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命,就是缘法如此
平时会有一些零散体悟,不足以单独成文,但又有些意义,不妨以片段形式分享下: 1、 所谓命,就是缘法如此。缘法如此,就是因缘如此。都已如此,如此而已。 佛家说“缘起甚深”,不到成佛,不能通达幽微。又说“敬畏因果”,一切终有因果,只是你没能力看透。有能力看透的,他知缘法如此,唯有随顺,这是命。没能力看透的,缘法终是如此,他只能认下,这是命。 世人皆崇尚有为,有为不是错,错在不见这棵种苗,所由以生出的缘起无尽的大地。所以世间世人,不能冲淡,不知敬畏,总是一场失望,总是一场虚妄。 背向缘起的人,他要做主宰,却注定只是缘起的工具。 2、 孔子晚年很悲,却不是悲于事不成,而是悲于道不行。只个此处,便是圣凡的分界。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分界便是这因与果的分界。因即发心,果即功利。但护发心,莫论结果,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尽人事,安天命”。《大明王朝》里老成持重的胡宗宪有句话,说得最真朴:“做事情,不问能不能,但问该不该。” 说该说的,做该做的,但不强求。 3、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权威兴膳宏说:“骄傲使人进步。”大妙。 这个骄傲,不是通常的骄傲,而是自尊。其中的差别,一个是对别人,要凌驾于别人;一个是对自己,要建立自我的尊严。这尊严,即是对生命的庄严。生命得以庄严,生命的真谛才能显现。就像一个自尊的人,才可能见得真我。 所以一个人建立这样的自尊,就是入道的开始。因为道体,即是这生命真谛所在,即是独尊、至尊之物。所以佛陀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禅宗称开悟之境叫“照体独立”,所以老子说大道“独立而不改”,所以《庄子》讲“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所以《黄帝内经》说“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所以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所以王阳明晚年自得于能够做得一个狂者,根本上就是因狂者,建立了这样的自尊,然后才有资格谈后来的中庸大成境界。所以有真本事的人多狂傲,典型如那些民国大师们。这里我们要明白,他们是为自尊而有本事,而不是有本事而自尊,其中有个本末主次的问题,多少人都看错了。一个真有自尊、真求自尊的人,自会孜孜不倦,自会清高不污,不如此便不足以自尊,进而才可能与最后的真相相遇。反过来的,便多是功利宵小之徒。而我们这个时代,几个有自尊的?所以被那些欲望诱惑一带就跑了,老死不回头,简直太没自尊了。第一就是要有自尊,要建立自己的自尊。自尊则源自自觉。生命的自尊,来自生命的自觉。道之至尊,来自道之独觉。4、朱子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子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余英时评价道:“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如今越来越多人倾心传统文化,想学传统经典,却又觉得隔膜,读不下去。朱子说的,便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这是最聪明的办法呢?人读经典,是与古人交流,便正如两个人,需要经历一个相识、相知、相契的过程。你先要认识这个人,接着是熟悉这个人,然后才能了解这个人。对应读经典,相识就是你知道这本书要去读,相知就是你对文本文意熟悉,相契就是把握背后的内涵真意。“只管看”,便是交往再交往,观察再观察,感受再感受,当然“自然晓得”。所谓日久见人心,即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说什么最笨的办法最聪明的办法,实是本来就该如此,事情本就是如此,也只能如此。而很多人读书都想求捷径,不愿意老实去看,或者一看不懂就打退堂鼓,要去看别人见解,要去求明师。却不知这正如追求姑娘,你不愿去了解她,你不能厚脸皮追,而只是通过别人了解,见了本人却绕着走。你能追到,才怪。5、程颐说:“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则道不亲;孟子教人常高致,不高致则道不尊。”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各家各派,诸大德,都有这个情况。这告诉我们,虽道无两般,但古圣贤皆有自己的性格气质,所以适应于不同性格气质的人。你在选择主读经典上,你在拜师上,便都要考虑这个,才能因为相(对)应(味)而更容易进入,进步得更快。这不是说有些要读有些要不读、有些要学有些要不学,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质,有个主次的安排。毕竟自家脾气秉性在这里,毕竟自己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也不必贪多,因为道,是一通百通的东西,差异的只是表象。同时也要明白,善知识的面目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绵柔,有的刚烈。