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218/5941745.html

四川峨眉三峰

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市境内,离市区约7公里,距成都68公里,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指大峨山,属邛崃山脉南段。峨眉山占地平方公里,主峰万佛顶,海拔米;金顶海拔米,高列第二。远望大峨山和二峨山,两山相对,细而长,如同美女两条细长的柳眉,所以叫峨眉。早在公元3世纪初,魏晋名士张华即赋予“山如修眉横羽”的美喻。而北魏旅行家郦道元《水经注》说:“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峨眉山悬崖峭壁众多,位置介于凉山和邛崃山之间,地质学上称为“峨眉断块带”。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大自然持续不断地风吹雨淋,终于形成了这座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的天下名山。由于峨眉山的高度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山下与山顶的温差达5℃左右,山脚“芳花芳草春自融”,而山顶却出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景象。这里的云雾也较其他山区多且浓重,几乎一年四季都在云雾笼罩之中,人们难得一睹峨眉山的全貌。峨眉山与名人和宗教结缘,有据可考最早的是楚国儒生陆通,自号楚狂,在峨眉山歌风台结庐而居。东汉魏晋时期,峨眉山原为道教名山。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这里著书立说,有《峨眉山神异记》三卷传世。又峨眉山纯阳殿附近的千人洞,传说就是吕纯阳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为“天下第七洞灵陵太妙之天”。早期的道教经典,如《飞玄羽经》和《稽神枢》里就曾记载,“峨眉之山,金台之山”是“句曲洞天”。《峨眉山志》说:“以普贤视峨眉,不啻沧海之一滴;而峨眉有普贤,则如芥子纳须弥。所以虽僻处西陲,而名高五岳,与补怛、清凉同为朝野所崇奉者,以有大士应化故也。”诚如所说,正是佛教传入峨眉山之后,重新赋予峨眉山丰富而深厚的佛教人文内涵,才使峨眉成为名闻遐迩的天下名山。那么,峨眉山从什么时候起成为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呢?据说,汉明帝时,峨眉山民蒲公采药,见麋迹似莲花,便询问于千岁宝掌和尚,宝掌则让他去洛阳问摩腾、法兰二法师。法兰解释说:“《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有文:‘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一名曰贤胜,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所谓贤胜,就是普贤菩萨。”蒲公回到峨眉山后,就建了普光殿,专门供奉大行普贤菩萨。不过,像类似的传说,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等原因,的确已经很难得到证实,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传说而流传后世。比较可靠的是,晋代西域僧阿罗婆多来峨眉瞻礼,看到这里山水环合,很像西域化城寺地形,于是依此而建立道场。因山高无瓦埴,而又雨雪严寒,多遭冻裂;所以用木皮盖殿,称之为木皮殿。这段记载比较符合荜露蓝蒌的初创阶段。又稍后的慧持法师,于晋隆安三年(年)辞别其兄慧远,从庐山入蜀到峨眉瞻礼,并在这里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从上述二人同是千里迢迢到峨眉瞻礼而后结庐建寺的记载,不难想像当时的峨眉山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从道教洞天到佛教名山的转变,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见到弃观改寺最早的记载是在晋代。释明果,资州人,从小薙发出家于龙游山,曾经拜谒竺法护于大兴善寺,后回蜀居峨眉宝掌峰,与中峰乾明观道士斗法获胜,即改观为中峰寺。隋唐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在山上建立佛寺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许多道观便纷纷改为寺院。至清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峨眉山终于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唐代峨眉山佛教兴盛,梵宇迭起,香火不绝。但留存下来的很少,唯有伏虎寺,尚可领略唐代寺院建筑的些许风貌。宋代太祖赵匡胤掌握政权后不久,便下令废除周世宗的毁佛政策,佛教重获复兴。开宝年间,颁令在益州雕造《大藏经》,计收辑佛典部。后来,宋太宗赵炅又派内侍张仁赞,花了三千两黄金,购买赤铜铸造普贤乘象像一尊,供奉于白水普贤寺。到了明、清,峨眉山佛教臻于极盛,如雷音寺、洗象池、千佛庵、白龙寺、遇仙寺等,都是在这时创建的。清代曾经有八位皇帝给峨眉山赐过匾额、佛像,一时梵宇佛刹、大小寺庙将近上百座,僧众多达数千人。这个时期,峨眉山声名远播海内外,先后有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友人慕名前来礼拜,并赠送佛像和贝叶经等珍贵物品。清末,牛心寺传品和尚还应邀到朝鲜等国讲经弘法。目前,全山共有寺庙30多处。其中,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重点寺庙大多已恢复到鼎盛时的面貌,并且有所扩建和发展。现将峨眉山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寺庙简略介绍于下:

峨眉山金顶(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一、华藏寺:峨眉山佛教开山之寺华藏寺在峨眉山海拔米的大峨峰顶,最早叫普光殿,据说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是峨眉山佛教开山之寺。约在唐宋时期,改名光相寺。明初洪武年间,曾遣僧宝昙重修,开始用铁瓦,明末倾圮。清巡抚张德地,捐俸重修,有碑记。现存的正殿永明华藏寺,是清光绪十二年(年)重修。殿后原有铜造佛殿一座,宽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因为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俗称“金殿”,峨眉主峰也因此得名“金顶”。殿内供奉普贤菩萨乘象像,四壁万佛围绕。此殿是明僧妙峰发愿募造的,同时募造了三座,分送五台、峨眉、普陀,其中送普陀的一座,因僧人耽心会招来海盗而不敢接受,最后送江宁宝华山供奉。峨眉金殿后来毁于火灾,年9月日,在金顶华藏寺举行了重修落成和新铸普贤菩萨铜像隆重的开光仪式。华藏寺后是高达米的断崖,峭绝如削,这里遥对西康雪山,下临多米的深壑,云雾缭绕,深不可测,因昔日常有人由此跳崖轻生而得名舍身崖。舍身崖下波涛翻卷的云海中常常出现色彩瑰丽奇谲的佛光。佛光,又称宝光、祥光,在古代又叫光相,意思是指普贤菩萨用佛光这一奇景向有缘之人显示自己的法相。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老人叫蒲公,他祖辈都靠采药为生。认识宝掌峰下的宝掌和尚,且交谊深厚。一天,蒲公正在云岗采药,忽闻空中有音乐声,看见一群人马脚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顶飘去。蒲公心奇想看个究竟,便往金顶追去。只见舍身崖下云海翻腾、彩虹万道。在五彩光环中,有一个人头戴宝冠,乘坐六牙大象,脚下有白玉莲台。蒲公不认识,赶忙找宝掌询问。宝掌一听大喜,说:“这不是普贤菩萨吗!快,我们再去一趟。”走到洗象池,见地上有一片湿漉漉的象蹄印,宝掌说:“这是普贤菩萨骑的白象刚刚在这里洗过澡。”二人不一会就赶到金顶。往舍身崖下一看,只见一团七色宝光而不见普贤金身,蒲公问是什么原因,宝掌说:“那七色宝光就是普贤的化身,叫做佛光。”这时,光中又出现普贤金身,蒲公忙叫宝掌看,宝掌却只看见自己的身影在晃动,蒲公感到奇怪,宝掌解释说:“你每天采药救人,做的好事多,所以见到普贤金身。我做的好事不如你,因此只能看见菩萨头上的宝光,这也不错了。”以后,人们为了能够看到佛光,就会努力多做善事,并把能见到佛光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在晴朗的夜幕下,金顶舍身崖下经常能够看到成百上千朵火花在飞舞,形状有大小扁圆,色彩呈黄绿深浅,星星点点、时聚时散,倏忽飘动,光明灿烂、绚丽悦目。令人眼花缭乱,心神动摇。这就是圣灯、佛灯。据说古人好奇有去找寻的,看见神灯,伸手去抓,却只抓到树叶。民间认为这是“万盏圣灯朝普贤”。

