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123999928353358&wfr=spider&for=pc
接上篇。在上一篇我们讲了“性空和空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解读《心经》了。为什么要来解读《心经》?第一,因为这部只有个字的经典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连我家三岁半的女儿也能够背诵得一字不漏,真可谓是“风行天下”。第二,虽然这部经典言简文略,但是,它的法义却是广博而精深,我们通过这部经典,再次对佛学的教理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让人人都能真正读懂和理解《心经》。好了,那我们就从《心经》的经名开始吧。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玄奘大师的译本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鸠摩罗什译本应该是最早的,而我们熟知的流行本则是玄奘大师所译,所以,我们的这篇《心经》的解读,主要参考玄奘大师的译本。“般若”对应的梵文是:praj?ā,有的人理解成“智慧”,而实际上这个理解是不够究竟的。在上一篇讲到过,我们为什么轮回于生死?我们为什么见不到真实?是因为我们都被无明所障,所以我们见不到世界的真相,而佛陀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就是“般若”。只要我们把这种能力给调动起来,打破无明,就可以见到佛陀所证悟的真实,就可以彻底的趣向解脱,所以,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容。我们再来看“波罗蜜多”,梵文对应的是:pāramitā,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到彼岸”,通常也译为“渡”,就是“过河”。“tā”对应的是“多”,是“pāramitā”的语尾词,有的人把《心经》的名字翻译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认为佛教是要讲很多的心,这种理解是非常错误的。“pāramitā”是一个词,所以,“多”必须随“波罗蜜”往前断。在古汉语中,“渡”和“度”是相通的,所以也译为“度”,那要度过什么河呢?过生死之河,过生命之河。那怎么才能过河呢?有六个波罗蜜,就是有六条过河的船,我们也称之为“六度”。“六度”就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六个根本法门,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波罗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是光明,是可以打破无明的,就好像眼睛一样,如果没有了这个眼睛,前面的五个波罗蜜就成了“盲”,就像瞎子。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要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修持戒、修精进、修禅定,如果没有了般若,当然也就没有了修行。下一个词是“心”,对应的梵文“h?daya”,意思就是“心脏”,引申的意思就是核心、最核心的要点、要义。大乘佛法的修行核心是修六个波罗蜜,而般若波罗蜜又是这六个波罗蜜的核心,而《心经》就是讲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的核心要点,所以,这部经典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经名的最后一个字是“经”,那什么是经呢?一部佛教典籍能够称之为“经”的一定是佛说的,而这个“佛说”也不一定全部都是佛亲口说的,也有佛弟子说、菩萨说,当他们说完了之后,对他们讲的法义佛陀印可了,也等同于佛说。那么,这部《心经》是佛说的吗?不是,《心经》的主体内容是一位叫做观自在的大菩萨说的,只不过观自在菩萨说完之后,佛陀表示了印可,所以,也等同佛说,也可以称之为“经”。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读过佛经会发现,每一部佛经的开头都会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为什么《心经》的开头不是如是我闻呢?为什么《心经》的开头不是“如是我闻”?因为玄奘法师的译本只是节本,也叫略本,它并不是全本。我们从《心经》的全本可以看到,经文的开头仍然是“如是我闻”,那么,为什么每部佛经的开头都是“如是我闻”呢?它要表达一个什么法义呢?佛陀有个学生叫阿难,阿难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庆喜,佛陀成道的那天他刚好出生,他又是佛的亲堂弟,所以,佛陀成道、阿难出生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于是,佛陀就跟他起了个庆喜的名字。这个人不仅聪明,而且记忆力非常好,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多闻第一”,他是当时的最强大脑,能够把佛陀说的每一句话都牢牢的记录在他的那个超级脑袋里。有一天,佛陀要涅槃了,他对佛陀说:“佛陀啊,您老人家马上就要走了,我们这些一直跟随您的弟子,将坐在一起,把您老人家一生的教诲“结集”(坐在一起共同唱诵)一下,那么,您老人家的每一次课,就算一部经,那每一部经的开头我们该怎么说呢?”于是,佛陀就告诉阿难,在每一部经的开头都加上“如是”这两个字,所以,“如是我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被我如此这般地听佛说过的。在这里,佛陀为阿难这些弟子在日后的结集定下了一个原则,就是要遵照“如是我闻”。什么意思呢?就是怎么听的就怎么结集,千万不要跟我肆意的、自作主张的补充补充、修改修改、删减删减……那么,佛陀为什么不授权阿难他们在结集的时候可以修改自己的教诲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只有佛陀才是圆满的觉者、才是彻底从梦中觉醒的人。