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關注“正心行”

第四十三集正文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三集)

/5/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六頁,倒數第三行,我們看註解:

「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判教的這個幾家,對於頓漸大家都承認,都認為世尊的教學有這兩種存在。頓是頓超,對上上根人;漸,上中下三根都算是漸次提升。這個漸裡面層次不等,它是逐漸向上提升;頓是指頓悟,沒有階級,真的像古人所說一聞千悟,一下他就徹底了,就明心見性,這就是上上根人。「天臺、賢首兩家,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四教裡頭有頓,五教裡頭也有頓。「《五教章》云」,賢首的,「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這是大乘,大乘始教一直到大乘終教,這都是屬於漸,「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這是漸次向上提升的。頓教是「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沒有階級的,這個叫頓教。

宗門裡面屬於頓教,它沒有漸教。但是頓教裡頭,確實是頓悟、頓修、頓證,也有人二、三十歲的時候,不定是什麼個緣分遇到了,他就開悟。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這第一個,第二個表演的惠明。能大師逃難的時候,他們分頭去找,惠明找到了。惠明在五祖會下沒有開悟,迷惑顛倒,怎麼會在追趕六祖的時候,在路上碰到豁然就開悟?像這種,種種他們頓悟的不同,不一樣的,我們要理解,但全是真的,全是頓悟。第三個,無盡藏比丘尼,也是六祖在逃難當中遇到的。這個受持《涅槃經》,她在讀經,能大師在旁邊聽到,等她念完之後,惠能跟她見面,把剛才聽到的這段經文裡面的意思講給她聽。她聽了非常歡喜,捧著經本來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那個也是頓悟的。可見得頓悟的人在沒有開悟之前也是迷惑顛倒。這大家都有例子在,突然遇到緣,不定什麼緣,每個人的緣不一樣,豁然開悟。但是這個頓悟的基礎不能說沒有,不是偶然的。也就跟淨宗往生一樣,大乘經佛說得很多,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又遇到,冥冥當中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你真正能信,真正發願,老實念佛,真求生淨土。

學淨土的人,有人一遇到這個緣他就相信,他就不懷疑,有些人要經相當長的時間調教,慢慢明白、接受了。每個人都不一樣,緣不相同。我在接受淨土是最困難的,用了三十多年時間。還是從學習《華嚴經》真正提醒了我,看到文殊、普賢,我們心目當中最仰慕、最佩服的菩薩們,他們修淨土成就。再從《彌陀經要解》裡面,初讀《要解》沒看出來,沒在意,以後講《彌陀經要解》,看了很多遍才真正看出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彌陀經》天天念,沒有注意到這句經文,到蕅益大師提醒,這回頭一想果然沒錯,才知道菩薩成佛,不知道有多少最後都是念佛成佛,這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頓,言說頓絕。佛門有兩句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一句的意思。言說頓絕,在這個時候豁然理性頓顯,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剎那之間。我們現在講一念有一點概念了,知道這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這叫一念。這一念理性頓顯,豁然開悟,這一開悟什麼都知道,解行頓成。這兩句話很重要,說完整的,「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這就成佛了,這叫頓。

「我國隋代慧遠師」,跟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名字完全相同,這是隋代的,佛門裡面歷史上稱他作小慧遠,淨宗初祖稱大慧遠,這是小慧遠,名字完全相同。他有《無量壽經義疏》,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淨影是他住的寺廟,叫淨影寺,所以通常我們也看到淨影大師,就是小慧遠。他在註解,「判本經曰:今此經者」,此經就是《無量壽經》,「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淨宗是頓教。為什麼?「云何知頓」,怎麼知道它是頓教?「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大,故知是頓。」他不必經過小乘、大乘這些次第,一生就往生了,而且往生真快。你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再觀察我們現前,你認識的、聽到的念佛往生的同修,你細心去觀察,總不出三年。

