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越来越好

普陀山。布怛洛迦,梵语的音译,也写作普陀洛迦、补怛洛迦,布达拉等。意译作小白花、光明山、海岛山等;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处北纬30度,东经度附近。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山海兼胜,神奇、神圣、神秘,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年来,香火旺盛,四海尊崇。三大香会期,人山人海,屡显灵异,一派海天佛国景象,越来越好。

1第一山

幡在动,风在动,心在动。

朝山去。山在虚无缥缈间。

四海尊崇第一山。普陀山。

2那座山,有了个诗意的名字叫梅岑山

传说安期生上山,再上山,七次上山拜观音大士。安期生也在莲花洋观世音,风云雷电,花开花谢,化城里的声音四面八方。这座山,四周白浪,一群一群岛屿,似碧螺无数,地属甬东,古称蓬莱瀛洲。越城之隅,徐偃王朱弓矢断,比战洋、磨刀桥至今锣鼓阵阵。传说吴王夫差后人在甬东,吴榭歌台,钓不起姑苏一弯月。又传说秦始皇瀛洲觅祖,在鄮县山珍海错三十天。徐市当年,蓬莱逍遥,风流渐被浪打风吹去。

有了传说,海客谈瀛洲,东汉的梅福竹筏渡海,采药炼丹。魏晋了,人们常常流离失所,胭脂月晕开乡思。陆机在问,我还能听听小时候的鹤声吗?3世纪,佛教开始在江南渐渐流行。鄞县天童山,和梅岑山一衣带水,僧人义兴在山上搭了个茅篷,弘法啦。东晋明帝太宁元年,竺道潜、帛尸梨蜜多罗等僧人南渡,君臣士人,纷纷礼让。甬苟东,丹家梦幻之地,长生不老药在翁洲。王羲之泛舟东海,地仙许迈在蓬莱玉溜山溜达,陶渊明和麋鹿在徐城一起速脱,葛仙翁随心一掬仙水,韶禅师在甬东有了布道根据地,观音信仰在萌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安期生来过,大唐的翁山有了安期乡;梅福炼过丹的山,从此有了个诗意的名字,梅岑山,白白的梅花开在小小的山岗之上。崇祯年间的高僧,宏觉国师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记:“补怛洛迦山者,则普门大土化迹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龄,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那些人急所起?心坚,心决,陆陆续续,上梅岑山拜观音去。

3梅岑山,悄悄有了个正宗的名字叫宝陀山

梅岑山,有一个僧,神龙见首不见尾,他的芳名叫宗岳。芳草萋萋,掩不住他的芳名今日开始渐渐芬芳。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里有塔,钟声悠远。有岛的地方也有观音在观音,宗岳在梅岑山念佛经。《四库全书》史部记载,北宋高官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写:宣和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戊寅,西北风劲甚,使者率三节人以小舟登入梅岑,旧云梅子真栖隐之地,故得此名。有履迹瓢痕,在石桥上。其深麓中有萧梁所建宝陀院,殿有灵感观音。昔新罗人往五台,刻其像欲载归其国,暨出海,遇焦,舟胶不进,乃还,置像于焦上。院僧宗岳者,迎奉于殿。自后海泊往来,必诣祈福,无不感应。吴越钱氏,移其像于城中开元寺。今梅岑所尊奉,即后来所作也。崇宁,使者闻于朝,赐寺新额。

