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该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0.html

负重必在任栋梁

刘勰成才的放事

山东营县有座秀丽的山峰,叫浮来山。山色葱茏,林木苍苍,丹梁红柱的古刹,隐约可见,那就是始建于南北朝的定林寺。寺内有株参天蓝日的银杏树,高二十四点七米,最大腰国十五点七米,号称“天下第一树”,相传为商代遗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高龄,仍然生机勃发,秀叶青翠,象一把绿色的大伞,凌空撑起,覆荫一亩有余,使古老的禅院,充满了古朴清幽的气氛。据传,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在这棵大树下写成的。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写于浮来山的定林寺,还是写于钟山的定林寺?姑且不去管它。因为刘勰的一生,能够从一个家贫如洗的孤儿,一举成名为文学巨星,是与他以大树为风范的做人之道分不开的,后人总喜欢把他的名字和“天下第一树”联在一起。

“君子重器,待时面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中,散采以彪外,鞭轴其质,豫章其干。离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这是刘鳃在他的《程器》篇中写下的一段话,可以说,这他是他自己处世傲人的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悦,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就应该具备高尚的才德,以待时机到来,做出一番事业。为此,就要充实其内,光彩其外,象高大挺按的大树一样,坚其质而挺其干,这样才能为国家的振兴,负起栋梁的重任。刘勰本人,正是这种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把他带上了成功之路。

刘勰的父亲叫刘尚,曾做过越骑校尉,凤士族,可早年去世,撤下他和他的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凄苦清贫。但他人贫志不短,自幼就爱好学习。传说他七岁时曾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一缕缕绚丽夺目的彩云,锦绸般地从天上重落下来。他攀云而上,登上了“天国”,啊,天上也有山,有水,有人居住…可天上的飞鸟,身上长着五种颜色,天上的虎豹,毛皮里藏着文字,天上的松石能言,草木也会舞文弄盈,天上的人,也有男女老少之分,可没有贫富尊卑之别…他把这个美丽的梦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这是个好梦,你就攀云而上吧。”他说:“梦醒了,云散了,断了上天的路呀。”妈妈说:“书中自有登天路,你就好好读书吧!”从此,小小年纪的刘勰,就“笃志好学”,发奋读书了。

此系传说,却并非毫无根据的臆造。刘勰本人在他的《序志》篇中提过他的童年梦:“采云若锦,则攀而采之”,表示过他少有奇志。

刘勰是个孝子。妈妈疼他,他也爱妈妈。不幸的是,他二十岁那年,刚刚长大成人,可以为母分忧解难时,妈妈却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不起。妈妈见儿子是二十岁的男儿了,还没有成亲,临终也闭不上眼晴,他就宽慰妈妈道,“妈妈,你用不着为孩儿牵挂,江河晚涌,润流寸玩。人各有志,妈妈只管放心好了。”妈妈谢世后,他守丧三年,便离家出走,他要做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不避山高路险,不惧顽石拦道,弯弯曲曲,百折不挠,冲出一条自己的路。

二十三岁,血气方刚的刘勰,攀山越岭,投奔定林寺。他来此沙门禅院,不是为了逃避贫困的生活,不是看破了红尘,而是为了实现“负重必在任栋梁”的雄心壮志,慕名前来拜师深造的。定林寺高僧僧佑,是南朝研究戒律学的著名律师,知识渊博,声望很高。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为了逃婚才跑到定林寺来当和尚的。他见刘勰求知心切,志笃心诚,很是喜欢,便让刘勰当他的助手,管理和整顿寺庙内的藏书。

定林寺是座古刹,戴书甚多,除佛教经籍外,儒家的经典,诸子百家的著作,林林总总,美不胜读。刘勰一头朴进这书籍的大海,仿佛“圆”了童年的美梦,真的攀进了那个梦寐以求的“天国”。他在这个似乎是与人间烟火隔绝的荒山古刹中,一住就是十四、五年之久,通过历代留下的各类书籍,饱览了人世的沧桑,吸取了宝贵的文化营养,他,这株“立志成才”的嫩苗,终于扎根于知识这块肥沃的士地。

公元年,刘年过三十,进入“而立之年”,在事业上却仍无明显的魏树。晚上,他在灯下攻读,思前想后,百速交集:“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可自己三十岁的人了,“岁月飘忽,性灵不居”,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这么碌碌无为地过去么?

他想着想着,忽见灯火一闪,红光普照,礼乐声起,沙门大开,一位长者:露齿,耳垂肩,头戴十二流之冕,身穿十三章之服,手执锁主,风度非凡,见若自天而降。他定神一看,啊,那不是至圣先师孔子吗?

