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法师论佛教小小戒的舍与不舍
北京湿疹权威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论佛教小小戒的舍与不舍 一、论述缘由 公元前年释迦摩尼佛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将要入灭之前,曾今确切交代阿难尊者佛教戒律中的“小小戒”(或曰杂碎戒)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域、不同族群、不同的文化习俗适当的舍弃。但是由于佛陀当时并未明确界定哪些戒条属于“小小戒”的范畴(一因释迦世尊弥留之际无法及时析辩小小戒的具体属性、类别;二因阿难尊者处在极度悲伤之中未加详细询问)从而既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于小小戒的性质认定困难与执行操作小小戒的客观性、现实性的依据遵循难题,又引起印度初期佛教关于戒律当中的“小小戒”能否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而选择“守于不守、舍与不舍、变与不变”的广泛争论,并形成了早期佛教僧团当中“可舍与严守、奉行与调适”等完全相反、截然不同的二派对立观点。佛陀涅槃三个月后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僧团发起、组织的佛经结集活动时,阿难尊者也曾在佛教第一次佛经结集(王舍城)的会议上提出了有关小小戒可舍的佛陀叮嘱,尽管阿难尊者的忠实传达有着《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认为清净者,皆不使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的教典支撑,但是由于以迦叶尊者为首的弟子们坚持“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的严格持守信念,最终原始佛教僧团还是集体采纳了摩诃迦叶的上述建议,把小小戒可以舍弃的不同意见建议(尽管它是亲口佛陀的教诫)彻底排除在可以讨论、可以商榷的范畴之外,并无容置疑、定于一尊的将其判定视为对于佛教戒律态度的不可动摇的先验律令。从此小小戒是否能够舍弃和适当调整的可能性、灵活性也就最终完全的淡出了佛教的历史舞台。我们今天重新讨论这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遥远复杂、背景明晰的佛教历史公案时不拟过多梳理和仔细辩析千年以前已然出现的有关戒律的异议、争论、质疑和定谳的复杂背景,而是不妨将其宗教性、超越性的一面暂且下委到日常生活经验层面,采用另外一种人们广为熟知、习以为常的田径比赛、健身运动这一普世化的方式进行一番合理性、规程性的间接隐喻办法,努力尝试提供或给与当前与今后的所有佛教学人与研习戒律的行者提供一个正确看待、精准理解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问题的另外一种有关“小2小戒”是否可舍的或许该是应有的切实有效的思考方式、方法途径和思辨维度。毕竟先秦儒家思想传统当中早就存在“能近取譬,存象立意”之观象系辞的儒家经典解义知识构成;而释迦世尊48年的入世宏传宣扬解脱之道时时常采用譬喻等方式的先验示范,如:《百譬经》中的个譬喻说理析义案例;《法华经》著名的七譬显义道说言谈教证;而最能代表原始佛教教典《阿含经》中也经常采用“浣衣、炼金、磨镜、水波、乌阳”等譬喻方式努力予以说明心性本净之思想特质;以及中国佛教禅宗承运传递当中已有之“指事问义、就事而真、触类是道、绕路说禅”的问道探源追寻正统承续法流的隐隐一脉。况且近代闻名于世、精研教理被誉为“一个具有强烈宗教热忱和孤愤气质的佛教思想家和教育家……能转时代潮流而不为时俗所移的大思想家“的欧阳竞无先生早在《以俗说真?佛之佛法谈》一文中就有这样明晰地指明——所说者俗而所指者真,此之谓以俗说真也。盖凡言说,必依事物而发出,若无事物可依,则此言说无从发出。”(参见王雷全《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教育条件的逐渐改善。随着人民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随着百姓健康意识的渐次觉醒。跑步已然成为人们渴望健康、追逐塑身、减肥达标的主要选项之一。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马路、公园、小区、园林中众多跑步、健身、运动的身影。而且全国大、中、小学校基本上都已建设了属于自己的标准化体育跑道(跟城市的马路、飞机的跑道、火车的3铁轨等相比,各个体育场馆的每条跑道的确小得很多)。体育跑道建设的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莘莘学子、苦读寒窗者的体能训练、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和焕发青春力量等。