我早年在台北法華寺講經,有一個老朋友,出家人,德融法師,他年齡跟我差不多,很早就往生了,大概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就往生了。他就問過我,他說他對淨土往生懷疑。我說你什麼地方懷疑?他說他讀《淨土聖賢錄》、讀《往生傳》,怎麼那麼多人都是三年往生,是不是三年壽命就到了?所以他懷疑。我說這個問題,決定不是他剛好三年壽命就到了,或者有可能,少數,哪有那麼多?這麼多人念佛三年往生,這個不合乎邏輯,應該是什麼情形?他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每個人都能念到的。功夫成片是什麼?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都打掃乾淨了,這叫功夫成片。沒有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煩惱斷了。這是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在想極樂世界上,把其他的念頭暫時終止,壓下去了,是這麼一個狀況。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三年時間足夠了,真正放下萬緣夠了,還有壽命不要了,佛就會帶你走。這才能講得通,才能講得圓。機會難得,一遇到阿彌陀佛趕緊抓住。還有十年壽命,還有二十年壽命,這十年、二十年你能保住嗎?你能忍受得了嗎?遇到障緣不能忍受不就墮落了嗎?所以我們常講福至心靈,見到阿彌陀佛大福報,我見到趕緊把機會抓住,我現在就走,再長的壽命不要了。不要說這麼苦的生活,縱使榮華富貴我也不要了,到極樂世界要緊。

所以經裡面這個介紹,《無量壽經》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非常熟悉。為什麼?你對它才真的產生嚮往,恨不得我馬上就去,有這樣的熱愛極樂世界,熱愛阿彌陀佛。所以功夫成片就行,就能感動佛來現身,來送消息給你,或者是夢中見到的,或者是定中見到的。即使夢中見到的,那個夢你醒過來你感覺得是似夢非夢,跟普通夢境完全不一樣,普通的夢境迷惑、模糊,這個境界清楚,就跟我們清醒狀況一樣,清楚,不模糊。所以有這個機會一定抓住。阿彌陀佛真的很好講話,很好商量,他真帶你去。除非有特別的使命,那就像海賢老和尚,叫他表法。佛對他了解,無論順境、逆境他不會感染,不會受影響,才能做得到。煩惱習氣很濃厚的,敵不過外面這些境界誘惑,佛不會叫你表法。你念到這種程度,往生的條件具足了,他會帶你去。你看,不是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小乘,不是從大乘初信、二信、三信,不是這樣向上提升的,一生就成就了,這是頓教,淨宗就是頓教。

「明大佑法師判小本」,小本是《阿彌陀經》,大本、小本宗旨完全相同,他判《無量壽經》,他有《無量壽經》註解,「漸頓分之,此屬頓教」,大佑師也肯定《阿彌陀經》是屬於頓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大本《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多同此說」,這個是古來大德他們都承認。「故知本經在頓漸二教中,為頓教所攝。」具足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頓教的根性,他在這一生當中緣具足了,必定成就。

再看下面這一段,「若依五教」,前面是講天台四教,賢首的五教叫華嚴宗,天台是法華,法華宗,這華嚴宗。「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法華純圓,華嚴全圓,「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這個大經是《無量壽經》。

我們再看下面念老的註解,「以上乃就頓漸二教而判。若依賢首小、始、終、頓、圓五教,以判本經教相」,賢首立五教,「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雖因機緣不同」,機是根性,每個人的根機不相同,每個人的緣分也不相同,所以諸家判教也不完全相同,「而稍異其辭,而其實旨」,真實的旨趣、宗旨,「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實是真實,在五教裡頭它屬於圓教,它屬於頓教,不但真正是屬於圓頓,「且為頓中之頓,圓中之圓也。」頓中、圓中都達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在所有一切經教裡頭,再也找不出跟這個經相同的純頓、純圓,再找不到了。那我們就曉得,世尊留下來的經教,這一部《大藏經》,我們在這一部《大藏經》裡頭挑選一部,挑什麼?如果不是選《阿彌陀經》,決定就是選《無量壽經》。煩惱障重的人選《阿彌陀經》,所知障重的人選《無量壽經》,這就是根性不一樣。煩惱重著重在定,定能幫助你斷煩惱,《彌陀經》簡單,能幫助你證得念佛三昧。所知障重的人,那就得打破砂鍋問到底,非得搞清楚、搞明白,我才會相信,不清楚、不明白,這信很難生,這個經講得透徹、講得明瞭,尤其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破我們的所知障。所知障破了智慧現前,煩惱障破了一心不亂現前。所以這個經頓中之頓、圓中之圓。