“先师大驾,学生有失远迎。勿罪,勿罪。”他急忙迎上前去,责备自己:“学生不才,空过‘而立之年’,奋而不秀。秀而不实,使见先师。”

孔子一听,断言道:“不锁不启不排不发。我不是说过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你怕什么?跟我走!”

于是,他手执丹漆之礼器,步随仲尼而南行。一路之上,‘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使他对当时文风的看法,豁然开朗,不禁失声惊呼:“大哉,圣人之难见也…”

这一声呼喊,把自己也给喊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这-一梦,刘勰把它写入《文心雕龙·序志》,可见他虽然深居沙门,却对孔儒崇拜得五体投地,持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据他自已讲,“旦而寤,乃怡然而喜…于是搦笔和显,乃始论文”。他做梦也忘不掉自己对事业的追求,梦刚醒,就执笔写起他构思多年的《文心雕龙》了。

刘勰的《文心雕龙》,全书共十卷,五十篇,他是“殚心竭虑”地写了五、六年才写成的。这部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专著,众采百家,兼收并蓄,集前人之大成,又自成体系,从文学理论到文学创作,对文学的性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个性与风格、继承与革新,以及其它艺术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创造性的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历代的文学大师,都称它为一部“深得文理”、“议论精凿”、“笼罩群言”、“体大思精”的不朽之作。

鲁迅站在考察、总结世界美学的高度,给予《文心雕龙》极高的评价,他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土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把刘勰摆在了与亚里士多德井驾齐驱的位置上。

大作脱稿,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在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人贼物亦”。《文心雕龙》虽然被历史证明是一部不朽的传世绝作,但它出自无名之辈的手笔,却“未为时流所称”。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地拼了五、六年,拿出的成果人家不承认,这并不希奇。刘勰心里明白,“音实难知,知实难逢”,“良书盈箧,妙监乃订”,一部好的著作,必须经过高明的鉴赏家的评论和推荐,才能做出定论,为社会所称认的。为此,他决心去找当时文坛上声望极高的沈约,请他指教订正。

沈约,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是齐梁文坛的领袖,曾校四部图书,著有文集百卷,为“竞陵八友”之一,又是“永明体”诗歌革新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四声”、“八病”说,为的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这样的一位知名大家,又爱人才,奖后进,很得人心。

可是,人的地位高了,名声大了,区区无名之辈,求见也是不容易的。刘勰背上自己的书稿,几次登门拜见,都被看大门的侍役给挡了回去。“大人不在家,去,去,去…看大门的手一挥,刘勰也只能在门外徘徊,扫兴而归。

有一天,刘勰又一次被拒门外,在大街上走来職去,忽然发现树荫下有位老汉在摆摊卖书。他是读书人,便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信手模起一本,有心无意地翻阅起来。卖书的老汉,见他满面难色,便关心地向道:先生,我看你好象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刘勰说:在下写了一本书,想请就大人指教,可已经来了多次,看大门的总说大人不在。”

老汉听罢,爽快大笑。门房分明是在骗你,他是个势利小人,瞧你不起。见你装扮的,不象豪门弟子,才拒你于大门之外。书生,你真想见沈大人倒也不难。他老人家,爱书如命,每逢见我来卖书,总要下车看一看的。你何不扮个卖书的货郎,在此,见他一面?”刘勰一听,茅塞颅开,连声称好,谢别了老汉。

第二天,刘勰早早起身,扮成一个卖书的货郎,在沈府门前沿街叫卖。不巧,那几天沈约刚刚外出,直等到第五天才见一辆马车缓缓驶来。卖书的老汉指着车上的人对他说“呐,那位就是沈大人。”他一听,急忙上前挡驾,将自已写的书稿,双手递给沈约,说道,“久仰大人,难得一见。这是拙作,劳请大人指教。”沈约不好推辞,接过书稿,信手一翻,“大重之”,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写得好还“常陈诸几案”,以便自己随时翻阅。

由于沈约的点评,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为世人所知,他终于偿了心愿,实现了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追求。

〔刘勰)(约一约)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江口(今江苏镇江)。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出身仕族。父早丧,孤黄不婚要,依和尚僧估十余年,鸟志好学,博通佛理,又对儒家经典作过深入钻研。梁初入任。晚年出家为僧。齐宋,著成《史心雕龙》一书,全书五十篇,你大思精,颜多创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而又完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巨着,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