外交官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中国南北朝时朝鲜半岛。图来自网上。

船是当时的高铁。无数的船过舟山群

岛海域到了朝鲜半岛。新罗人请来观

音出海被磁石胶住?年前普陀山

佛教开山祖师宗岳法师在梅岑山宝陀

院上念观音。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船是遇上焦了,还有一个胶水的“胶”字,船好像是被粘了。《广韵》记:山巅曰焦。船遇焦后,是不是舟板钉铁被山中磁石胶制?元代吴莱《甬东山水古迹记》云,大洋山多磁石,舟板钉铁,或近山则胶制不动,昌国境地也。那个焦也许也有强大的磁性。这段文字,还告诉我们一个宗岳的名字,从五台山请来的观音不肯去新罗,不知是书法博士徐競一行听宝陀院的僧人说的,还是看了宝陀院的记载,再记录在官方文本?呈报徽宗皇帝的奉使图经,谁敢造假?可信可传。宗岳这个名字,距徐競也约年了。宗岳,宝陀院僧人,出家前也许是参将,也许是贫民,雾里变幻的是谁的背影?观音的灵迹已经传播于朝野,无数人勇往梅岑,石桥方有瓢痕。北宋的黄山谷早就调侃过,观音老人喜欢山矾,花白香极,所以端坐南海补陀山不去耶。

想想南北朝那个年代,朝鲜半岛,高句丽在北,百济在西南,新罗在东南。海路,南方海路,是百济是新罗来南朝的现实选择,高句丽可以水陆并进。楼船,古人的高铁。云水丝路,观音就是海客的保护神。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鄞县有了阿育王寺。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萧衍下了诏,“舍道归佛”,道观被废了,佛教成了国教,举国上下,处处佛寺佛塔。离梅岑山蛮近的剡东建了石头城,一尊一尊佛像高高在上,一派梵音缭绕。

关于梅岑山,《唐会要。七十八卷。诸使杂录》记,“去明州七十余里。俯临大海。东与新罗日本诸蕃接界”。梅岑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万国梯航。过明州,梅岑山,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抵夹界山、排岛、黑山,沿海北上,季风便利,四五天可以到黑山岛了。南朝梁陈,和新罗,国使来往,十次之多。僧觉得,同梁使,回百济,佛舍利光芒四射。宋齐梁陈时期,同百济仅使节来往近三十次。和高句里呢?高句里四次被册封,安藏王成了高丽王。这座山,梅岑山,南朝和新罗,百济,高句丽,往来的中转站,已经有了宝陀院。宗岳是否常常伫立高丽道头,迎接一批一批的使节和商客?宗岳成了普陀山佛教的开山祖师,一尊一尊观音去了海东。

到了隋唐,佛教昌盛,八宗争鸣,朝野共仰,教义远播。蓬莱海域好热闹,百舸争流,观音文化在辐射,补陀洛迦山是洛山,是补陀山,是補陀山,是落迦山,是普陀山。大唐那个才子王勃,在越州望洋兴叹,遗憾没到补陀山,有个西域僧却被传说被观音授以七色宝石。新罗的高僧义湘法师,从唐回国,在海东海边巨窟,世称观音大士住处,供奉大悲真身,名之洛山。在日本,公元年,释胜道终于登上野之下州补陀落山,结蜗舍,勤精修。一批又一批的日本遣唐使,前赴后继,入华求法。

那一座焦在,新罗礁在,船就会经常遇焦或者触礁。新罗的商船,几十国商船,无数次经过梅岑山石牛港。N次事故总是惊人相似,留心的人又记载了一个观音不肯去的故事。南宋《宝庆四明志》“开元寺”条记载:先是大中十三年,日本国僧惠谔诣五台山欲礼。至中台精舍,睹观音貌像端雅,喜生颜间,乃就恳求,愿迎归其国,寺众从之……及过昌国之梅岑山,涛怒风飞,舟人惧甚。谔夜梦一胡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谔泣而告众以梦。咸惊异,相与诛茆缚室,敬置其像而去。因呼为“不肯去观音”。其后开元僧道载复梦观音欲归此寺,乃创建殿宇,迎而奉之,邦人祈祷辄应,亦号“瑞应观音”。

