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首发东台三昧寺珍贵老照片首次被发现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4.html 据金山大观音阁仁山法师主办的《金山法海波澜》第六期(民国20年出版)记载: 年秋,东台三昧寺住持广袖和尚为其法师海霞长老六十寿庆传戒,礼请仁山和尚到东台三昧寺讲演戒律,兼戒期“说戒和尚”,为东台佛教前所未有之盛况。仁山法师撰有《东台慈济三昧寺传戒录序》,详记此次戒期之前后因缘,载于《仁山法师文集》。 此照片虽残去一半,但仍然弥足珍贵,因为这是目前为止东台首刹三昧寺唯一被发现的老照片。 江苏东台县慈济三昧寺庚午年三期传戒恭请仁山法师讲经摄影 东台三昧寺遗踪访古周启汶 台城西门太平坊内九龙港畔,有一条与彩衣街成“丁”字形的小街,街上原有一座年逾千载闻名遐迩的古刹三昧寺。据史料记载,其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圣果院,清康熙帝赐名“慈济寺”,乾隆帝时又易名“三昧寺”。盖其寺址所在,因寺而得名为寺街至今。 三昧寺来历说法纷纭。唐太宗李世民征东到此,因避其难,遂建庙还愿,赐匾额“圣果院”,现今三昧寺附近还有淤泥河、洗马池等一些与史料遗存有关的旧地名。南唐李璟保大年间(—年)高丽国(年建立,年并新罗。即今朝鲜)高僧性空,号三昧大圣(俗名郑氏)出使我国,在海上遇险,随木制皮鼓漂至东台,三昧大圣性空园寂后,“真身”(肉身装金,一种宗教仪规)与木制皮鼓均供奉于圣果院内,并由此得名“三昧寺”。北宋范仲淹任西溪盐仓监时,游三昧寺时曾赋诗一首:“千年人已化,三昧语空传。唐世碑犹在,高丽鼓半穿。”当时,寺院规模极小,仅为四合厢座落在古三昧寺巷内。 清顺治初年,僧印白(东台人,俗家姓陈)在台城西门太平坊内九龙港畔(三昧寺旧址向南近米),重建三昧寺,建前后殿楼、塔院、僧寮、方丈室、素斋房、库房等多间,前后花银万余两之多。康熙四十四年(年)三昧寺僧赵杰在镇江金山寺恭迎康熙帝出巡,奏请赐寺匾额,康熙帝应允,册封三昧寺为“敕赐慈济寺”,同时又在一幅黄绫上书写对联:“孤云自往心同远,皓月当空性本园”。赵杰和尚返东台后,将对联挂于寺内大雄宝殿上,“三昧寺”从此易名“慈济寺”。 清乾隆年间,三昧寺不幸遭火灾,和尚可达化缘至镇江金山寺,恰逢乾隆帝南巡至此,龙颜大悦,亲笔题写“三昧禅寺”。慈济寺从此又易名“三昧寺”。当时扬州、镇江知府为此大兴土木,三昧寺逐渐增制,规模宏伟。清代诗人方一煌在《游三昧寺》里这样写道:“秋最宜高阁,登之倍爽神,疏钟清众虑,一雨静诸尘。答尽集无意,人俱幽可亲。云低檐欲接,虚牖自能晨。”诗情画意,足见当年寺院繁盛。 三昧寺庙门朝正南方向。山门前十五米处竖立石牌坊一座,高约六米,四根方柱,中间两柱稍长,柱与柱之间用横石锁住,方柱顶端各立“如意”一个,既是柱的锁榫,又起装饰作用;中间两柱上端嵌有一块长方形石板,刻有“敕赐慈济寺”五字,为康熙帝手迹;两边石柱上刻着对联:“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皆凹形蓝字(这座石牌坊毁于“文革”之中)。山门上悬一长方形匾额,蓝底金字:“三昧禅寺”,外方框为古回纹图案,形式与故宫保和殿等宫殿上的匾额相仿。庙门距檐口约两米左右,大门堂结构类似古代官衙;朱漆大门上九排门钉,熠熠生辉;两环提槛,两边有一对石鼓。走进山门,东西两壁分别站立四座泥塑彩绘的护法金刚,高约10米有余,均为明末清初原作,观其貌须仰视才见。寺庙两侧钟鼓楼对峙,上下两层,楼上为击鼓、敲钟人居住,楼下各有一拱形劵门伸向寺街街心,白天通行车辆,夜晚关闭断绝交通,堪称一绝。西边鼓楼毁于抗战时期,东边钟楼旧址已为居民改建成住宅,大门建筑亦毁于“文革”时期。 钟鼓楼两旁各有塔院一座,乃本寺和尚墓园,园中竖六角形和尚石塔数十座,高约三米左右。塔座及塔身连接处,塑有螺发状“莲瓣”,有的立面上雕有草状花纹,倒枝西番莲,璎珞等花纹图案,葫芦状的小塔刹,装饰十分精致。有两方墓志铭遗存亦可佐证三昧寺规模宏大以及影响: 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重开三昧自觉元禅师塔志。维扬人也,生于万历戊申年九月十六日殚时,圆寂于顺治癸已年九月念一日申时,住世四十六年。顺治乙未年七月十五日午时,海邦缁素奉师灵骨,建塔于本寺之右山子午向。有语录传世。 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王山传禅师塔志。师新安人也,生于万历壬寅年九月二十日寅时,圆寂于顺治甲午年四月十三日戍时,住世五十三年。顺治乙未年七月十五日午时,海邦缁素奉师灵骨,建塔于本寺之右山子午向。有语录传世。 