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预约 http://m.360xh.com/xinwen/3259/65468.html
#秋日生活创作季#

大家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发扬光大却是在我们中国。现在的印度,信仰佛教的人的数量只是一小部分。而在我们国家,不仅信徒众多,而且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佛教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历史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信仰,也是从我们国家传播过去的。

在中国说起佛教,就不能不提禅宗。禅宗作为我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之一,已经和中国的文化紧紧融合在一起。禅,甚至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代名词。而其衍生出来的禅宗美学,也成为了中国美学史基本派别之一。

禅宗的影响这么深远,但它的创始人却不是咱们中国人,你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直接给大家揭开谜底,这位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达摩祖师。

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少林寺达摩院或者达摩院首座的身影,而且这位首座一定还是位武功高手。阿里巴巴的马云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他早先成立的科技研究院,名字就叫做“达摩院”。没错,他们的这些“达摩”,其实就是来源于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种姓,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的大弟子。

关于达摩祖师的出生地和种姓,禅宗门人自己也说法不一,有说法说他是波斯胡人,有说法说是天竺人。关于他的种姓,有的说是刹帝利,有的说是婆罗门,但流传最广最为大家认可的,就是说他是南天竺的刹帝利种姓。

但确凿无疑的,达摩祖师的确是个外国人,包括达摩祖师的形象,南宋后都是胡貌梵相、双目炯然、腮络须、大耳环、额头高广、头戴风帽等,即所谓“碧眼胡僧”形象。

那么,这位外国的达摩怎么就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师了呢?

达摩在家时,自幼便饱读佛经,对经文有独到的见解。出家后,他跟随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学习,发愿要将印度分裂的思想统一起来,重新振兴佛法。之后,他果然将当时的六派教众说服,让他们都皈依了大乘佛法。

后来,达摩问般若多罗尊者:“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请师傅明示。”般若多罗尊者说:“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于是,达摩秉承师命,经过三年的海上行程,最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越,开启了中国的传教之旅。

据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中所说,达摩最初到达中国,是在南朝的刘宋时期(公元—年)。他登陆的地方南越,就是现在海南岛的对岸。达摩在年以前就到了中国,他先是在江南一带游历,后来才过长江到了北魏的少林寺(刘宋以现在的南京为首都,大部分范围为我国南方地区,北魏以现在的洛阳为首都,大部分为我国北方范围)。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教外别传”又称单传,这里指的是不借助文字、语言的辅助,直接领悟佛陀境界,也就是说禅宗师徒之间的相传不依言教,而是以心传心。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而禅宗最早先的传法就是语言文字之外的另一种传授,这也是禅宗独有的特点。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唐朝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记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

达摩之后收了弟子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人,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后来,慧可继承了达摩的衣钵,即禅宗“二祖”。

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开五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中说,达摩入灭大约是在年左右。据说达摩初到洛阳时,看到永宁寺内十分精美的宝塔,自己说“年一百五十岁,历游诸国”,“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永宁寺建于熙平元年(年),永熙三年(年)为雷火所毁。如果达摩观寺的传说属实,那他至少能达到一百五十多岁的高龄,这在古代的确是神仙一般的存在了。

以上,就是达摩祖师主要的生平,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关于达摩祖师的那些神通故事,这些故事,让达摩这位祖师更加充满了传奇色彩。

对话梁武

达摩祖师与南梁梁武帝面谈的故事流传颇广。据说,当时崇佛的梁武帝不无自得地问达摩:“我自即位以来,写经、造寺、度僧无数,功德如何?”达摩淡淡回答:“没有功德可言!”梁武帝被浇了一盆冷水,问道:“怎么会没有功德呢?”达摩说:“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追问:“那什么是真功德?”达摩答:“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梁武帝:“那请问,世上有没有佛的存在呢?”达摩祖师答:“没有!”梁武帝再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达摩答:“不知道!”

几番对答下来,梁武帝难免有些恼怒,显然还不能领悟。两人机缘不契,这场见面不欢而散。

后来,梁武帝结识了志公大师,谈起了与达摩的之番对话。志公大师从旁点拨,“达摩没说错,本来是有功德的,老是挂在嘴上,要人称赞,就是刻意贪求功德,功过相抵,那不就是没有了”。

志公大师又说,“佛本就不是固定的形式,佛就存在心中,既然您还在怀疑有没有佛的存在,心中自是无佛”。这下,梁武帝才有所悔悟。

一苇渡江

达摩和梁武帝面谈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马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

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脚踩芦苇,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今天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

也有说法,说达摩祖师踩的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捆芦苇过的江。但即使是一捆芦苇,一般人也不可能真能踩着越河过江,这可能就是达摩祖师显现神通了吧。

面壁九年

达摩游历中土之时,曾在嵩洛地区云游参访。在少室山后山的五乳峰上,达摩择洞禅居,经年累月的面壁修行起来。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从不开口,更不与人往来。人们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都称他为“壁观婆罗门”。

嵩山少林寺,至今还留着“达摩洞”。相传这正是当年达摩面壁九年参悟佛法的山洞。山洞的正中央,有一块“照壁石”,石头上清晰的显现出了一个轮廓。据说这正是达摩祖师九年以来,“八风不动”,以致于把自己打坐的影子都刻在石头上。在武侠小说中,达摩祖师正是通过面壁九年,才开创了震古烁今的少林一脉武功。

断臂立雪

当时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祖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上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

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只履西归

#秋日生活创作季#

北魏时期,佛教非常兴盛,其中光统律师、流支三藏二人本是北地的名僧。而达摩祖师每次讲道,破斥名相、直指人心的做法,那些执于名相的法师们颇不以为然。他们经常与达摩祖师进行论辩,但由于心量狭小,竟有人生起害心,数度投毒,欲加害达摩祖师。

第六次被投毒的时候,祖师预知化缘已尽,不再自救,端坐而逝。后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当时是梁武帝大同二年(年),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

达摩祖师圆寂后三年,北魏使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途中于葱岭遇见了达摩祖师。当时祖师正提着一只草鞋,翩翩而来。宋云上前问道:“师何往?”祖师道:“西天去!”

宋云回到魏都以后,详细地谈到了这一经过。当时朝中百官都很惊诧。当朝皇帝听说后,命令达摩祖师的门人打开墓葬,果然发现棺材里面是空的,只剩下一只草鞋,于是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一花五叶

据传,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果然,之后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代代衣钵传承,禅宗一脉高僧辈出。

最终,禅宗一花开五叶,形成了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这五大宗派。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汉地寺院几乎都是出自这“五叶”,实现了大乘佛教的广泛传播与发展。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3442.html