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园middot美楼八十一汉阳陵
昆明儿童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50517/4624718.html一、汉阳陵汉阳陵,简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汉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年)竣工,从汉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汉景帝刘启是西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和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创造了中国君主专政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后元三年(前年)崩于长安城未央宫,葬于汉阳陵。陵园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帝陵东侧10个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主要文物遗存有:汉俑、罗经石、明御制祝文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恢弘气势帝王陵,四面三出十九坑。葬品繁芜陶俑异,茗茶香韵汉人风。平七攘外城郭稳,薄赋省兵臣子拥。可叹贤明十六载,官学兴办属文翁。——绿叶惜春《七律·游汉阳陵有怀》渭河水畔三春色,景帝陵边叹汉荫。文景先朝基础奠,接来汉武业雄浑。生前富贵陪人众,死后荣尊俑伴身。自古兴亡多少事,千秋功罪任浮沉。——爱填词《七律·参观汉阳陵遗址博物馆有感》青峰虎畏似不周,古往今来只望丘。景帝陵中观俑马,汉皇鼎上看恩仇。八丛高铁龙疯水,百里环城彩凝流。好斗雄鹰苍劲在,晴空雁唱信天游。——玉华子《七律·游汉阳陵》咸阳古道秦时月,渭水新桥汉上陵。猛役八荒千户索,无为四野万禾兴。抬头望阙幽幽寂,扼腕扶垣窃窃惊。将相王侯凭有种,春秋冷暖最薄情。——赵达明《七律·过阳陵》峨冠博带君天下,叶茂枝繁四海钦。春夏青葱挂青玉,秋冬黄绿幻黄金。美人汉服添儒韵,银杏阳陵承古荫。凤舞龙腾增瑞气,炎黄根固景常新。——周勇《七律·赏西安汉阳陵银杏》五陵原上草凄迷,狐兔争行乌夜啼。守邑少年皆鸟散,屯农老眊尚蜗栖。息民治道归枯冢,养晦伐谋失旧题。谒罢吁然一抬首,半规红日已沉西。——连云山客《七律·谒汉阳陵》偃武修文清静治,轻徭薄赋俭恭勤。七王平定削君侧,东市冤魂断诤臣。——月下求师《七绝·汉阳陵景帝》北原古柏掩深宫,翠柳凝眸淅沥中。万马千军陪葬土,五光十色化飞虹。心随曲径悠悠雨,意醉阳陵默默风。甚慰当年文景史,尤思盛世几英雄。——周炜才《七律·雨中游汉阳陵》银杏金叶洒满天,芳草凄凄秋风寒。咸阳城外多皇冢,汉帝阳陵更庄严。时空穿回两千年,文景之治犹再现。承前保国山河统,启后盛世平七乱。——坐看云起《七律·汉阳陵》巍巍汉冢柏森森,百亩丘园列美人。细雨润滋着翡翠,秋风拂拭戴黄金。日高游客赏佳景,月朗帝王说寸心。俗子不识真面目,三宫六院后妃魂。——刘宏民《七律·汉阳陵景区银杏林》西风始渡长安北,吟友一帮探古陵。柏木峥嵘残冢绿,渭河飘缈远川晴。导游尾去听皇事,墓道身临看俑形。汉景剑平七地反,不知可悔斩晁卿?——任东方《七律·访汉阳陵》冷风吹雨汉阳陵,松柏成行银杏青。神阙已平田兔厌,地宫初漏世人惊。轻徭薄赋承文治,竭虑殚精留史名。且看陶泥牛马壮,便知黎庶岁丰盈。——秋水长天《七律·雨中游汉阳陵》一百名陵沐野风,三千旧史此眸空。汉秦宫阙余青草,文景功勋没古铜。家国恩仇归晚照,诗书爱恨寄前冲。当时谁唱阳关曲,又望泾流入渭东。——升虚邑《七律·汉阳陵远眺》咸阳原上汉阳陵,野草轻黄柏翠凭。一地霜花银杏落,满园蜃气紫光凝。交流泾渭情遐鉴,入望乾坤势益弘。亘古风烟帝王去,碑留茔阙历曾经。——孙德力《七律·冬谒汉阳陵》古陵倾诉一贤君,平定诸王久有闻。景帝遗风千代赞,汉朝气势万夫欣。阳陵邑外迎秋雨,南阙门前送曙云。功德与天同永驻,赢来盛世入诗文。——赵忠全《七律·咸阳汉阳陵遐思》冬游汉阳陵想去拜谒汉阳陵已久,至少有七八年了吧,可由于俗人事杂,竟一直没有机会去。每年秋天,看到朋友们在圈里发的银杏林的美景,便心生羡慕,对那片土地油然而生神往之情。我是土生土长的白鹿原人,对于白鹿原更多的了解却是近几年。小时候对它是有一些憎恨的,因为它落后贫穷,离城虽然很近,而我和伙伴们却几乎没有几次走出过那片原。