咸淳五年(),志盘和尚编写《佛祖统纪》,“唐大中十二年”条:日本国沙门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乃结庐海上以奉之。这一条,来自《草庵录》,北宋道因和尚记的。元代一山一宁徒弟日本的虎关师炼也记了这个故事,《元亨释书》卷一六《唐补陀落寺慧萼传》曾简载类似事迹,奈良博物馆收藏的元亨释书墨本,有一句,萼公于台岭趯观音石像而得之,解决了观音像的材质问题。元代《佛祖历代通载》,日本僧人师蛮,历代普陀山山志,也在翻版这个遥远的故事。南宋庆元府延福寺高僧虚堂智愚语录,却有了新的说法,“昔高丽国来钱唐。刻观音圣像。及舁。上舡。竟不能动。因请入明州开元寺供养。后有设问。无刹不现身。圣像为甚不去高丽国”。船在哪块海域不能动?三个观音不肯去的版本,一是不肯去新罗,二是不肯去日本,三是不肯去高丽。也许,观音不肯去百济的故事也在发生,只是,那一些故事都没有被记录下来,或者淹没在大海一个一个的漩涡里。

普陀山高僧祖印寺一山一宁弟子虎关师炼

年前手迹《元亨释书》记载:唐大中12

年,慧萼从五台山请来石头观音像途径舟山

群岛,遇上焦石。从此有了不肯去观音的传

说。但不是最早的寺庙。南北朝时就有宝陀

院了。

五代十国,残唐离乱,钱王却在江南经营了八十年。钱氏家族在港口设市舶,海上丝路,喷薄发展。翁山古航道,千帆竞发,富都、蓬莱、安期,都有僧商足迹。四明僧子麟,海东求籍;谛观入华,天台求法。钱塘繁华,参差几百经幢。至唐,群岛有了7所庵院。吴越时期,群岛已有了20座寺院。鱼儿在听经,鲲在飞。

北宋元丰二年,内官王舜封出使高丽,途径补陀山,观音显灵,以事上奏,翌年,赐额“宝陀观音寺”,梅岑山成了宝陀山。昌国县,弹丸之地,又有一座寺院上了赐额,第20家了。宋时,群岛24家寺院,20家寺院在北宋初期已上规模,或在胜地,群岛是不是一个海天佛地?南宋楼钥在岱山《超果寺》一文记,他处佛屋相望,补陀孤绝又去我不远,独此山未有为众植福之所。《佛祖统纪》说,“補陀山在大海中,去鄞城东南水道六百里,即华严所谓南海岸孤绝处,有山名補怛落迦,观音菩萨住其中也。”八十多年后,昌国知县王存之,撰《普慈禅院心丰庄请涂田记》,写道:“普慈禅院……实东晋韶禅师道场,缁徒过海礼宝陀、九峰、万寿,必驻锡焉”。中国古代,政权经济中心在中原,在北方。昌国,远离朝廷,夷蛮之地。大慈大悲南海观音,只是人们遥拜的一尊菩萨。鄮城中有蓬莱岛,不是神仙那得到?宝陀山,虽是圣地,似片石,似孤云,茫茫难及。

普陀山海印池

4宝陀山,终于被打磨成为观音道场普陀山

山名正宗了,词客纷纷过,只有梅花是主人。北宋江山飘摇,康王泥马渡江,和李清照等,九万里风蓬往昌国。是佛保佑,还是天数?康王还能在蓬莱超果寺,在空王院,安安稳稳悟因果。东南佛国,十里五里寺檐。大批的高僧陆续南下,曹洞宗十世法裔真歇清了浮槎到了梅岑山。老了,不能象岳飞同志那样金戈铁马,只好到海岸孤绝处,建一个海天佛国以慰千灵万灵。蓝天,云海,梵音,断肠人在佛殿外。

