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442885.html

广钦法师德相(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广钦法师伏虎浮雕(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广钦法师(~),近代高僧,福建惠安人氏。广钦法师一生没有高建法幢、升座讲经,也无生花妙笔,但他参禅念佛、平实无奇的行持却感动千千万万的人。一生没有著作,圆寂之后,弟子将其平时训诫辑为《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林觉非居士所著的《恩师上广下钦老和尚年谱》行世。

广钦老和尚是老实念佛证得念佛三昧,是实证如来藏妙心的自参自悟者,出生于光绪十八年()。自幼体弱多病,随母奉佛茹素。年投礼瑞芳法师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年到莆田襄山慈寿禅寺,从妙义老和尚受具足戒。受戒之后,广钦法师决意继续潜修,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大米,前往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找到半山一个岩洞作为安身之处,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潜修生活。

清源山是一座荒山,茅草丛生,山如堆木,后山更是丛林密布,常有乡人入山打柴。广钦法师进山后往高处攀登,找到一个山洞,宽五六尺,高一人许,可供一人安住,于是就在洞中坐禅念佛。十多斤米吃完之后,广钦法师就以野果之类充饥,断了人间烟火,成为专吃蔬果的自然人(后来前往台湾,也一直以水果为食,因此信众称他为“水果师”)。

清源后山猴子很多,偶而还有老虎出没。广钦法师居山日久,人兽和平相处,彼此了无畏惧,因此有猛虎皈依的传说。

相传广钦法师找到岩石洞后,就在洞中打坐,这样坐了几天,突然听到老虎的吼叫声。老虎没有直接进洞,而是站在洞口,看到洞里有人,先把尾巴伸进来扫一扫,然后大吼一声,意思是说:“这是我的地方,你为什么坐在这里?”

广钦法师身形瘦小,但他听到老虎吼叫,不但没有畏惧,还把老虎叫住:“阿弥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报,终无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这个地方让与我修行,以后我成就,必当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广钦法师说完,老虎再次大吼一声,然后就离开了。老虎走后,不但没有到别处去,还把一家集合起来,蹲在山洞门口,在那里替广钦法师看守门口,每天就在附近游戏。当事人听说这件事,都称他为“伏虎和尚”。

广钦法师在洞中潜修时,经常入定,传说一入定就是十天半个月,还有一次入定太久,被人怀疑已经圆寂,差点就被火化。

有一阵子,有一些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为很久没看到“伏虎和尚”的踪迹,就到洞中探视,看见法师跏跌而坐,状态安然,于是不敢打扰,悄悄离开。过了一些日子,还是不见法师行踪,樵夫再次进洞查探,看见法师依然如故,就伸手去探查,结果不仅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和心跳。这样试了几次,樵夫心中不免怀疑,以为发生已经圆寂,于是跑到承天禅寺,禀告广钦法师的师祖转尘老和尚。转尘老和尚告诉樵夫说,这是“入定”。樵夫似懂非懂,但也放下心事。

可是日子一久,这群樵夫觉得非常纳闷,虽说他们乡野村夫没有见识,可是谁能相信人可以不吃不喝端坐这么久?于是再次进入山洞,试着去叫广钦法师,可是广钦法师还是毫无动静,摸摸鼻孔也没呼吸进出,他们认定广钦法师已经去世,再一次去承天禅寺通报,说是人死入土为安,应该早早料理,不可弃在荒山。

转尘老和尚也有些奇怪,以为广钦法师已经圆寂,跟这些樵夫说:“你们先去准备柴火,我们把他火化好了。”但老和尚又觉得不能太莽撞,又派人给弘一大师送信,请他过来鉴定生死。

当时弘一大师正在福建弘法,获知消息马上托人送来口讯,嘱咐他们不可鲁莽从事。弘一大师到承天禅寺后,与转尘老和尚还有樵夫走到清源山上,果然看见广钦法师坐在那里,没有呼吸,没有脉搏,心脏停止跳动。

弘一大师知道这是入定现象,在广钦法师耳边轻轻三弹指,广钦法师就从定中出来。

广钦法师出定之后,弘一大师赞叹不已:“像这样甚深的禅定,在古来大德中也都难得一见。”要知道广钦法师这一次入定,前后长达四月之久,若以常人眼光判断,真是不可思议!