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不是有——-“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吗;法国医学家蒂素不是也有——-“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的警句么;而中国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在他的《晚春感事》(之四)一诗中亦有“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的具象描写与和忠赞美蹴鞠运动的少年身形矫健、英姿飒爽的美学意境。若从上述不同思想家和诗人相关的论述与意境的描述角度上来说,田径竞赛与运动跑道长短、宽窄的建设规划其实蕴含着十分有趣的“小跑道、大道理”之充满人间烟火、清通简要气息的公理性属性。不过在绝大多数人士看来学校建设体育场馆跑道的功能、好处、性质及其作用,只是简单地集中表现在健身、运动、减压、释放等等外在的有限效力上,就连身在学校中的所有师生恐怕也是持有上述相同的看法。毕竟不论是跑道的设计者、建设者、维护者,亦或是参与体育锻炼的普通民众、中层白领、社会精英,无不将所有学校的跑道当成闲暇之余的健身工具、生活之内的不同体验或繁忙工作的卸甲技术。只有极少数长跑运动员才会把跑道视为体现自我爱好、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因为对于不能长期坚持跑步的多数民众来说,跑步时的耐力考验,跑步时的身体反应,跑步时的心理张力等等,均是多数民众难以克服、最终放弃跑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倘若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和切实考察跑道的深层意义与多元价值,就会轻易发现,小小的一条跑道建设、田径运动的基础条件的现象化存在,却也蕴含着人生的极大智慧、价值基准和丰富内容。并且跑道的长短与间距的设置也从某种意义上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这种运动和比赛方式的公平性、公正性与人人都能接受、遵守的合情、合理的全球性规则。尽管体育场地小小跑道的长短、间距之间的规范设定,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是为更好地辅助健身运动的良性循环,但是设若吾人能够及时横向转换一下观察问题的恒定视角,日常生活当中经验着的很多事务、事件何尝不是佛教般若观照佛教戒律问题的某种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隐喻。4从伦理规则的角度上讲,体育场馆二线之间的跑道就是人生从头至尾、从生至死、不可逾越、予以坚守的价值规范与社会底线,设若人生的长跑道路偏离了既定的合理轨道(法律、伦理、道德、操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生的全线崩溃、全面坍塌、全数失败、全局变量。因为伦理规则的社会设定,人类历史的经验总结,智慧输出的制度约束,就是要求人们不可为了“纵耳目之欲、恣肢体之安”的感官需要,而去肆意践踏、主观隳紊、妄自恣睢、越次躐等跑道二边的白线。就如百米竞跑的所有选手不顾奥林匹克制定的国际规则,随意穿插、横行、停歇、止步于各个跑道的中央必将导致整个比赛的杂乱一团与彻底失败一样。不仅妨碍了其它选手充分发挥运动天赋和良性竞争的运动乐趣,而且也将必然丧失、破坏乃至摧毁奥林匹克宗旨给予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谱写出来的华彩乐章。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理性成熟的社会人,在谋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历程中;在实现理想抱负、凌云壮志的梦想里;在突显个人价值、奉献青春的激情下,都要遵循人类、国家、社会给予我们划定的合理、合法、合情、合宜的发展轨道(动荡战乱、蜩螗沸羹、无序失范、杀伐用张的时代除外)。因为合理、合法、合情、合宜的发展轨道,既是全体人类和谐共生、互利双赢的契约砝码,也是人类发挥潜能、挥洒智慧的价值尺度。更是人类施展才能、激活动能的有效方式。因为人类社会无论是从酋长制的部落时代,君主制的帝国时代,再到民主制的共和时代。既是人类社会从矇昧走向文明,从迷妄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进路;也是人类社会力图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凸显价值的社会缩影,就如二条白线中间的竞赛跑道始终规范、制约和维系公平、正义、以及诚实的竞赛原则一样。否则,任何一个跨出、违反以上二条白线的运动赛手,亦或是逾越中间跑道的运动员都会被无情取消竞赛资格或绝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维护正义的角度上讲,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向一再证明,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孜孜以求、备受推崇的社会性通则和公共性关切,但是此类“通则”和“关切”的热烈渴望与殷切期盼能否全面的呈现出来,关键要看不同形态的社会结构能否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和合理完善的宪法政体。