真歇在悟空,在说禅,七百户渔民弃渔别业,琉璃世界,禅宗盛行。南宋嘉定七年,朝廷准明州宝陀寺住持德韶请,赐钱修殿。宋宁宗大笔一挥,圆通宝殿,挂在宝陀观音寺上,奠定了南方政权观音道场的地位,与北方政权分庭抗礼。史弥远策划江南五山十刹,宝陀寺成了教院十刹之一。淳祐八年,宋理宗昭置接待庄,接待宫廷降香使,可以说,朝廷对宝陀山是刮刮眉毛相看了。昌国升州后,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万寿寺田49顷,地9顷,山顷;延福寺田43顷,地9顷,山63顷;吉祥寺田产达到45顷,地16顷,山73顷,僧人逾千,规模空前。州判冯福京云,吉祥寺“自是层观杰阁,金碧辉煌。茂林修竹,荫荟蒙密,为一方名刹。咸谓与天童、雪窦相颉颃也”。吉祥之名,至达天听。扶持圣旨,来自五云。这些记述,可见吉祥寺当年之盛。

南宋,元朝,虽然昌国寺院基本没增,昌国僧却活动频繁,本如,卿禅师,了印,慧询,法宁禅师,密庵咸杰,无示可宣,玩极行弥,怀德仲举,一代名僧。天台宗宗晓法师主持金塘翠萝寺,热闹非凡。悦翁净怡、石室祖瑛、古鼎祖铭、愚庵智及,相继住持昌国隆教寺,名蓝添光,声名远扬。宝陀山的思溪如智在沈家门造了接待寺,昌国的祖印寺也成了接待寺,一队一队的香客千里迢迢,上宝陀山,宝陀山的香火日益火红。昌国籍高僧云外云岫,东生德明,孤峰明德,名望丛林。

元末,农民起义了,朱元璋胜,海禁,普陀山寺毁僧迁。潮音洞边,徒留一僧,望洋兴叹。明万历年间,李太后住处,瑞莲九朵,竞相开放。三十年间,李老太太情系宝陀山,亲自写经,九莲菩萨成了观音娘娘。万历皇帝发了诏书,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张随不远千里到了宝陀山。有一个有画有境的山名开始渐渐著名,无边无际的海上有一座不高的小山,普陀山。关于普陀,元代赵孟頫有诗《普陀岩应制》,元代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有句:老僧,南海普陀洛伽山七珍八宝寺……也许,有更早的书出现了普陀两字。而明朝的郑若曾,撰《筹海图编》,第一次在地图上标上了普陀山。皇封后,宝陀山又有了一个正宗的名字:普陀山。

官方青眼有加,民间推波助澜。北宋的蒋之奇,一不小心做了汝州知府,宝丰香山寺怀昼请蒋龙图润润笔,编写大悲菩萨传,状元公宰相蔡京亲自书写,刻石存寺,观音成了庄王三公主孝女妙善,香山寺成了著名道场。缘在流转,蒋到杭州任知府,上天竺道育勒石香山大悲成道碑。中原妙善公主,杭州的白衣观音,从此有了完美融合。老蒋的大悲观音传,在江南文化圈,更为流传。香山宝卷几十种版本,遍及大江南北。关于观音的戏剧,小说,唱本,数不胜数。《大香山》,万历剧本,传播民间,观音三大香会期,人山人海。《南海观音全传》,广州秀才朱鼎臣编写,书中说,“香山乃自古隐仙之所在,越国南海中间,上有普陀岩可以修行”。妙善即是南海观音,南海观音居住的香山就是普陀山!明末《道藏》中,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说南海观音即妙善,功成之后为“南海普陀岩之主”。西游记多次描写观音在普陀洛迦山说法,老孙孙悟空到了南海停云观看,但见“汪洋海远,水势连天,潮音洞门铺玳瑁,紫竹林中啼孔雀”。这些传媒,不断演绎观音的故事。无数的信徒上山拜观音,普陀山短姑道头,香云敝日。一位朋友说,普陀山观音就是中国观音,洛伽山是观音的寝宫,紫竹林是观音的办公室,西天是观音讲课的道场。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普陀揭谛。可惜好景不长,陈圆圆一曲东风破,大明江山换了主人。又是海禁,寺庵又毁,总算是康熙施了天花法雨,雍正胸中紫涛澎拜,普陀山枯木逢春,寺院重建列入国家重点工程,普陀山又有了新的辉煌。到乾隆年间,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成。到民国,小小的普陀山有了三大寺,庵院,88茅篷。年6月17日申报记载,行驶青岛普陀专班之普安轮出坞,招商局总经理定海人刘鸿生在上海杨浦码头轮上招待英驻泸总领事克银汉夫妇、虞洽卿等数百人。该轮总吨位五千吨,分为四层,全船可乘客约二千人。今日首航。民国,普陀山在上海设下院,到了上海滩,就上普陀山。一批一批的香客,四面八方,从上海,从宁波,上山,拜观音,观光。

