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昨天咱们学习了书法结构八十四法,今天再谈谈“执笔”的方法。

我们写字,最初都不考究执笔方法,以致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但大体都受到老师的传授,不能强求统一,也很难说出哪种最好。

《书苑青华》引唐人林韫的说法,谓镫为马镫,说是要把笔管放在中指、食指的尖端,让它圆活易于转动。笔管既直,虎口中间空而圆就像马镫一样,脚尖踏入马镫浅易于运转,而用手指执笔管也要浅些(放在指尖上),自然易于转动了。这一种说法,元代陈绎曾在《瀚林要诀》中却说:“执笔法就是指法,有八种解释:

书法学习

一曰“撅”,用大拇指骨上节下端(手指肚近节处),用力向上提。

二曰“捺”(李后主叫压,也叫押,即按的意思),食指着中节旁,以此二指为主力。

三曰“钩”中指着指尖,钩笔令向下。

四曰“揭”(向上提起),名指着指外爪肉的近边处,揭笔令向上。

五曰“抵”(挡),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此与一般说法不同)。

六曰“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谓以中指、名指主运转。

七曰“导”小指引导名指过右。

八曰“送”小指送名指过左。以上导送二者,谓小指是主往来。

上述八者也叫拨镫法。这种解释,由五字变成了八字,更为繁琐。且把运笔和执笔混为一谈,概念不清,只能作参考,不能以为定则。

书法学习

又据《高僧传》说:陆希声谪官在豫章,光前往谒见,请教书法,“希声因此教他五指拨镫法。辩光书体遒健,转腕回笔,非常人所知。曾被唐昭宗召见,在御榻前书写,得到皇帝的嘉奖,赐给了紫方袍。后为翰林供奉。希声曾寄予诗云:“笔下龙蛇似有神,天地雷雨变逡巡,寄言昔日不龟手,应念江头洴澼人。”末二句谓辩光的得志是由于希声传授拨镫法的缘故。辩光得诗以后,感念旧情,向皇帝推荐了陆希声,希声终于得到了昭宗的任用。这段故事,说明了拨镫法传授的经过,似乎实有其事。《唐诗纪事》也载有其事。

另一种说法,谓执笔的形式,仿佛用手指拿着一根小棍去拨灯芯一样。这又把镫看做旧日的油灯了。因为灯字的繁体字也写作镫,旧日用豆油点灯,在灯碗里放上灯捻儿(用灯草或线条做成),在燃烧到一定程度,怕它陷入油中,要拨一拨,就是这种方法。此外还有平覆法等,再为补充说明如下:

平覆法:执笔时食指、中指双钩,名指、小指双挑(向上靠拢),平腕覆掌,实指虚拳。多执于笔管上端。明解缙解释说:这种执笔法也是晋人所传,宋人、元人很爱这种方法,由于掌覆所以腕能平,因拳虚故指实,这是它的长处。

书法学习

三指法:以大指、食指、中指三指执管,无名指与小指闲散不用。文征明说:妙在三指搦(音诺)管,虚腕直书,令人不能及。清戈守智谓:三指牢执,无婉转生动之趣,并不可取。

四指法:以大指、中指夹管,以名指推之使左,使笔锋不向右倒;以食指按之使内,不使向外。四指争力,笔锋才能正而有力。清康有为说:“大指、中指夹管,已自成书,然患其气浮而不沉,体超而不稳。又患腕平,则笔锋多偃向右,故以名指撅之使左。又患其撅力推之使外也,则以食指撅之使内。四指争力,势向蹙迫,锋自然中正浑全,掌自虚,腕自圆,筋自左纽,通身之力出矣。

撮(音搓)笔法:以五指一一齐握于管末端。此等方法,前人多以为大草书宜用。

悬腕法:作书时肘腕皆离案,凭虚运行。元陈绎曾说:“悬著空中最有力。”近人沈尹默说:“前人把悬肘、悬腕分开来说,主张小字只需悬腕,大字才用悬肘。其实肘不悬起,就等于不曾悬腕,因为肘搁在案上,腕即使悬着,也不能随己左右地灵活应用。”

枕腕法:已详文中,然此法活动幅度不大,故用以书写小字尚可,而不适用于书写大字。

抓斗式:也叫提斗法。唐韩方明说:提斗运肘,是作榜书的方法,与撮管略同。

书法学习

握拳式:即握管法,以食指至小指的中节与大指一起握管,即捻拳握管于掌中。此法沉着有力,宜于书写诰勒疏等大字。

上述种种,还不止这些。我们以为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场合,皆可灵活应用。故各篇解释,互有出入,详略不同,之所以使读者得以从容选择,不以一家为限,以免有所偏废。

好了,维知讲的关于执笔的方法大家都了解了吧,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对写好字是很重要的,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