更多阅读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一集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二集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三集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四集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五集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六集

《玄奘文化千年路》第七集

如何念佛才能得力?游正光老师开示

欢迎继续收看弘法节目,这个系列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在这个主题之下,里面有很多子题,今天所要谈的子题是:如何念佛才能得力?

  在佛门,有很多佛弟子以持名念佛为主,也就是持佛的名号来忆念佛的修行法门。这个法门是释迦世尊特别为末法众生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由于众生往昔与佛菩萨所结的缘深浅不同,根性也不同,所以众生觉得与哪一尊佛菩萨比较契机,就持佛菩萨的名号来念佛,希望未来能够往生净土。譬如有人希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持“阿弥陀佛”名号;有人希望能够往生东方琉璃世界,所以持“药师佛”名号;有人希望能够往生弥勒净土,所以持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名号等等。虽然我们有很多人修净土法门,执持佛的名号,希望能够往生佛的净土,然而却是事与愿违!有很多人刚开始念佛很精进,可是到后来退心不再念佛了。因此,在佛门中有这样的说法出现:“念佛一年,佛在心中;念佛两年,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会有这样的结果发生,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没有事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第二个原因,没有念佛的善巧方便,不知道念佛有什么次第,也不知道念佛有什么转折。

  首先谈第一个原因,没有事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以致念佛退转。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一听到念佛法门很好,譬如经中曾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所以,一开始念佛很精进,却没有事先建立佛法正知见,以至于没有智慧到彼岸;后来因为种种事相障碍,以及正知见不足等等,退转于念佛法门。这是因为念佛人没有依照世尊的开示次第进行所致。或许有人会觉得很奇怪,真的是如此吗?既然有此疑,后学就举经文来说明。在经中曾开示如下:(《大宝积经》卷)说明如下,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向佛禀白:“世尊!什么是一行三昧?”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法界实相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实相,那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就是法界,所以要系缘于法界,这就是一行三昧。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入佛的一行三昧,应该要先听闻智慧到彼岸——也就是要先听闻真善知识所说的正法,建立佛法正知见,并依之而修学,未来才能证得一行三昧而智慧到彼岸。如果不听闻真善知识所说的正法,而是听闻恶知识说法,永远不可能证得一行三昧,也不可能智慧到彼岸。这个实相—就是法界—祂如如不动,因此要缘于如如不动的法界,不会退失、也不会坏掉,以及祂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无形无相所以没有任何障碍可言。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要入一行三昧,应该处于空闲处,舍去种种妄想,不取种种相貌,专心系念于一尊佛,持一尊佛的名号,端正自己的身心,并面向这尊佛的方位念佛,于念念相续当中证得一行三昧,亲眼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

  从佛的开示,得到两点结论:第一点、须事先听闻真善知识说法,于建立佛法正知见后,未来才有可能证得一行三昧。第二点、必须随佛方所专心一意念佛。如果念佛人同时满足这两点,未来必能在念念当中证得一行三昧,见到三世诸佛。在这两点中,念佛人往往忽略了,不仅没有跟随真善知识闻熏所谓的正知见,而且没有随佛方所念佛;虽然自己很精进的持名念佛,却是盲修瞎练,导致很多人退失念佛法门而不再念佛了。如果念佛人知道要跟随真善知识教导建立正知见,于修净土法门当中必然会很顺利;这是因为真善知识会开示“念佛法门内涵及次第”,使得自己可以建立正知见,念起佛来当然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待建立正知见后,再随佛方所精进念佛,未来才有可能证得一行三昧而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佛当中能够念念相续,于一念间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不仅可以看见自己的自心如来,也可以看见别别有情的自心如来,祂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所说的念佛法门,其实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法门;是佛愍念末法众生福薄,特别开辟念佛法门,让众生能够借著念佛来摄心,最后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一行三昧境界;然后依著自己所证的一行三昧,转依自性清净心而修行,最后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得以圆满佛菩提而成佛。

