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崔永玲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702252.html

  提起白马寺,人们都会想到洛阳。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而禹州白马寺则鲜为人知。其实,禹州的白马寺曾经与洛阳白马寺一样声名显赫,而且和洛阳白马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禹州白马寺位于禹州市北部的无梁镇,距禹州市区17公里,寺院所在的村庄为白马寺村,所在的山为旋罗顶(白马山)。尽管如今在白马寺村已看不到任何当年白马寺的迹象,但当地村民在山坡上耕作时,还会不时地刨出与寺院有关的零碎建筑物件。年7月,禹州市白马寺村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列入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说起禹州白马寺,当地人引以自豪的,是宋代时这座千年古刹的辉煌。当时,寺院以南包括今曹楼、黄山、三王、白马寺、郭庄、无梁等多个村庄在内,均为白马寺寺产,面积约10平方公里。彰显“白马寺”悠久辉煌的历史的是立在白马寺村口的一块残碑。碑文显示的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年)阳翟县官衙发布的榜文,内容大意是当时白马寺山林、耕地等寺产庞大,而且向官府交税,因有人私自盗伐其林木,侵占其耕地,住持崇政向阳翟县府递上状纸,请求保护寺产不受侵犯。于是官府下发公文,进一步明确东至“破布垛”、西至寺院西“分水岭”、南至“黄堆”东西涧、北至“僧弘岭”为白马寺院祖业地产边界,不容外界侵占。公文中显示的这些山名、地名,除“黄堆”被后人改称“黄山”(山下村子叫黄山村,东西各有一条沟)外,其它均沿袭至今。

  至于禹州白马寺建于何时就无人能说的清楚了。如果与洛阳白马寺联系起来,禹州白马寺的创建年代似乎就能捋顺一些。

禹州白马寺与白马寺村位置图

  禹州白马寺建于何时?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据说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博学多才的太史傅毅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名为“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印度僧人一起回到洛阳。汉明帝刘庄把从西方的天竺国请来的两位贵客安排入住于东门外的国宾馆——鸿胪寺,这是佛教在中国掀开的第一页。

  第二年,如获珍宝的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兴建僧院,出于对两位僧人的纪念,参考“鸿胪寺”之名,取名为“白马寺”。二高僧在洛阳白马寺弘法传教,并译出了《四十二章经》,最后圆寂于此寺。现今洛阳白马寺山门内中轴甬路两侧有二高僧墓,寺后院清凉台上有二僧殿。从此,“寺”渐渐从中国政府机构中淡出,演变为宗教寺院的泛称,最终在中国乃至东亚遍地开花。

禹州白马寺村

  史料记载,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的主要工作是弘扬佛教教义,除了翻译佛教经典之外,也会抽时间遍访名山大川,以期待找到兴建新寺的合适之处,以致于后来在全国好多地方都建有白马寺。

  禹州白马寺位于无梁镇白马寺村西北“螺旋顶”山脚下一块平坦开阔的地面上,这里三山环抱,“螺旋顶”山势奇特,整体呈螺旋上升形状,就像一顶撑开的黄罗伞盖;青龙(僧弘岭自西向东跌宕绵延)相依,白虎相伴(破布垛背靠太虎石),前面是“饮马河”,在远处看就像一个“罗圈”太师椅,所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这里不但是风水宝地,更是个绝佳的普度众生、修行利人道场。

禹州白马寺村

  禹州距洛阳不足公里,当地学者谈到禹州白马寺与洛阳白马寺的关系时,均认为两寺是一前一后、年代相差不远而建的。那么,会不会在洛阳白马寺建成后不久,两位僧人东行禹州,来到螺旋顶,见此山藏风聚气、极利修行,遂“奏帝建寺”呢?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今禹州白马寺村所在的无梁镇,会不会就是因白马寺院内的一座无梁殿而得名呢?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无梁殿,又名无量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营造技法、不以房梁和立柱搭建,而直接以砖石垒砌而成的券洞式建筑。其相比木结构建筑的最大优点是防火,此外也更容易营造出宽敞的室内空间。“无量”,本是“无梁”之谐音,同时也有展示佛祖智慧无量之意。我国至今仍能看到不少这样的佛教建筑遗存,如南京灵谷寺无梁殿、苏州开元寺无梁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北京皇史宬和天坛斋宫等。