从小到大,记忆中似乎也只有我五岁出天花时,父亲曾骑车带我去城里看病。当我坐在父亲的二八自行车的后架上下了白鹿原,便被眼前出现的商铺、车流、人流所震惊了,心想:原来城市这么好,这么繁华,怪不得人们都想住在城里。父亲在西郊的工厂上班,从小到大,记忆中我只去过一次,就是出天花那次。医院,看完病就去了他们单位,我一直住了五六天,觉得城里就是好。等我病好时,父亲把我带到附近的公园里玩,公园里有假山,有湖水,还有很多好玩的。父亲带我去坐电马,电马一上一下转圈圈,中轴的玻璃镜上便映出了四周的景物,我感觉特别新奇。玩完电马,父亲给我买了一瓶冰峰,并帮我打开瓶盖,只见一股气冒了出来,我喝了一口,觉得特别难喝,便又递给了父亲,坚决不喝了。或许就是从那次进城看病,我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也要变成城里人住在城里。父亲告诉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念书,于是我照父亲的话做了,除了上学还是上学,后来我初中毕业,如愿以偿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老师,接下来结婚生子,忙于工作,便几乎不太回老家了。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家家都有了小轿车,出行十分方便,回原上老家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我逐渐对老家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白鹿原上有一个我们称之为大冢的地方,那是汉薄太后陵;在薄太后陵西北方向的任家坡也有一座冢,那是窦皇后墓;在不远处的北边原下凤凰咀有汉文帝刘恒的陵,而在西北方向的长安杜陵,也有汉宣帝刘询的陵墓。这一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令人肃然起敬,也变得亲切起来。我突然发现,人对土地对故乡的热爱是随着年龄日渐增长的。小时候拼命想逃离,不惑之年却日甚一日的感觉到它的亲切。每到节假日,驱车上原,站在自家的老屋院里,感觉那里的风都是舒展的,水也似乎比别处甜,渐渐的,这片土地在我眼中日益神圣与神秘。遥想多年前,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汉王朝,多少故事湮没于时间的河流,然而祖先留下的精神,又一代代地滋养着我们,生生不息。去汉阳陵的渴望,源自于那片无边无际的银杏林,又不全是,他还源自于户籍本上民族那一栏所填写的“汉”字;源自于汉字的“汉”;源自于秦砖汉瓦的“汉”。可以说这种渴望源自于血液深处,根深蒂固,源自于世世代代薪火相传,源自于年前,年前,5年前,一代代华夏儿女智慧的积淀。年11月0日,天气阴沉,有些许雾霾,忙完了家务,终于下定决心驱车前往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的汉阳陵。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的同茔异冢的合葬陵园,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地跨今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高陵县,西与汉高祖长陵接壤,东至泾渭交汇处,东西长约十公里,南北宽一到三公里,陵区主要遗迹有帝后陵园;南北区从葬坑;礼制封建遗址刑徒墓地;陪葬墓园和阳陵遗址等。我怀着期待的心情,驱车40分钟来到东门外的停车场,远远看到一望无际的银杏林。叶子已经落尽,笔挺的树身如同一把把长矛直刺天穹,皇家陵园总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濡染了它的气息,这里的银杏林终究与别处不同。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顺着甬道向前走了不远,便看到一块暗红色的指示牌,牌子上标注有:宗庙遗址、银杏林、南阙门遗址、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厅(地下馆)。我们先来到考古陈列馆。展览馆看上去很普通,土黄色的建筑较为低矮,使人似乎一下子就回到了两千年前。历史沧桑,风云变幻,大汗王朝的神秘面纱徐徐揭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阳陵地理位置图。