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江苏镇江这个千年古寺有皇气加身,
绍隆禅寺位于镇江市东郊大港圌山风景区五峰山麓北边。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年),康熙皇帝南巡来到绍隆寺(当时叫莲觉寺),看到这里三面环山,气势雄伟,如入仙境,便赐莲觉寺为“灵觉宝寺”。康熙二十八年(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来灵觉宝寺敬香礼佛,仔细观看,觉得整座寺院像龙脉,并连声说道:“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于是,便将灵觉宝寺赐给金山寺为下院,后又赐祖师安葬塔院,并信手提笔题写“灵觉宝寺”匾额一块和一副上书“上有奇突山峰,下显真相龙脉”的包柱联,永存寺中。可惜的是,此御笔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被毁。后由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补写以作纪念。 自从绍隆寺被赐为镇江金山寺下院后,从此,历代金山寺高僧圆寂后依次安葬建塔于此。我们看到,座座石塔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塔铭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有被称为“清代振兴金山寺第一祖”的铁舟海高僧的塔铭篆额,由《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书;有使金山寺重新成为名山大刹的观心和尚的《观心大师塔铭》等,还有一些对寺院有贡献的居士圆寂后便安葬在绍隆寺后面的山上,鼎盛时塔林达三百余座。据佛教界人士称镇江绍隆寺“塔林”规模之大,文化内涵之丰富,不仅可与嵩山少林寺媲美,而且在全国也属罕见。 绍隆禅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年),重建于宋绍兴年间(年)。被毁之后直至明朝初年,经比丘尼募化,于万历十四年(年)重新修建并更名为“莲觉寺”,并有尼姑安居。 传说绍隆寺本身建在龙地上,寺庙整体造型呈现为一条卧伏深山幽谷的巨龙,寺门前63级石阶为龙须,寺门呈“八”字的东墙为龙嘴,龙嘴正对数里路外馒头状横山为龙珠,寺前两旁各一棵血榉和一棵皂角树为龙角,藏经楼下殿堂中央一平方米凸地为龙舌,寺庙东西各有一口井为龙眼,寺庙西北角一块悬挂巨石为龙鼻,龙身压在圌山下,龙尾藏于长江中。 对此,谋臣建言该寺不宜住尼姑以免阴气太盛,熙颔首称是,并传谕将灵觉宝寺赐给金山寺作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 绍隆禅寺曾以灵骨塔闻名四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有灵塔近座。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处。如今,共有五十多座僧塔散布在绍隆寺后的山林中,占地面积达五十余亩,一座座汉白玉石僧塔汇成的“塔林”景观。 绍隆禅寺尚存几件稀世珍宝。如明代弘治年间一口铜钟,从五台山移到金山寺后却撞不响,转置绍隆寺后其声浑厚悠远绕梁不绝。绍隆寺内还有保存完好的一对石狮,70厘米高,一公一母分坐两旁,身披古朴青苔。奇特的是,狮身出“汗”就会预示第二天必下雨。据觐云法师介绍,对石狮子源自明代初年,数百年来一直雄踞寺内法华楼下,日夜扼守禅院。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松懈,这对石狮被人偷偷挖走卖钱。年,他在镇江市博物馆内发现石狮,经长达6年交涉后,年石狮终于回归绍隆寺,成为现在的镇寺之宝。 另外,绍隆寺宝塔身下还有口“骨灰井”,掩埋着32麻袋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僧人骨灰。井旁土中还发现一块上面刻有“法春主持·普同塔”字样的3米高石塔,正说明绍隆寺曾经是僧人往生火化后归天的福地。如今,觐云法师新建了塔身雕刻着蝠(福)寿图案普同塔,新挖了骨灰井重新掩埋僧骨,普同塔前还修了一条石阶小路以供游人参观瞻仰。 绍隆寺内还有一个镇寺之宝,这就是一块奇特的“活地”。这块“活地”比八仙桌面略大,每年以约一公分的速度微微隆起,使得铺在上面的地砖自然升高形成馒头状,每过几年必须铲一次土,铲平后又会渐渐突起如初。这种奇异现象至今已持续数百年,令人难得其解。 如今,绍隆寺院古柏参天樟木成行,紫竹婆娑竹林成片,一片怡人风景,为修行用功的好道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2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蔚为大观高旻寺名僧录绿杨夜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