  念佛会退失的第二个原因,是念佛人只知道持名念佛,不知道念佛的次第,所以没有善巧方便,也不知道念佛有什么转折,以致碰到瓶颈时,因为无法突破而退失念佛法门。由于时间有限,后学不谈其它念佛法门的内涵,仅谈持名念佛法门,并告诉大众持名念佛到底有哪些次第及转折。一般佛弟子刚开始持名念佛时,都是随缘念佛——也就是散心念佛,乃是借著持名念佛来摄心,并不是一心一意念佛,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响,导致持名念佛的“念”不见了,乃至念佛的“念”断了很久还没有发现!像这样的持名念佛就是随缘念佛、散心念佛。在此一阶段的持名念佛,因为众生有种种的烦恼,以及种种世俗事务的干扰等等,使得持名念佛的念断断续续的,乃至一事无成而打退堂鼓,不再持名念佛了。

  然而有些佛弟子能够克服前面所说种种烦恼,以及克服种种世俗事务干扰,心能安住在佛号上,不再随著烦恼以及随著世俗事务起伏不定,因而转入下一阶段,也就是在念佛的时候,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而且每一念都很清楚知道在念佛。经过一段精进念佛以后,慢慢会发现:刚开始持名念佛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大声或者是小声都觉得很累赘!表示自己的定力已经出现了,声音的出现,对你而言,觉得很吵闹、不安静,因此不想出声。这时候就要转进,改为“金刚默念”,虽然金刚默念很小声乃至无声,但是自己仍然很清楚知道自己念佛的“念”没有间断,这时不仅心中有佛号,而且在耳中或者是在心中时时刻刻有佛号,彷佛像录音带一样不断地播放著。到了这个阶段,由于专心持名念佛的关系,定力已渐渐出现了,所以能够在日常生活以及做事当中可以持续念佛;只是这个定力很粗浅,有时候还会受到外境影响而忘了念佛,但是会提醒自己再将持名念佛的“念”提起,不再跟著妄念跑。如果与前面随缘念佛来作比较,当然比前面随缘念佛进步很多。念佛人在此阶段不应该得少为足,应该再精进,锻炼念佛的“念”持续不断,而且很纯熟,使得定力不断地增上。

  当佛弟子于此阶段很努力精进后,会发现自己念佛的念仍然很粗糙,而且也发现金刚默念动嘴唇仍然有些累赘,不想再动嘴唇。如果有这种情形出现,念佛人应该转进下一个“心念心忆”的阶段,也就是不动嘴唇,并将持名念佛的念改为“忆念佛”,而且持续保持下去不要间断;如果不转进,定力就会停滞不前无法再增长。刚转进心念心忆这个阶段,会发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论是在办公或者是在做家事等等,忆佛的念会有间断的时候,表示自己忆佛的功夫还没有很纯熟,还是会受到外境的干扰而中断,尤其是一心多用的时候,忆佛念就会中断;这时候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锻炼自己随时随地有忆佛念,而且越是在动的时候忆佛念越是清楚,不会因为动的缘故忆佛念就断了。如果能够这样,表示你有动中定的功夫,离一行三昧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接下来,要有真善知识教导以及开示佛法正知见,譬如:什么是一行三昧?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达到一行三昧等等。所谓的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于念佛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正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第九观,佛的开示:“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由于行者在念佛当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也就是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了知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祂随时随地在护念著我们,只是行者未悟之前不知、不证而已!由于菩萨亲证自心如来的缘故,而如法修行,将自身染污的种子加以汰换清净,乃至究竟清净得以成就佛道。

