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3日,在安徽合肥一个普通的农家有个孩子降临,父亲给他取名叫做李钟鼎。

李钟鼎小时候在私塾上过几年学,在私塾学习孔孟之道。

上完课之余,小小年纪的李钟鼎常常思考“人从哪里来,死了又到哪里去?”这样高深的问题。

但是没有人能给他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这样他就更加好奇了,以至于常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后来人们发现他的精神越来越不好,没多久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反常,于是再也不敢思考这个问题了。

几年后,他改读市办小学。

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就在他上小学期间,第一次和父亲一起读了一次《金刚经》,虽然是第一次拜读,但是他却感觉里面的内容非常的熟悉,似曾相识而又倍感亲切。

年父亲调到江苏镇江工作,钟鼎便跟随父亲来到这里,在镇江中学上学。镇江乃佛教胜地,寺院众多,高僧辈出,其间尤以金山江天寺与扬州高旻寺并称禅学祖庭。

有空闲的时候他总是和同学们结伴去寺院,那时候,他们是一群活泼的少年,奔跑跳跃,嬉笑打闹,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但是每次听到寺庙里钟响的时候,李钟鼎就会闹心顿息,静如止水。

年,父亲又调到上海工作,一家人随父亲来到上海,不久后钟鼎考入上海大学。

两年后家里发生了一件悲痛的事情,父亲罹患重病不治身亡,他悲痛欲绝。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照顾母亲,他就一边读书一边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

就在这半工半读的生活中,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他看清了社会的残酷。在他看来,人和人之间产生纠纷而勾心斗角无非是为了金钱和女人,而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生命无常,即便是竭尽全力,辛劳一生,亦毫无所得,最后只落得个空苦、悲切与失落忧伤的情怀抱憾终去,真太冤苦,太不值得。

他时常想起疼爱自己的父亲而泪流满面,于是将父亲留下来的佛教和禅录细细研读,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深感世人为满足一己物欲之私,贪得无厌地追逐抟取,造业受报,冤冤枉枉地受六道轮回之苦,实在太愚蠢、太悲苦!做人应及早回头,放舍一切空幻的求取,集中心力,择一适合自己个性的法门,勤恳修习以恢复光明的本来佛性而脱离生死苦海,从而唤醒迷梦,同出苦轮,才是人生的真义,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从这以后,他就有了出家学佛之心。

为了学佛,他没有娶妻生子,但是当时母亲尚在人世,为了照顾母亲,他不得不将求佛之路往后拖了一段时间,直到母亲去世,他才拜入佛门,号“元音老人”。

年元音老人应四方邀请奔赴各地寺院开讲坛经,并赴各地禅学讲座与禅学同仁研讨禅录。

仅十余年时间,从他这里学习佛法的人数达数万,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修有成就者有很多人,从中受益者就更多了,元音老人的名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受人尊敬。

后来还有许多人去藏地拜师学佛,每一次这里的师父都会告诉他们其实元音老人才是真正的大师,不用舍近求远,去他那里学习才是正道。

元音老人

元音老人在弘法讲经的同时,更是笔耕不辍,在各种佛教刊物、杂志上发表了不计其数的文章,用来和世人分享。

元音老人圆寂前身体一直很好,生活起居一切如常,每天来请问佛法的人络绎不绝,他总是有问必答,畅谈佛法,中气充沛,声音洪亮。

小年夜的夜晚(2月3日),他还像往常那样洗淋浴,根本看不出要离世的样子,2月5日早上,元音老人和身边的人讲:“我要回老家了。”

徒弟们跪下说道:“师父您不能走,我们大家都需要您!”

老人只是笑着说道:“来而非来,去也未去,值此来去,亦非来去。”根本看不出要圆寂的样子。

晚饭后之后他照例坐在平时一直坐的椅子上,与身边人谈论佛法,教导他们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佛法,约讲了四十五分钟左右,老人突然双眼向空中一望,似有所见,立即站起,然后慢慢坐下,笑着停止了呼吸。

元音老人于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晚上八点十五分去往极乐世界,享年九十六岁。

元音老人

元音老人圆寂数日后,室内一直异香扑鼻,后遗体运往普陀山停放了六十天。

4月6日遗体火化,当时从全国各地来了许多人,他们怀着无比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会聚在普陀山化身窑前,向元音老人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当遗嘱执行者宣读完遗嘱时,异象出现,在聚集的众人头上出现了一座绿色莲花,天空中射下三道金光,一道金光直射人群中央,另二道金光分射两旁,覆盖了整个在场的人,莲花上并呈现出紫色光芒来回移动,火化时,在元音老人的胸口上还出现了莲花。

多日来一直阴雨连绵不断的天气,这一天却出奇的晴朗,天空万里无云。老人遗体火化后,天空上出现了龙凤祥云,在化身窑上空时而久久停住,时而来回移动,此奇境在数小时内有数次出现,每次出现时间皆较长,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实是一幅美丽的奇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1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