而阿难这些弟子呢?觉醒了吗?没有!所以,一个还没有觉醒的人,是没有资格和能力对一个彻底觉醒的人的教诲进行修改、补充和删减的。连阿难那样的人都没有资格,就更不谈生在末法时代的我们这些凡夫了,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遵照佛陀的教诲如实的去理解。这个就是“如是我闻”最重要的法义,也是我们学习佛法最重要的、不可动摇的原则!那么,这次法会是在哪里进行的呢?从全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法会的地方在王舍城灵鹫山,而这个地方是佛陀讲授二时教法,讲授般若法门的一个重要地点。参与这次法会的有多少人呢?“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月译)这个时候,佛陀老人家在干嘛呢?“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佛陀入的什么定呢?甚深光明宣说正法定。这个时候,舍利子问了观世音菩萨一个问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施译)如果善男善女要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应该怎么去学习呢?那么观音菩萨是怎么回答的呢?“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一个真正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人,应当观五蕴的自性都是空。玄奘大师把前面这些内容做了综合,翻译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好了,我们现在回到玄奘大师的译本。讲授《心经》法义的这位大菩萨,鸠摩罗什大师译本是“观世音菩萨”,玄奘大师的译本是“观自在菩萨”。它对应的梵文是Avalokitesvara,Avalokita的意思就是“看”或者“观看”的意思,īsvara的意思就是“自由自在”,这两个词拼在一起就是:Avalokitesvara。有的老师在讲“观自在”这三个字的时候,喜欢过度诠释,甚至讲什么“八分观自在,两分观世音”等等之类的心灵鸡汤,其实,这些都只是相似佛法而已,通过梵文的对照,我们知道并没有那么的复杂。“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梵文是:bodhisattva,bodhi的意思是“觉”,sattva的意思是“有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什么是“觉有情”呢?第一个是“自觉的有情”,就是不断努力的寻求自我觉悟,打破无明,彻底解脱。第二个是“觉他的有情”,就是不仅要自我觉悟,还要努力去帮助所有的众生觉悟。所以,“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就是不断努力正在修行历程当中的有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梵文gambhīrā?就是“深”的意思,那么,什么程度才算“深”呢?就是后面讲的要“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要能够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这里的梵文:svabhāva‐sūnyā,svabhāva的意思就是“自性”,sūnyā的意思就是“空”。我们在上一篇讲过“性空”,就是一切的事物都是“缘生”,所以,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也就是“无自性”,“无我”。“照”对应的梵文是vyavalokayati,就是“观看”、就是“看”的意思,在这里没有其他的深意。只不过,由于五蕴的自性是空,所以,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是用般若观照出来的,所以,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都译作“照见”。那“五蕴”又是什么呢?五蕴就是对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的一种分类方式,就是把我们凡夫的这个世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共划分成五类。哪五类呢?分别是: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是纯物质的,“识”是纯精神的,而中间的“受”、“想”、“行”是跟“色”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三种精神状态。我们就简单的理解,“五蕴”就是代表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世界的存在,就是我们认为“真实”的这个世界。“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要照见我们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无自性的、是无我的。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就能够“度一切苦厄”,“苦”一般是内心的痛苦,“厄”一般是外在的灾难,那为什么会有“苦厄”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无自性的,我们不知道“无我”,死死的去执着“有我”,所以,这就是产生苦厄的原因。我们在上一篇文章讲到过“四重二谛”,我们通过四重二谛很容易理解,“五蕴皆空”讲的是四重二谛的第二重,也就是“缘生性空”这个阶段,是让我们这些凡夫能够“悟无我”。如果只讲到“缘生性空”是究竟的大乘佛法吗?当然不是!这个境界只不过是大乘的前行法,只不过是为了进入大乘的门槛而铺的路,所以,这个阶段只是对“资粮位”凡夫说的法。那什么是“资粮位”?如果我们凡夫从发心开始,然后修行大乘佛法,到最后的证道成佛,这整个修行,共分为五个阶段,也叫修行五位。