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思考《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心若菩提》这两本书都是理解大人物思考方式和思维路径的佳作。毛泽东很喜欢阅读,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有些甚至只是一些标注,但标注也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在梁漱溟提到问题不是革命而是文化自救时,毛泽东就连画了三个问号,表示莫名其妙:恐怕表情也是这样的:在各种书籍的笔记和评价里,能够看出毛泽东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也能够看到他对许多细节敏锐的捕捉。笔记精讲一共有四本,分了四个大主题:《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我最喜欢的不是政治历史相关的,反而是《文学卷》。从毛泽东少年时读书写的评语来看,他对文学极有兴趣,也得到了极佳的文学修养,自己撰写的诗词颇有帝王之气。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学性的语言和旁征博引,在后期政治斗争与管理中简直如虎添翼,是不是会用古人的案例来做比喻、以古人的名言来做点评,让人印象深刻。他很喜欢读古典小说,有一些思考认知,放到现在都没有逊色。比如点评《金瓶梅》的几段话:“《水浒》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金瓶梅》的作者是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的。”“《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只写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而对比来看,《心若菩提》则是一本叙事书,也同样可以看到曹德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曹德旺,在个人成长和职业成长中的遭遇,以及这些遭遇中的思考。这本书我曾经单独写过一篇读后感,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建议学习曹德旺人与生活《尸检报告》《数字黄金》我一直很认同一个观点:书籍和电影是可以拓宽我们人生的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发明。我们每个人能经历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但这个世界在发生的、距离我们遥远的事情,却可以通过书籍和电影触达到我们,让我们能够看到世界无数的可能性。有时看过一部精彩的电影、读过一部精彩的书,都会有参与其中、恍若隔世的感觉。《尸检报告》是一个尸检工作者对工作日程的详尽描述和思考(并不是法医,严格来说,是APT,即解剖病理学技术员)。既能满足某些人对解剖尸体这种工作的猎奇心理,也能揭示在这背后关于生命、死亡和社会的思考。《数字黄金》则讲述数字虚拟货币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裹挟或者引领这段历史的那些有趣的人。这段历史里,有神秘的中本聪,有以贩毒为主的“丝路”网站、有极端无政府主义者、有唯利是图的商人、有奉为“神明”的比特币耶稣......他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属于虚拟世界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隐藏在显示屏和键盘背后的世间百态。这一类的书籍未必能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深入思考,也不会提供很实际的方法论。更多的,就是刚刚说的,让我们的生活体验更丰富些,或者哪怕,只是在我们枯燥,且无味的生活中,增加一些趣味。人与世故《水浒传》

《天龙八部》

《水浒传》和《天龙八部》当然是之前都已经读过的名著了。今年某些机缘下再次重读,又有许多新的体会,更多的,就是对其中“人”为视角的兴衰荣辱、人生际遇有了新的思考。比如,过去对林冲、武松、鲁智深在后半部里的悲情并没有太大感受。这次重读,却很容易读得感伤,吃着饭,手里的鸡腿都不香了。在既定规则和既定利益追求的社会关系中,想要仅凭热血和正义,与世界对抗,是不会有善果的。这时候的选择,就是要么接受成为既得利益者,要么拒绝去过隐居清苦的生活。“改变世界”终归是杯中月雾里花。金圣叹评宋江是下下等人,但也很难单纯判定他就是个好人或坏人。这才让《水浒传》的悲情变得不是“坏人做坏事”那么简单,而是“谁都无可奈何”的悲凉。顺便提一句,最悲凉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逵了。楼塌了、人散了之后,宋江临死前,还不忘把李逵毒死,怕“坏了梁山名声”。《天龙八部》的萧峰当然也是少见的金庸小说里悲情色彩浓重的主人公。明明是绝世武功、明明是江湖大侠、明明是情智双全,却被身世搞得一塌糊涂。段誉和虚竹的际遇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也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故事。每个情人都是妹子,很苦;想老老实实念佛做和尚,却被卷入各种打打杀杀,也很苦。他们身上,甚至都看到了韦小宝的影子:全都是命。除了人物命运,还有诸多小时候读不会在意的对话细节、行为举止,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为人处世的海量案例,值得反复品味。人与心理《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感觉理工科生是被理工科的教科书吓大的,总是对教科书有刻板印象。比如我读这两本书之前,看到评价都是学校在用的经典教科书,心里先凉了半截,觉得是不是都是需要背诵的概念、公式、定理。虽说已经买了好几年,真正静下心来读这两本,是今年入冬之后了。在此之前,对于心理学,经常读的是小册子的畅销书,或者只言片语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