在渭惠渠以北的咸阳原上,依次排列着长陵、阳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炎陵、平陵、茂陵九座陵墓。这些陵墓与在东南方的汉长安城遥相呼应,而在离长安城不远处,则是白鹿原下的汉文帝的霸陵,杜陵原上的汉宣帝陵。曾经在深秋的某一天登上杜陵,感受李白在杜陵绝句中描述的情景“南登杜陵上,北望五林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一轮夕阳沉入西天,霞光映在陵墓封土的顶上,我一路攀援而上,穿过刺荆,穿越过在秋风中渐次枯萎的野草,站在墓冢之上,登高望远,一股豪情油然而生。耳边的风拨乱头发,墓冢南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叶尽收眼底。几只鸟雀在林间盘旋,落日渐渐下垂,突然间便有了一种悲怆之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代国君治国理政,夙兴夜寐,虽然如众星拱月,却终究敌不过孤独。即使身后尊荣,然一抔黄土终将掩埋一切。一切都将是过眼烟云,然而又似乎不对,那一代代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建立起来的规则法典,风俗习惯,文化文明又一点一滴地渗入一代代老百姓的心中,融入血液,指导着人们的言行。有形的消失了,无形的并未消失,由封而建,封建并非只是糟粕,它也有很多精华被我们世代继承,规则的建立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要承受许多非议与委屈,然而最终留下的都是精华。向西北而望,苍茫的天地望不到头,不远处的咸阳原上九座帝陵,如同岁月长河中的几颗明星,与此息息相通,那一刻想去看看的愿望便愈发强烈了。“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地方埋皇上。”小时候听大人说这句话时并不以为意,如今年届不惑才一日日知觉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圣。穿过历史的烟云,每一个朝代都曾经有过辉煌灿烂也有过黯淡颓,败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未曾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留。无论你如何位高权重风光无限;也无论你如何寂寂无名,如草芥一般普通,都将走向沉寂,消失……汉景帝阳陵南区的外藏坑被发现,打破了西汉帝陵千年的沉寂。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察勘探与发掘,陵区十余万件精美文物重现历史光华,陵园形制规模布局及文化内涵基本厘清,作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西汉皇家陵园之一,阳陵集中体现了汉代陵寝制度与国家祭祀文化,是研究汉代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及精神生活的重要遗存。作为汉朝的第四任君王,1岁的汉景帝刘启继承父业,励精图治,厚积薄发,经济政治军事上皆有所作为,与其父汉文帝共同缔造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黄金时代“文景之治”。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六国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总领兵权平定叛乱,随后收回诸侯王的军政权力,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分封的弊病。另外汉朝采取与匈奴和亲通市的政策,稳定了政局。汉代人“事死如事生”,营建帝陵是重要的国家大事,投入巨大,历时长久。劳力众多。在展厅内我一边看文字,一边欣赏珍贵的历史文物。瓦当带着一股泥土的气息,无论是葵纹、云纹都那么精美,而那些刻有“与天长久”“千秋万岁”“永寿无疆”“长乐未央”文字的瓦当又寄托了当时统治者多么美好的愿望。“秦砖汉瓦”,每一片瓦当又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洒下了多少人的汗,才能最终被镶嵌在高高的门阙之上,享受无尚荣光。