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济南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541975.html

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发展史中,

弘一大师——李叔同,

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

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

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在整个学术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林语堂说: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这样一位妙人儿,风情、才华齐具,

有报国之心,艺术造诣又极深,

然而,38岁那年,

却毅然斩断红尘,遁入佛门。

如此深邃的灵魂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后人只能在他留下的四个字中揣度。

出生豪门跌宕童年

▲少年李叔同

年10月23日,

李叔同降生在天津一户富有盐商家。

父亲李世珍曾官至吏部主事,

后来子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是父亲68岁时与妾室所生,

身为父亲的老来子自然是备受宠爱,

但5岁丧父,

也让幼小的他过早地见识了生离死别。

加上庶子身份,父亲去世之后,身份尴尬,

这便让他自小内心敏感,沉默寡言。

但是世家毕竟是世家,

家学甚厚,母亲又教管甚严,

李叔同8岁便读四书五经,学书法、金石,

13岁习训诂、攻历朝书法,已经小有名气。

15岁那年,便一口吟诵出,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才华了得,但也能看出,

小小少年,已有了对人世繁华苍凉的思考。

也许就是那时起,

他就希望在艺术中寻得寄托。

对“正业”不大热心,反而对唱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他常去戏园,不但听,还亲自登台演唱。

那时他很是欣赏一个叫杨翠喜的伶人,

隔三差五给她捧场。

有人说,

杨翠喜是第一个走入他感情世界的女子,

可惜后来杨翠喜被卖入官家,

而李叔同也被迫奉母命,迎娶茶商之女。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

移居上海浪荡佳公子

随后,李叔同陪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哥哥给他30万元让他安家置业,

他把这笔巨款也多半花在了艺术上。

首先就给自己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

他接受了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

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更被上海的名士达人所青睐,

被视为“才子”而驰名于上海滩。

当时正直维新变法兴起之时,

热血青年李叔同热情高涨,

刻下印章“南海康梁是吾师”,四处宣扬变法。

谁曾料想,变法竟然只存在了短短一百多天。

眼见才刚刚得势的维新党人死的死,逃的逃,

世事无常的的阴影再次笼罩在李叔同那颗敏感的心上。

来到上海的李叔同在茶馆酒楼之间,纵情声色,逃避现实。

他家底殷实,出手阔绰,和很多的文人名妓都有往来。

在20岁的时候,他搬到许幻园家“城南草堂”,

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

号称“天涯五友”,极具纨绔之风。

这样的日子也并没有长久,

25岁的李叔同又遭遇变故:

年仅46岁的生母辞世。

送灵柩回津时,兄长坚持“外丧不进门”,

李叔同登时决定用西式新仪为母亲举办丧礼。

葬礼当天人穿着黑衣,

他自己在灵堂用钢琴伴奏,

并请儿童合唱他创作的哀歌。

安葬完母亲,李叔同自谓“幸福时期已过”,

于是改名李哀,安置下妻儿,

就在同年秋天自天津东渡日本留学了。

演戏剧反串中国第一位戏剧“茶花女”

▲在日本时留影

到达日本后,他衣食住行一切入乡随俗,

没多久便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日语了。

一改往日浪荡,

李叔同勤勉读书,惜时如金。

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八点见面,

对方只迟到了五分钟,他就告诉对方:

“今天你已经来迟了,

现在我没有时间,改天再约吧。”

正是在这种严格自律的修为中,

他在音乐、美术上精研日深。

他不仅精通西洋乐器,还画一手漂亮油画。

这些美术作品当时就获得了日本美术界的很高评价。

油画画作

除了绘画和音乐,新的戏剧也十分吸引他。

他和曾孝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戏剧社团

“春柳社”,

年2月为赈济国内徐淮水灾,

策划演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

李叔同担任女主角,轰动一时。

当时日本戏剧权威松居松翁,

看了这次表演后兴奋地跑到后台,

找李叔同握手致敬。

《茶花女》扮相

在日期间,

他还专门雇日本女子做模特,

随后与她产生感情,结为夫妇。

他留存后世的唯一人体作品《出浴》,

据传画的就是这位妙龄女子。

此外,他还自编音乐杂志,

传播西方乐理,推广作曲方法。

《出浴》

为人师表培育艺术才俊

▲当老师

年李叔同学成回国,

到高等工业学院任图画教员。

次年,在上海城东女学教授文学和音乐。

这时他深刻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

觉得只有用艺术之美,

才能改造国民,革除旧封建的糟粕,

唤醒人们心中的人性乃至神性。

他讲课十分用心,

有时遇到学生上课看杂书,

他并不当场点名,而是等下课后,

轻声而严肃地让他留下:

“你若是想上课,就不要看闲书,

如果想看闲书,下次就出去看吧。”

