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时候,西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吕梁境内,有个穷人的孩子,从小就和喜欢佛理,早早就出家做了小沙弥,师傅看他聪慧喜人,就给他起了个法号叫法愿。

法愿慢慢长大后,小时候的聪慧更加脱凸显出来,在一众师兄弟里,最得师傅的真传。

可惜的是,道高者和寡,为了穷究各种深微的妙理,法愿根本不喜欢和师兄弟们厮混,在寺内没有什么人能和他说上话。

师傅后来看他有点孤僻,便让他下山到处去参学。

法愿一路东行,最后到达了邺都,也就是现在的河北临漳一带,看到这里民风淳朴,便在一处小寺庙里长住下来。

当时的法愿还是只喜欢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给他们宣讲佛法,倡导主张出家人要恪守戒律,衣食住行都要清苦。

当时河北一带有名的高僧法上,被尊称为昭玄大统,在国内都很有名望,对法愿的讲法却非常佩服,邀请他和自己住在一起,日夜讨论深奥的妙理。

和法上大师相处日久,法愿自己的修为也更加精进,也从此在这里开始收徒授法,每天都会给弟子们讲解各种精深理法,在当时没有人能和他比肩的。

后来一些年,法愿突然想四处云游游学,只要听到哪里有大德高僧,便不远千里前去参学,甚至不惜放下身段恳求。十年以后,法愿的修为就更加高深莫测了。

再后来,法愿仰慕踪波离在佛理律部方面的宏大成就,开始搜集各种律部典籍,甚至不远千里去到东夏、也就是现在的辽东。

法愿在东夏获得了四部原稿律本,日夜研习注释,写下大量深入浅出的经疏,当时的高僧们看了都无一不赞叹深得妙理。

当时,北齐正是最强盛繁荣的时候,佛学门派林立,却又以律宗最为昌盛。高僧法正名望最高。

法愿凭借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分昼夜地阅览深研各种佛学,慢慢就成了当时有名的高僧了,在律宗的造诣上,开创了很多的言论,对后学也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一次百僧讲法大会上,法愿的讲法摄倒众僧,没有人能从他的讲法里找到任何不妥处。因为他的博学当时没有人比肩,便被尊称为“律虎”。

法愿有了地位之后,立世断事都从法度,很受大家的尊重,最后大家商议向朝廷上表,皇帝也知道了法愿的成就,于是下旨召他到了大庄严石窟第二寺院当上座大事。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法愿又被封召做了并州大兴国寺的住持。

从此之后,法愿经常受到各种封赏,和其他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把大兴国寺打理的井井有条,香火也越来越隆盛。

隋朝开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64岁的法愿在大兴国寺圆寂。

一开始,大兴国寺的僧众把他安葬的并州、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城西郊,专门修建了佛塔安放。

法愿圆寂后,他留下的各种律部疏章有十几卷,可惜只留下来两卷,其他都散失不见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