「清代彭二林」,就是彭際清居士,「於《起信論》中」,這個《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著作的,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他「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這是他說的。「日釋道隱於《無量壽經甄解》」,《甄解》是道隱的著作,「直判本經為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甄解》在日本影響很大。日本人對《無量壽經》真下了功夫,他們選的原譯本統統選的康僧鎧的本子,沒有去參考其他的本子,都是學這個版本。我們能想像得到,這些日本的法師,在隋唐時代都是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日本淨宗這些祖師,幾個派別不同,有好幾個派別,祖師是一個,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彼土大德」,就是日本淨宗這些法師多用這個說法,就是《無量壽經》頓極頓速、圓融圓滿。

「《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天台是法華,真言是密宗,《華嚴》、《法華》都是屬於圓頓大教,「然彼許斷惑證理」,《華嚴》、《法華》都有這個說法,都說斷煩惱證菩提有階級的,只要有階級就叫漸教,就不是頓教,頓教沒有階級的。《華嚴》有階級,把菩薩修學,從十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像五十一層樓,一步一步向上升,所以它還是屬於漸的意思;也有頓,有徹悟的,那個少,漸次往上提升的多。天台也不例外,天台的別教,三賢還沒有出十法界,初地才出十法界,出十法界生實報土,稱為法身菩薩,所以還是有漸教的意思在。

這說,「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沒有斷煩惱的凡夫,六道凡夫,直捷超出,超出什麼?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你看小乘出六道輪迴多難!小乘證得須陀洹初果,他還要繼續努力修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在六道裡面不能出六道,人間壽命到了他生到天上繼續修,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他不會墮三惡道,保證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只有七次,他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他會經歷三界,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根利的阿羅漢在四禪天就超越了,根鈍的還要通過四空天才能出去。所以我們想想,這個時間多長。出了六道輪迴還沒見性,往生到十法界裡頭的聲聞法界,再向上提升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在佛法界裡面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凡是走這條路的,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要多長的時間?論劫算!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漸教。沒有斷惑的凡夫,直捷超過三界,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這個教,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的,《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的,三年。三年不能往生的,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你不肯去;如果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決定得生。

我們在底下二樓,結緣法寶裡頭有一份資料,一個小女孩十歲往生,她念佛三年。孩子七歲,聽她爸爸念經,問她爸爸念的什麼經?念的《阿彌陀經》。什麼叫《阿彌陀經》?小孩會問。爸爸就把極樂世界簡單介紹給她。她聽了之後很歡喜,她說:爸爸,有這麼好的世界,你能不能帶我去看看?她爸爸告訴她:我沒有這個能力。那什麼人有能力?阿彌陀佛,妳真想去,妳念阿彌陀佛。這小朋友就真幹,念了三年。突然有一天告訴她爸爸,她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告訴她,要接她到極樂世界去,要求她爸爸,把他們親戚朋友召集來送她往生。她爸爸就真這麼做了。有些親戚朋友,孩子說的話你怎麼能相信?有些人說我們看看,看看小朋友說的話。真往生了,說得一點不錯。我們相信,三年時間,念茲在茲,天天嚮往極樂世界,天天想到阿彌陀佛,她怎麼不往生?我們念了一輩子佛不能往生,就是心裡有雜念、有妄想,有許多這個地方的情執糾纏,產生了障礙。所以真正要往生,這些障礙完全排除。

所以我就相信,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出家那一天,師父就傳他這一句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這個人是個老實人,老實、聽話、真幹他具備了,真誠、清淨、恭敬他也具備了,有這樣的條件,三年能不成就嗎?肯定有非常好的成就。換句話說,三年一定感得佛現身教他。他繼續再念三年,我就相信他得事一心不亂,再三年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是圓頓大法。我的估計,他得到理一心應該在三十到四十歲這個階段,他就得到了,往後這幾十年完全是表法,做榜樣給我們看。特別是最後一次表法,對今天這個社會念佛同修現身作證,證明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沒有錯誤,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是第一解,老居士會集的經本是第一經。我們這十幾年沒有走錯路,雖然外面反對的很多,批評的很多,甚至於毀謗的,我們不要懷疑。老法師九十二年就這一句佛號,成無上道。你要問我,老和尚往生極樂世界什麼品位?我可以直接告訴你,上輩上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上輩上生顯示這個法門圓頓到極處。