绵柔的你不能以为拖泥带水执于名相,刚烈的你不能以为不包容无摄受,其实只是不适合你而已。万万不可轻易诋毁,见过太多轻易诋毁先贤的了。如此自误尚小,误了他人,让别人因此不能亲近,则是大罪过。“要想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多数善知识,发心总是好的,“善”之一字也只在发心上看。其他纵真有些不妥处,也不必苛责,所谓“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人和事是两码事,局部和整体是两码事。赵州禅师云:“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6、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讲理地,理地就是要干干净净,但留一毫便是妄念,《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讲行地,行地就是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不放过任何起心动念的觉照,时时处处这么做去,否则便是败给业力习气,《金刚经》云“善护念”。合之,便是依理而行,便叫做“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便是六祖所谓的“顿悟顿修”。如此,才是双眼圆明、双脚健全。达摩祖师云:“行解相应,名之曰祖。”7、要过年了,多数人都要回老家,都要见到自己的父母。但很多人都不明白,“年”以及所关乎的这些,乃是个大象,背后有极深极深的东西。那便是:人,都是有着天、地、人三个源头密码的,如同基因,这是人与道交的端口所在。所谓源头,即在源头。天之源头密码,所谓天时,便在我们生命最初的时期,我们的胎年、幼年、童年。老子所以讲“如婴儿”,道教所以修“胎息”,道教佛教所以都讲“长养圣胎”,明代哲人李贽所以倡“童心说”。初心的意义,便在这里。地之源头密码,便在故乡。老子说“道法自然”,《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则道尽其中自然本源的意义。对于人,思乡也本是中国人绵延几千年的最真挚情感,留下了多少诗文,“落叶归根”更是中国人最深沉本源的情结。不仅世俗人如此,大彻大悟的智者们亦是如此,六祖慧能大师圆寂前预知时日,便是回了老家新州;圆悟克勤禅师晚年,也是离开了驻锡多年的传法地,回了老家四川,并在这里圆寂。人之源头密码,便在父母。所以王阳明在五溺时代最后,本欲入佛道,可是始终放不下对祖母、父亲的亲情,越想放下越放不下,所以大悟“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断灭种性矣”,从此归于儒家。所以《孝经》说孝乃是“至德要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我说这三个源头密码,是人与道交的端口,便是因为这是人的源头,道则是天地万物的源头,所以人之源头是与天之源头最近的地方,是天人相交处。把得这个相交处,才谈得上天人合一。合一处,就在这三大源头密码里,就在这三大源头密码的背后。更明白点说,这三大源头密码,便是人的三种至深至切的情感,而道境即是道情,这三种情感便是与道情最近的地方,是人进入道情的入口所在。譬如:童年最是纯真无邪,道即真纯;故乡最让我们觉得安稳,道即心安;在父母身边我们最为自在,道即自在。如何不是道交?如何不是端口?而如今太多人,早已失却或淡薄了这些情感,变成了或正在变成没有初心的人,没有故乡的人,对父母越来越忽略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在失去什么。比如很多人都说如今没有年味了,将其归之于时代变化、人心变异和自我成长,却不见从根本上,其实是自己没有人味了。年,是把所有这些东西汇聚一起的最大时空节点,所以我说它是个大象。它承前启后,如一个圆,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更是中点。“中”之一字,则同是儒释道的核心所在,即是道的另一名。这一切指向的,都是过年,乃是凡人悟道的最大和最好契机。这契机的关键,是重拾我们的年味。重拾的关键,是回到自己,找回自己的人味。找回人味的关键,又是重新面向和体味,自己对少年过往的眷恋,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感情,对父母亲人的至情。这才是本,其他那些杂声干扰,种种吵闹小心思之类,都是表面,也本是生活的滋味。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情莫淡。8、过年好。深度学习:①传统智慧深刻内容及修行相关探讨,可加入本人私人收费社群,后台回复“会员”了解详情。②私密问题及经典阅读一对一指导,可购买本人付费指导服务,后台回复“指导”了解详情。长按识别中科白癜风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5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法时代非念佛无以了生死
- 下一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每天念莲师心咒一百遍,钱财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