在展柜里,刑徒所戴的铁钳、釱(di)在灯光下闪着冷峻的光,透过这些刑具,不难想象那些刑徒戴着刑具劳作的场面。一座帝王陵,万具刑徒骨,生命如草芥。为了一项浩大的工程,牺牲再所难免,也不由人感慨万千。继续前行,一位温柔大方的女学生热情地询问:“阿姨,请问您需要讲解吗?我们是大学生志愿者,帮您提供免费讲解。”我欣然答应。来到跽坐俑前,小姑娘告诉我这叫塑衣式陶俑,后面还有着衣式陶俑。所谓塑衣就是衣服是直接塑上去的。旁边不远处又出现一些陶俑,这些陶俑赤身裸体,没有胳膊,我有些疑惑不解。小姑娘告诉我,这叫着衣式陶俑。在入祭时,他们都穿着衣服,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衣服都腐化了,由于他们的胳膊是木质的,也由于年代久远化掉了,所以才变成现在看到的样子。听了讲解我才明白其中原委,随后小姑娘又一路给我讲解了般邑家铜器、陶奁、陶熏炉、陶茧型壶的故事,用途。攀谈中得知她是建筑科技大学的大一学生,利用周末社会实践,服务游人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能力。听了她的话,我不由得为她竖起大拇指,同样是大学生,有些人整日沉迷于游戏与娱乐,而她则在不断的努力历练自己,真让人佩服。参观完汉代考古陈列馆,在旁边有一座汉代服饰展览馆,展览馆内有男子祭祀最高级别的冕服、男子直裾袍、曲裾袍、庶民装、玄甲;女装包括大袖深衣礼服、绕襟深衣、襦裙、禅衣、舞女装、庶民装等服饰。细细欣赏,一件件衣服制作精美,尤其是冕服,透着一股霸气,而红色的大袖深衣华贵而不失庄重,配以黄金珠玉的步摇,可以想象拥有者的尊贵与典雅。红色的长袖舞服柔软飘逸,想那汉代舞女穿上它,飘飘欲仙,"从容好起舞,延袖像飞翮”,难怪现在特别流行汉服,大街上好多年轻的女孩子身着汉服,确有一股仙气,让人油然而生神往之情。走出汉服展览馆,沿着考古陈列馆北边的路向西走,路北便是那片一望无际的银杏林,我兴奋地跑过去,可惜入口大门紧锁。望着一棵棵笔挺的银杏树,再看看满地如枯叶蝶般的银杏叶,我也只能是望林兴叹了。这时身边走过一对中年男女,他们也遗憾地说了声怎么关门了,便顺路向西走去。我也随他们一路前行,天阴沉沉的,不时飘落几滴细雨。由于天气原因,今天的游客很少,偌大的地方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游人,不过在我心里却是有些庆幸的。我素不喜喧闹,可以想象前一阵子银杏林中拥挤的人群如蜂蝶般吵闹,又如何能静下心参观呢?只不过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罢了。边看边走,沿路向右拐向前,一排排柏树森郁而立,在右手边突然出现一个门,门开着。走进去便是一望无际的银杏林了,林子很大,基本上没人,非常安静。厚厚的银杏叶铺满一地,树干冷峻笔挺,整齐地排列着,如同站岗肃立的万千士兵,静静地守卫着这座皇陵。低头,一个个圆球形的果子赫然在目,随手捡起一颗,突然间想起银杏树的另一个名字:白果树。今天算是见到真正的白果了,踩着树叶在林间穿行,自在惬意,此时林间空无一人,整个天地似乎在这一刻属于我了。坐在树林间,双腿盘屈,闭目冥思。风在耳边划过,一片叶子随风而动,发出窸窣的声音,眼睛闭上了,心才能打开。打开心又是另一个眼睛看不到的世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修心,在自然中,裂痕的心,受伤的心,委屈的心,不满的心都被那一阵风拂平了,坦然了,这胜似吃药。所以为了健康也要时常修心,现在医药费那么贵,医院进不起,养好了心也就省了一笔医药费。很多时候,旅游只是为了修心,自然就是最好的医生。走出银杏林,路的左手边是一条甬道,沿着甬道向南走,是宗庙遗址。遗址上架设保护棚,地上建筑早已无存,地下有曾经的地基,砖头碎瓦,砖头上印制着精美的花纹。而游人所踩的砖路也是依此复制的,走上去便有一种亲切感。低下头细看那方型纹路的砖,历史的风云曾凝聚于此,它或许沉埋于地下,然而它毕竟不只是一块砖,淬取了汉代的文明精华,一砖一瓦又聚集了多少灵气,它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在这里还陈列着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识石"阳陵罗经石″,它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8厘米,上部圆盘直径厘米,盘面凹槽十字形,四方所指均为正方向。它是修建阳陵时使用的测量标石,具有测定水平位置,测算高度,标示方位和规则的作用。