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禅宗作为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从公元五百多年的南北朝时代传入汉地,一千多年来成就了无数的圣贤,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完成了纯粹、圆满的佛陀智慧和活泼、简捷的汉文化教育习惯的奇妙结合,太虚大师赞之为“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无论是在人类丰富的文明传统中,还是在诸佛无穷尽的广大教海中,禅宗智慧都是极具特殊魅力的。

一、禅宗的见地

“见地”或“见解”在祖师们那里多是指对真如实相的证悟程度。下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信解层面的正见。

禅宗一法虽然是“教外别传”,但以一切大乘经论为学禅的基础;虽然“不立文字”,但又不是不用文字。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同时又讲:“离经一字,如同魔说。”禅宗从实践的角度来学习一切经论,不建立文字层面的知见体系,鲜明地提倡佛法的实践性。祖师讲,所谓教外别传,实是教内真传。

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祖师们比较重视的经典有《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肇论》等,这些经论是禅师们经常讲到的。历代禅师的语录在学禅过程中毫无疑问是最受重视的,禅宗的公案和语录相当于是祖师们以汉文化习惯的方式来讲《中观》和《百论》,是活的《金刚经》的传承。除了师师相授之外,诸大乘经论和祖师语录是禅宗修证的依据。

六祖大师讲:“但持《金刚经》,即得见性。”我们可以依据《金刚经》来讨论禅宗的见解。《金刚经》记录的是须菩提以解空第一的阿罗汉的资质,在佛陀循循善诱的启发下,证入了大乘实相境界的过程。《坛经》记载的是六祖慧能大师因五祖为讲《金刚经》而证入实相,并以活泼简捷的语言启发弟子们证入实相智慧的典籍。《六祖坛经》就相当于六祖慧能版的《金刚经》,或者说是《金刚经》的实践版,这是《坛经》与《金刚经》的关系。如果想了解禅宗的见解,先依《中论》读懂《金刚经》,再看禅宗语录就容易了。禅宗是以汉文化教育方式来传承《金刚经》智慧的佛教传统。

整部《金刚经》中佛陀与须菩提讨论的是大乘修行的核心秘密。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住一切相,不住法相,不住非法相。在修行实践中,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住于生死的是凡夫,住于涅槃的是小乘圣贤,一切不住,成就无依无住的大智慧,这是一切大乘经论的密义。“生其心”就是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内涵的大乘菩提心。发起行愿菩提心是学修《金刚经》的基础,证入胜义菩提心和无上菩提心是《金刚经》的宗旨。

《金刚经》中还讲:“修一切善法,得成无我。”“修一切善法”就是圆满地修持六度法门。有人说禅宗是断见,那是对禅宗的误解和偏见,是没有准确地把握《金刚经》的要义。“修一切善法”包括了大乘佛法的一切法门,圆修六度万行,同时要实证我法二空的智慧。修善行有少有多,有浅有深,有狭有广,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要在尽未来际落实一切善行,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迅速地启发我法二空的智慧,证入平等一如的佛智境界,这是《金刚经》的密意所在,禅宗的修证就是在此处着力。

依《坛经》来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六祖大师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通俗地讲,即是打破逻辑思维的相续心,是对理性的超越,这是禅宗的初关,称为破本参。禅宗的公案大都是没有理路的,有理路的就难以启发对理性的超越。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可是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狗子当然也有,这是常识。但是,作为传佛心印的赵州古佛偏偏坚定地说“狗子无佛性”,这就远远超出了我们理性认知的范围,在这一无理路的问题上不断地体会参究,当参究的功夫纯熟到一定程度时,就有机会完成对思维心的解构,突破禅关。

“无相为体”首先指的是对一切相的超越,泯一切相,即是“能所双亡”的境界。禅宗祖师形象地说为“如两头泥牛入海,至今一去没有消息”,又说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个证入无相境界的禅师是空一切物的,所以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依唯识教理来讲,就是破尽了遍计所执自性,这是无生法忍的境界。但是到了此处,禅宗刚走了一半,所以六祖大师讲:“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他知道这还不是佛智的境界,祖师们称为“死水不藏龙”。对于刚刚证入无相境界的年轻禅师,祖师会告诫“不可向虚空中钉橛去也”。

要能够无相亦不住,才是“无住为本“的要义,有无双遣。有无双遣以后,才能够空有双照,这是大乘不思议的解脱境界。参禅到此处可以说彻悟了,称为“发明正见”或“入佛知见”。

以上是自利门,对于利他来说,《金刚经》中讲,要度尽众生而无所度,这是悲智双运的境界。“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即是禅宗祖师悟后利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二、禅宗的功夫

首先,一切大小乘的学修都是禅宗修行的基础。《坛经》中记载,永嘉禅师闻思大乘经论各有师承,然后精修天台止观20年;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余部;智通禅师看《楞伽经》一千余遍;智道禅师览《涅槃经》十余年等等,这些修行都是参禅的基础功夫。药山惟俨禅师见石头和尚时讲:“三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实未明了,请和尚为说。”德山禅师学禅之前是讲《金刚经》的专家;临济禅师年轻时严持毗尼、博通经论;所以,佛教各宗的学习都是可以成为参禅的基础。

“无门为法门”是禅宗特殊的实践功夫。后来形成默照禅和话头禅两种不同风格的实践传统。默照禅是先调伏粗重的妄想心,然后再绵密地做返观己心的参究功夫。达磨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先用基础止观调伏粗重的妄念,然后再生起绵密的疑情功夫,返观能观之心。相对来讲,话头禅就比较活泼甚至是暴烈了,当下就要启发疑情,有时是在棒喝交驰下,不管你是初学人还是老参上座,一顿大棒打下去,逼得疑情顿发。话头禅和默照禅一个是将军风格,一个是秀才风格,起疑情则是一样的。