哪五位呢?分别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资粮位就是为了见道,我们要准备好粮草,要积累福慧资粮,就是通过听闻正法生起对佛法的信心,知道一切法无我,因此生起菩提心,在菩提心的驱使下修行六度。加行位就是通过在资粮位的修行,当资粮准备得差不多了,即将要见道了,这个阶段要仔细的体察诸法的法相,为见道做好冲刺的准备。见道位就是见到了佛陀所证悟的真实,见道之后就是“登地”的菩萨。修道位就是见到真实之后,要通过初地、二地以至十地,然后等觉、妙觉,这样一系列不断深入的阶段修行。经过了修道位,最后就达到了证道位,彻底的觉醒,彻底的从凡夫的梦境中醒来,就是佛。从这里我们就明白了,“照见五蕴皆空”讲的是性空,是让我们资粮位凡夫能够“悟无我”,讲的是资粮位的法,也是第一个阶段。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么这一段又是讲的什么呢?这里的“舍利子”又是谁?首先这里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舍利子。那么究竟谁是舍利子呢?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他呢?这位舍利子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不仅如此,还是智慧排在第一的弟子。那么把佛的大弟子中以智慧排在第一的舍利子,放在一部最重要的般若类经典里,是最合适不过了。那舍利子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会想到高僧在圆寂后火化的结晶。其实,在这里的舍利,指的是一种鸟,在舍利子出生的时候,他的眼睛就像这种舍利鸟,非常的漂亮,所以就叫他舍利子。舍利子的父母都是大学问家、大论师,也就是说舍利子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份子的家庭。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智力、智商都瞬间超过了其他人,足可见所怀的胎儿是个了不起、大智慧的人。果然,舍利子在八岁的时候,就可以通解一切的经典。有一次,有一个人设宴招待太子,很多有名的论师都参加了这次宴会,宴会上每个人的座位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而只有八岁的舍利子也旁若无人的坐在论师的宝座上,一点都不怯场和畏惧。当有人跟他对话的时候,才发现这位舍利子语惊四座,让很多的大论师都赞叹不已,尤其是国王,直接刷礼物打赏他,打赏到什么程度呢?直接打赏给他了一座村庄。少年的舍利子就好像神童一般的存在,直到他20岁。在那个时候,20岁的年纪就应该成家立业了,谁知道他不仅不娶老婆,反而还离家出走了。离家出走的目的是想拜师寻道,后来他发现拜的老师学问还不如自己,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创业了。这个时候,他找到一个朋友,叫做目犍连,也是后来佛十大弟子的神通第一,当时他们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于是拉他成为了创业合伙人,并且还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教派,招了多个学生。创业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名师的指引,舍利子还是感到内心空洞,心无皈依,无法领悟人生真谛。有一天,舍利子碰到了佛陀的一个弟子阿舍婆誓,两个人就开始聊了起来。在聊天的过程中,舍利子了解到佛陀的教义后,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感觉天开一线,守得如来光耀,所有疑惑一扫而空,他们的一席交谈如百年知交,顿悟了许多佛法大道。第二天,在阿舍婆誓的引荐下,舍利子和目犍连终于见到了佛陀,佛陀对他们两个人进行了开示和说法,这两个人立即决定要皈依佛陀,不仅自己皈依,还把之前招的多个学生也带了过去。在以后的修行中,舍利子表现出深邃的智慧和高贵的本性,对佛法教义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在教导众生的能力方面,都仅次于佛陀。好了,我们讲完了舍利子,那么接下来经文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该怎么解读呢?“五蕴皆空”的“空”对应的梵文是:svabhāva‐sūnyā,意思是“性空”,而“色不异空”的“空”对应的梵文是:?ūnyātā,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空性”。什么是“空性”?性空是“无自性”,空性就是“无自性性”。“性空”是说我们境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悟无我”。“空性”是我们境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以不存在为基本特征,是“证空性”。当然,无自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所以,我们是可以从“性空”推导出“空性”的。但是,“空性”比“性空”的境界要高,在上一篇文章讲到的四重二谛中,“性空”只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而“空性”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了。这段经文讲的是色不异空、受不异空、想不异空、行不异空、识不异空,我们这里做个简化,就是“五蕴不异空性、空性不异五蕴”。“不异”就是没有差别,五蕴和空性没有差别,空性和五蕴也没有差别。但是,即使是没有差别,还有一个“五蕴”,还有一个“空性”,五蕴和空性还是二边,还是二,所以,这句话只是权变中观的境界。什么是权变中观?“中观”的“中”是指不着凡夫二边,“中观”的意思就是远离凡夫二边的中道。佛陀在印度被称为“大医王”,就是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是对治,众生有什么病,佛陀就讲什么法,那么,要对治凡夫的什么病呢?