据了解,阳陵罗经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在中国乃至世界测量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欣赏了宗庙遗址向西而行,一大片的樱花树出现在眼前,风有些冷,林间铺满了厚厚一层落叶,有些仍顶着寒冷挂在树枝上,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决不肯坠落的。对天空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都建立在苦苦的坚守之上,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对命运的不妥协,努力过,奋斗过,虽败犹荣。穿过樱树林向北走,便看到南阙门遗址的门楼。进入南阙门遗址保护陈列厅,门道东西是土夯的垣墙,经过岁月剥蚀,它们也只剩下一个类似土堆的高土台,垣墙周围散落着残破堆积的瓦片。顺着廊道绕行一周,眼前是无声的遗迹,耳边却听到千军万马的厮杀,眼前掠过一幅幅帝王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将军血染沙场的画面,此刻真想登上高高的阙台,感受一次“西风残照”的壮观,可惜阙台早已荡然无存,仅留一片残垣断瓦述说历史历史沧桑。听讲解员说考古博物馆里很多瓦当、陶俑、铜器大都是从这里发掘的,而今,它们静静地伫立于嵌有玻璃的展厅里,接受后人的凭吊,而那一件件文物后面又浸染了多少人的血泪悲欢,又有谁能说得清?穿过南阙门遗址,出现在眼前的便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了,一座敦厚的陵墓,陵墓上的植物枝叶茂盛,绿意盎然。绕陵顺时针而行,此刻风雨渐密,荒草在风中瑟缩,青石条上写着帝陵西侧外藏坑,帝陵北侧外藏坑,心下有些疑惑,不知放这些条石什么意思?一株在寒风中待绽的黄花吸引了我,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然而却又一下子被它吸引了。想当初叱咤风云的皇帝也已化作尘土,而唯有这花年年开放,这草年年变绿,不受季节影响,不受风霜摧残,该开便开,该落便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然而人走了不能再回来,花谢了明年还会开,很难说谁比谁更自由。人的生命是孤独的,更多时候都是在独行。你的悲喜,没有人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不是你。作为帝王,这种亘古的孤独,恐怕也只有那未央宫前殿那一轮明月知道吧。高处不胜寒,这世界说到底并不属于任何人,无论王侯将相,臣子庶民不过是自然的产物罢了。走至陵墓东北角,出现一座地下博物馆,名为“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走进去,眼前一片黑暗。稍作适应,透过巨大的玻璃和幽暗的灯光,我终于看到了地下的长坑,一个个长坑里有陶俑、战车、牛羊、陶塑、残砖碎瓦、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还有封泥印章,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实习的大学生讲解员略有些紧张结巴,他告诉我,绕帝陵一周外藏坑有81座,这里是已开发的十座外藏坑,是帝陵东侧12到21号坑,为了有效保护这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展示厅内部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理念和文物保护的科技手段,采用真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玻璃通道将游客与文物隔离,为双方分别创造了两个不同小气候环境,既保持了文物遗址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又为观众近距离观赏文物提供了较为方便的参观条件。站在中空玻璃上,似乎就站在了文物中间。低头望去,脚下便是一辆辆战车陶俑,曾经的王朝气象似乎出现在眼前,威风凛凛的皇帝高坐殿堂之上发号施令,杀伐决断,而大殿之外,又有那么多人为皇帝的衣食住行所忙碌……走出地下藏坑,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往事已远,宫阙已残,文物无声而深刻地讲述着不朽的故事,告诫我们:铭记历史,继往开来,只有弘扬传承好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今日游览汉阳陵,我不虚此行。