我們再往下面看,「又日溪師云: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益是利益,「益是隔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下面黃念老有註解,「蓋指其它聖教」,譬如《法華》、《華嚴》,「雖具圓融之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學這些經教的人很多,得不到真正利益。《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真正當機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才有能力參加華嚴法會。華嚴法會是佛在定中開的,沒有這個功夫的人見不到。《華嚴》有十種機,最後有一種大心凡夫,可以參與這個法會。雖然大心凡夫,一生能不能證到圓滿?不是究竟圓滿,就是證得法身,很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是故法雖圓頓,但以行人機淺,頓法成漸,圓法成偏」。這講的華嚴、法華,中國大乘兩個最大的宗派。古人都這麼難了,那近代人就不必說了。

古代人我們沒見過,我們見過現代的人,老一代的人。我們初學二十幾歲,看到這些老法師,六七十歲的、七八十歲的,他們的德行我們比不上,非常明顯的看,他們的心清淨,真的妄念少、雜念少,知道事情也少,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跟他們比,非常明顯的看出我們心浮氣躁。他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好像如如不動,就憑這一點我們就能想到。他們跟他們上面再一輩比,那比不上前輩,前輩的心比他們更清淨。愈往上去愈清淨,環境誘惑少。我們在年輕的時代,可以說一直到二十歲,在中國大陸是一般的城市,像上海、南京這些大都市那不必說,普通的都市裡頭,街上看不到廣告。現在這廣告貼滿了,拐拐角角你都看到,彩色的,那個時代沒有,你說人心多清淨。現在這些媒體把人都搞壞了,眼花繚亂,你那個心怎麼能靜得下來?單憑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古人有福報,環境好。古人要生到今天他也不行,他也早被淘汰掉了。我們這個時代要能成就,要能修心養性到他那個程度,我們的功力就比他高。所以愈往後去,愈要功力高的人才會有成就。心量要大,真正有慈悲心,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這種大心大願,能夠不受外面誘惑,不受外頭干擾。稍稍有一點自己的名利心,沒有不受傷害的,那真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明明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作佛,很不幸又到三途去了,人天沒分。誰害你?財、色、名、利,不出這個範圍,天天勾引你貪瞋痴慢疑,你就生活在貪瞋痴慢疑的環境裡,這還得了!

所以法是圓頓法,沒錯,但是圓頓根性的人沒有了。我們過去學《華嚴》、學《法華》的時候談到這個問題,法是圓頓沒錯,但是我們現在學的人,我們是小根器,我們學這個法把這個法降低了,裡面深奧的東西我們體會不到,我們所體會很粗、很淺顯,完全是自己的知見。要怎樣才能夠得一點真實利益?祖師們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有幾分誠敬?對佛法、對經教、對老師,不但沒有誠敬心,還帶著批判,那就有罪了。有恭敬心,不懂,還有好處,可以修福報。如果批判經典,這個罪很重,為什麼?你不相信,也把別人的信心破壞了。斷別人法身慧命,這要背因果責任,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下面說,「但淨宗則不然」,淨土宗例外,為什麼?「人人能行」,男女老少、賢愚不肖,無論什麼人,只要你遇到,能信、能願,肯念這句阿彌陀佛,「皆得真實之利,不勞斷惑」,不需要斷惑,帶業往生,「直出三界」,這個直是直捷,在這一生當中直捷就超出三界,超出十法界。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輪迴裡頭,不在十法界裡頭。而且時間不需要很長,真正下定決心求生淨土,黃忠昌居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聽我講經,講到許許多多念佛三年就成就了,他才三十出頭,就發心閉三年關,念三年佛,在關房裡頭每天一部《無量壽經》,用會集本,其他時間就執持佛號,看看三年會不會成就。他念到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預知時至。凡是預知時至,都是佛來通知的,所以念佛人往生,至少見佛三次。第一次佛來告訴你,等於說給你授記,告訴你,你還有多少年壽命,等到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給你授記,你心裡有數,你會生歡喜心,我沒有白念,終於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告訴我這個信息,佛沒有妄言。第二次見到是在臨命終時,大概在三個月到一個月。三個月很多,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他往生就是三個月。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他在一張紙上,把他往生的日期寫了十幾個,家裡人也不敢問他,就是那天走的。三個月之前寫了十幾個,就是八月幾號,忘掉了。這是第二次見面,告訴你確切的日期來接引你。第三次見面,佛來接引,帶你走了。所以往生的人,現前見佛至少三次。《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頭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三次都是現前,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沒斷氣,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當來見佛,花開見佛。要有信心,人人都求得到。佛很慈悲,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他不來什麼原因?我們念不純,念頭裡夾雜著對這個世界有留戀,不純。如果對這個世界完全斷絕,統統放下,一心只有極樂世界,緣成熟了,成熟就會感應佛現前,你真見到了,所以才真有信心。

