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18/9076540.html

L

O

V

E

母亲节·快乐

MAY·ILOVEYOU

慈母恩,深如海

寸草难报三春晖

胜佛愿,等虚空

一心得生七宝池

HAPPYMOTHERSDAY

今天是母亲节,不管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成功,每个人忆念妈妈恩的时候都抑制不住地激动,这是不需要伪饰也无法伪装的情感。

佛教文化中,非常强调孝亲报恩,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有关知恩报恩的教诫可谓多得不胜枚举。《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详细记载了母亲怀胎生产的艰难、危险以及养育儿女的艰辛,最后经中总结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佛门中也有很多关于孝道的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佛门大德们如何报父母恩。

MOTHERSDAY

虚云老和尚——苦行五台、燃指供佛报母恩

近代禅门巨匠虚云老和尚,出生才几天母亲就过世了。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希望母亲早脱轮回。

自光绪八年七月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到光绪十年五月到五台山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两次冻卧冰雪中,感文殊菩萨化身为文吉乞者,两度救他脱险,经历两年之久方才到达五台,达成了报母恩的夙愿。

虚云老和尚五十八岁时,往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母。老和尚不用蒲团,每日定三千拜,一夜在禅坐中,似梦非梦,见空中金龙一条,飞落舍利殿前天池内,长数丈,金光晃耀,师骑上龙脊,即腾空至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见母在楼阁上瞻眺,师大叫母亲,请你骑上龙来到西方去,龙即下降,梦即惊醒。但此梦兆,乃显师孝感真诚。

十一月,老和尚燃指供佛,因病重恐有危险,首座等皆不赞许,老和尚泪如泉涌:“我欲报母恩,发愿燃指,倘因病中止,生亦何益,愿以死为休矣!”燃指时,老和尚一心念佛,将此功德回向慈母,初觉痛苦,继而心渐清定。指已燃毕,上供十方诸佛,功德回向法界,老和尚竟能起立礼佛,不用人扶,第二天病已复愈,大众感叹稀有。

/5/9

MOTHERSDAY

来果禅师割肝救父

来果禅师主持高旻寺30多年,克己厚人,一生为道忘身。季羡林编辑的《近代大师来果禅师语录》在尾录自传中,有段近代释来果禅师割肝救父的经历,鲜有人知:

“十八岁时,禅师的父亲病重。禅师侍奉床前,父亲病危弥笃之际,禅师说:历来大德都孝心之举,何来我不可?于是先独自僻静室跪于佛前,焚香净身,乞求加持,良久,取刀于正胸自己划开,刀钝再磨,反复几次终于划开。此时刀和身体上都无血,手伸进去,一团极圆的干血(佛菩萨加持)球滚将出来,落在掌心,置于盆中。再伸手进去,将三分之二的肝割了出来。肝在手中如沸水跳动,伤口不能合拢,直冒热气,取腰带裹衣扎紧。肝包在豆腐里钝了,端去父亲病榻前。父亲食过再要,禅师只有好言安慰。不多时,父亲转危为安,直到病愈。”

/5/9

MOTHERSDAY

悟公上人为母亲守孝三年

悟公上人一生梵行高洁,巍巍功德。上人出生于浙江省岱山县岱东镇龙头村,十一岁随母亲茹素念佛,年至天台山国清寺依止台宗座主静权大师,修习教观十载,出任佛学研究社辅讲法师。年,上人得知母亲身体不好,因孝养母亲,遂离开国清寺回到岱山,住在离家很近的护国寺里修行,以便每日返家陪伴母亲。四个月后,母亲在念佛声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人为母亲守孝三年。年,守孝期满,上人朝礼南海普陀山,定居于该山报本堂,开始普陀山恢复工作。

/5/9

MOTHERSDAY

本焕长老燃臂尽孝

年,本焕长老母亲病重,他寸步不离地陪侍在老母身边,端茶奉水,喂药敬食,分分寸寸都照顾得体贴入微。母亲临终时,本焕长老遵从佛门“左肩载父,右肩载母”的教导,跪在母亲床前,抬起袒露的双肩,左右形成两个“肩窝”,装上菜油和灯草芯点燃了,默念起《大悲咒》、《心经》、《观音偈》。

油烧干了又加,皮肉烧得吱吱作响,他一动不动,泪如泉涌。就这样点燃身灯为母亲祈福,直到母亲离开人世。后来有人问:“燃臂孝母痛不痛啊?”本焕长老答:“说什么痛不痛,色壳子(肉身)是个生灭的东西,不过是用这个功德报父母生养的恩德。”

晚年,每当本焕长老捋起袖子,人们都会看到他为母亲送终时留下的印记,那印记不是一处两处,而是整个手臂几乎没有一处好的皮肤……

常言“百善孝为先”,望佛弟子莫忘孝道,愿天下母亲吉祥健康,平安喜乐!

MOTHERSDAY

念佛度母——宗赜禅师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深明宗要。

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当图报答,就迎接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切地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声中,安详生西。

禅师曾著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当以孝养父母为先。

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是“大孝之大孝”的典型了。

MOTHERS

DAY

MOTHERSDAY

道踪禅师——织鞋奉母,孝感乱军

《五灯会元》中记载:睦州道踪禅师,因为年幼时到寺院礼佛,见到僧人就像见到故知一样,所以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出家后持戒精严,学通三藏,后来在黄檗禅师门下开悟,在禅林中声名远扬,大家都尊称他为“陈尊宿”。

后来父亲早逝,母亲无依,于是他就住在开元寺僧房之中,织蒲鞋以养母,于是后来又有“陈蒲鞋”之号。为何他要织蒲鞋养母呢?后世的禅师曾经说道:陈尊宿之所以织鞋养母,而不用施主布施之物奉养父母,因为消受施主的布施是需要功德资持的,所以他不敢置母亲于不义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乱军将要侵城,陈尊宿将一只大草鞋挂在城门处。乱军想要抛掉这只草鞋,却费劲力气都无法将草鞋举起。于是领军者感慨道:“睦州里面有大圣人啊!”于是弃城而去,百姓由此幸免于难。

后世有禅师感慨道:“谁谓万夫之勇,竟不能动一草屦!诚孝之所感也!”正是因为禅师的孝感之力,所以一城的百姓得以脱离兵灾之难。

/5/9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家风和家具,哪个更重要?

听寒山诗

沉迷在美貌里,于人于己都是罪过

经过训练的“心”,才能拥有平静和乐的人生

同一个家同一个愿——《古文殊寺义工之歌》

传喜法师讲述:妈妈和菩提心

甘露醍醐

虽小善亦积之,必能汇百川成巨海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