普陀山盘陀石。金刚宝石。

5高僧辈出补陀山

有了院,有了庵,就有了敲锣打鼓的僧。洛迦法门,龙象众多。

开宗祖师真歇法师筑庵宝陀,易律为禅,禅林英秀,纷至归附。真歇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道几半天下,著有《华严无尽灯记》,《净土集》,提倡“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乃佛乃祖,在教在禅,解修净土,同归一源”。圆寂后,谥号悟空禅师。归根风随叶,照尽月潭空。圆寂时的真歇在偈语。宏智、大休、自得,和真歇同建佛国,补陀风范与天童并峙。大川一遍话头三千,禅宗风范大振;一遍默默编写《五灯会元》,集千位大德机缘。梦窗禅门默照,东洲、东岩,一时高僧。

一山一宁,元初江浙释教总统,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觉行圆满。大德三年,一山飘扬过海,在日本一呆十八年,一山的朱程理学、高超书艺、精湛茶艺,令日本文人雅士几近痴迷。京兆士庶,奔波瞻礼。出于城郊,见着如睹。呆久了,和昌国僧明极楚俊等,呆出了日本文学史上盛极一时的“五山文学”,镰仓和京都等寺院,汉文化活动滥觞。一山的草书更是不得了,看山不是山,看字不是字,放纵不羁,空灵洒脱,求字者门庭若市。一山禅,成了日本二十四禅流派之一。一山渡日,促进中日恢复了来往。一山圆寂后,日本后宇多天皇有语,“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是对一山的顶高赞誉。至今,一山的舍利子,在定海祖印寺熠熠生辉。

明清海禁,差一点断了佛国文脉。普陀山几度兴衰,还是高僧辈出。祖芳,普贤,真松,一乘,大智,潮音,明益,自修,海安,皆名僧。别庵性统,法雨寺第一任主持。两上杭州,陛见康熙。那个康熙,对普陀山青眼有加,对性统视同文友,下旨拆了金陵明宫旧殿,送到海之东极普陀山,建一座高低错落的法雨寺。法雨寺外盖琉璃皇瓦,内顶九龙盘拱藻井,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灯影摇曳的时候,别庵夜读禅宗名著,编写续灯正统,上诏精微,下删繁纷,在佛教界广为流传。

晚清民国,是中华民族大变革时期,中西文化碰撞,连阿Q的脑子也开了窍。普陀山佛海茫茫,更是地灵人杰。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在法雨寺理藏三十八年,从者如云。太虚,掩关锡麟堂,破关后成了中国佛教领袖,“人生佛教”的理念革了鬼神佛教的命。印顺,阴差阳错在普陀山福泉庵出了家,在佛顶山阅尽法藏。百岁高龄,看来看去,佛在人间,“人间佛教”理论影响深远。妙善大和尚33岁主持扬州高旻寺,3年后挂印而逃,在杭州的灵隐寺成了扫地僧,又悄然至宁波阿育王寺,又成了扫地僧。向东是大海,向东是观音道场,妙善到了普陀山。改、革、开、放,妙善成了大和尚,普陀山百废俱兴,修复寺院,新铸南海观音,慈眼视众生。普陀山人山人海,观音菩萨屡显灵异。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佛则名。普陀山,高僧辈出,也有海内外高僧慕名而来。达观,谛闲,来果,八指头陀,虚云,弘一,章嘉,圆瑛,煮云,等等,一代又一代的高僧登岸朝圣,验证佛法。南宋时,日本名衲直翁智侃,赍先师语录上山求教;元高丽僧慧勤朝礼普陀;明日本僧策彦周良多次登山,有诗句:梵音潮下度迷流,千手相分为楫舟。民国,普陀山观音华钟渡水。慧根到印度,光学到菲律宾,广通到南洋诸国,印实到新加坡,寿治到美国,建寺传法,慈爱无疆。