凡夫的这个病就是“边见”,或者也叫“二边见”。什么是“边见”呢?就好像有人开车在高速公路上压着左线跑,你告诉他压左线不对,他一转脸就改成压右线跑,你跟他说压右线也不对,他马上又改成压左线跑。车子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我们把凡夫思想上这种错误就叫做“边见”,把压左线跑叫做“常见”,把压右线跑叫做“断见”。什么是“常见”?就是我们凡夫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有自性、有我的,执着于一切事物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佛陀为了对治这种“常见”,在四重二谛的胜义谛上,说了“性空”、“无我”,也就是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用性空无我来对治凡夫的常见,因此说不常。有的人一听,无常?无我?那好,既然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既然无常无我,那我为什么不去抢银行?我抢了银行,明天警察叔叔来抓我的时候就没有合理性了,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嘛,事物刹那间都在变化,你要抓也得去抓昨天那个时候抢银行的我啊,都过了一夜了,那个我早就不是现在的我了。为了防止众生落入这种“断见”,在二谛的体系里,第二重二谛的世俗谛要保留缘生性,虽然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在凡夫境界上存在因果的相似相续性,这个是不能破坏的。什么是相似相续?就好像隔壁的老王出差一个月回家,这个时候的老王虽然不是一个月前的老王了,但是,他老婆还认识他,就是因为老王的相似相续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相似相续性,警察叔叔第二天来抓那个抢银行的我,就是非常的合理了。如果破坏了因果的相似相续性,那么就是“断见”了,所以,在胜义谛上说“不常”,是为了对治常见;在世俗谛上说“不断”,就是为了对治断见。既不常也不断,用不常和不断,对治凡夫的常见和断见。但是,大家需要注意,既不常也不断,这样建立起来的对二边的对治,是不是就是中观呢?是不是真的远离了凡夫的二边见呢?在“常”和“断”这两边安立了一个“既不常也不断”的中间状态,这个并不是中观,而是用一对新的二边“非常”和“非断”代替了老的二边“常”和“断”,这仍然还是“二”。那怎么样才能彻底的泯灭二边见呢?我们在上一篇总结中,讲过了“有”“无”和“空”的区别。“有”就是实有,“无”就是非有,这是一对相待的名言,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有和无才有实际的意义。而“空”的意思是不存在,是压根就没有产生过,就好像一个人很“有”钱,但是有一天把钱花光了,就“无”钱了,而“空”是“钱”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永远也不会产生。所以,只要空掉“有”,“无”就没有意义了,就不存在了;只要空掉“常”,“断”也就没有意义了,也就不存在了。这才是彻底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就是从“无生”说起,一切法无生才是真正学习和理解大乘佛法的纲领性观点,接受了“无生”,才能算真正进入了大乘佛法的大门。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就是以解构凡夫境界的这个“二”,就是让我们这些很“二”的凡夫逐步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而这个法门,我们也称之: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分为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我们讲的权变中观,是用一对新的不二替代原先老的不二,“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这种基于“二谛”而建立起来的“不二”是为了解构凡夫境界的善巧方便。而这种善巧方便有没有必要呢?非常有必要,如果没有了“二谛”的这种递进的解构模式,对于度化众生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是“不二”的第一重境界。那么,“不二”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彻底泯灭二边,就不是“既不常也不断”,而是“因为不常所以不断”;不是“既非有也非无”,而是“因为非有所以非无”。这种表述就不是用新的“不二”来替代老的“不二”,而是要完全彻底的泯灭“二”,通过彻底泯灭一边,达到二边双泯,彻底的“不二”。所以,我们理解了权变中观和究竟中观,那么这段经文就很容易解读了。“五蕴不异空性,空性不异五蕴”这个是权变中观的境界,而经文后面的“五蕴即是空性,空性即是五蕴”这个是究竟中观的境界。这个“五蕴”,这个“实有”,它就是“空性”,我们认为的这些存在,它本身都是以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说简单点,就是“五蕴”,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从“性空”到“空性”,把我们从“权变中观”的见解,引导进入到“究竟中观”的见解,就是让我们理解一切法无生,就是让我们去“证空性”。那么,接下来后面的经文,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的梵文是sarva‐dharmāh,意思就是一切的法,“空相”的“空”的梵文是?ūnyātā,意思是“空性”。“诸法空相”就是一切法,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如果还有什么“相”的话,那么这个“相”就是“空性”。既然一切法都不存在,一切法都无生,连生都没有生,又何谈“灭”呢?因为不生,所以也不存在灭;因为不垢,所以也不存在净;因为不增,所以也不存在减。接下来经文:是故,空中无色。这里的“空”还是指的“空性”。