(文/魏博)二、扬州平山堂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因为平山堂名播海内,历史上人们便习惯地将这里的名胜古迹,包括西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乾隆御碑等统称平山堂。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年)。平山堂确是个幽静所在,也是个驰目骋怀的好地方。门外建了木棚,棚上爬满藤蔓,走入时一片荫凉。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堂为敞口厅,面阔五间。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台前围以栏杆,栏下为一深池,池内修竹千竿,绿荫苒苒,因风摇曳。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似与堂平,“平山堂”之名即寓于此,似乎是把盛唐诗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名句变成了一幅画图,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不愧为扬州历代登临之胜,扬州最著名的文化地标。著名景点有:西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乾隆御碑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宋·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馀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清·弘历《辛未春仲平山堂》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清·弘历《平山堂》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清·弘历《游平山堂壬午四月朔日》督府繁华久已阑,至今形胜可跻攀。山横大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万井笙歌遗俗在,一樽风月属君闲。遥知为我留真赏,恨不相随暂解颜。——宋·欧阳修《和刘原甫平山堂见寄》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数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宋·秦观《题平山堂·栋宇高开古寺间》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峴首登临处,壮观当年有此不?——宋·王安石《平山堂》浪迹西湖兴未阑,吟鞭蜀冈此登攀。销魂古寺深林处,笑傲红桥绿水间。好景偏寻诗句乐,幽情欲借酒杯闲。他年但待重游日,总把新颜认旧颜。雅兴悠悠傲醉仙,欧阳古迹我凭栏。恢宏殿宇斜阳外,锦绣神州放眼宽。瓜渡依稀携日月,金焦隐约隔波澜。平山堂内平筵望,满壁题吟仔细观。题壁尚存识凤虬,游踪犹忆古扬州。诗中蜀冈趁霜别,画里金焦逐浪浮。舞榭歌台吟北固,惊涛拍岸唱东流。山僧索韵今何在,鸿爪雪泥问我不?!——胡积飞《七律·游扬州平山堂步宋人韵三首》蜀冈日暖锁春堂,雨霁兰香扑绣窗。山色有无凭眺望,林荫深浅任徜徉。修竹当写醉翁志,蕉叶难书僧侣伤。风物长存酬过客,梵音几缕入筠廊。——任立书《七律·忆扬州平山堂》廿四桥头唐杜牧,平山堂上宋欧阳。冶情酬唱春江月,形胜和吟蕙草霜。槛外泉幽花灿烂,山横云远水苍茫。龙飞凤舞镌书在,风物依然沁墨香。——烟霞客《七律·行吟扬州平山堂》远处青山雾里堂,俗僧旧事费评章。沙弥念佛心难静,庶子焚香欲更狂。苍柏灵泉成意趣,翠岚古室话沧桑。今生不问来生事,何必求神论短长。——陈士兆《七律·扬州平山堂》名噪淮南第一堂,千秋彪炳谢欧阳。蜀岗月色衔山远,御苑清泉吐水长。永叔西园栽翠柳,鉴真东海渡扶桑。历朝历代珠玑在,我欲吟诗兀自惶。——王香谷《七律·扬州平山堂》太守筠西据蜀冈,邻僧倚桂每邀觞。琼花月望千重雪,个字人孤万点光。印爪骑驴行酒令,摇春种柳著文章。诸山贬到平堂下,客次传荷手剩香。——红柳叶林《七律·扬州平山堂》蔓幽幽。或柳丝低亚,藤叶高收。