香火鼎盛的万年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二、万年寺:峨眉六大古寺之冠万年寺位于峨眉山清音阁西北,观心岭下一空旷平台上,海拔米。晋隆安年间(—40年),在此创建寺院,起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年),更名为白水寺。北宋时,经多次修葺,又改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间,神宗朱翊钧为他的母亲庆贺七十大寿,赐金修筑了无梁砖殿,并题写“圣寿万年寺”五字金匾。从此,寺名改称万年寺,直至今日。历史上的万年寺建有十三重殿宇,气势宏伟,蔚为壮观,香火也十分旺盛,列峨眉六大古寺之冠。遗憾的是,年,一场大火将万年寺中的木结构殿堂焚烧一空,只留下无梁砖殿。现在,万年寺又重新修建了弥勒殿、般若殿、毗卢殿、巍峨殿、大雄殿,以及僧舍等。不过,无梁砖殿还是全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甚至是整座峨眉山的灵魂建筑。砖殿原名普贤殿,全是用青砖砌成的无梁殿,全殿高7.2米,面阔5.79米,进深6.60米。穹顶圆形,顶上建有五座小塔和四只似鹿非鹿、似羊非羊的吉祥兽。从外形看,如果把无梁砖殿视为一个巨大的塔座,那么,整个砖殿造型就是一座巨大的金刚宝座塔。殿内四壁万佛围绕,圆顶形承尘(即藻井),彩绘有四个飞天,分别抱着瑟琶、箜篌、芦笙、笛子等乐器,形象生动飘逸。而殿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位雄踞中心的铜铸普贤菩萨乘象像,高7.4米(菩萨和白象身高各约一半),重62吨,铸于宋代太平兴国五年(年)。当时,四川地方官员曾多次向皇帝报告普贤菩萨在峨眉山显灵,笃信佛教的宋太宗便派人以黄金千两购买赤铜,在成都分段铸成数十块,然后用骡马驮载上山铆接组装而成。白象口长六牙,粗鼻垂地,四足健壮,分踏三尺莲座,神态生动。象背上有金色莲台,普贤菩萨就坐在上面,头戴五佛金冠,身着天衣,容貌端庄,形象逼真。此殿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峨眉山万年寺中乘象端坐的普贤菩萨

峨眉山伏虎寺内的大雄宝殿

三、伏虎寺:虎溪禅林峨眉山第一大寺伏虎寺座落于瑜珈河南岸,与报国寺隔岸相望,海拔米。初建于唐代,规模不大。至宋代扩建,名神龙堂。相传,古时候这里常有猛虎出没,庙里和尚便建“尊胜幢”用来震慑老虎,从此,虎患绝迹,因此改名伏虎寺。明末清初,伏虎寺庙宇遭毁。清顺治八年(65年),贯之和尚率领徒众重修,更名虎溪精舍,历时二十年,遂建成了有十三重殿宇的巍峨大庙。伏虎寺的建筑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建有山门、中殿、正殿、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为峨眉山第一大寺,也是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清康熙年间,伏虎寺住持寂玩和尚又在伏虎寺周围广植榛、楠、杉、柏等树木,并按《大乘经》的字数,一字一株,共植树十万零九千多株,根据佛教中给孤独长者与祇陀太子的典故,取名为“布金林”。多年以后,伏虎寺所有的殿堂都被高大浓密的树木所遮掩。但四重大殿屋顶却从不积存残叶,洁净如洗。为此,康熙皇帝亲题“离垢园”三字,赠与伏虎寺,至今墨迹尚存寺中。伏虎寺因此又被称为“离垢园”。98年,原报国寺中的紫铜华严塔一座,被迁入到伏虎寺大雄殿的旁边。华严塔为明代铸造,高六米,十四层,塔身雕刻有多个小佛像,以及《华严经》二万多字,至今清晰可辨,现被列为四川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峨眉山千佛禅院洪椿寺

四、洪椿坪:避暑胜地藏经楼七方千佛莲灯洪椿坪位于宝掌峰下,海拔20米。洪椿坪上建有洪椿寺,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禅师所建,原名千佛禅院,也称千佛庵。明崇祯四年继建,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毁于火。乾隆五十五年(年),由峨云禅师重建。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重建后的寺庙也因此被叫做洪椿坪。洪椿坪建有殿宇三重,背倚天池峰,面临大坪山,气势雄伟壮观。全寺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千佛楼以及僧舍等。寺院原藏有清康熙、乾隆二位皇帝的墨宝,其中康熙题写的“忘尘虑”匾及对联,可惜都佚失了;只有乾隆所书对联,仍悬挂于殿内。大雄宝殿中供奉普贤菩萨像,左右为十八罗汉像,雕塑俱佳。藏经楼内悬挂的一盏七方千佛莲灯尤为著名。它高近2米,直径米,由檀木雕琢精工彩饰,七方翘角,上下刻有几百尊佛像。灯上还刻有云龙怪兽以及神话故事等图案。值得一提的是灯上造像佛道共处,颇不多见。据说是法能和尚在清末所制。相传,明代寺庙香火旺盛,僧众云集,多时达千人以上。但寺里缺水,住持德心禅师持杖祈祷,于是感得天池清泉一泓,即锡杖泉。锡杖泉四季不枯,清冽甘甜。洪椿坪后山的箐竹林为清代高僧绣头和尚结茅处。寺周古木扶疏,瑶草奇花,群峰环翠,云雾空蒙,似雨非雨,誉称“洪椿晓雨”,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古“峨眉十景”之一,是山中避暑胜地。