  然而要亲证自心如来,必须具足定力、慧力、福德三资粮。所谓的定力,就是要有念佛的基本定力;也就是前面所说,于动中都有定力,所以心很细腻,才能够随佛方所去参究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然而在末法时代,有动中定来参究,真的很罕见!因此缘故,现代的佛弟子很难培养动中定来参究;就算有定力,那都是在打坐当中所培养的静中定,于下座不久后就散失掉了,更遑论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事当中有定力可以参究。然而正觉同修会有一法门,那就是“无相忆佛拜佛法门”,可以培养动中定,让你在任何时间,不论是在动中或者在静中都有定力随身。限于时间的关系,无法详细说明,如果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正觉同修会共修,亲教师会很详细教导你,让你有动中定可以参究,未来有因缘的话还可以明心见性。

  所谓的慧力,就是要有佛法的正知见,可以作为未来证得一行三昧的依据及简择。这些佛法的正知见,函盖了两个主要修行道次第,那就是二乘的解脱道以及菩萨的佛菩提道。二乘的解脱道,就是让二乘人得以解脱生死而入无余涅槃的法道;它只能让人成为阿罗汉,不能成佛。所以,世尊般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自称是佛。菩萨的佛菩提道,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佛道;它不仅可以让人成为阿罗汉,也可以成为究竟佛。所以说,佛菩提道的范围很广,包含了二乘解脱道在内;二乘的解脱道只不过是佛从佛菩提道中所析出来的一个法,让二乘人可以解脱生死的法道。然而这两个主要道背后的主轴,都是在讲一切有情的真心,也就是念佛人梦寐以求的自心如来,祂出生了一切有情的五阴世间、器世间以及所有的一切法;而这些五阴世间、器世间以及诸法都是虚妄不实,唯有真心才是佛所说的一真法界、实相法界。如果念佛人能够建立这些正知见,于体究念佛时才不会走偏了方向,未来才有可能证得念佛三昧。

  所谓的福德,就是在正法团体所培植的福德,因为这样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未来可以作为实证念佛三昧的资粮。念佛人因为有福德来庄严,真善知识就会观察你的福德因缘是否具足,如果福德具足了,其它条件譬如定力、慧力、菩萨种性等等条件也具足了,真善知识会想尽办法让你证得念佛三昧而明心见性,让你成为菩萨摩诃萨。然而有很多学佛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在相似佛法团体所培植的福德,可以取代在正法团体所培植的福德。这是不对的!因为在相似佛法团体所培植的福德,并不是真正的福德,不能以此福德来要求真善知识帮你证得念佛三昧。乃至有人在男女邪淫外道护持,想以此来要求真善知识让你明心见性,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在男女邪淫外道所培植的并不是福田,而是毒田,会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而下堕三恶道,非但没有福德来庄严,反而有损福德,更不用说可以证得念佛三昧了!

  综合上面所说作个结论:念佛人念佛不得力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没有事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也就是没有真善知识教导,建立佛法正知见,使得自己在闻、思、修、证佛法方面都产生了偏差,走入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走入男女邪淫外道中,无法智慧到彼岸。由于末法时代邪师如恒河沙,到处误导众生,所以学佛人应该亲近真善知识,回归世尊的本怀如法修学,以亲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因而智慧到彼岸。第二个念佛人念佛不得力的原因,没有念佛的善巧方便,不知道念佛有什么次第,也不知道念佛有什么转折,当然无法培养动中的定力,以及没有随佛方所而体究念佛,以至因为念佛不得力,所以打退堂鼓不再念佛了。如果学佛人能够具足上面所说两种条件,以及三种资粮来庄严自己,想要证入一行三昧而明心见性,那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说到这里,刚好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恭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