越过山门,空间豁然开阔,宽阔的殿前庭院均由赫黄色的花岗石铺就,由于两侧夹垣所造成的视觉错位,与超乎寻常狭长高大的建筑间距,形成极强烈的视觉落差,大雄宝殿似乎被推得十分遥远;而单檐歇山式的大殿屋顶,屋脊无明显的堆山,简洁明快,空花屋脊墙上等距离镶嵌着凹形石刻“风调雨顺”四个大字。体量狭长的大雄宝殿,又把身后其他殿堂完全遮挡,此处仿佛只有一座殿堂。转身殿后,院内的次大殿、二殿、藏经楼、大禅堂、关帝楼、方丈室,中平殿西厅、照厅均为宏伟建制,与苏北各大林很不一般。 走进方丈室大厅,中央悬挂着四盏黄花梨木的六角形玻璃宫灯,宫灯上书写禅语:“泉从何处冷起?泉从源头冷起。泉向何处流去?泉向去处流去。峰从何处飞来?峰从来处飞来。峰向何处飞去,峰向去处飞去。……”超凡脱俗,耐人寻味。悬挂在气色柱康熙大帝御笔:“孤云自往心同远,皓月当空性本园。”道光年间两淮盐运使分司厅通判朱沆善画水墨人物,扬州桃花庵、香阜寺、万寿宫均有其壁画,三昧寺也留有他的“十二月花神”丈二巨幛,高悬其间,按月定期更换。迁客骚人、达官显贵都把三昧寺方丈室当作一个好去处。从头殿背后登楼还可奔两厢,进入二殿后,仍可通过两厢楼房进入藏经楼阅经,楼与楼回廊相连,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月亮,好一个佛国洞天! 出三昧寺,过石牌坊,向南约摸二十米处便是由汉白玉铺筑的御码头了,相传为南巡乾隆帝专门修建,可惜不知什么缘故,乾隆皇帝没有驾临,也就少了一段旧闻韵事了。站在御码头上向九龙港眺望,河中白帆点点,对岸古木森森,一座座浮屠石塔依稀若见,这里便是三昧寺三座塔院中历史最久的一座墓园,历代高僧圆寂后的栖息地。按世代谱系座北朝南分行竖立着数十座浮屠石塔,雕刻精美,高僧法号生卒年镌刻其间,摆放供享的石桌石凳安置在石塔面前。距陵园不远处还有一处叫“化生窑”的地方,是三昧寺和尚园寂后火化的地方。近平方米高高的平台,长满了紫红色的啬薇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和高僧陵园毗邻的三昧寺“放生池”呈椭圆形,面积约二十亩大小,池塘四周长满芦苇,池塘中放养着历经百年从未有人捕捉过的黑鱼,长约丈许。岸上有四五人合抱的老榆树,数百棵柏树直径均系水桶粗细。此处偏僻幽静,无人问津。除了三昧寺祭祀、操办“盂兰法会”、水陆道场时才会有人来到这里。 这座古刹历遭劫难。清初海潮冲毁三昧寺石塔,寺藏明版藏经和藏经楼,均同时于嘉庆六年(年)毁于大火。嘉庆十三年僧道峰募捐重建藏经楼,现居士林内仍有扬州府为重修藏经楼撰文的石碑一方。光绪二十九年(年)僧海霞法师续请北藏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刻印的《大藏经》,包括藏经、律经、论藏,计六千四百零二卷,贮存在三昧寺重建的藏经楼中。慈禧太后还为三昧寺续请藏经大典,亲笔题写了“钦赐龙藏”四个大字。抗日战争爆发后,庙中殿宇累遭日军飞机轰炸,年日军占据东台城后,寺内字画、文物被洗劫一空,后又惨遭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践踏,庙中树木被砍去修了工事,“放生池”中的黑鱼被捕捉殆尽,庙宇殿房毁坏近半,高僧陵园也相继坍塌。“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寺内藏经被焚、所剩庙房也相继被改作民宅和粮库用房。 古刹三昧寺既为江淮名刹,佛事活动十分频繁,抗战前,曾多次举行大型法会,水陆道场,放戒受纳僧徒。每逢法事时,灯火辉煌,香烟缭绕,鼓声隆隆,钟钹悠扬。各大名山僧侣前来礼佛听经,八方游僧挂单,海内善男信女参佛膜拜,络绎不绝。年在三昧寺外的“听香庵”,方丈广岫创办启慧佛学院,招收僧徒五十多人,这其中当代高僧真禅法师年—年也曾在此读书,毕业后,担任东台富安大圣寺首领执事,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静安寺住持。又据史载:年全县僧尼人,庙宇余处,丛林十四处;三昧寺在佛教兴盛的泰东地区,居“十四大丛林”之首,始终起着主导佛教界作用,除举行法会之外,还担负着协调泰东地区佛教界内部事务,仲裁纠纷的责任。 东台八景之一“圣果晨钟”曾使三昧寺闻名于世,宋《舆地纪胜》、明天启《淮南中十场志》、清嘉庆《东台县志》、《晏溪志》、《西溪镇志》、《泰州县志》对三昧寺均有记载。千年古刹三昧寺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虽然终结,但它那悠久的历史却永载东台史册,有关三昧寺动人的故事,也一直为家乡人民所津津乐道。 幸福东台官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6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国达人秀特别表演大卫middot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