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块元朝的《圣旨碑》,碑的正面刻着四道白话圣旨,背面是对应的四道蒙文圣旨。其中有一则圣旨是这样写的:

秃鲁黑台、不花两个传奉蒙哥皇帝圣旨:道于少林长老,俺予你都僧省名字去也。则不(光)提管汉儿和尚,不拣畏兀儿、西番、河西,但是来底和尚每,都管底上头。唤都僧省,不拣那里来的呵。咱每根底来底,不合来底,都僧省少林长老识者合来底。都僧省少林长老予文书者。和林里有底和尚每,俺每根底提名字唤看啊。教来者不唤啊。休教来者依着释迦牟尼佛法里,和尚每根底管不得可。都僧省小名要做甚么。圣旨了也。

没错,这看起来像一堆乱码的东西,就是当年元朝圣旨的一种通行格式:元代汉语白话——简直比我们中学时的文言文更难懂,有木有?

由于元朝并没有像北魏一样推行汉化政策,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半蒙半汉,稀里糊涂。就像这则圣旨,频频出现的“每”和“根底”都是直接从蒙语音译的,“每”相当于汉语中的“们”,“根底”则表示动作对象,相当于汉语中的“对”。

面对这样一种横空出世的新“文体”,即便满腹经纶如福裕长老者,看完之后,估计也是一脸蒙圈。

把这道白话圣旨翻译成真白话,大意是这样的:

秃鲁黑台和不花二人传达蒙哥皇帝的圣旨给少林福裕长老:我已命你为"都僧省"官,不但要管汉人和尚,全国的和尚都要管。不管是哪儿的和尚,只要是长老认识的,都可以发给度牒,使他们免税赋。你的真名除了京城有些大和尚可以叫,别的和尚是不许叫的。另外,对违背佛法的和尚要严加管理。还有,你要都僧省的小名干什么呢?圣旨完了。

都僧省是个什么头衔?要知道中国版图在元朝时达到了最大,而且元朝又奉佛教为国教,做佛教界的首长,统领全国的和尚,这个权力不是一般的大。福裕长老到底做了什么事,能得到如此推崇?

少林寺元代圣旨碑

公元年,蒙古军队展开对金朝的攻伐,两军混战,民不聊生,福裕的父母也在战乱中不幸丧生,福裕从此成为了一名孤儿。

有一天,十岁的福裕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见他无依无靠,年纪又这么小,便怜悯地说:

“去学佛吧,好歹有个着落,能诵《法华经》就足够了。”

其实老和尚本是一番好意,担心福裕畏惧佛法高深而不肯去,便说只诵《法华经》就行,也不那么难。

不料福裕却反问:

“佛法只是读《法华经》吗?”

老和尚先是一愣,接着眼睛一亮,只觉得这孩子心胸和思维都很广阔,便带他去了仙岩寺,并对寺庙的人说:“可成大器。”

福裕的聪慧在小时候就远播乡邻,五岁时已能说会道,九岁能一目十行,乡里人还给他一个别名叫“圣小儿”。

21岁时,福裕削法受具,成了一名比丘。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僧人是万松行秀禅师,为了学习禅法,福裕便前往燕京在万松禅师门下呆了十年之久。

年,在万松禅师的嘱托下,福裕正式住持少林寺。

不能不说,少林寺一直都非常幸运。从天才少年到高僧门下的一代大师,福裕的学识与声望日盛一日。每每在少林寺登坛讲法,慕名而来的人如丘山云集。

金末元初,佛、道之争甚为激烈,蒙元朝廷也曾两度召集双方代表进行现场辩论。福裕禅师作为佛教一方的僧首,和那摩、八思巴等高僧一起击败了全真教的道士代表,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通过福裕的努力,不仅少林寺,还有洛阳白马寺等多座遭战争破坏的寺庙也都得以恢复。

少林寺从战乱中的凋敝走向空前的繁盛,但对于福裕而言,这远远不够。

因为,让这个禅门圣地永远枝繁叶茂,才是福裕心中的愿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福裕仿照世俗宗族的传承方式,在少林寺确立了一个师徒传承体系,立“曹洞根本一宗”,并以“福”为开头定下少林寺僧人的法名谱系,即“七十字辈诀”: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喜详,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福裕是法名,他还有一个法号叫雪庭,所以人们也叫他雪庭福裕。

字辈是中国文化里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对于一个姓氏,一旦字辈确定,每一代人的名字里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血缘亲情的纽带。

历代少林僧人也因字辈有着更加规范正统的传承方式,在历史的洪流中也不会轻易乱了方寸。

比如少林寺三十代方丈释永信就是永字辈,法承的是行正和尚,而现在寺院里大部分的僧人都是延字辈,若延字辈的师父们再收徒弟就是恒字辈,再往后就是妙字辈……福裕取的字都还多好听的,自带佛缘的感觉。

理论上,释小龙拜过永信方丈为师,应该也是延字辈,不过释小龙当年出演《旋风小子》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呀,并没有皈依我佛,所以“小龙”只是个艺名,不是法名。

福裕禅师的故事,不仅仅关乎少林,关乎佛门,也关乎天下苍生。

十三世纪,蒙古骑兵在欧亚大陆上冲撞拼杀,所向无敌,这个镜头的另一面却是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蒙古帝国西征的时候,欧洲人颤栗地称这个突然降临的队伍为“上帝之鞭”,不只是因为蒙古军作战之勇猛,更是因为,这支军队一直所贯彻的方针就是简单粗暴的屠城。

但当蒙军南下攻打南宋时,却有了例外。

丘处机“一言止杀”的故事流传很广,其实,对蒙古高层的嗜杀思想进行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仁人志士都曾冒险进言,除了丘道长,禅宗一派的影响也功不可没。

蒙古皇室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辅臣叫耶律楚材,他和福裕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万松行秀禅师。

耶律楚材曾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主张,并反对杀戮,万松行秀禅师亦常常通过耶律楚材劝诫成吉思汗毋乱杀人。

蒙古人倚重佛教,少林寺又是佛门重地,用佛法来说服蒙古人减少杀戮,这就是为什么在金元战争中,行秀命福裕前往少林寺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时的少林寺,犹如一块秤砣,在蒙古骑兵和天下黎民之间稳定着某种平衡。

犹如元史专家马明达先生在《千年少林历史篇》的讲座中谈到:

在废除蒙古人的屠城政策中,嵩山少林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敢想象,一个远在嵩山山谷里面的少林寺,几位在世外修行的高僧大德,怎么能够对当时的政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年,福裕禅师圆寂。次年,南宋都城临安和平受降,全城百姓得以保全。

年,元仁宗追封福裕为“晋国公”,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出家人获得这样的称号。

佛教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就是塔。

少林寺的塔林中间有一座七级砖塔,塔额写着“宣授都僧省、少林长老、特赐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塔”,立塔时间是年,塔下长眠的就是福裕禅师。

福裕禅师的圆寂塔(中间)

很多人以为,出家人就应该远离凡尘,找个清净的地方,闭关面壁,两耳不闻窗外事。

实际上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教讲出世是指要出离烦恼,而不是脱离俗世。

参禅打坐是修行,为拯救生命而奔走游说同样是修行。

虽遁入空门,却心系苍生,这就是雪庭福裕。

他用自己的方式救下了无数百姓的生命,这才是人们铭记至今的理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