如果一个国家、整个社会、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缺乏最为根本、必要和基础性的判断杠杆和量化指标,上述提出、言及的人们追求的公平、正义绝对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与公证地评判。就像一个正在竞赛的运动员眼看自己被其它选手甩在米左右的距离,而他为了能够直接、有效地够缩短或跑赢该场比赛而采取弯道超车、直线量变似的违规手5法提前抵达终点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说,跑道二边的白线就是维系和保障参与竞赛的所有选手必须坚守的正义尺度。换句话说,只有站在起跑的A点并规行矩步、安分守己的跑到事先设定的B点,才能准确无误、毫厘不差的评判出选手的成绩与彼此的差异。就像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猜想的那样,——-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引自朱时清院士《现代物理学步入禅境》)。从天赋训练的角度上讲,客观上说先天禀赋与后天训练是一个选手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二个决定性因素;而游戏规则的制定与比赛竞选的条件,也是选拔与赛出高手的制度性关键(其中包含规范化、合理化的跑道)。当然先天禀赋有时可能要比后天训练来得更加重要。《中国吉祥图说》、《升庵外集》等书中不是就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说法么?《道德经》中不是也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教示么?由此可加,个人的天赋差异及其不同或许是决定世界田径冠军的第一要素。因为后天的训练对于每位田径运动员而言基本上都是平等一致、相差无几的,比如训练的场地、技巧、环境、条件、生活、时间、方法、教练等等(如果哪位读者硬要从中挑出某些细微的差别,进而无限夸大这些差异的巨大作用,笔者也就只能随喜赞叹、俯就屈从读者的个人恣睢了)。然而选手个人的资质秉赋、科学训练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田径运动员的最终成绩,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主动、积极赋予或创造短跑比赛的预先设定与竞跑规则(须在二线之间奔跑),即便某位运动员拥有无比、难得的速度优势,也决然不会让他(她)在众多赛手当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比如米短跑当中的直线量变现象;其它选手组团干扰;以及竞跑选手越规作弊等都能有效地将一个优秀的竞赛选手变成跑不出出色、优异成绩的一般选手(假设)。6与此相应,在佛教的哲学思想、理论学说、宗派论衡、教义争辩的整个系统中,无不充满着类似于“小跑道、大智慧”的客观物理现象,尤其是在佛教三无漏学中的“戒律”范畴内更是浓烈地弥散着“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郎中”的历史史实。尽管佛教戒律早于曹魏时期便已开始了翻译传习和依律受戒工作。而且东晋以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法藏部的《四分律》、大众部的《摩诃僧律》、化地部的《五分律》以及大乘佛教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师地论·瑜伽菩萨戒本》((卷四十及四十一)等四部广律,二部大乘律本先后传入中国,可是中国佛教僧侣对于戒律的态度却在不同的“律师”身上集中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般的“舍与不舍、变与不变”的鲜明态度与二律背反。佛教戒律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制定的相关律令。但是随着佛陀的溘然圆寂和舍报归法后不久就出现了各种疏解与诠释戒、定、慧学的“量变现象”与“弯道超车”的真切史实(这里只就“戒律”进行探讨,定慧二学另文详论)。虽然东晋道安大师(——)早于《比丘大戒序》说过:“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唐道宣律师(——)也曾告诫过:“如来戒律、布在世间、若能遵用、足相纲理”。(《续高僧传?道宣》)但是佛教戒律在多年的印度佛教史,多年的中国佛教史上,依然发生了某种程度和一定范围的实质变化与融会通浃。对此如何客观、中立的看待与评价佛教戒律在历史中的嬗变和演化,就成为中国佛教需要面对与重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2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广钦大师入山修行佛法,感动猛虎为他护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