几度盛衰,燕子来回春秋。二分明月凄迷处,眺远山、平入层楼。晴空倚,相思阑槛,宛存前世风流。犹记文章冕旒。夸客子高冠,六一青眸。万字墨挥,一饮千钟难休。大明寺畔桃花夜,秉烛吟、诗兴浓稠。斯远也,凭栏醉我,谁递觥筹。——董学增《梦扬州·平山堂》古人诗词当中的平山堂平山堂为扬州历代登临之胜,是扬州最著名的文化地标。自北宋庆历八年()欧阳修建成平山堂以来的千百年里,在人们的游览、宴集与感慨当中,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赋予了鲜明的文化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古人描写蜀冈和平山堂的各种诗词竟达一千三百多首,这些诗词把人们在平山堂上看到的美丽景色、把人们触景生情所得的各种感受、把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平山堂所特有的文化积淀,描述得淋漓尽致。一平山堂承载着一代文宗欧阳修觞咏风雅的深刻历史记忆。欧阳修《答通判吕太傅》:“画盆围处花光合,红袖传来酒令行。”传花行酒,何等风流,这段往事经过宋代文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描述敷演后,被传为美谈,奠定了平山堂最初的文化记忆,也得到了后世绵延不绝的想象、缅怀与神往。平山堂地处江淮要冲,盐业之乡,文化昌盛,名流会聚,雅集特盛。从这个意义上看,平山堂是最为风雅的文化地标。尤其是清代,自康熙初到同治末,平山堂得到频频重修,文人雅集更是接连不断。其中规模盛大且有记录可考的雅集至少有如下几次:康熙十二年(),扬州知府金镇重建平山堂,“堂成置酒,四远宾客咸集,曹侍郎秋岳(笔者按:曹溶)首为长律五十韵,属和者二十余人,一时江南北传盛事”(施闰章《平山堂诗记序》)。自此之后,平山堂上“诗宴六七年不怠,南北名士投贽者多被延接”(金植《不下带编》卷一)。康熙二十八年(),由孔尚任主持的平山堂雅集规模盛大,不减前人,“平山堂大集,到者三十人,所为诗各感所感”(孔尚任《杨尔讼(按:杨廷镇)招同人公宴平山堂,读欧苏壁间词有感,即席分赋二律》其二),有《平山堂雅集诗序》为证。康熙末雍正初,由沈起元《平山堂雅集用昌黎会合联句韵》题注,成都费滋衡,景陵唐赤子,山阴徐笠山,维阳程午桥、郭秋浦、谢凤岗、黄伊人、程君奏,淮南周白民、边颐公、程风衣同赋,可知雅集参与者至少有12人。乾隆中,《王晴山招集平山堂索赋长歌,时与会者百余人》(施安作),很可能是乾隆年间平山堂上参与人数最多、最为盛大的雅集。两淮都转盐运使卢见曾召集名流修葺平山堂,是乾隆十九年()的事。两淮都转盐运使曾燠邀集两江名流齐聚平山堂为欧阳修庆贺生日,又是乾隆末(约年)的事。(洪亮吉《六月二十一为宋欧阳文忠公生日,同人赋醉翁。曾宾谷转运寄六月二十一日集平山堂拜欧阳文忠生日诗至,操以寿并邀同作即呈曾都转燠》)同治九年,两淮都转盐运使方濬颐重修平山堂,诗云“三月三日天气凉,箴翁(笔者按:方濬颐)修禊平山堂。群贤毕至少长集,山林钟鼎形相忘”(齐学裘《纪胜游兼祝荐转寿》),人们称卢见曾“异代主盟追六一,名流选客笑三千”(高凤翰《平山堂》),称曾燠“风流无恙平山堂,扬州都转今欧阳”(秦浪《迟惕甫同游扬州不至,以诗邀之并寄宾谷》),称方濬颐“翁之盛业继欧阳,扬州胜地重增光”(齐学裘《蜀冈修禊歌》)。总之,这些儒士名流的风流雅韵在游览者的感受中,不断累积、沉淀为历史想象,都一并镌刻在了平山堂的文化记忆中。二在古人的诗词中,平山堂也是清官廉政爱民的见证。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在平山堂上的诗酒风流为人喜爱,更以勤于政事被后人敬重与追慕。宋代赵善括《平山堂》“想见风流贤太守,一尊时复醉欧翁”,清代冯询《平山堂咏古》“忆公宰斯土,政成及壶觞”,郭起元《程东起招游平山堂》“昔年欧阳公,于此辟书堂。为政尚简肃,逸兴寄词章”,都强调的是三位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活动家廉政爱民的循吏形象。清代康熙帝也曾为平山堂赐“贤守清风”匾,倡导群臣追慕三贤之风。就这样,三大文豪贤守循吏的形象,经过历代游览者的情感和文化积淀,渐渐凝结为平山堂文化的一部分,平山堂也成了贤守善政的象征符号,具有了讽励官吏、效仿前贤的文化意义。在众多描写平山堂的古诗词中,有这样一首诗,题目是《九月四日同鹾使者游平山堂因商救荒事》:“为赋登高此共游,山光入座绿阴浮。欣同篱畔寻秋色,漫倚晴楼豁醉眸。因话民情怜隐痛,更谈时事见鸿猷。清朝何幸逢明主,片语回天胜有秋。”