峨眉山月夜朦胧下的洗象池

五、洗象池:象池夜月峨眉十景之一洗象池创建于明代,原名初喜庵,稍后改名天花禅院。初创时规模较小,清康熙三十八年(年)扩建后,即成较有影响的大寺。寺前有一个六角形的小池,相传是普贤菩萨的浴象处,所以改名为洗象池。洗象池海拔米,殿宇雄踞天坡顶,深藏于一片冷杉林中。每当云收雾敛、皓月临空,月光透过泠杉林倾泻而下,洁白似银,清凉如水,这便是“象池夜月”,名列峨眉十景之一。洗象池门前有一石坪,也能观赏峨眉圣灯;但是比不上金顶圣灯来得绚丽壮观。

仙峰寺面向华严顶,背靠危崖,草木葱茏,深邃幽寂

六、仙峰寺:一片碧云天影静世界罕见珙桐林仙峰寺古称慈延寺,又号天峰禅院,始建于元代,明万历年间改建,殿宇四重,覆以锡板铁瓦,后殿为舍利铜塔,蔚为山中大庙。不过,现存殿庑多为清季修葺重建的。寺外不远,有一巨石,上面刻有“南无普贤菩萨”和“仙圭”等大字,人称仙峰石。寺名即由此而来。此处原为道家胜地,后因佛教兴盛而改成为寺庙,但附近许多景点仍保留了道教的名字。如寺右约一里的地方,便有一个幽深的天然石灰溶洞。传说古代有九位老人居住洞中,黄帝曾问道于九老,故称“九老洞”。仙峰寺第一殿原为财神殿,后改供弥勒菩萨,称弥勒殿。现又改为财神殿。匾额“仙峰禅林”。有联语“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等。殿堂内左壁悬挂木屏四扇,简述仙峰寺沿革及九老洞的传说。第二殿是大雄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十八罗汉,背面供奉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全为脱纱佛像。内有一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峰头外布些慈云,常庇琉璃世界;愿人出孽海迷津,名场利薮,洞口前撑来宝筏,普渡亿万生灵”。第三殿是舍利殿,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像。有舍利铜塔,六方七层,高3.6米,通体敷金,金光闪闪。年、、90年,上海龙华寺僧清福三次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锡兰(斯里南卡)取回佛骨舍利5枚、贝叶经3卷、玉佛五尊。后以舍利3枚、贝叶经2卷留赠仙峰寺,寺僧海岸、海良特建造舍利殿存放,“经舍”在“文革”中被毁,现舍利殿重建于解放初期。3年,新修了山门(石牌坊),整修完了地坝,使之旧貌焕然。仙峰寺面向华严顶,背靠危崖,草木葱茏,深邃幽寂。这一带生长着许多珙桐树,花呈白色,形如鸽翼,微风吹拂,翩翩起舞,为世界稀有植物,西方人称之为“中国鸽子树”。

峨眉山报国寺内广大僧人信众齐聚举行水陆法会(图片来源:峨眉山佛教网)

七、报国寺:名山起点铜钟清越远杂尘报国寺在峨眉山麓,海拔55米,是朝山的起点。报国寺原址在离现址不远的伏虎寺对岸的瑜珈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会宗堂,庙里供奉着普贤、广成子和楚狂陆通,取儒、道、释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顺治年间,迁移到现址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年)重修,并取佛经中“四恩”之一“报国土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后来又经过两次扩建,成为四重殿宇,亭台楼阁俱全,布局典雅的大寺庙,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等,自前至后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周围有花影亭、七香轩、待月房等建筑,排列有序,布局井然,规模为峨眉山下各寺院之首。七佛殿内,两侧墙壁上保存有宋代著名文人、大书法家黄庭坚所书《七佛偈》木刻四条屏。七佛殿后,有明永乐十三年(45年)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而成的大型彩釉瓷佛一尊,高2.7米,佛像底座为千叶莲台,瓷佛身缀千佛莲衣,暗寓“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的含义。这尊瓷佛形象高大,比例匀称,神情生动,线条流畅,实属罕见。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阅读全文”,参加增慧学佛全球共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