立于禹州白马寺村口的宋代残碑(复制品,原碑藏于禹州市博物馆)

  尤其是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无量殿,最具代表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院,据《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显通寺就在洛阳白马寺建成后不久,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从洛阳北上山西,来到五台山,将一座山势地貌酷似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灵鹫山的山峰定名为“灵鹫峰”,并奏请汉明帝在此山麓所建的。

作者在禹州白马寺村考察

  当我来到禹州的“螺旋顶”山脚下时,呈现在眼前的,只是前些年才清理出来的几条残破土窑洞,寺院所有的地上建筑物均已荡然无存。但那高高的土崖中夹杂的厚厚的香灰层,以及随处可见的残砖碎瓦和累累白骨,均掩盖不住禹州白马寺曾经的辉煌。

  禹州白马寺和洛阳白马寺到底是什么关系?

  说到洛阳白马寺的起源,“永平求法”说已深入人心。只是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质疑“永平求法”的真实性。

古砖瓦印证禹州白马寺曾经的辉煌

  之所以说“永平求法”白马起源为谬,有这么几点与常识不符:

  一是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按道理说一定要记入起居录的,可正史《后汉书》却无只言片语,《明帝纪》也只字未提,这显得不合常理。明帝尊佛是事实,可信史中除了说明帝下诏书褒奖楚王刘英召聚方士桑门(沙门)祭神求福外,再无别的记载。如果“永平求法”确有其事,以范晔为首的大批史官是不可能看不到的,也没有理由不记入史册。

  二是关于夜梦金人、求法建寺,最早见于牟融的《理惑论》,此时已是东汉末年,后来记载其事的《高僧传》比这还要晚许多。《理惑论》原本就是佛道争论、华夷之辨的产物,是僧徒为了反击其前的《老子化胡经》,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造谣编撰之作,其后很长时间,道、佛两教常用谣言作武器互比高下。以此之作并搬出朝廷求经来抬高身价,其可信度有多大呢?

  三是汉桓帝曾在宫中建黄老浮屠祠,以祭神求福,派人去苦县祭祀老子,如果西门外不远处有现成的寺院,何必再造?

  四是在东汉桓、灵之时,西域名僧安世高、支谶来洛,翻译了不少佛经,这些大多见记于信史,而比之早的“永平求法”为何不见记载?

  第五,从印度穿越中亚的荒漠地带,马匹不适合作交通工具,这也是常识,白马驮经显然有误。如果是白象驮经倒能说得过去,因为印度人崇拜白象,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运输佛教经典时则更是庄重。有学者由此认为,白马应是印度文化中白象的“中国化”表达。

  这些质疑尽管动摇不了洛阳白马寺的释源祖庭之地位,但却让同时期或后来在各地所建的白马寺有了露头的机会,为捋顺洛阳白马寺和其他白马寺的关系提供了蛛丝马迹。禹州白马寺就是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揭开面纱的。

  洛阳白马寺,因白马驮经而得名,后来又有“白马护寺”说。洛阳白马寺创建之初名“招提寺”,传说南北朝乱世之中有人想毁掉寺庙,结果晚上看见白马绕塔悲鸣,守护着佛之吉祥,后改名“白马寺”。