6文人墨客洛迦山

天下名山僧占尽,江山代有才人捧。继方士安期生、儒生梅子真、丹家葛玄翁的足迹,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踏上了梅岑山,古代的帝王将相有几个不是墨客?有几个高僧不是文人?黄龟年,陆游,史弥远;吴莱,盛熙明,丁鹤年;宋濂,张信,解缙,俞大猷,屠隆,文征明,张岱,张煌言;蓝理,彭玉麟,孙中山,蒋介石。一个一个的名字,耀眼夺目,为普陀山增光添色。

南宋的陆游对普陀山情有独钟,八十几岁高龄再次登临洛迦山。“秋涛无际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这是陆游写洛迦山的诗句。陆游进香,念念不忘的是南宋江山的收复,“但悲不见九洲同,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一个心结。他的另一个心结可能是,常问月老为何系错了红头绳,渴望观音大士在下世的时空点伸出友谊之手,企及唐琬的热切,温一壶黄藤酒,依柳看满城春色。这样的心结,温文尔雅的陆游书法卷里为什么没有一笔颜真卿《祭侄稿》的悲愤沉痛?对普陀山十分心仪的,还有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缥缈云飞海上山,何幸凡身到此间。”这诗句流露了赵对普陀山的极度膜拜,赵夫人管道升,妙笔生花写了《观音菩萨传略》,也算给在昌国当过知府的儿子做做地方旅游广告吧。

年,“肩荷一袱被,手挟一油伞”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和高僧莲舟上人一起踏上了海天佛国。徐先生没有留下普陀山的记游,但在鸡山十景有关天柱佛光的记载里,写到了普陀。文曰:峨嵋、五台,其光最异,若九华、普陀,亦止佛灯。担当和尚上山朝拜,写下了“千步沙边如可住,何须更问前头路”的诗句。明末的时候,普陀山成了鲁王的行宫。张煌言蘸蘸墨,写,月圆清梵塔,潮上翠微钟。迎门有灯火,僧话旧时踪。绿影在寺墙摇曳,僧在念经,远离颠倒梦想。几个人能不住色相?

民国五年,中山先生视察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写下《游普陀志奇》。有句:则已而旋赴慧济寺,方一遥瞩,奇观现矣: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千。此文记下了孙先生看到的海市蜃楼。那个文人康有为,社会活动家康有为,为普陀山写下了“第一人间清净土”的著名广告词。康有为在书法界倡导北碑运动,在政界实践大乘佛学。来过佛国的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为康刻了一枚奇特的朱文印。印文如下: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印文如实记载了康有为在海外的艰辛和无奈。辛亥革命后,康圣人才得以踏上故土,于民国八年实现了他朝拜观音的梦想。寺塔崖刻,钟声涛音,激发了康有为的创作欲望,写下了“海山第一庵”匾额和“法雨飞天花,锦屏临海浪”等对联。和普陀山结缘的还有文豪郭沫若。郭在普陀山留下了出上联“佛顶山顶佛”,普陀山郭氏对下联“云扶石扶云”的佳话。郭在普陀山书写的“普陀山博物馆”等墨宝,奔放夭矫,雄奇变幻,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座名山,一次一次记住了文人墨客的笑容。生命,不断轮回,一代一代的徐霞客,一个一个的康有为,在东海洛迦山毕恭毕敬,体念心灵的日出。

