如玄奘大师这样博学的高僧,面对真理如此敬畏,面对问难亦如此坦然,诚万世之师表。

所修福慧回施有情

唐麟德元年,翻越经历了雪崩、横跨过沙漠的玄奘大师卧床不起,七天后,他缓缓睁开双眼,告诉身边的人,自己的眼前瑞相殊胜,玄奘大师恳切地说:“从刚才的境界来看,玄奘一生以来所修的福慧,功不唐捐,正如佛陀的教诲,因果真实不虚。”

玄奘大师让身边的嘉尚法师将自己一生的福业都制成统计了一番——

所翻译的经论共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并造塑像十俱胝。

抄写《能断般若》、《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千部。

供养僧人、贫苦人各万余人。

供灯百千盏。

放生几万生灵。

这些都记录下来以后,嘉尚法师在大师身边,宣读他这一生的功德——这是印度人常用的方法,在临终前忆念自己的善业,在对善业的信心与随喜中,欢喜发愿。

在卧病之时,他向身边的人讲述了自己梦见天人前来供养,并告诉他们:“玄奘一生以来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并不虚也。”他回忆了一生所作的种种功德,将自己的所有衣物都捐出来,继续造佛像、供养众僧。

他一直忆念佛法之深义,并持诵弥勒如来的名号,对身边的人说: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一天夜里,天人持花来供养玄奘大师:“大师从无始以来做过许多伤害众生的恶业,如今卧病在床,就将所有的恶业消除了,值得欣庆!”

玄奘大师听了,合掌许久,吉祥而卧,就这样一直到初五夜半,弟子问他:“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

玄奘大师应声道:“得生。”说罢,喘息渐微,安详往生,面色红白,怡悦胜常,直至四十九天,丝毫无异。

西域取经诗

唐义净三藏法师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遥碧天惟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分享转发自利利他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