禅宗的疑情是大乘无得正观和行愿菩提心最奇妙的结合。首先参究是有力量的,当下就要见自己真心,见自性真佛,这是菩提心。当下如何见自性佛呢?首先用心思维,以对教理和公案的思维引发不思维的状态,参禅是不思之思。“思量个不思量的”,这是药山惟俨禅师对参禅功夫的精妙诠释。对于人人本具的真心和祖师直传真心的公案,不知道,想知道,不能想,更不能不想,越体会越令人着迷。在这样的功夫上不断地用心,远离昏沉与妄想的两边,使功夫不断地通向纯熟。这种疑情功夫与空有双遣的大乘涅槃境界极其相近,因与果高度一致,这正是禅宗在实践上能顿超直入的原因。

这种慧观法门中的定的品质又如何体现呢?其定的品质即在疑情的相续之中。让疑情不断纯熟是关键,使其不断地相续,不落入昏沉和散乱的两边。当成熟到能“昼夜不打失”的时候,也就是成就了昼夜相续用功的状态的时候,止的力量,定的品质,也就成熟了。这是可以练习着不断地去接近的,当功夫能稳定地保持相续的时候,磕着碰着都可能引发对无明分别的顿断。

有人说参话头参到定的品质与未到地定相当的时候,才有机会破参,这是一般的说法。事实上,由于每个人过去生的善根不可思议,学人未必都要有良好的戒定慧的功行基础才可以开悟。比如说石巩慧藏禅师,他本是个猎人,而且反感出家人,在追逐猎物的时候路过马祖大师的草庵,在马祖大师的启发下手上还拿着弓箭就开悟了。在见马祖之前他不可能有禅定的修习基础,也没有佛教教理的基础,就这样当下发明了佛智。当然,如果今生没有扎实的基础修行,悟后的功夫就会艰难一些。有一天他在厨房择菜,马祖问他,你在干什么?他说在牧牛。一边择菜一边在用功,马祖问你是怎么牧牛的?石巩禅师回答“一回入草去,蓦鼻牵回来”。

关于悟后的用功,祖师们有时候说为“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这是从内证的层面来讲。从利他的角度,永嘉禅师讲:“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开无壅塞。”他天天在说,跟不说一样,天天不说跟说一样。我们举一个例子,宋代的契嵩禅师,经常批评诸方学人或士大夫们的过失,著了很多书,身边的人很少见他坐禅,等到圆寂以后,他使用的如意都化成了舍利。因为他天天在说,天天没说,内心的境界恒与般若相应,嬉笑怒骂在大禅师那里都是涅槃妙心的自在运用,这是受持演说《金刚经》的典范。

三、禅宗的证悟境界

从因地发心用功,到成就一行三昧,入真菩萨行,禅宗的见、道、果三者是高度一致的。

临济禅师云:“据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他讲就他所证到的境界与释迦牟尼佛没有差别,他甚至有时会批评十地菩萨。

大慧宗杲禅师讲:“山僧辨人,不让释迦达磨。”他说自己看人内心证悟境界的能力不比释迦佛和达磨祖师差多少。他的侍者因为见他经常激扬佛法,呵斥默照禅,接待士大夫们,觉得跟他学禅不好入门,于是想请假到各地去参学。大慧禅师讲你不要走,在这里老老实实修,你开悟了以后,你不说我都会知道。这是大慧禅师的法眼智慧。

五祖弘忍大师讲:“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慧能大师讲:“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禅宗成就的是佛位的自受用三身。先迅疾地发明四智,然后尽未来际永度众生,最终成就自受用和他受用都圆满的法、报、化三身。

小乘教法中粗分有慧解脱和俱解脱两种阿罗汉,以此为对比,禅师则相当于是慧解脱的佛,就这一点,禅宗不同于其他各大乘宗派的修证体系。《金刚经》中讲“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并没有一个所有学人必须要遵循的修道次第。即便同样是别教或者圆教的学人,两个人的修道历程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路径。每个学人因地的烦恼和业习各个不同,只有业习和根性比较接近的人才会有大致相同的证悟过程。禅师在内证的深度上与佛是一样的,因为传承的是诸佛的涅槃妙心。但在证取实相和利益众生的广度上,却又与诸佛有着相当的距离。禅宗成就的是慧解脱,不同于诸佛的圆满解脱。

禅宗强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先证入佛智,然后再圆修六度万行,不同于诸佛他受用圆满的悲智圆融的境界。《祖堂集》中记载,马祖大师有一天在法堂上大喝一声,侍者赶紧跑出来,看谁来问法,看到法堂里除了老和尚外空无一人,侍者就问马大师喝谁?马祖大师讲:“老僧见十方法界一时显现,我嫌它碍眼,所以喝。”也就是说大禅师有时功夫稍微一缓,这时重重无尽的华严境界便会现前,但是对大禅师来讲,这是不行的,因为有境界即有微细的分别心,见境即见心,所以他大喝一声,提起精微的功夫,又顿入佛智境界。马祖大师晚年要入涅槃了,也示现身体有病,有人来看望他,问:和尚您法体如何啊?就是说你现在身体怎么样啊?这是一个问候的话,但是马大师则处处指示佛法,他讲:“日面佛,月面佛。”你不是问我的法体吗?我的法体念念与佛无二,白天晚上,念念是真佛境界。

唐宋年间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成就了无数智与佛齐的法身大士,这恐怕在古印度都是不多见的景象。(摘自明影法师:略谈禅宗的修证特色)

明影法师:湖南津市市药山寺住持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禅林chanlin

禅宗智慧的传播者

chanlinorg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

安卓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