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于是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此后,又有昙鸾、道绰。唐代名僧善导大弘净土,对净土宗贡献最大,被认为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继承昙鸾、道绰,集中国净土学说与行仪之大成,使净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态,风行于天下。

中国的净土十三祖说尊之为第二祖(初祖东林慧远、二祖光明善导、三祖般舟承远、四祖竹林法照、五祖乌龙少康、六祖永明延寿、七祖昭庆省常、八祖云栖莲池、九祖灵峰蕅益、十祖普仁截流、十一祖梵天省庵、十二祖资福彻悟、十三祖灵岩印光),国外净土宗及净土真宗尊之为中国净土第三祖(即三国七祖说:印度有二位祖师: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中国有三位祖师,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日本有二位祖师,源信大师,法然上人)。

善导(年—年),俗姓朱,《新修往生传》说为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人,《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则说是泗州(今江苏宿迁县)人。从小开始,善导就在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县)拜明胜为师,出家为僧。平时,他最爱的佛教经书,就是《法华经》、《维摩洁经》和《观无量寿经》,尤其是《观无量寿经》,是他受戒后经常研读并且最为崇拜的佛经。他经常与妙开律师共研《观无量寿经》,觉得只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迂僻难行,便修习十六观。后来,善导因为钦慕东晋慧远结社念佛的风范,便仆仆风尘,来到庐山参拜。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年),他听说有个名叫道绰的高僧在西河(西河郡,郡治今山西省介休市)弘传净业,便又不辞千里,来到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石壁山玄中寺(时属西河郡汶水)叩访。其时正值严冬,旅途艰苦,年届八十的道绰悯他远来,即授以《观无量寿经》奥义。五年后,贞观十九年(年),道绰入寂。善导告别玄中寺,来到京城长安,时年三十三岁。在长安先住在终南山的悟真寺,后移住香积寺,常在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实际寺,到处弘传净土法门,普度芸芸众生。在长安期间,他广行教化,把所得布施净财,书写了几万卷《阿弥陀经》,并画《净土变相》图三百壁。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文物里,就曾发现当年善导所写《阿弥陀经》残片,经末题为:“愿生比丘善导愿写。”

平时,善导生活节俭,戒律精严。他经常合掌胡跪,一心念佛,有时一念就是几个小时,非精疲力竭,不肯罢休。据说当时人们看到他念佛,每念一声,总有光明从嘴巴里闪将出来,百声千声,都是这样。为此信徒们都称他为“光明和尚”。他喜欢独自行动,外出从不和别人相伴,唯恐和别人行路谈话妨修净业。他远避名利,不受供养。好衣美食,都送大厨供养大众,自己只吃些粗茶淡饭来维持生命。施主所布施的财物,全用来修复破败寺院、旧砖塔,从不占一丝一毫。除了洗澡之外,不脱三衣。三十余年不更换住所,不看女人,也不受沙弥礼拜。衣服和饮食器具也从来不让别人持洗。他待人宽恕慈爱,虔心化导,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有的专诚求教,有的参加他的道场学习,他都热心的给以解答指点。

善导在艺术上有着相当的造诣。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又擅长造像艺术,唐高宗在洛阳龙门建造奉先寺时,特地敕他督造从北魏以来所凿最为巨大的卢舍那佛石像。据《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佛像龛记》(简称《奉先寺像龛记》)称,皇后武氏(武则天)曾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朝臣参加卢舍那佛之开光法会。善导倾文采风流于宗教情操,希望世界化为莲花,众生毕竟清净。像他这样具有高超文学艺术才华的僧人,自古以来是少有的。

唐高宗永隆二年(年),年已六十九岁的善导,攀上寺中柳树,摔跌西归。(有关善导大师示寂的记载,于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种说法。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记述:“(善导)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另据元代优昙普度所著《莲宗宝鉴》卷四云:善导大师

“(善导)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又据《香光阁随笔》所记“(善导)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从以上这些史料来看,大师的示寂,显然存有异说,并且颇有出入。然而从中皆可明见大师自知时至,预期往生的同一迹象。前者所记“师谓人曰,吾将西归”,已明西意与去向;次者记的自登柳树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后者,于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问其缘故,答言:“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由此可见大师修持净土法门的功夫,的确非同寻常,难以思议。而且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此正是决定往生的瑞迹。)大师寂后,其弟子怀恽等,将大师的遗骸埋葬在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立灵塔名崇灵塔,并于塔旁建寺名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师念佛口出光明,神异无比,故赐额为“光明寺”,后世学人也因而称师为“光明和尚”,尊为“弥陀化身”,所弘法脉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

善导大师的著作,现存五部九卷:《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观念法门》十一卷,《般舟赞》一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其中《观无量寿佛经疏》又叫《观经四帖疏》,此书在八世纪时传进日本,日本高僧法然(源空)按照经义,创日本净土宗。由此,善导成了日本净土宗的高祖。

  

大师处世为人师表,上受帝王之尊崇,下为世人所敬仰。据《佛祖统纪.卷廿六.净土立教志》记言:宋代时宗晓,择取宋前不同年代修持得力,盛弘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共七人,立为莲宗七祖,将大师列于庐山慧远大师之次,列为莲宗二祖。而净土教法传到日本后,日本净宗更尊称大师为“高祖”、“宗家”等。并有奉阿弥陀佛为初祖,善导为二祖,法然上人(日僧)为三祖的说法,诚乃推崇之至。然若了知善导大师之生平事迹者,皆谓名至实归。

年5月14日,中国佛教协会与日本净土宗,云集两国僧徒,在长安香积寺举行了盛大法会,纪念远祭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年。

善导大师对净宗的贡献是巨大而且显著的。早期庐山慧远,及其以下弘传净土法门的先贤大德,大都首崇“观相念佛”;到了昙鸾大师便有了“观相”与“称名”并行的趋势;经道绰大师以至善导大师,则侧重于“称名”一门。善导大师把修行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而修的行业,杂行则是其余的诸善万行。主张修学净土法门应当彼杂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为正业与助业二种,在《观经疏》卷四中分析得十分清楚。其中称名正行属于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行皆属助业,提倡主修正业,旁修助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彼,只以往生净土为期。这种富有见地的主张与见解,深得净业学者的认同。善导大师之后的莲宗诸祖,虽于弘法布教,领众熏修时所采取的方式互不雷同,然都同遵此旨,首弘持名念佛。   

善导大师的净土学说,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凡夫之辈了凡即可得生报土的这些理论上。他充分地发挥了净土立教的本旨,提倡凡夫众生只要能具备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业)便可仗佛愿力得生极乐。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合称安心;起行就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身拜弥陀,口称弥陀,意观弥陀及净土庄严;作业是依四种法修持净业,即恭敬修(恭敬虔诚地修)、无余修(专修称名、专想净土),无间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心行不退,毕生相继)。由此建立了净土教法的严谨体系,可以说大师在这方面算得上是净土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大师从最初的依《观经》行观相念佛到依《无量寿经》行持名念佛,这是他在修净土法门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同时也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他在《观经疏》卷三中云:“自余众行,虽名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并且道出了“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冠古绝今的至佳名言。本着这种理念,他曾作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绕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无论从大师的净土思想而言,还是从他的实践修行来说,大师始终都在努力树立净土教法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而他的言传与身教,对后世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与行者,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他的净土理论及其对净土宗的贡献,乃至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无法以此粗笔敝文给予全面的讲述。唯能略其身世及有关事迹,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位杰出的莲宗祖师,并藉此深表衷心的景仰之情。   

诗曰:

念佛长安化盛行,一声出口一光明。   

写经绘画难思议,无尽资粮助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