山下的村庄就是禹州白马寺村

  禹州白马寺的由来也与白马有关。

  相传在很早以前,禹州僧弘岭一带闹虎患,常有猛虎在夜里出来涂炭生灵。一个风高月圆之夜,寺院外的山涧空谷中,忽然传来阵阵撕裂长空的马嘶虎鸣,人们纷纷关紧屋门。有胆大者出外察看,发现寺院里那匹用来驮粮食、拉石磨的白马不见了。继而便看到对面山岗上有匹白马正和老虎进行殊死搏斗。猛虎面前,白马变得比往常高大剽悍了许多,腿似水桶,蹄像铜盆。尽管身上被老虎撕咬得血迹斑斑,但仍不退缩,嘶鸣之声震荡山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抬起两条后腿朝老虎的要害部位狠劲儿踢去,老虎惨叫一声朝东逃窜,在破布垛背面山上伤重而亡,化作“太虎石”永远立在那里。

  白马则顺河蹒跚而行,至离寺院不远处一深水坑洗去身上血迹后返回,在寺院门前倒地而亡。僧人这才知道这是一匹神马,之前已在别处和老虎斗过多次。为了纪念白马勇斗猛虎,为民除害的壮举,遂将寺院改作“白马寺”,并将白马临死前洗身处,称作“功德井”。如今白马寺旁的河水早已断流,功德井内却依然四季清水盈盈。河床上那些大而深的马蹄印,直到前几年人们在这里挖耐火石料时才被损毁。

禹州白马寺附近的功德井

  然而,将禹州白马寺和洛阳白马寺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是被称为“中国第一高僧”的朱士行(公元年—年),机缘巧合的是,这位在洛阳白马寺登坛受戒、法号八戒,被后世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和“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的朱士行,正是魏晋时期颍川郡(今禹州市)人。

  嘉平二年(公元年),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的高僧昙柯迦罗法师,发现中土的僧人在威仪和言行举止方面与真正的佛僧相去甚远,推广佛教戒律已刻不容缓。于是,他废寝忘食翻译出《僧祗戒心》,在洛阳白马寺举行了传戒大典,礼请在洛阳传法的其他高僧制定了羯磨法即受戒的仪式,开始授戒。在众多等待受戒的僧侣中,表现最积极并第一个登上了“戒坛”的便是朱士行。在十位来自西域的高僧的见证下,朱士行如理如法受完“具足戒”,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一位真正的“比丘”,成为中土第一位受戒的僧人。年后,那位大家熟知的唐代高僧玄奘才踏上西行求法之路。

  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洛阳白马寺,在朱士行受戒那年,已度过了多个年头,不知当时朱士行老家禹州的白马寺是否创建。当我就此问题向当地的一些文化人请教时,均得到肯定的答复,甚至有人认为禹州白马寺创建的时间有可能还要早于洛阳白马寺,很有可能是朱士行先在老家的白马寺出家,然后才来到洛阳白马寺受戒。

  在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造访,洛阳白马寺得到全面修复。据说那年冬天,有个叫张书秀的禹州人想买个爆米花机搞副业创收,独自一人来到洛阳,因商家断货要等3天后才可提货。那时交通不便,张书秀不想来回奔波,打算找家旅社住下,转悠到白马寺门前,看门额上的题字和自己家乡的白马寺一模一样,于是就提出借宿要求。

  当听说张书秀来自禹州无梁庙时,寺僧分外热情,老方丈亲自走出寺院迎接,并不住感叹:“老家来人了!老家来人了!”随后的几天里,张书秀吃住在白马寺,被当作一家人盛情款待。洛阳白马寺僧人称张书秀为“老家人”,足见禹县(今禹州市)与洛阳两个白马寺的渊源。

本篇审稿李丹组版王睿鹏

作者简介

  刘彦卿,洛阳夹河滩人,民间学者,洛阳市政协常委,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本文作者刘彦卿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委 陈 旭 庄凤娟 李智信

      张红阳 胡建武 伊 人

总策划 吕佩义

出品人 杨海燕

初心

思想,影响人生

文字,抚摸心灵

战略合作

河南爱好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兰考县双语学校

河南省鸡冠洞风景名胜区

开封市西郊乡高屯社区

河南迪通置业公司

友情支持

新华元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声明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dmyj/1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