佛顶山朝圣

7摩崖石刻白华山

一亭,兰亭;一社,西泠印社;一院,中国美院;一山,普陀山。这是浙江书法的四块品牌。普陀山,摩崖刻石,匾联林立。帝王将相,名僧雅士,舞文弄墨,各竞风流,简直是一座书法的大观园。

白华庵后,苔迹斑斑的“真歇泉”三字,篆书,圆转均匀,润熟遒丽。作者史浩是南宋权宦,当时史浩曾以余姚尉摄昌国正监盐管,和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词客柳永一样在昌国的盐场。多宝塔,普陀山三宝之一。元末高僧孚中怀信,一代高僧,御赐金襕法衣,有《五会语录》行世。孚中托钵江南,得宣让王资助,太湖石砌成多宝塔,民国八年无为居士陈性良倡缘修补。塔四周镌刻六字真言,端庄工整。多宝塔前蝶纷纷,几人驻足问幻身?

晚明时期,是中国书法的大变革时期,也是普陀山的鼎盛年代。留有云间侯继高大名的,有2处。一是白华山。在妙庄严路,中段山麓,高3米余岩。无数的香客,从妙庄严路走过,一眼就看到了,普陀山从此又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白华山。二是海天佛国。香云路上端,路侧斜置一岩,其大如屋,上镌“海天佛国”四字,字径1米,其上为云扶石。无数的信徒,三步一拜,匍匐而上,海天佛国四字寂寂独高。云是香的,菩萨是灵的,普陀山又多了一个雅称,海天佛国。

杨枝观音碑,与法雨寺九龙藻井、多宝塔为普陀山三宝。万历年间,杭州名匠,孙良重镌。唐阎立本绘,右手杨枝,左手净瓶,瑞相庄丽。董其昌的手迹在普陀山摹刻最多,“磐陀庵”三字刻于磐陀庵甬道照壁上,“入三摩地”石碑在妙庄严路中段,“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石联置于路端两侧。董氏书法,刚健有力,清雅内敛,堪称一代珍品。

莲花池南,御碑亭中,康熙御书,海月常辉;汉白玉碑,果亲王笔笔秀逸。五祖碑亭,黑底白纹,王震手笔,笔墨酣畅。短姑道头,一群巨石,据说观音的玉趾轻轻点过。群石有许多刻字,短姑古迹,同登觉岸,乐土,佛,世外桃源,佛放光明,求生好人,慈航普渡。道头立着海天牌坊,正中上方竖额为“南海圣境”,正中下方横批为“同登彼岸”,为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题。徐总统题款,已经是第五朝了。五朝恩赐无双地,从这些落款,你可以遥想普陀山当年辉煌。

民国弘一法师写的“天华法雨”,衬在法雨寺正门上,蓝蓝的底色,没有一丝烟火气,至阴至柔,是禅书中的至高境界。一上码头,普陀山正山门,普陀圣境,现代榜书高手沙孟海的题字至阳至刚,激浪澎湃。

先贤已逝,墨迹犹在,万物有灵。在瀛洲界观海,常常会想起这副对联: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知无觉。这些石,见证了,普陀山色空变幻。

8禅茶一味宗岳山

面向大海,心暖花开。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悟道需要好风水。风景,禅情,普陀山独好。

普陀山,巨樟遍野,白浪金沙,洞壑幽深,潮音澎湃。阁坊塔影,奇石嶙峋。松鼠在树杈上打架,香道弯处僧衣飘曳。近代学者蒋维乔先生盛赞普陀,称“山与水二者不易并美。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浙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定海之普陀。”普陀山有十二景,裘琏写的,景景入胜,可以写诗可以小酌,品茶入禅。