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崇祯年间担任扬州兵备副使的郑二阳。崇祯初年,淮扬地区水旱灾害频仍,郑二阳于是约了巡盐御史去共游平山堂。必须强调的是,郑二阳游平山堂不是为了登高眺远、吊古伤今的,而是为了和巡盐御史商讨如何救荒备战、安抚百姓的。其情形正如郑二阳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因话民情怜隐痛,更谈时事见鸿猷”,明末的巡盐御史多半是极有权势的宦官担任的,因此,郑二阳希望这位巡视两淮盐务的宦官巨璫回到天子身边,能将扬州地区的灾情民瘼如实汇报,因为此时此刻的只言片语对于扬州百姓的作用,实在是胜过天高气爽的蜀冈美景,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清朝何幸逢明主,片语回天胜有秋”。据《(嘉庆)扬州府志·郑二阳传》的有关记载,巨璫这位极有权势的宦官来到扬州的时候,责令扬州的地方官向他行礼,只有郑二阳不愿弯腰行礼,巨璫也不得不暗暗佩服他。扬州地方志还有这样的记载:郑二阳属下有一位县令,送给郑二阳一块砚台,砚台送来的时候包裹得十分严密,郑二阳估计里面包的绝不是砚台,于是就把这个包裹退了回去。郑二阳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扬州人民的尊敬。当时,“盐政日坏”,沿海盐场的灶丁穷困潦倒到极点,想起来造反,郑二阳雇了一条小船亲自前往安抚,灶丁都激动流涕,“遂不敢萌异志”。后来,郑二阳被朝廷派到安徽去当巡抚,扬州人还是非常怀念他,特地为他做了长生牌位放到名宦祠里。三在古人的诗词中,平山堂还是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载体。扬州和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自远古到今天,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是在元代,也是如此。高丽忠宣王(年、-11年在位)一朝,忠宣王王璋旅居中国数十年。王璋在中国期间,他与姚燧、虞集、阎复、元明善、赵孟頫、朱德润等元朝文人学士交游,并筑“万卷堂”以切磋文艺,又沉迷于佛教活动,曾赴五台山、江浙等地上香,多次布施经藏。元延祐六年(),忠宣王携权汉功、李齐贤等高丽文人赴江南,他们此次的行程,大致走的就是大运河航路,南渡长江后,沿着江南运河,由镇江、苏州至杭州,降香礼佛。其间,王璋一行在扬州游览了平山堂,李齐贤所作《鹧鸪天·扬州平山堂,今为八哈师所居》可以作为文献旁证:“乐府曾知有此堂,路人犹解说欧阳。堂前杨柳经摇落,壁上龙蛇逸杳茫。云澹泞,月荒凉,感今怀古欲沾裳。胡僧可是无情物,毳衲蒙头入睡乡。”诗人在一个“云澹泞,月荒凉”的夜晚来到平山堂,闻名遐迩的平山堂,却被一个“毳衲蒙头入睡乡”的胡僧占据着,此情此景,诗人不得不“感今怀古欲沾裳”。李齐贤的这首词不但格律皆合,而且生动地描写出王璋、李齐贤等人游览平山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怪不得《益斋先生年谱》记载,“王降香江南,楼台风物,遇兴遣怀,每从容曰:此间不可无李生也”,可见李齐贤的汉语言文学才华极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朝鲜半岛的文人骚客以学习中原文化为尚,也印证了当时扬州与朝鲜半岛之间关系之紧密。在笔者和校友金川一起收集的有关蜀冈——瘦西湖景区的三千五百余首古诗词中,平山堂和蜀冈的古诗词就占了一千三百多首。平山堂历经沧桑,除了原本为人们所注重的疏离闹市、亲近自然的文化韵味以外,又成了贤守善政的象征符号,最终成为美籍中国文化学者梅尔清所说的“通过透视社会的物质重建来透视知识精英的自我意识及文人共同体和文化重建的意义”的精神高地。所有这些,都在古代人所作的诗词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数据是不会骗人的,五亭桥和白塔固然是扬州的文化地标,蜀冈和平山堂更是扬州城的历史之源,是扬州城的文化“基因库”,是“最扬州”的根和脉。“不到瘦西湖,不算到扬州;不到平山堂,不算懂扬州”,还是很有道理的。(文/方晓伟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8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雨中游鹊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