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热线网老农)佛教讲到起心动念时,告诫人们不要起心,不要动念,而是要发心,发心做善事,发心利众生。我们不是佛家弟子,没有很高的修为,起心动念还是有的。其实,还在弥陀寺复建之初,就有人在正式收集各种资料,为昌明大师纪念馆的展品在谋划和筹备。更早以前,也就是动议复建弥陀寺时,就有热心人士在留心此事,长达20多年。由于财力跟不上,昌明大师纪念馆的建设目前还没有纳入议事日程,似乎为时过早。不过,对建馆而言是留得青山在,对编书而言是时逢其会,这不都用上了吗。时间过得真快,弥陀寺复建工程一晃就过去了五六年,昌明大师离我们而去整整十年了,而他的百年诞辰也在这一年,简称为“百十”纪念。大师的祖庭已基本建成,他的弟子们和信众们相聚在这里,常常忆起大师的音容笑貌,或者用大师满口乡音的开示语录来勉励自己和同修,其情其境,宛如大师健在,历历在目。我们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因风吹火,用力不多,转而筹办“百十”纪念活动。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年10月下旬,当有人在市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抢在昌明大师圆寂10周年之前编一本纪念文集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虽非常支持,但担心来不及,因为时间确实太短了。这时,我们的回答是,起心动念已久,现存的资料不少,足以编印成集。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我们就将资料收齐了。时间虽然十分紧迫,但内容非常丰富,质量也有保证,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没有食言。本次征文囊括僧俗两界、古今两头、文图两面,即,既有佛教界人士跟随大师的禅修回望,也有其他文化人士的怀念文章;既有对昌明大师本人的百年追忆,以及对弥陀寺的千年钩沉,也有对复建工程的点滴叙事;既有文字的表述,也有影像再现,做到图文并茂。通过这次征文,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在沉睡多年后首次在这里与世人见面,比如,江口弥陀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照片,为我们还原了古寺的本来面目;昌明大师前面的方丈,也即他的戒师妙德法师的画像的发现,修正了过去的民间传说;昌明大师在文革期间给周总理的一封信,满足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真相了解的愿望;大师的书法作品虽在家乡有一定收藏量,但散布在各个藏家弟子那里,难观全貌,而在这里能够集中亮相,以飨读者,可说是推出了枝江的另一张名片。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弥陀寺复建初期的负责人悟证、见平等法师为我们提供摄影、录像等帮助;感谢黄泽全、黄道华、明建中、杜有喜等先生提供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感谢李明良先生修复了部分高难度照片;感谢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武汉归元寺、沙市章华寺、枝江三佛寺等单位和寺庙提供的各种方便;感谢社会名士和大师弟子热心投稿,为本集增光添彩,画龙点睛;还有,覃德茂先生作为最早与昌明大师接触的联络人员,为弥陀寺的复建做了大量联系和沟通工作,可他不幸于近年去世,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这里选用了部分,也是对他的纪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本此征文只能个别约稿,没有在网上公开征集,可能存在挂一漏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俗话说,高手都在民间,应该有不少奇闻逸事或锦绣文章与我们擦肩而过。幸好本集出版结束后,随即着手编印《枝江文史》期刊,后续文章和资料可发其上,算是一种弥补措施。我们经历了一个紧张的收集和编排工作阶段,虽然很累,但大家觉得能为从枝江走出去的高僧大德的宣传做一点工作,算是修行,充满了正能量,用佛教的话来说叫正信正念,内心是愉悦的,收获是极大的。愿大师永领慈航,慧灯长明,照耀枝江大地,促进枝江的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愿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1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