品茶需要佳茗,产好茶自然需要好的风水。高山云雾,十里变幻,茶园碧绿,沾露滴水。普陀山佛茶,不是一般的云雾茶,是云雾、海雾、灵雾三雾梦幻的茶。佛茶的茶园在普陀山的顶峰佛顶山。佛顶山海拔米,是一座不高的海上名山,峰顶慧济寺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默默俯视着朝圣的芸芸众生。一年四季,雾,聚散无常,咸了郁郁茶花,湿了青青茶叶。无形的是灵雾,每一个膜拜者的愿的集合。愿,原上下心,愿是原来的心思,是来到这个世界后最真切的愿望。宝陀院院僧宗岳的名字,万法归宗,百岳朝宗?宗岳的名字,是不是一个人的初心本明,炁海独高。普陀山祥云缭绕,法雨频施,无数的愿在普陀山形成了巨大的良性意念场。普陀山似乎是一座宗岳山,象中心电视台,辐射无数的波,无穷无尽。这是一个特殊的灵性世界,佛光普照。佛茶临梵天,清高幽香;闻法音,通达禅意,秉乘云雾海雾灵雾的精华,自是不同凡响。

这样的观音道场的雾茶,普陀山高僧叫她佛茶。佛茶源于五代,盛于清朝,光绪时曾为贡品,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年获浙江省“会稽杯”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和北京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明李日华《紫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曰:木岩茶至上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常饮佛茶可祛肺痢,增善根,祈明心灵。来普陀山朝圣的历朝历代政要高僧、文人墨客大多流连忘时,一品长饮。北宋诗人梅尧臣《遣碧峰霄峰茗诗》曰:“阅尽名山古刹界,惟于此地香茶灵”。一个“灵”字,就可想象诗人对普陀山的崇敬,对佛茶的亲近之情。汪士慎诗《小白华山茗》对佛茶也大加赞赏,“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普陀山真歇泉、涤心泉、葛洪井的水烧开了,沸水一注,翠绿氤氲,香气芬芳,茶客自是一饮三叹。

茶是好茶,来普陀山一定要吃茶去。唐著名僧人从谂禅师一句“吃茶去”口头禅,就把世人眼里高深绝奥的佛学简简单单化了。你可以来普陀山的白华茶楼。白华楼在普济寺海印池东南侧。四周巨樟三三二二,虬枝随意舒展。夜里月印莲池,别有一缕禅意。坐在白华楼,你可以一边听大悲咒,一边看外面的游客来来往往,随波逐流,也可以打一个盹,想想隐元法师当年如何煎茶倒茶,作几个庄周蝴蝶梦,和观音妈妈说说悄悄话。你也可以溜达到白华楼普陀山书院茶室,欣赏禅一大师的禅意墨宝,看看五百壶墙每一个壶的造型异同,和茶友聊聊“人本佛学”。儒是人的需要,道是宇宙规律,佛是觉己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圣人,随心所欲而不逾距。这样静心品饮,梵我一如,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随意自在的境界,佛儒道也名相而已。你也许会发现,生命如手机,阳性的壳,占有空间;阴性的SIM卡,不占空间。壳和SIM卡组成一体。壳亡,SIM卡断裂,或叠加,或原状,和新壳组合,生命轮回,惯性隐显。喝茶喝的是人生八苦,虽受苦的逼迫,能静,能放下,开心是硬道理。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说,须知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有一天,你说,禅是平常心,回头是岸,我的食粮是一壶佛茶,甚至是一碗白开水,你就喝得OK了。

9见山不是山

写完几座山,夜里做了个梦。梦见,南朝海上宝陀院僧宗岳白衣飘飘。在地理坐标,宗岳站在舟山群岛新区普陀山佛顶山上,白云白鹿白菊花;在文化坐标,宗岳站在昌国文化观音崇信圈核心,引力波从普陀山到定海,到杭州,到日韩,到东南亚,到琉球群岛,一圈又一圈,合十云茫茫。宗岳说,“经不云乎?菩萨善应诸方所。盖众生信心之所向,即菩萨应身之所在”。山有南北,佛无东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宗岳山,观音在普陀山,观音在心里。

海天佛国普陀山,约年了,越来越好。

越来普陀山越好。

元代普陀山全景图

飘海观音··毛文佐画

不肯去观音院

普陀山南海观音广场

慧一心经

观音像··吴道子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