这里在究竟中观上又引申了一步,告诉我们在“空性”中,连一丁点儿的“五蕴”都没有,我们认为实有的这个“五蕴”,我们认为实有的这个世界,压根、彻底的不存在。既然空中没有了“五蕴”,那么连“空性”的安立也就不存在了,不仅“五蕴”没有了,“空性”也不存在了,空得是干干净净,彻彻底底。佛陀老人家还怕我们对凡夫境界的存在有丝毫的保留,接下来再次做了强调。“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叫做“十二处”,是除了“五蕴”之外对我们凡夫境界的一切进行的分类。“眼耳鼻舌身意”也叫“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也叫“六尘”,六根是描述我们凡夫内在的、主观的心识活动,而六尘就是我们这些心识活动所对应的外境。“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里讲的是“十八界”,就是十八种状态,包括: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法里面对我们凡夫境界的整个世界的三套分类方式,观世音菩萨如此再三的强调,就是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根本就不存在。既然空中一切事物都不存在,那么,佛陀在初时教法中讲的法呢?“十二缘起”是佛陀用了十二个名言来描述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因为无明缘起行、行缘起识……一直到生缘起老死,老死缘起无明,导致了我们的轮回无限循环,这个叫做:生死流转门。那么怎么样才能打破轮回呢?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要把这个轮回的源头“无明”给灭除掉,打破无明就是“无明尽”。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一直到老死尽,这个叫做:涅槃还灭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的意思就是“生死流转门”中打头的那个“无明”没有了,“涅槃还灭门”中打头的“无明尽”也没有,一直到最后的“老死”和“老死尽”统统都没有了。“无苦、集、灭、道”这里讲的“苦集灭道”就是四谛,关于这个内容我们在上一篇文章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无智亦无得”,什么是“智”?就是“正智”,正确的智慧,就是般若。什么是“得”?就是般若所证的那个对象,就是诸法的实相。“智”就是能证,“得”就是所证,能证得般若和所证的实相,在空性中有没有呢?同样的没有,同样的不存在,能所双亡。这一段经文是再次强调,不仅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不存在,连佛陀老人家讲的法“十二缘起”“四谛”以及能证的“智”和所证的“得”,统统都没有。既然一切法都空掉了,“空性”也就自然不存在了,所以就“无所得”了,无所得的境界就是见道位的境界。既然无所得了,既然见道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继续来看经文:第一,因为无所得,“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第二,因为无所得,“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种指的是那些见道登地的菩萨,按照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修行,心中就没有任何的挂碍,没有任何的挂碍就没有任何的恐怖,见道后就能够远离我们凡夫的颠倒见,见到梦外的真实,趣向了这个最彻底的、最究竟的“无住涅槃”。而第二种指的是一切的佛,依照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当然啦,佛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接下来的最后一段,观音菩萨讲了一个“真言”,就是一个“咒语”:“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大神咒”是伟大神圣的咒,“大明咒”伟大智慧的咒,“无上咒”是至高无上的咒,“无等等咒”是无可比拟的咒。观音菩萨赞叹完这个咒语,马上就开始念这个咒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omgategatepāragatepārasamgatebodhisvāhā)好了,我们现在总结:《心经》的第一段是讲“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是性空,是“悟无我”,讲的是“资粮位”的法。第二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证空性”,讲的是“资粮位”和“加行位”的法。第三段,“是诸法是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智亦无得。”说的是泯灭二边,在“证空性”后引领众生去“见实相”,讲的是“加行位”和“见道位”的法。第四段,“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讲的是“修道位”的法。第五段,“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讲的是“证道位”的法。到这里,《心经》结束了吗?还没有,在这个时候,佛陀老人家已经出定了,我们来看看佛陀老人家是怎么赞叹观音菩萨的:“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佛说是经已”,就是表示了佛陀老人家对观音菩萨的印可,所有来听课的人都皆大欢喜,信受奉持。好了,关于《心经》的解读就到这里,如果到现在你还是没有读懂《心经》的话,我是不负责任的,佛也是不负责任的,哈哈哈哈。第一阶段的学习总结写完了,更多精彩内容可在喜马拉雅搜索于晓非老师《金刚经导读》课程及叶少勇老师《龙树的空观》课程,再次顶礼两位老师大德!王铭可

1元就能看到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