末後這兩句說,「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也。」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是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你遇到了,遇到了萬緣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海賢給我們表法就一句佛號,真信,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懷疑;真願,這個世間生活太苦,善緣少,惡緣多,不值得留戀,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極樂世界這些惡緣名字都聽不到,應當要求往生。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看倒數第四行,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又《圓中鈔》云」,幽溪大師的,《彌陀經》的註解,是《彌陀經》註解三大部之一。在中國三種最重要的註解,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裡頭說,「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這是通途的說法,圓頓法門,像《華嚴》、《法華》,這些經論就難,必須要有圓頓的根性,你才能夠得利益。圓頓的根性先要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能夠修圓行。三種惑都斷了,這個三惑是無明、塵沙、見思,那就證圓果,最低的果位是《華嚴經》圓教初住,天台宗的別教初地,生實報莊嚴土,這證圓果。以階不退,這是得三種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沒有講那麼高深,沒有談玄說妙,只是老老實實告訴你極樂世界依報跟正報(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人),給你介紹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在極樂世界生活、修學的狀況。依報是環境,居住的環境,學習的環境。但說,只把這些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你聽懂、聽明白了。聽懂了,理解了,你生信心,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是什麼?對於佛祖所說沒有懷疑。有疑就是障礙,為什麼?沒有往生的念頭;疑沒有了,真正有往生的念頭。這生起信心,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絕對沒有疑惑。

下面怎麼修?「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你看多簡單,這是依小本《彌陀經》說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時間,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瑩珂法師的例子,瑩珂法師一心持名三天三夜,真誠。他造的罪業很多,也很嚴重,如果不生淨土,他自己曉得決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就害怕。有這麼個緣分,知道有極樂世界,知道念佛能往生,所以下定決心,一心求生淨土。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你壽命到了,我來接引你往生。這等於是佛法裡面講授記,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妄語,你到臨命終時他一定會來。瑩珂忽然聰明了,跟佛要求,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跟你走。這個人叫真聰明,他有理由,他說我再在這個世間住十年,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外面惡緣誘惑,我不知道又幹多少壞事,十年壽命不要了。佛就答應他,跟他講,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往生。你看頭一次見佛,三天之後第二次見佛,佛就帶他走了,這都是屬於現前見佛。佛當時為什麼不帶他走?三天叫他表法。他當然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昨天晚上我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告訴我,我還有十年壽命,我不要了,要求跟阿彌陀佛走,佛說三天以後來接引我。這個信息一傳,度多少眾生,寫在《往生傳》上,我們現在人看到都受感動,都受他的影響。我們相信,《往生傳》的記錄不是造謠騙人,一定真有其事、真有其人。古人都忠厚老成,不會欺騙人的,不是真正的事實不會寫在歷史上。所以我們今天講求的,我們要具備的條件,這種條件是我們的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現在迷失了,把它找回來,就是老實,老實就是不妄語,不欺騙別人。首先不欺騙自己,不欺騙自己就不會欺騙別人。就古人講自欺欺人是很有道理,欺騙人首先欺騙自己,欺騙人的罪輕,欺騙自己的罪重。