说完,微微鞠上一躬,

臊得学生不敢再犯。

当时他的好友夏丏尊曾说,

“叔同教学生,没有学生不尊敬,

他有人格做背景,犹如佛菩萨有光,

学生看了,打心底里敬畏,

就是不提醒,学生也自会用功。”

可谓是佛系教学了。

丰子恺

在浙江一师6年,

李叔同先后开设素描、油画、水彩、西洋美术史、作曲、写生,

是第一个让学生们画裸体模特的老师,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

中国有了一批音乐美术领域的人才,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丰子恺。

因为发现丰子恺天赋过人,

他对这个学生极尽爱护。

有一次,丰子恺与训育主任发生冲突,

主任吃了亏,心里不服气,

提出上报教育厅,要开除丰子恺。

其他老师都默不吭声,李叔同当即站出来:

“丰子恺是个人才,平时也无大过,

如果因为一次犯错葬送前途,

将是我们国家的损失,若能宽恕,

全其人格,将来必大有作为。”

丰子恺画作

事情平息后,

李叔同把丰子恺叫来,

捧出《人谱》一书,教育道:

“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丰子恺默然不语,李叔同说:

“想做一个好的文艺家,

先要学会如何做一个好人。

一个文艺家没有器量和见识,

无论技艺如何精湛,皆不足道。”

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教诲,

奉行终生,终成一代大家。

对于恩师,他一生充满敬重之情,

答应与他合著《护生画集》。

此后三十年间,不管世情如何变迁,

哪怕山河破碎,浩劫当头,他都谨守承诺。

内乱时,丰子恺身心俱损,仍秘密绘制。

年,这份遗稿几经磨难,

终于重见天日,实现两人遗愿,

成为文化史上凄苦的佳话。

《护生画集》

弘一法师禅画

弘一法师书法

忽入空门世间再无李叔同

教书那几年,

是李叔同一生之中,

最为充实的一段时光。

也是那时起他越发喜欢离群索居的生活,

常常一个人掩门伏案,自顾写诗作画。

这和当初那个“纨绔子弟”相比,

经历世事,

对于人生无常有了越发深刻的体验,

正在这期间,

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送别》,

其中不难窥见他当时的心境,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孤零之感跃然纸上。

杭州定慧寺速写

年秋,听说了断食之事,

第二年他就去虎跑寺断食20天。

在这里,他看到了僧侣的生活,

竟然十分向往,深有脱胎换骨之感。

回校之后,开始吃素、读经、供佛。

断食照

年6月30日晚,

在处理完一些琐事之后,

李叔同便把丰子恺等学生叫来,

告诉他们说:“我要入山出家。”

学生问他:“老师出家何为?”

李叔同淡淡地说:“无所为。”

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

他说:“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

欲不抛又安可得?”

听闻他要出家的消息,日本妻子赶来,

“你出家我怎么办?为什么要我回日本?”

李叔同说:“你有医术,想必回国生存不难。”

说罢离去再也没有回头。

此后24年间,也未与妻儿相见。

消息一经放出,

整个文化界为之震动。

然而世间再无李叔同,

剩下的只有弘一法师。

剃度之后,他苦心研习佛法,

钻研《四分律》和南山律,

花4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自始至终,以戒为师,

他每日只吃两餐,衣不过三,

一双僧鞋,穿了几十年。

临终前,他召弟子入室,

嘱咐弟子在火化遗体后,

记得在骨灰坛下放一钵清水,

以免过路的虫蚁烫死,慈悲可见。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年底,厦门轰炸不断,

众人劝他避难,他却集众演讲,

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每次开讲时,后面的墙壁上,

都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中堂: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他希望以佛之觉悟普度众生,

激励僧俗两界一同奋起救国,

即便牺牲一切,舍命不辞。

年10月13日,

弘一大师圆寂之前,留下绝笔,

圆寂之前留下绝笔,

那是至今令世人怅然的四个字:

悲欣交集。

他这一生,横跨两个世界,

红尘之中卓然而立,才华超人;

遁入空门,又以清朗的佛光宽慰众生之苦。

他尝尽人世的悲欢,也看透世间的喜苦。

俞平伯曾如是说道: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

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

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

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

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推荐阅读

弘一法师无论是在文化,艺术,还是禅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只有在这些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才能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他的书值得大家品读,真正静下心来,书写自己的人生。——当当用户书评

阅读是种修养,分享是种美德!

往期经典,点击查看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厉害的父亲,教育观只有三句话,却教出六个风云人物!

当家|丰子恺: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她名比林徽因,才似张爱玲,13岁孤勇救母,23岁成为中国近代首位女校长,惊艳了民国,却终身未嫁

[声明:文章来自如学传媒、前线、诗词世界、佛说等,版权归原作者,如侵犯权益,联系删除,本文纯做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任何当当立场,请知晓!编辑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说爱读书的人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