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圆寂纪念日在佛教新时代的起点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151.html太虚大师是近代驰名中外的佛教改革家,是中国近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运动的巨擘。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年1月8日),圆寂于公元年3月17日。年,太虚大师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太虚大师“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提出了“人生佛教”思想,与佛教“三大改革”,近一个世纪以来,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思潮。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纵观太虚大师的一生 他与大公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大公佛教记者梳理查询,自年起,太虚大师就开始陆续《大公报》发表自己的文章,其文字纵横捭阖,激荡时事,颇有宗师之气概。如年6月7日《大公报》在第三版刊登了太虚大师撰写的文章:《佛教与国际反侵略》,希望佛教徒承担起维护正义的责任,协同一致,消除战争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损害。同年7月7日,《大公报》刊登太虚大师的《精神团结与佛教之调整》一文,希望社会改变向来歧视佛教、轻蔑佛教的观念和一些伤害佛教徒的做法,也希望全国僧众注重讲习研究佛典,多闻正解,如理实行。年9月1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刊登了太虚大师《中国今后之文化》,以求中华民族发挥涵容的特色,促进文化发展,以期实现社会大同文化。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值得今人学习、研究、奉行。 太虚大师也常常阅读《大公报》,经常提起《大公报》,如在年重庆华严法会上,太虚大师就称赞“罗(斯福)、邱(吉尔)联合宣言及大公报的呼吁,实是奠定国际永久和平的纲要,能依此切实进行,才是全人类解除痛苦获得安宁的保障。”此外,大公佛教了解到,他还在《大公报》上与人论辩,对陈公博在《大公报》上发表的“物”的理解,太虚大师则应机而发,作了《什么是物》回应之,并由此因缘,在巴县监狱详细讲述了佛教的缘成史观。 作为一位影响世界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用自己的声音与行持影响了佛教界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公报》是太虚大师议论时政、发表灼见的阵地,为佛教的传播与佛法的澄清,承担了应有的责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适逢太虚大师圆寂69年纪念日,我们共同纪念这位人间菩萨。 每一年的清明时节,武昌莲溪寺僧众、武昌佛学院女众部学僧与居士行脚至潮音茅篷遗址瞻礼太虚大师舍利塔。 7:30,师父们排班出发,行脚50分钟到了潮音茅篷,曾经,太虚大师在此闭关,如今,一座素雅的水泥塔在此处屹立。在层层的高楼间,这里依旧保持着淡雅、清净,而它所代表的,是站在中国佛教史第三个转折点上的伟人! 师父们排班进入狭小的茅篷遗址内,带着民国特有的圆形眼镜的太虚大师,目光深邃,表情凝重,让人不得不想到塔投身革命的激情与推行改革的魄力。我也在想,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比丘尼与沙弥尼师父们,对这位老校长,会有怎样的情愫呢? 在我的心目中,太虚与虚云两位大师是最为敬仰的,他们如同民国的文人骚客、社会名流一般,生动得那么不真实,流传的照片与传记在这个时代,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所幸的是,年迈的慈学老法师亲近过这些长老们。她说起长老们的风范与事业,让人心驰神往。相比于我听来的只言片语,武昌佛学院的师父们,应该更加亲切吧! 诵经过后,大家一同向太虚大师塔顶礼。 “展具——” “拜——” “问讯——” “绕塔——”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这座塔,塔身朴素,只字未刻,亦是如此,才能够在文革之中保留下来,也才能留于后人,一个祭扫瞻仰的机会。历史上的太虚大师,著作等身,开创了最具生命力的的佛教思潮,却回归到最寂静最朴素的那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在我无数次的遐想中,太虚大师是这样的——在寂静的兰若处,深入经藏,禅定甚深,灵光独耀;对着陈腐的佛教积弊,痛心疾首,力排众议,坚持改革;在欧美的讲堂上,慷慨激昂,汪洋恣肆,畅佛本怀。 太虚大师,真如他的名字一般,既是唯心所现的交芦子,由俗入真,直彻心源;复因悲华之愿,化真返俗,普觉群迷,此刻应是兜率菩萨,笑遨太虚吧! 最敬仰太虚大师的,无疑是他改革的魄力,年仅廿二的太虚大师便勇敢提出了“三大改革”的构想,在遭遇了反对与抵制后,潜心闭关两年,出关时,意味着革新的思潮即将席卷世界佛教,摧毁虚妄、迷信、贪婪的流弊,建立起关怀人生、观照人间的人间佛教旗帜! 二十出头的太虚大师,依然深入经藏,确信自己的信念确是两千年前佛陀所传下的正法,痛陈流行的佛教,不过是国人自我麻痹所衍生的迷妄。百年前那“革新”的旗帜,当是“复兴”的真理吧!如此魄力,堪当“大悲大智大雄力”之赞叹! 如今,我站在这里,感受到的,只有最朴素的阿兰若。 这也正合大师的主张与理想吧!四十岁的太虚大师讲授“人生的佛学”,由是人生佛教的思想建立,逐渐演化成为“人间佛教”思想,八十年来,成为最有生命力的佛教思潮,而眼前的这座朴素的小塔,也在此昭示着时代的变革,提醒世人,佛法的目的,是于身心的烦恼逼迫中解脱,于此建立人间净土!“人生改善、后世胜进、生死解脱、法界圆明”——八十年来,人间佛教的理论逐渐丰富完备,藏经中的菩萨道精神,被真正发掘出来;新兴的道场自觉成为人间佛教的践行者,佛学院、佛化报刊、佛教慈善组织相继成立。 ——与其说这是一场革新,不如说是一场复兴。 然而,我不自然想到了近来的见闻,在此以我浅薄的意识思考。对人间佛教,我的印象无他——立足此时此地此人,正观缘起,通达无我,安顿身心,建立人间净土!我想,这是诸佛出世的真义,也是通达证悟的唯一法门。 而近来的见闻使我不得不反思,“人间佛教”思潮虽然为智者达人所推崇,与一般大众中实有两种误解。 一者,忽略对人生对人间的观照,妄生对净土的空想,沉溺于虚妄的幻想,如此不仅没有消融自我,竟建立起一个更大的傀儡,生起了更多的烦恼与执着,如是者甚多,恐已全然背离了如来意旨。 二者,不能通达“人间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错解其为“人天教化”,如是者甚多。譬如有人说,若建立人间净土,何必有他方净土之说,实为错以方便为究竟。再有,儒家学者、不重经义与修证的学者,以为“人间佛教”不重觉悟,混迹红尘,或空谈“三教合一”,或提出“儒化佛教”,更有妄谈入世忽略涅槃解脱者。自误误人,令人扼腕! 虽然春风料峭,茅篷前的树叶依旧青翠,不是吗?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形;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看着眼前的师父们,自然想起了,每一个人都是太虚大师遗志的继承者,也是人间净土的开创者,岂不快哉!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大公网佛教频道! 大公佛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6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悲恸丨塔尔寺住持宗康活佛昨日圆寂
- 下一篇文章: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丨佛教在华弘传的黄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