下面說,「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指阿鞞跋致,義為不退)」。他的階級、階位是阿鞞跋致的菩薩,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天台講的別教初地,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名詞很多,都說一樁事情。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此地用小本《彌陀經》翻的是阿鞞跋致。「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這句話是幽溪大師說的。我們今天居住的世界叫五濁惡世,五濁惡世這個環境當中,這個經,這個信願持名的法門,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沒有比這個更究竟的。「可見鈔意」,幽溪大師《圓中鈔》,亦與上引日本的這些大德說法相同,「且所謂無上醍醐,自然應是(應該是)契理契機,最極圓頓之聖教。」我們看到這些文字,聽到這個說法,我們的心定了,清楚了,不再涉獵其他經論。就是《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要學蓮池大師晚年的態度,這一切法讓給別人悟,你們誰愛學你就學去,我不學了,我就一部《阿彌陀經》。蓮池大師的晚年給我們表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要跟進。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人,蕅益是下一代,跨越兩代,蕅益生在明朝,圓寂在清朝。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真的堅定我們的信心。「《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說得真好!我們再看下面黃念老居士的原文,結集的原文,「是以日《禿鈔》云:就頓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難行聖道之實教,所謂佛心」,禪宗講的,「真言」,密宗講的,「法華」,天台宗,「華嚴」,賢首宗,說這些。頓教有兩種,這是第一種,二教。「二易行淨土本願之教,《大無量壽經》等也」,這個等就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淨土三經,這頓教。「二超者,一豎超,二橫超」。豎超就是前面跟諸位說過的,小乘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才超越六道輪迴,超越輪迴之後,阿羅漢往生到聲聞法界,在那個地方再提升到緣覺法界,再提升到菩薩法界,最後提升到佛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超越十法界,往生到實報土,這叫豎超,很長很長的時間。淨土法門呢?橫超,就從人道這個地方直捷到極樂世界去了,不經歷三界,不經歷四聖法界,這叫橫超。

「《甄解》釋云」,在這些地方,我們看到黃念老引經據典,以經來解經,以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經,這是真實智慧。他用這種方法,他沒有用自己的語言來解經,用自己的語言別人不相信,總認為你是個在家居士,你沒有資格來解釋、註解這個大經;用這種方法,集經論、祖師大德的論述來註解,大家沒話說,都是取信於大眾,讓大眾讀到之後心服口服。《甄解》,日本淨宗祖師所說的,「由自力修斷,故名豎超」,靠自己不斷的向上提升,這豎超。「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淨土這個法門完全是依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靠佛。我們只要具足佛所說的條件,條件很簡單,人人都具足,真正相信,不懷疑;真正發願,願生淨土;第三個,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

我們看到這十歲小女孩,七歲的時候聽爸爸講西方極樂世界,她聽完之後非常嚮往,想到極樂世界去看看,要她爸爸帶她去。她爸爸說我不能帶妳去。她說誰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妳肯念他,他就會帶妳去。這個小孩就真念,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阿彌陀佛,希望阿彌陀佛帶她到極樂世界。念了三年,三年這個願心沒有中斷,念茲在茲,十歲,三年。十歲,阿彌陀佛真來了,告訴她,哪一天我帶妳去,告訴她,帶妳回老家,極樂世界是妳的老家,回老家去。她把這個事情告訴她爸爸,要求爸爸邀請親戚朋友送她往生,她爸爸就真做了,真走了。說明男女老少,女孩子,小孩,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都是為我們作證,都是為我們來表法,小朋友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了,父母看到都歡喜,怎麼能不相信?

這個法門,一定要對阿彌陀佛感恩,對釋迦牟尼佛感恩,釋迦牟尼佛要不介紹,我們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多次為我們演說《無量壽經》,對於這樁事情多次介紹,不是一次。講其他經典一生就講一遍,沒有重複過,《無量壽經》重複講了很多遍,我們要感恩!二土導師,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送我們叫保送,阿彌陀佛在那邊迎接,多殊勝。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會很熟悉,一點都不陌生,為什麼?多生多劫、生生世世,跟我們有緣的這些人,他們先往生了,都在極樂世界,統統都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我們往生。所以佛這一現前,你就看到許許多多的人,熟人,跟我們過去都有關係的,全來了。這個關係在過去生中有善緣、有惡緣,現在都在極樂世界,都是菩薩,純淨純善,過去那些惡的念頭統統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在現前,我們要感謝恩人,要原諒仇人,知道將來我們到極樂世界都是好朋友。所謂善惡都是迷惑顛倒,惡是迷惑顛倒,善也是迷惑顛倒,要把它拉平,要劃等號,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超越,住平等覺。經題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在順境、善緣(順境是物質環境,順心如意,善緣是人事關係,遇到的人都是好人)不起貪戀,如果是逆境、惡緣不生瞋恚,要練這個功夫。這是在生活當中、在境界裡頭去磨練。心目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成佛就愈來愈接近。

菩薩,經論裡頭稱為仁者,仁慈的人,仁者是稱菩薩。仁慈的人,大慈大悲的人,這稱仁者。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仁者無敵」,敵是敵人,沒有敵人才叫仁者;還有個討厭的人,還有個不喜歡的人,這叫不仁,那不是菩薩。菩薩沒有冤家,菩薩沒有對頭,菩薩的慈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練,這是基本法,清淨平等覺就是這樣練出來的。這叫修行,這叫功夫,功夫成就了就變成功德,叫積功累德。有歡喜、有瞋恚那叫造業,歡喜造善業,瞋恚造惡業,善惡都有報應,善果在三善道,惡報在三惡道,統統造輪迴業。善跟惡是平等的,很清楚,統統是從迷惑自性所生。真正覺悟的人,於一切法平等。一切眾生不離自性,不但是人、動物,包括植物,包括礦物,全是自性變的,自性是自己。所以菩薩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一體,這叫證得清淨法身。證得什麼?一念不生。起心動念沒有了,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叫成佛。前面說的,一念不生成佛了;有一念不是佛,是菩薩;有很多念,雜念,那就是凡夫。無一念我們做不到,沒有那個本事,淨土宗准許我們有一念,就是念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念,別無第二念,你能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無量功德的加持。你在這一生當中修行,無論經歷什麼樣的境緣,你會順利通過,為什麼?佛加持你。只要你目標、方向正確,不偏不邪,我走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方向、目標清清楚楚。

「淨土本願,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橫超。橫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因為念佛的方法,《觀經》上講十六種,十六種裡面哪一種是第一?頓中之頓就是第十六,最後這一種,最後一種就是持名念佛,十六觀裡頭第十六,頓中之頓。「以上諸德」,上面所說的大德,日本的、中國的古大德,「咸遵善導大師之說」,他們都尊奉善導大師教誨,「判本經為頓極頓速」,頓到極處,速是快速,「圓融圓滿」,不但圓融,它是圓滿,不但圓滿,它是圓融。「如《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它這四個字說得好,專、頓、真、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我們今天能遇到,也是諸佛菩薩在考驗我們,有這麼多人反對,有這麼多人批評,看你有沒有福報,你要是動搖了,這個機會當面錯過;你要如如不動,沒有一尊佛菩薩不鼓掌,對你讚歎,真成就了。堅固信願,一句佛號念到底。賢公老人九十二年念佛表法,我們要記住,要像他一樣絕對不動搖。要學什麼?我什麼都不會,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天天在等待阿彌陀佛來給我們透信息,知道什麼時候往生,走得自在,走得瀟灑,說走就走!我們每個人將來表這個法,他看到了自然相信。

下面這一段,「印光大師讚《要解》云」,印光大師這個讚歎的話我們要牢牢記住,讚得太好了,「理事各臻其極」,無論是說理還是說事,都達到登峰造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一直到今天,到現在,「第一註解,妙極確極」,讚歎蕅益大師的《要解》。印祖說《要解》是自古至今,《彌陀經》當中的註解是第一註,沒有人能超過它。又說,「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這句話讚歎到極處。有一些學教的,學得很好的,來問我,印光大師這句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說《要解》是第一註解,妙極確極就可以了,後面這一句是不是過分?我告訴大家,一點都不過分,印光大師所說的恰到好處,我們要深信不疑。念佛人對於印祖沒有不尊敬,沒有不佩服的,印祖所說的我們都能夠依教奉行。

在此地印祖為我們介紹,他雖然講的、讚歎的是《彌陀經要解》,現在把它換成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也是真實,也是妙極確極,古佛出世再給《無量壽經》作個註解,我覺得亦不能高出其上,我們要相信。黃念祖老居士不是凡人,他用了六年時間。我跟他見面,看到他蒐集的參考資料,堆在書桌旁邊,我感到非常驚訝,你從哪裡找來的?他說自從發心,就四面八方有人送來。三寶加持,彌陀威神在幫助他,讓他在晚年(身體很不好,有病,而且很重)能把這部註解完成。完成之後念佛往生,告訴我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真不容易!我們晚年相逢,志同道合,那個時候在海外講《無量壽經》,用會集本只有我一個,在國內就他一個,沒有別人講這個本子,我們見面無量的歡喜,總算又找到一個人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相關鏈接-

-相關鏈接-

↓上下滑動翻看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第集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儒釋道三根相關鏈接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全40集+答問)蔡禮旭老師主講

《太上感應篇》(共一九五集)淨空老法師主講

儒釋道三根

科注第四回专修群

长按识别下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7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